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docx

    • 资源ID:1705533       资源大小:1.41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docx

    序“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涪陵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解决各种凸现矛盾和突破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正确把握形势、符合区情实际、激励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要求,主要阐述未来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明确政策取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我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主动,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制定其他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把握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第一节新世纪初极不平凡的五年一、开局良好的五年“十五”时期,是涪陵新世纪初极不平凡并取得良好开局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结合涪陵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路子,攻坚克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提前实现总体小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十五”计划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6%,高于“十五”计划预期,人均GDP达到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6.45亿元,年均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亿元,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年均增长12.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为11.451.237.4。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增强,医药、化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六大工业基地建设速度加快。榨菜、蚕桑、苎麻、畜牧四大农业骨干产业发展壮大,我区被命名为全国“果蔬十强县(区)”和“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商贸集聚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重庆中部区域性商贸中心正在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5%。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建成移民迁建防护工程和渝怀铁路,太极大道、滨江路、李渡长江大桥、乌江二桥以及李渡城区干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9%。“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区内“两小时交通”基本实现。天宝寺水利主体工程完工投用,近70%的村完成电网改造并实现同网同价,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二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累计完成二期移民投资24.9亿元,搬迁移民30823人、企业119家,三、四期移民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展开。科教兴涪战略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5%。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6%;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建立了政府投资主体平台,规范了政府投资行为,推行投资项目核准、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财政、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到5.48亿美元,其中出口3.1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1.7%和28.3%,出口结构有所优化。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李渡招商引资平台启动建设,新加坡泛联集团、中化集团、拉法基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涪陵,接收重庆主城“退二进三”项目顺利实施,五年累计到位区外资金43亿元。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涪陵师院成功升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年。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建成涪陵体育场,成功举办首届区运会、全市农民运动会和党办系统运动会。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建设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5.2个百分点;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2%和80%。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内。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年均增长10.8%和8.8%。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6.7和5.4个百分点。人口再生产正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扶贫开发成果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二、“十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心无旁骛求发展。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紧密结合区情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涪陵特色的“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新路,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同心同德思发展、创新实干抓发展的可喜局面。始终坚持千方百计抢机遇。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及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机遇,全力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抓工业。牢固树立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战略思想,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不遗余力促开放。树立“亲商、安商、富商”观念,着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涪陵,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助外力加快了发展步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谋民利。始终把基层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务群众利益之实,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第二节重要机遇期和面临的挑战一、重要机遇期中的黄金发展期“十一五”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五年,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深入,社会政治稳定。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涪陵将面临三大新的发展机遇:上级多个扶持政策叠加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国家公共财政将重点向西部倾斜;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库区产业发展等政策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包括涪陵在内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这些政策都将有利于涪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际、国内资本加快转移的机遇。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空间更广,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有利于涪陵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峡工程全面竣工,沿江流域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涪陵扩大发展空间。重庆主城辐射扩能的机遇。重庆市规划2010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将进一步强化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有利于涪陵在产业和功能上与重庆主城联动,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借势、借力发展。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涪陵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面临新的挑战。经济总量偏小,我区的发展面临其他区县你追我赶、竞相加速发展的压力;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整体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协调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加带来新的挑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移民安稳致富难度大,就业矛盾突出,低收入群体面广量大,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政府债务沉重,财政增收困难,乡镇经济实力普遍不强,解决改革遗留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各种社会矛盾有可能集中显现。