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210清涧县城过境项目建议书.docx
210国道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改建工程项 目 建 议 书榆林路桥勘察设计院二一三年十一月210国道清涧县城过境线项目建议书一、 项目概况1、项目简介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东濒黄河,西、南与延安市子长、延川县接壤,北与绥德、子洲为邻。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55公里,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辖7乡8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2万。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清涧县地处陕北高原、榆林地区南缘、黄河中游、无定河下游。它东临黄河,同山西柳林、石楼2县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清涧县是榆林市的南大门,自古有“全秦要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新的历史时期将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建设具有陕北文化特色的生态型人文城市。国道210起点位于内蒙古包头,终点位于广西南宁,全程3097km,是重要的南北干线公路,承担着区域间中长途运输的功能,在国家公路网中发挥着骨架作用。G210清涧段北连绥德县,南接延安市延川县,全长52.5公里,公路改建于1999年,现状道路等级为二级,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0米,是清涧县南北方向唯一的主干道。G210南北方向穿县城而过,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区域范围不断拓展,受地理条件限制,城区主要沿G210南北向伸展, 210国道清涧县城段上至岔口,下至七里湾街道化现象严重,两侧商铺房屋密集,道路混行严重,造成国道210清涧县城段交通非常拥堵,事故频发;此外在K477+000高危边坡处雨季山体滑坡频繁,雨季交通中断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国道210清涧县城段避绕城区,改线建设是清涧县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 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避绕城区,缓解城镇化对干线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道路的改线改建,对清涧县城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的拓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当地的投资形象,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是适应新一轮城市规划的需要。现有210国道在清涧县城穿境而过,县城范围上至岔口,下至七里湾,该段公路改建于1999年,道路等级二级,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0米。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区域范围在不断拓展,致使该段国道街道化现象严重,加之在K477+000高危边坡处雨季山体滑坡频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造成国道210清涧县城段交通非常拥堵,雨季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所以实现国道210清涧县城过境,势在必行。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纲要;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改委2002年;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 2010年;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其他部颁标准、规范等; 7)、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8)、榆林市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9)、榆林市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会议纪要;10)、清涧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年);11)、清涧县“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12)、调查收集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工程技术、建设条件等资料。3、研究过程及内容该项目受建设单位委托于2013年11月初开展工作,随即成立了项目组展开工作。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和协助下,项目工作组经过外业实地踏勘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拟定了初步方案,明确了路线的大致方向;然后对该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旧路现状、沿线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该区域的路网状况及该路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路线走向以及修建条件、交通量及运输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通过研究分析,做出对旧路适当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量预测,提出该项目的建设方案、技术标准及等级、建设规模等,做出工程投资估算,对方案进行设计、比选和论证;另外对路线方案范围内地质条件、现状及规划路网结构、河流泛区、路网布局等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推荐的技术标准,在1:1万地形图上进行路线、路基、路面、桥涵、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概略工程设计。