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高校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材料-有机化学.docx

    • 资源ID:1720268       资源大小:435.96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校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材料-有机化学.docx

    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二O O七年四月目录1、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2、 有机化学课程介绍3、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4、 有机化学课程授课教案5、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6、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7、 参考文献目录8、 有机化学试题(I)9、有机化学试题答案(I)10、有机化学试题(II)11、有机化学试题答案(II)附件一:序号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课 程 名 称 有 机 化 学 所 属 学 院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课 程 类 型 理 论 课 ( 含 实 验 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化 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有 机 化 学课 程负责人 王 文 平 联 系 电 话 13956963676E-mail wap 申 报 日 期 2007-5-8 合肥工业大学教务处制填 写 要 求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1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王文平性 别男照片出生年月65,01,25职 称 教授最终学历博士职 务学 位博士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E-mail(开通)wap其它主要联系人李晓萱联系电话13349092668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主要课程:1:有机化学,基础课程,4学时/周,5届,1080人。2:精有合成工艺,专业课程,4学时/周,2届,139人。3:精细化学结构,专业课程,4学时/周,1届,156人。4:精细合成化学,专业课程,4学时/周,2届,81人。5:有机结构理论,专业课程,4学时/周,1届,184。实践性教学:1:有机化学实验,3届,240人2:基础化学实验,3届,480人3:专业实验,2届,84人4:课程设计,2届,84人5:毕业论文,5届,28人6:有机综合实验,4届,16个班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页)。学术研究课题:1:原位乳液聚合制备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对聚合物改性研究,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012005/12, 主持。2: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012009/12, 主持。3:钻石级反光膜的研制,纵向,合肥市科技局,2004/012005/12,主持。4:杭州湾大桥栈桥海水腐蚀的研究,横向,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2004/04-2004/06,主持。5:杭州湾大桥栈桥海水腐蚀和防腐的研究开发,横向,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2004/12-2006/06,主持。发表的学术论文:1:Cationic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expanded,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SCI 论文,20039,第一作者2:Characterizations of expanded graphite/polymer composites prepar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Carbon,SCI论文,2004,第三作者3: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poly(ethylene oxide) methyl ether grafted on the expanded graphite with isocyanate groups,European Polymer Journal,SCI论文,20043,第一作者4: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tyrene/graphite composite prepared by cationic grafting polymerization,Polymer,SCI论文,20045,第一作者5:A novel strategy to synthesize graft copolymers with controlled branch spacing length and defined grafting sites,Polymer,SCI论文,20049,第三作者6: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intercalated graphite oxide/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nanocomposite,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CI论文,200412,第一作者7: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transfer polymerization,Polymer,SCI论文,200412,第二作者8:Synthesis of comb-shaped copolymers by combination of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and cation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Polymer,SCI论文,200510,第一作者9: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xpanded graphite/poly(styrene-co- acrylonitrile) composites,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SCI论文,200510,第一作者10: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expanded graphite nanocomposite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SCI论文,20062,第一作者注: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2、教学队伍情况2-1教学队伍姓 名性别学历职 称在教学中承担的其它工作王文平男博士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柴多里男博士副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李有桂男博士副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杨善中男博士副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李晓萱女硕士副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罗 梅女博士副教授理论与实验教学刘文宏男硕士实验师实验教学文少方男本科实验员实验教学2-2教学队伍结构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师资队伍:目前,化工学院有机化学教学组有专任教师8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实验师1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人。教师分别来源于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是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较为合理的中青年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师资配置:有机化学教学组每年参加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有6人,参加实验课教学的教师有8人,承担化工学院、生物食品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共8个专业每届约810名本科生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理论教学为96/80/64/24学时,实验教学为32/30/8学时,有机化学综合实验为30学时。主要成员教学经历:柴多里,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1982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近三年年终考核成绩均为称职。杨善中,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1986年6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2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近三年年终考核成绩前两年为称职,2006年度为优秀。李晓萱,女,副教授,硕士。1999年4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近三年年终考核成绩均为称职。罗梅,女,副教授,博士。2003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博士后。2005年4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年终考核成绩为称职。李有桂,男,副教授,博士。2004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起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年终考核成绩为称职。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提高现有教师培养力度是确保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的根本措施。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讲稿撰写、备课试讲、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要求青年教师走进老教师、优秀教师课堂听课,不定期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和评议课堂教学效果,重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各种岗前或在岗培训(如多媒体制作、双语教学、讲课比赛和实验比赛等)、参与实验室建设、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进修提高,逐步实现基础课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有机化学理论课长期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高鸿宾主编)作为教材(此教材属于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任课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知识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近年来先后有5位同学考取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有一位教师被学生选为首届合肥工业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有机化学教学组还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还编写出版了为化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教材有机结构理论。 有机化学教学组老师参与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高等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此外,有机化学教学组老师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校级教改项目,发表了多篇教改论文。3、课程描述课程名称有机化学本项目建设的所有课程名称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结构分析、精细合成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精细化学品化学、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高等有机化学、元素金属有机化学选论、有机合成新方法、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A)。