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受到新的挑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实施增大了融资压力,天然气、煤炭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运力紧张的局面暂时难以缓解,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不足,地质灾害频发,环境容量有限,用地条件差,建设成本高,发展将越来越受到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必须增强抗御各种风险、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突出矛盾的能力,把握大局,用好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发展中促进和谐。第三节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一、战略定位依据涪陵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战略定位是积极分担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部分功能,充分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努力建成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作为其支撑和具体化的功能定位是“两基地、一枢纽、两中心”。即通过未来五到十五年努力将涪陵建成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交通副枢纽,中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中心。重庆市“点圈线”生产力布局,即以建成特大城市为“点”,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涪陵、合川、永川、江津等卫星城市作为“圈”,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涪陵区“十一五”战略区位示意图二、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坚持以既快又好地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优化环境、提高效益、扩大就业、健全保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把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的基本任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要突出“六个必须”的战略思路:必须保持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认真审视涪陵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更要在发展中调优结构、转变方式、提高质量,使经济、人口的集聚与主要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高、效益好、环境优,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多。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着力缓解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约束。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引导和启动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平衡开发建设用地,千方百计缓解电力、天然气突出的供需矛盾,努力实现运力运量大体平衡。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的思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教育、就业再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农民增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稳定等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并注意改革力度与承受程度相适应,把握改革时机,增强发展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技术及各类生产要素落户涪陵,继续做好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大开放、大流通、大交流。三、总体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圆满完成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主要预期目标(附件1):综合经济。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2005年物价水平),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GDP20000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0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0%。 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服务。到2010年,科研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人均受教育年限9.0年;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8%,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公路总里程405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人民生活。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和138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8%。第二章 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节夯实农业基础 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挥农业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地处重庆城郊的区域性特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着力做大做强榨菜、畜牧、蚕桑、苎麻“四篇文章”,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后续产业,建成重庆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一、建设以“四篇文章”为支撑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榨菜。坚持“稳主产、扩次产、拓新区”的方向,提高长江大桥以下沿江主产区建设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龙桥至新妙片区、原李渡片区和焦石、罗云等次产区规模,尽快形成主产乡镇;开拓惠民至龙潭坪上片区和部分后山乡镇新区。实现原料基地的高产、优质、高效及区域化、良种化、规模化。开发青菜头保鲜技术,提高青菜头鲜销比例。2010年,青菜头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120150万吨。畜牧。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品质,重点建设生猪、肉鹅、山羊三大养殖基地。生猪:发展一批养殖专业大户、养殖小区和基地乡镇,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到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其中优质肉猪70万头)。肉鹅:重点建设蔺市、龙潭、新妙等16个基地乡镇和40个年出栏商品肉鹅5万只以上的养鹅专业村。到2010年,出栏肉鹅400万只。山羊:逐步由后山向坪上拓展,基地乡镇发展到20个。到2010年,出栏牛羊10万头(只)。蚕桑。结合实施退耕还林、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高效生态桑园等项目,大力推行“桑、菜”套作模式,稳定壮大沿江主产乡镇,积极发展坪上和后山乡镇优质蚕茧基地。到2010年,桑园面积达到13万亩,全区蚕茧产量达到15万担。苎麻。实施苎麻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苎麻种植面积扩大到 18个乡镇。进一步完善种苗工程,配套建设仓储设施,加大苎麻剥麻机的科技攻关力度。到2010年,全区优质苎麻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麻0.9万吨。同时,培育发展其它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蔬菜、果品、水产、烤烟、中药材等后续产业。深入推进优质粮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坪上优质稻生产基地。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优质稻生产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节水、节肥、节地、免耕等新技术和优质高产良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管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健全以合同契约、订单生产为主体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两委(村、支两委)+两社(专业合作、综合服务)”的组织模式,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到2010年,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户。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全区龙头企业联合会和骨干产业行业协会,培育带动面广、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两社两化”进程,组建跨乡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第五节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医疗服务、文化体育、警务治安等服务功能。加快行政村“通达工程”、乡镇连接公路“畅通工程”和“交通扶贫 ”建设,乡镇公路全面达到等级以上标准,村道公路状况明显改善。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广播电视“自然盲村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通信、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推进通信普遍服务。推进农村电气化,完成全区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用电质量。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建立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水利工程灌区农业用水保证率达到65%,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达到20%。加强供水水源地保护,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沼气,推动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研制、引进和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水稻耕、插、收全程机械化。