在外业踏勘调查期间,项目组结合本项目的建设方案报告中提出的方案,经过初步研究对路线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其间主要对路线方案走廊、主要控制点、工程建设条件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补充调查了交通量、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外业调查期间,就路线方案、占地拆迁、工程造价等问题与当地交通局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并交换了意见。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经济资料整理和分析,交通量预测及建设标准的研究,结合路网规划、城镇规划、现状及规划的产业格局、资源分布情况,在广泛征求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路线方案,完成了项目的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4、项目功能定位(1)、榆林市重要纵向干线公路210国道是中国的一条国道,起点为内蒙古包头,终点为广西南宁的国道,全程3097km,是重要的南北向国道干线公路,承担着中长途运输的功能,是公路网中重要的骨架道路,是区域路网中的大动脉,本项目作为国道210是市区及沿线各县(市) 的重要运输通道。(2)、清涧县城市道路外环清涧县城沿沟而设,秀延河南北贯穿县内使得县城一分为二,县城内东西向地形受限,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目前已延伸至东侧支沟内,所有东区车辆南下或北上需全部穿过县城内,使本就不宽余的县城内交通十分拥挤,本项目的实施,将国道210向东绕城而过,削弱国道210对清涧县域交通的干扰同时,还承担着清涧县东环线的功能,将对疏导过境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起到重要功能。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论证1、是解决城区道路拥堵,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整体服务水平的需要。国道210是南北方向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清涧县城穿境而过,而县城以清涧河为依托,形成北至上七里湾、岔口、南至下七里湾为南北狭窄的城市框架,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该段公路日趋街道化,直接承担城市和干线公路的功能,造成清涧县城的交通环境拥堵。该项目的建设对于打破区域交通“瓶颈”制约,缓解清涧城区过境交通压力、改善城市形象和环境,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吸引过境车辆,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是拓展清涧城区范围,实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清涧县城沿沟而设,秀延河南北贯穿县内使得县城一分为二,县城内东西向地形受限,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目前已延伸至东侧支沟内,所有东区车辆南下或北上需全部穿过县城内,使本就不宽余的县城内交通十分拥挤,增大了县城内的交通压力。本项目的改建,可在上、下十里铺之间南北释放5公里的空间,为清涧创造良好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发展态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国省干线公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3. 是完善干线路网、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清涧交通将实现“内通、外联、中心疏散”、建成以三纵(210国道、沿黄公路、折淮公路)三横(清石路、清辛路、双石路延伸徐家畔)为主骨架,以县城环线(一大环)为中心,辐射全县、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串联乡村的全县公路交通网及半日交通圈。本项目的建成,将与现有的国道210、在建的省道205以及即将建设的榆商高速一起形成县城环线,使得南下交通流得以在清涧县城外围完成快速、有效的转换和疏导,对完善清涧县公路网和提高清涧县交通运输网的综合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将使得区域路网布局更趋合理。4、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清涧自古名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其中不乏名将能臣,革命功勋、新中国的建设者、作家等诸多历史的佼佼者。同时清涧位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贵德至孟津段的黄土高原流域,此段因河水卷带泥沙而成为黄色,故名“黄河”,河水湍急,百转千回,自然景观奇特,著名的“太极湾”就位于清涧玉家河赵家畔。按照清涧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清涧县将形成“三区三心”的旅游发展大格局。三个旅游区为:红色革命旅游基地;民俗文化体验基地;沿黄河双红旅游区。