课程性质实验性强的专业基础课面向专业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高分子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给排水总学时数128/110/94/32使用多媒体授课时数96/80/64/24 实验 总学时数32/30/30/8目前使用教材名称有机化学(第四版)选用教材是否为规划或获奖教材是是否为自编教材否部分资源是否已在网络教学平台运行是是否已开始与学生互动是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四大基础课之一。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学科形成了一套治学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出现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目前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省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目前学科承担有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给排水等专业的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该课程主要讲述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反应机理。本课程的教师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工作大多达到10年以上,最长达25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多人次获得教学表彰和奖励。目前,担任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均具有副教授职称。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选教、试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阅卷。根据学校网上评教和对教学质量反馈的信息,定期召开教学工作讨论会,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课程使用的教材由天津大学高鸿宾教授主编,该教材属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实验使用的是本教学组自编的教材。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给排水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理、工科相关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原始文献,让学生了解先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对有机化学经典反应、机理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并对最新发展作一般介绍,注意把书本知识讲活,正确处理和兼顾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内容与现代进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部分教师在课程完成后还要求学生写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在讲课过程中,配以多媒体电子教案和实物模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分为三部分,即理论课、基础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按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时比接近1:1,实验单独设课。具体组织方式 学时数相同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不分专业,通过学生选教,组成教学班实施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着重训练基本操作、培养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知识。二是在此基础上开设综合有机合成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进一步巩固、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上述安排和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年来化工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前茅,近四年来有60余名同学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等大学及研究所。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一、教材使用与建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一直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高鸿宾主编)作为教材,并指定国内外的多种有机化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参考用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读参考书有:胡宏纹编有机化学,邢其毅编基础有机化学,伍越寰编有机化学,曾召琼编有机化学实验,兰大、复旦教研室编有机化学实验,及自编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等十余本;选读参考书有数十本。 配有有机合成事典、物理化学手册和有机合成词典等齐全的工具书供学生查阅。二、配套实验教材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的特点,有机化学教学组编写出版了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训练了学生基本操作、提高了基本技能、更扎实地掌握了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三、实验教学条件有机化学专用实验室9间(约1000 m2),所有实验室按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建设,安装了通风设备。实验仪器与设备可以保证实验开出率为100%。四、网络教学环境化学工程学院拥有50台计算机的机房,校园网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为视频课程的网络化提供了保证。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1.在教材使用上,以一种优秀教材为主,与多种其它教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天津大学高鸿宾主编的有机化学。通过国内外教学参考书的阅读与参考,使比较抽象的知识为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结合文献内容,为学生讲授本学科最新的进展。以一本教材为主,不断的深化、理解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该教材以外的课本,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两种教学方法:(1) 板书讲授老师自由布局,即席发挥,达到通俗易懂。(2) 多媒体课件授课利用大量的媒体信息,引经据典。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学习式等。如讨论式教学采取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讨论的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组织材料,上课时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个别提问,由发言人所在小组回答,最后由老师总结。3.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学习是整个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机化学的学习。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外学习,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解决问题。如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通过查阅课外文献来解决,如再不能解决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解答。以使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前进,使其具有成就感,以增加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4.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在利用以上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了进行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编辑了多版本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购买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编制的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结合实物模型使微观分子结构形象化、可视化,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们现已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在线测试试题库挂于网上,以吸引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通过网络来进行有机化学的学习。这无疑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3-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合肥工业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时,注意引进有机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学生重视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校内专家评价: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环境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我校对该课程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多年来有机化学不仅是学校的优秀课程,也是安徽省的重点课程。尤其是近年来该课程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所研制的有机化学教学课件和有机化学实验网站,在各同等院校中也处于领先水平。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校还为该课程配备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师生们的好评。学生评价:有机化学课程以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基础,注重和有机化学密切相关而又被社会特别关注的能源、材料、信息和生命等科学的交叉内容,强调有机化学与社会、经济、技术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科技新内容和新发展,追索科学前沿。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机化学老师学历和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多人次获优秀教学奖或被评为最受欢迎教师。(具体评价内容参见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的附件有机化学课程评价材料)。4、自我评价4-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1.内容上的先进性      本课程选用由天津大学高鸿宾教授编写的有机化学教材为蓝本,参照国内外较新的同类先进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并能依据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结合本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本教学组所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吸收了多种教材的优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新体系。比如不对称催化反应、富勒烯、碳纳米管、环糊精和蛋白质立体结构与生理活性等一些前沿知识。这些知识的适当引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本教学组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特色。在这种特色的基础上,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10月正式出版。 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内与课外实践和能力提高的机会,先后为学生开设了设计性综合有机化学实验和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磨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具体的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见本课程网站) 2.