到2010年,全区农机化综合服务水平达20%以上。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调整优化校点布局。到2010年,中小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中学基本实现寄宿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及寄宿生活补助,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辍学率。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巩固农村敬老院,新建五保家园,70%以上的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建成乡(镇)、村(居)基层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第六节 建立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培植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撑产业,同时努力挖掘农业外部增收潜力。一、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劳务开发“回引工程”,进一步增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壮大乡镇经济实力的能力。到2010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65亿元。将劳务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开发企业,规范管理,促进健康有序发展,创新转移机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第七节 深化农村改革 构建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推进农村文明风尚和基层政权建设。一、改善农村面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乡村规划。通过土地、税费等政策引导,相关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促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逐步形成农民新村。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积极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生活方式。二、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第三章实施“161”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构筑一个平台,建设六大基地,培植十强企业”的思路,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22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10亿元,再造一个涪陵工业,建成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第八节 构筑一个平台 发挥园区集聚功能结合城市规划,以李渡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消除园区发展瓶颈,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促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引导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逐步将李渡工业园区打造成集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体现现代工业形象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初步形成以食品、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第九节 建设六大基地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骨干优势产品为龙头、重点企业为主体,促进关联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多向延伸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初步建成医药、化工、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建材六大基地。到2010年,六大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化工: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磷化工、石油化工及氯碱化工。建设中化涪陵化工20万吨合成氨配套20万吨尿素、20万吨高效复合肥、60万吨磷酸一铵以及建峰化工45万吨合成氨配套80万吨尿素、12万吨三聚氰胺、60万吨高效复合肥等项目,形成年产400万吨以上的化肥生产能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磷、氮肥生产基地。建设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配套发展聚酯、化纤等下游产业。完成天原化工总厂整体搬迁改造工程。食品:加快榨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榨菜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实施榨菜集团5万吨榨菜及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创造条件实施新涪豆油二期工程,延长产业链,提高豆油综合加工生产能力。完成卷烟制丝线技改项目,进一步提高卷烟档次和附加值。稳定矿泉水、饮料等产品生产。积极发展肉食品加工业和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加快原药生产步伐,提高中西药品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研究与开发投入,培育涪陵医药产业新的特色和竞争优势。重点抓好太极现代中成药及西药等项目。机械冶金:抓住重庆建设“一城一都”的时机,振兴以汽摩零配件、输变电设备、船舶产品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积极发展以变压器等为主的电子、电器设备生产制造业。鼓励船舶修造企业联合重组,建成长江上游特种船舶基地和内河船舶修造中心。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鼓励煤电铝联营,着力开发铝锰、铝镁等铝合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纺织:开发苎麻、亚麻高档面料和服装,扩大纺织品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完成万锭亚麻纺及2000万平方米高档面料项目,扩建布料染色及后整理生产线,提高染色坯布质量,开发宽幅汽车、装饰等产业用布。积极发展丝绸业。建材:大力发展环保型内外墙装饰材料、塑料管材管件、卫生洁具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加大配套产品和环保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实施晶化石、高档玻化砖、新型PE波纹管材、干法水泥项目。第十节 培育十强企业 形成企业规模效应鼓励和支持涪陵烟厂、太极集团、涪陵化工、建峰化工、水投集团、榨菜集团、新涪公司、川东造船厂、金帝集团、东升铝业等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大胆实施跨行业、跨地区扩张,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增强与主城区四大支柱产业协作配套意识,主动承接其产业辐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太极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涪陵烟厂、水投集团、建峰化工、涪陵化工、新涪公司、川东造船厂6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金帝集团、榨菜集团、东升铝业3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第十一节 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止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力度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左右。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努力创建知名品牌。到2010年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第四章强化商圈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逐步形成与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业体系,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第十二节培育“三圈一带”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按照强化区域性中心商业区辐射功能的要求,全力打造南门山商圈、高笋塘商圈、李渡商圈及滨江路商业带,提升商业档次,增加商业业态,浓烈商业氛围。南门山商圈:以南门山为中心,强化以关庙综合市场、重百涪陵商场、国美电器等为支撑的服务辐射功能。高笋塘商圈:以高笋塘转盘为中心,强化以新世纪百货涪陵商都、新大兴依蝶购物广场、新大兴泰兴数码广场、金凯装饰城等为支撑的服务辐射功能。李渡新城商圈: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李渡新城商圈的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末形成雏形,最终建成涪陵第三大商圈。滨江路商业带:高起点规划商业设施,引导并建成以旅游购物休闲为主的特色商业带。发展以白涛、珍溪、新妙、龙潭等四个中心镇的小城镇商业区和一般集镇商业区,基本形成中心商业区、小城镇商业区和一般集镇商贸区的梯级商业网络格局。建设培育关庙综合市场、金凯装饰城、中国榨菜展示交易中心、渝中粮油批发市场等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增强区域性辐射能力。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业态。到2010年,培育形成年交易额超1亿元的批发交易市场5个,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户,力争1户企业进入重庆商业企业30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5亿元。第十三节大力发展运输业构筑区域性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瞄准工业物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运输产业。依托交通枢纽节点,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建设四大物流园区,建设重庆市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北拱铁公水物流园区:以物资集散、仓储、配送等功能,建成多式联运码头港口作业区。涪陵港口物流园区,以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为重点,基本建成涪陵港口作业区、黄旗集装箱和滚装船作业区。