三个旅游配套服务中心为:宽州镇配套服务中心;乐堂堡配套服务中心;解家沟配套服务中心,旅游业已成为清涧县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清涧县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及红色旅游基地,榆林市红枣及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基地,是具有陕北文化特色的生态型人文城市。国道210清涧段作为清涧县主要纵向公路,是县城东部生态带上的交通轴线和产业隆起带,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构建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通道,为旅游景区提供优越的交通环境,促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及协同发展,形成为清涧县及周边县市重要的居民休闲度假走廊,对促进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丰富城市居民业余休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清涧县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及布局形态,在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与需要的同时,塑造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将构建“一轴一环两心七片区,中心结合组团,整体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布局。一轴:以秀延河走廊为中轴,包括河道两侧的210国道与滨河路。这是县城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交通干道,城市所有区域均被这一轴联系统筹起来;一环:是城区东侧环路。依托已建成的东环路,将生产用地布置于道路两侧,更好的利用川道剩余用地与交通资源,又能将生产用地与外围生产基地保持更好的联系,避免更多的交通量进入县城;两心:是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和岔口行政商务中心。该项目的实施,从微观上,加强了县城中心城区与李家塔镇及东部村镇的联系,为县城东部区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宏观上,构建新的产业经济带,利用产业组团乡镇的物流、工业、科研功能优势。实现对黄河沿线乡镇形成黄河红枣产业轴,县域腹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区起到推动作用。三、沿线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清涧县地处陕北高原、榆林地区南缘、黄河中游、无定河下游。它东临黄河,同山西柳林、石楼2县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该项目位于榆林市西部,路线走廊总体呈北南走向,沿县城东侧布线,是榆林市纵向国道干线公路,同时是清涧县东部外环路。 2、地形地貌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地表支离破碎,河谷深切,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属典型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900m,最高点1282.2m(乐堂堡乡董家沟),最低点559m(双庙河乡贺家畔村黄河河道)。 3、地质构造清涧县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台向陕北斜坡东翼。基岩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中生代岩层出露颇多,多系泥岩、沙岩、页岩。地面覆盖第四纪黄土,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梁峁起伏,河谷深切。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571.61282.511米。4、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清涧位于鄂尔多斯盆地I级构造间歇陕北斜坡东翼,由于前震旦纪古老结晶岩第构成古老晶基底,且上覆沉积盖层巨厚,故区内岩层受构造应力微弱,形变不显,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无明显褶皱构造,仅见一些岩层呈缓坡状起伏,其中规模较大者为子长园子至清涧折家坪一带一个南北宽512公里、东西向延伸60公里的东端翘起、西端倾伏的鼻状拱起带;断裂构造也不发育,仅在石盘沟与黄河交汇处见有一断距3米左右的小规模正断层。、地层岩性调查地层总体上走向近南北,向西缓倾、倾角1°3°,区域上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出露由新到老,依次为:风积黄土(马兰黄土)Q3²m。全调查区均有分布、均分布与老地层之上。岩性为浅黄色,浅灰白色粉土质亚粘土,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及柱状节理,厚1030m。冲洪积层(Q31aL-PL):即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于坝地、涧地。岩性下部为灰黄色、灰褐色细砂、粉细砂及次棱角状砾石、碎石,分选性差,含泥量高;上部为灰黄色、褐黄色次生黄土,结构疏松。离石黄土(Q2L):岩性为棕黄色、桔黄色粉土质亚粘,夹数层矸土壤及钙质结核。为黄土梁峁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厚3080m。三迭系中统铜川组(T2t2):岩性为紫红色、紫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夹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底部泥岩中含灰质团块或结核。