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     多年来,本教学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了有机化学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的建立。这些基础性的工作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适时地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为了可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方式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演示,并通过网络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学”互动在课堂之外也能实现。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多年来,在本校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有机化学教学组始终保持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编写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质量,出版了适合于高等工业学校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学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建立了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积极进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富有朝气的年轻师资队伍。在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1、自编教材较少(仅编写了一本实验教材)2、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5、课程建设规划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在3-4年时间内达到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的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教学课程及教学效果,寓教于学,教书育人,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加强教材建设,组织人员和力量在3-4年时间内完成适用于工科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地掌握有机化学知识,我们正编写“有机化学解题指导”一书,并重新修订原出版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用1-2年的时间完善本课程教与学的网络互动。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和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安徽省精品课程建设。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例题与习题、习题解答、实验教案、实验教学课件、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与步骤的电子文档,将于2008年10月全部制作完成,2008年12月前上述课程资源即可上网。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习题与习题解答6、说明栏提供材料清单:1、 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2、 教学文件光盘(含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文献目录、有机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专家评价意见、学生评价意见)。3、 有机化学实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4、 专家评价意见和学生评价意见。学院推荐意见 院 长(签字) 年 月 日校精品课程领导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教务处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学校意见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学 时:96/80/64/32 学 分:6/5/4/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选课对象: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工工艺、制药工程专业内容概要: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结构特征,化学性质和主要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变化规律,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选用教材:有机化学(第4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基础有机化学(上、下)(第2版),邢其毅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上、下)(第2版),胡宏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一、二),陈光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Funda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英文第4版),J.McMurry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大学有机化学基础,荣国斌、苏克曼编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机化学(第2版),伍越寰等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学时:96/80/64 学分:6/5/4教学大纲说明一、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有机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深入学习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与先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此外,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的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知识。三、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深入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先导。其任务就是为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无机化学课程,具备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四、 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内 容课堂讲授学时数一绪论1二烷烃3三烯烃和炔烃7四二烯烃和共轭效应3五对映异构4六脂环烃4七脂肪族卤代烃7八醇和醚5九芳烃 芳香性7十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5十一酚和醌4十二醛和酮7十三羧酸2十四羧酸衍生物2十五-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4十六有机含氮化合物7十七杂环化合物2十八碳水化合物1十九氨基酸 蛋白质和核酸1总学时数80五、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必修。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 绪论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分子的结构和结构式;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程序。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重要意义;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了解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第二章 烷烃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烷烃的命名方法;烷烃的结构;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烷烃的IUPAC命名原则;烷烃的构造与构象;烷烃的自由基卤代反应及影响因素。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烯烃和炔烃的命名;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烯烃和炔烃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制备方法。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效应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二烯烃的结构;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共轭二烯烃1,4-加成的理论解释;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共轭二烯烃1,4-加成的理论解释;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第五章 对映异构手性和对称性;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构型和命名法;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手性中心的产生*;手性合成*;外消旋体的拆分*。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手性和对称性的判断;对映异构体的构型和命名方法;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第六章 脂环烃脂环烃的分类;脂环烃的命名;脂环烃的性质;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脂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甾族化合物。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脂环烃的性质;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脂环烃的制备方法。第七章 脂肪族卤代烃卤代烷:卤代烃的制法;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消除反应的机理;影响消除和取代反应的因素。卤代烯烃:卤代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卤代烃的制法;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消除反应的机理;影响消除和取代反应的因素。卤代烯烃中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第八章 醇和醚醇:醇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醇的结构;醇的制法;醇的物理性质;醇的化学性质;多元醇。醚:醚的命名;醚的制法;醚的物理性质;醚的化学性质;环醚。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醇的制备方法;醇的化学性质;多元醇。醚的制法;醚的化学性质;环氧乙烷。第九章 芳烃 芳香性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来源;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稠环芳烃;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萘的化学性质。第十章 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芳卤化合物:芳卤化合物的命名;芳卤化合物的制法;芳卤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芳卤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芳磺酸:芳磺酸的命名;芳磺酸的制法;芳磺酸的物理性质;芳磺酸的化学性质;芳磺酰氯和芳磺酰胺*;烷基苯磺酸钠和表面活性剂*。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芳卤化合物的制法;芳卤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芳磺酸的命名;芳磺酸的制法;芳磺酸的化学性质。第十一章 酚和醌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材料-有机化学.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