李渡工业园物流园区:以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加工制造、仓储等为重点,初步建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白涛化工物流园区:以建峰化工总厂和天原化工总厂为依托,建成化肥及基础化工原料的集散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商品交易市场及仓储市场资源,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交易为一体的物流服务体系,合理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第十四节整合“一点一环”打造旅游新格局倾力打造白鹤梁旅游精品,带动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白鹤梁为龙头,着力整合北岩景区(周易园、北山道院、石鼓古镇等)、滨江文化长廊、两江休闲广场、太极集团涪陵医药工业园区等特色旅游资源,力争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开发完善武陵山、石夹沟、御泉河、雨台山等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新品,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产品体系。切实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以巴枳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等为内涵的主题旅游活动,提高涪陵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0%。第十五节 规范房地产市场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鼓励规模开发和规模经营,高起点发展功能齐全、上档次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一批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优化住房结构,满足多层次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优化房地产交易环境,扩大存量交易,有效控制空置房率。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赁新机制。扩大各类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第十六节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稳步发展金融业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力促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来涪设立分支机构。在保持合理存贷差的前提下,加大各类贷款力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扩大信贷规模。加速金融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形式,灵活运用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增强企业融资的能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和完善政银企良性互动平台,创建金融安全区。规范发展保险业。第五章 建设大城市 推进城镇化进程第十七节 合理规划布局 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 按照“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涪陵作为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的地位。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城市控制性详规及各项专业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察,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完善涪陵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提高承接、传递、分担重庆主城功能和辐射周边区域的综合能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50万人口大城市。坚持以重点城镇带动片区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心镇,增强城镇承接传递能力。优化城镇体系结构,积极稳妥推进“一心四镇”城镇体系建设。一、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强化与重庆主城区的总体联系和配套协作关系,整体推进大城市建设。呼应全市“点圈线”生产力布局和“退二进三”战略,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密切与主城区的经济联系,积极分担主城功能,夯实城市发展产业基础。加强与主城基础设施体系的配套衔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合理有序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完善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合理布局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强化城市在信息、科技、商贸、物流、金融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集聚、创新和辐射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带动全区城镇化发展和辐射周边区域的增长极。到2010年,围绕“两区五片”的布局,建成44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重庆主城特大城市的大卫星城市。以包括江南、李渡、江北、南岸浦和江东五个片区在内的大城市为中心。科学划分片区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江南片以发展商贸商务、旅游服务、食品、医药业为主,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形成涪陵政治中心、中央商务区、科技信息金融中心以及城市综合居住区。李渡片以发展高新技术、轻工建材、机械装备、物流中转、临港产业为主,承担聚集要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功能,形成城市产业密集区、高等教育基地及商业居住区。龙桥片以发展化工、能源、物流中转为主。江东和江北片区分别发展纺织加工、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生态观光、生活服务及旅游观光、文化及休闲娱乐等产业。涪陵区“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一城两区五片”示意图二、构建“一城四镇”城镇体系先用文字表述再附表。以城区为中心,以珍溪、新妙、龙潭和白涛等4个中心镇为骨干,以其他乡镇为支撑,构建“一城四镇”城镇体系。 着力培养4个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增强其承接、传递城市带动功能的作用。积极培育重点集镇,结合实际发展其他集镇。结合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聚集,集中力量推动中心城镇和重点集镇的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和区域市场建设,形成与周边农村和当地资源紧密联系的特色经济优势。鼓励小城镇采取土地拍卖、土地出租、土地置换、以土地换基础设施等市场运作方式,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城镇开发建设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繁荣城镇经济,培育和完善小城镇市场体系,发挥小城镇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进城(镇)安家、就业、生活的政策机制,积极吸纳附近地区的农村人口,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壮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十八节 加快市政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江南旧城区改造,着力拓展以李渡为核心的西部新城区城市骨架,逐步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一、城市交通环网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环网建设。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完善城市环路,加强各片区之间的通道联系。建成东西干道、火车站站前大道等连接道路,开工建设滨江路二期工程(涪陵长江大桥李渡长江大桥),拓宽改造江北滨江路,提高江南主城城市车辆通行能力。推进李渡、江北、江东和南岸浦片区的城市干道建设,建成江东城市干道、李渡片区 “四纵四横”城市骨架道路及南岸浦片区“一纵一横二环”城市主干道路。建成李渡长江大桥、涪陵乌江二桥和石板沟长江大桥,消除各片区交通的连接阻碍,形成主城区(江南龙桥李渡江北江东江南)的城市交通大环路,实现“片区贯通、城区成网”的目标二、城市公用设施提高城市公用设施水平。加快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李渡水厂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南岸浦供水工程。基本建立统分结合、点面结合的完善的综合城市供水体系,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进一步优化城市电网和天然气供气管网结构,提高供电、供气水平,城区气化率达到90%以上。合理布局汽车客运站、公交站场,积极发展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推动城市公园、休闲广场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建设望江公园、白鹤公园、李渡公园、南岸浦公园等骨干公园,完善城市功能。第十九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污染综合治理,清除卫生死角。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做好城市近郊和建成区的绿化,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300公顷,人均达到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将旧城区改造、新城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相结合,保护地方特色,丰富大城市内涵。加强宣传教育,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发展的支撑平台第二十节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庆交通副枢纽强化出境大通道建设,努力构建“九射三环三铁一港”立体交通体系,综合交通能力能分担部分重庆主城区对外交通运输的压力,基本形成设施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集聚与辐射作用明显的重庆交通副枢纽。一、公路围绕“九射三环”的目标,重点抓好东西向、南北向骨干型高速通道建设,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上与周边大中城市构建起高等级公路通

    注意事项

    本文(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