砂岩交错层理发育。、不良地质类型及分布设计线路区构造活动微弱,地势起伏较大,不良地质不甚发育。5、河流水文项目影响区域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有秀延河、无定河及黄河。地下水以潜水和承压水为主,潜水分布普遍,但富水性极不均匀。径流年内变化与降水年内变化相同,大部分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径流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双汛型特征明显。由于过于集中的降水同过于集中径流在同一季节,径流泥沙量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侵蚀模数高达1853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输入黄河沙2264.1万吨。6、地震就陕北地区而言,地震活动相当微弱,仅发生十次较小地震(4级以上6级以下),且分布十分零散。据清涧县志记载:汉建始元年九月(前32.1010)上郡地震。明弘治十四年一月一日(1501.1.19)朝邑发生7级大地震,清涧地震有声。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1.23)午夜,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甚广,同日夜半清涧地震。万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1614.10.23)山西平遥发生6.5级地震,同日戊时清涧、绥德有震。从地震活动现象看,陕北块体继承早期构造运动的特征,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状态。根据国家地质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显示,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为56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7、气象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据吴堡气象站19942003年气象资料,日最高气温达40.8,最低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277.1625.3mm,年蒸发量1674.42320.3mm,相对温度5064%。年最大冻土层厚度5889cm,无霜期179232天,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1m/s。四、建设项目起终点论证1、起点本项目起点位于210清涧县上十里铺村,起点桩号为:K471+760。将起点放在此处,一方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将国道210清涧县城过境公路段避绕城区,有利于提高国道210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避免形成瓶颈路段,同时将东区北向车辆快速疏离,有利于交叉口车辆交通组织转换;另一方面方便利用现有的清辛二级公路,降低工程造价。图4-1 起点示意图 (图中红色箭头示意车流可行驶方向,右转车流按虚线方向行驶)图4-2起点交通组织示意图2、终点本项目终点位于在下十里铺村跨秀延河,顺接到旧路K481+100处,将终点放在此处,实现避绕城区,疏导分离过境交通,保证区域行车安全。图4-3 终点方案示意图五、技术标准的采用和工程规模1、技术标准从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公路建设项目所选用的技术标准,不但要能与项目所处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其功能定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资源。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以及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有关规定,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在区域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交通量预测结果、通行能力分析及相连路段技术标准的衔接,综合研究初步拟定采用行车速度60km/h的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0.0米,路面满铺。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1 名 称项 目单 位210国道清涧县城区过境公路备注公路等级二级起讫桩号K0+000-K15+337路线长度公里15.337设计速度公里/小时60路基宽度米10.0路面宽度米10.0满铺)行车道宽度米2×3.5一般最小半径米200极限最小半径米1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米1500最大纵坡%6.0荷载等级新建桥涵:公路II级 桥梁净宽米净11+2*0.5米,其余净9+2*0.5米,涵洞同路基宽隧道净宽米净0.75+7.5+0.75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大桥1/100,其它1/502、建设规模本项目路线全长15.337公里,其中利用清辛二级公路共线改造4.145Km(包含完全利用2.536Km, K2+216K3825段改善纵坡新建1.609Km),K4+945至终点为完全新建11.192公里,共计新建12.801Km。按双向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0米。设置大桥699米/4座,中桥195米/3座(新建137米/2座,完全利用58米/1座),小桥32米/4座,设置隧道1474米/2座,涵洞46道(新建35道,完全利用11道),平面交叉13处,估算投资3.721亿元,其中建安费2.857亿。表2 主要工程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全线1设计速度Km/h602路基宽度m103路线长度Km15.33745最大纵坡4.78%5平面最小半径m151.1276新增永久占地亩458.077拆迁建筑m247508计价土方m318675589计价石方m326296810防护圬工m38134311路面m210029112排水圬工m32189913涵洞m/座896.3/3513桥中桥m/座137/214梁大桥m/座699/415隧道m/座1474/216平面交叉处1317投资估算亿元3.7213、主要工程量分布情况本项目工程量大体分为三段:、K0+000K4+945(利用辛清公路改建段)该段以利用辛清路为主,起点K+000K0+800为新建,含大桥231米/1座,中桥56米/1座; 其中K2+216K3+825纵坡降低新建,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较大;、K4+945K11+486(惠家庙至寺家硷新建段)项目工程量主要集中该段,其中新建隧道1474米/2座,中桥81米/1座,大桥156米/1座;同时路线经过沟道山势较陡,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较大。、K11+486K15+337(寺家硷至终点下十里铺利用通村油路改建段)沿通村油路走廊带改建,拆迁防护工程量较大,终点下十里铺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并有大桥312米/2座。以下为工程各段造价比例情况:表3 主要工程量分布表序号段落里程长度造价每公里平均造价占总造价比例1K0+000K4+9454.95Km0.661亿1335万17.8%2K4+945K11+4866.54Km2.308亿3529万62.0%3K11+486K15+3373.85Km0.752亿1953万20.2%六、路线方案布设及必选考虑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地位,结合影响区域建设条件和控制因素,报告从区域经济发展、路网布局、建设条件及建设规模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在综合考虑相关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报告主要对路线起终点、路线走廊进行充分论证,划定科学合理的路线走廊,拟定可行的路线方案,客观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价,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建设时机。1、路线布设原则1)充分考虑本项目在国家及陕西省整个干线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走向应符合路网总体规划及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路线起终点位置及路线走廊的选择应有利于干线公路网的合理构成,有利于过境交通快速通过、干线交通流快速转换,有利于城镇及区域交通快速集散,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路线走向应与沿线城镇空间规划布局相协调。4)路线应该尽可能避免对风景名胜古迹的干扰,重视环境保护,特别对保护生态环境是路线方案选定时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尽量降低对沿线城镇生活环境的影响。5)路线应尽可能靠近旧路,以减少沿线占用耕地及减少拆迁,降低建设难度。6)路线应选择较好的建设条件,适应地形、地物的要求,尽可能降低工程总造价。8)在满足路线总体走向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沿线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以便项目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其功能。2、路线走廊拟定与比选在详细踏勘的基础上,根据沿线自然条件、城镇规划、综合路网规划、拆迁等因素,对工程量较为集中,在从惠家庙桥尾至寺家硷段本项目拟定了的两个方案进行比选论证,以确定最佳路线走廊方案。路线方案设置一览表序号路线方案名称起终点桩号长度(km)备注1K方案K4+944.942K14+221.4999.2773A方案(K方案对应的推荐方案)K4+944.942K11+486.2316.541K方案A方案推荐方案(红色线位):路线北起清涧县宽洲镇上十里铺村G210 K471+760处,跨秀延河接现有的县城北环过境线即清辛二级公路,与辛清公路共线至惠家庙,在惠家庙桥终点,路线转向南,沿芦草峁和齐腰咀之间的沟道设线,穿隧道过芦草峁后至大高坪西,沿任家圪崂的沟道向南延伸;穿二郎山隧道至前里沟,在沟口处(韩家硷村)路线转而向西,利用韩家硷至下十里铺通村油路沿沟北侧布线,在下十里铺村沟口处跨越秀延河,顺接到国道210上。 比较方案(蓝色线位):在惠家庙桥终点,继续利用辛清公路至大岔则。在大岔则甩开辛清公路转而向东南利用旧有县乡路走廊带至小岔则村;后沿小高塬东侧的沟道的设线,继而向南经过黄蒿峁隧道和惠家村隧道进入惠家村,路线沿惠家村所在的沟道西侧向南延伸至韩家硷,后转向西在寺家硷接推荐方案。3、路线走廊方案比选论证(1)、交通量转换角度分析从南北向交通量分析,推荐方案的优点是快速便捷的完成了G210清涧县城过境交通需求,G210县城段旧路总长11.069Km,由于利用K0+800K4+945段利用辛清二级公路改建,惠家庙中桥为拟建公路的主要控制点,从而导致路线绕行距离均较远。推荐方案较旧G210绕行4.268Km,比较方案较旧路绕行7.004Km,但从东西方向交通需求分析,S205已划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东西横线G340(东营港子长)报批,考虑到S205升级为国道后将吸引大量潜在交通流,拟建路线K0+800K6+000同时并为国道242的一部分,东西方向将承担榆林东出山西的交通流,比较方案对于该方面交通量需求将发挥重要作用。(2)整体路线指标方面分析推荐方案方案最小平曲线半径151.6m/1处,最大纵坡4.7%/1处;K4+945K6+454(1.51Km)上山段平均纵坡2.9%,K9+337K12+244(2.91Km)下山段平均纵坡2.2%;比较方案最小平曲线半径125m/1处,最大纵坡4%/1处;K6+655K9+689(3.034Km)上山段平均纵坡1.8%,K10+886K13+846(2.96Km)下山段平均纵坡2.5%;比较方案所经沟道均较为开阔,行车视觉条件较好;综合各方面指标K比较方案平面有125米/1处,不及推荐方案,但总体纵坡平缓,行车舒适性较好,总体运行速度高。(3)、从建设实施难易程度分析:、地形地质条件比较方案地形地质条件优越,沿线经过小岔则、惠家村两个沟,沟道平坦宽阔,山体两侧坡面平缓,新建隧道进出口地形地质条件好,施工建设风险低;图6-1 小岔则沟道线位示意图推荐方案沿途经过芦草峁侧沟、任家圪崂、前里沟三个沟道,芦草峁沟K5+700K6+483芦草峁隧道入口处沟道较窄,两侧山坡较陡,建设条件一般;任家圪崂沟地形地质基本可以满足施工建设条件,二郎山隧道出口前里沟坡面较陡,施工部分路段需要开挖山体,边坡最大高度约70m,工程量较大,建设条件不及比较方案。图6-2 芦草峁沟线位示意图图6-3 前里沟线位示意图、环境保护方面推荐方案占地260.34亩,旱地96.99亩,荒地151.98亩,宅基地2.84亩,河滩地8.52;比较方案占地290.19亩,其中旱地72.94亩,荒地135.95亩,林地28.2,宅基地24.9,河滩地28.2亩;比较方案占地较多,但途径沟道宽扩,能充分结合当地水土保持工程,利用挖方弃土在沿途支沟积极修坝於田,整平造地,恢复耕地;推荐方案所在的沟道狭窄,所占旱地不能恢复耕种,大面积开挖山体产生大量土石方,弃方困难。比较方案偏离就G210太远从而导致主要的过境交通流均绕行2.73Km,在将来运行中产生巨大的能源浪费,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建设规模及融资压力方面推荐方案新建隧道1474米/2座,大桥156米/1座,其中二郎山隧道1067米,隧道长,施工难度较大;比较方案新建隧道1292米/2座,大桥156米/1座,构造物整体规模小,建设实施难度低;推荐方案隧道较比较方案长182m,大中总桥长相等;比较方案部分利用旧路改造,施难度较低,但从工程规模分析较推荐方案优势并不明显。表5-1 方案对比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比较方案K推荐方案A1设计速度Km/h60602路基宽度m10103路线长度Km9.2776.5414旧路利用Km0.967-5占地数量亩290.2260.36拆迁建筑m22200135078计价土方m34917395355458计价石方m3277761302119防护圬工m3297053552810路面m2746434628611排水圬工m3123069409.512桥梁中桥中桥m/座13大桥m/座156/1156/114隧道m/座1292/21474/215平面交叉处6416投资估算亿元2.2712.30817推荐意见备选推荐(4)、从道路后期运营安全及成本方面分析推荐方案有较长的挖方高边坡,项目区域地质脆弱,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后期运营维修费用高;同时二郎山隧道长1067米,通风、照明及消防运营成本高;比较方案途径村庄较多,对沿线居民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由于拟建路为国道,较高的行车速度对当地村民也产生一定安全隐患;总体分析比较方案行驶安全性较好,后期养护成本低。(5)、从社会效益和地方政府意见方面分析两方案均直接连接了大高坪沟道,便于带动大高坪沟道至石台寺现有城区段的新增城市空间的发展,拉大清涧县城骨架,对县城东拓战略起到有力的支撑;比较方案沿途村庄较多,方案经过大岔则、小岔则、惠家村三个行政村,而且沟道宽阔,便于沿线产业发展,能显著提升沿线经济发展速度;推荐方案沿途村庄较少,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推荐方案拆迁房屋1350m2;比较方案拆迁2200m2,拆迁方面推荐方案较少,社会影响较小。 与地方政府就路线方案沟通,地方政府同意采用推荐方案,放弃比较方案。 方案比选结论:通过各方面详细分析,推荐方案能安全快捷的实现各方向交通量转换,符合过境公路“近城而不进城”的设计原则;比较方案虽然建设风险、行车安全性、投资规模及社会效益较推荐方案占优。但由于绕行太远,在今后运营中产生巨大的能源浪费,长远期运行成本高;拟建公路主要建设意义解决G210清涧县城过境交通拥堵的瓶颈,绕行太远可能导致对交通量吸引不足,失去建设意义。综合上诉各方面因素分析最终确定A方案为推荐方案,放弃比较方案K。七、工程设计1、路线路线线形设计,应做到平、纵、横的合理组合,线形连续、均衡,使车辆行驶安全、舒适,驾驶人员视觉及心理反映良好,并与周围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拟建方案K0+000K4+945为利用辛清公路改建路段,该路段路基宽10米,路面宽9.4米,其中K0+800K2+216、K3+825K4+945段为完全利用辛清路,利用旧路里程2.536公里, K2+216K3+825旧路纵坡为8%,本次进行了降坡新建,使其满足二级公路指标,其余路段对排水防护进行修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进行刷坡处理,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路面桥涵以利用为主;K0+000K0+800、K4+945K15+337段为新建工程,新建里程总计12.801公里(含K2+216K3+825段降坡新建段长度)。改线新建路段,必将产生新增占地,本项目新增占地共458.07亩。其中旱地113.11亩(其中坝地45.2亩,山坡地67.9亩),荒地300.77亩,林地1.29亩,宅基地12.01亩,河滩地30.89亩。所有占地(包括临时占地)均将按照国家土地法及陕西省有关规定进行补偿,费用计入工程造价。2、路基工程路基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经济、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路基断面路基宽度为10米,双向2车道,设计速度60km/h,具体断面型式如下:0.75米土路肩+0.7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0.75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路基边坡沿线地形平缓,基本上均为填方边坡且填土高度不高,结合路基所在的地段的地形及填高情况,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3)规定,路基边坡值采用如下:填方边坡:根据沿线的地质情况,一般路段填方,坡率采用1:1.5,其中填方高度小于8m时,坡率采用1:1.5,大于8m时,上部采用1:1.5坡率,设置2米的护坡道,下部采用1:1.75坡率;路堑边坡:一般土质路段当边坡高度10m采用1:1坡率,一坡到顶。当边坡高度10m边坡高度20m采用第一级坡率1:0.5,高度6m,设2m平台;第二级采用1:0.75坡率,高度6m,平台宽度2m;第三级采用坡率1:1,高度大于等于6m,小于8m。边坡高度20m进行高边坡设计,并对第一级边坡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其余各级采用植草防护。石质挖方路段微风化及弱风化石质边坡采用1:0.3坡率,边坡高度10m,平台宽度1m;中风化石质边坡采用1:0.5坡率;边坡高度8m,平台宽度2m;强风化及全风化边皮采用1:0.751:1坡率,设2m平台;石质路段边坡高度超过30m对边坡进行高边坡设计。桥头及部分路段两侧采用路肩挡土墙。、特殊路基工程、路床处理沿线分布的黄土土质均匀,结构疏松,大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其中黄土塬以及渭河高阶地上的黄土具有湿陷性。经取样判别湿陷等级为级,属轻微中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且路基填料的CBR值难以达到规范要求;本次设计对路床顶面以下20cm范围内进行换填8%石灰土处理兼做底基层,以消除黄土湿限性及保证路基填料的CBR值满足要求,以保证路基强度。、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多沿沟布线,不可避免的经过多处当地村民修建的“坝地”,其地下含水量较大,尽量避免破坏原有地基稳定层。在地基湿软路段,针对软弱层深度不同设置不同的处理措施,湿软层较浅时,采用天然砂砾换填;对于软弱层厚度大于4.0m的涵洞基底地基及软弱层厚度大于10.0m的软基,采用掺和58%水泥的碎石桩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图7-1特殊路基处理方案图、路基高度首先应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0.3条规定的路基高度的要求,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水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沿河积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1/50的计算水位加雍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道路视觉效果,路基高度应尽量降低,以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减少路基施工后沉降,防止路基出现病害。、路基防护路基防护原则上以绿色防护为主体,在充分考虑路基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做到防护工程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同时考虑经济,追求视觉和环境上的效果。、填方路基边坡防护路基侵占河床或坡面较陡路基坡脚落空时设置仰斜式路肩挡土墙、路堤挡土墙及护坡。、挖方路基边坡防护护面墙:在膨胀土路段、可能产生碎落的土、石挖方路段及因土层工程性质较差、风化严重,可能造成边坡冲蚀的深挖方路段设置浆砌片石护面墙。路基高度大于等于6米时,第一级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以上各级均采用植草防护。、路基排水排水设计原则为:排水体系畅通,不产生积水,处理好排水系统与沿线农田灌溉系统的关系,加强不良地质路段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路基排水设计重现期为15年。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排水设计采用以分散排水为主,集中排水为辅,疏、截、排、储、蒸发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式。路基排水沟、边沟的设置:由于拟建线位经过区域地势起伏,路基横向排水出口较多。一般填方路段考虑采用分散排水;挖方一般路段浅挖汇水较小时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浅碟形边沟,具体尺寸:浅碟型边沟上口宽100cm,下底宽40cm,深30cm,壁厚15cm,下铺5cmM10水泥砂浆;深挖路段采用40cm×40cmM7.5浆砌片石矩形边沟,壁厚30cm,铺底厚度30cm;汇水长度大于400m时采用50cm×50cm M7.5浆砌片石矩形边沟壁厚30cm,铺底厚度30cm;过村镇路段采用加盖板M7.5浆砌片石边沟,宽60cm,高度根据路基与路侧房屋关系独立设计;路基汇水由边沟导入排水沟再流入自然沟道,以减少环境污染;一般排水沟采用厚度为30cm尺寸60cm×60cmM7.5浆砌片石排水沟,在过农田路段坡脚设50cm×50cmM7.5浆砌片石矩形排水沟。 图7-2排水形式图、路拱横坡全线路拱坡度采用双向横坡,路拱横坡采用2%。3、路面工程、公路自然区划:本路线地处2a榆林副区。、路面类型的选择路面结构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好的路面结构,对提高道路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根据本项目的公路等级及其重要性,路面应采用高级路面,即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两种路面结构对基层、底基层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路面类型的选定主要是对其面层类型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体性能好,强度高,抗水损害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一般为30年,运营期维修和养护费用低,有其一定的优势。然而因它是刚性路面,对路基形变的适应能力远不如沥青混凝土,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