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章社会治理.pptx
第十章社会治理,第十章社会治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三、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第三节 居民自治一、居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二、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 三、居民自治模式四、居民自治的问题分析,第二节 村民自治一、村民自治的产生和发展 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三、村民自治的内容 四、村民自治的梗阻,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一、第三部门的概念与分类 二、第三部门的必要性三、中国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第三节 居民自治第二节,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一)治理理论,1.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2.1992年,世界银行年度报告的题目为治理与发展,治理与善治的概念逐步流行起来。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由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进入21世纪,治理的概念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语。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一)治理理,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1.“自治”在英文中大体对应“self-government”一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self-government”的解释是:“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 2.近代市民社会,人民主权学说可视为“自治”的理论基础。“自治”在实践中有两种宪制样态:一是自治权实现的直接样态;二是自治权实现的间接样态。 3.当代宪政学使用的“自治”概念,主要描述两种情形:一是表明国家的民治共和性质,也包含了公共权力按照一定原则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配置,地方为拥有自治权的自治体,目前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自治“不具有政权性质而称之与政治国家没有实质性关联的民间性之社会自治”。,(一)治理理论,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1,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1治理主体多,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当前学界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1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三、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当前学界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2.社会治理的实践发展,1.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 2.2002年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正式获得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地位; 3.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主体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法治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日益明确;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三、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2.社会治理的实践发展 1.19,1. 中国历史上的乡里制度,2. 民国时期的“乡绅自治”,3. 人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自治,4.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自治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村民自治,一、村民自治的产生和发展,1. 中国历史上的乡里制度2. 民国时期的“乡绅自治”3.,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村民会议是村治的最高权力机构。,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活动的常设机构,行使着管理村级事务的权力。,第二节 村民自治,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一)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村民会议,第二节 村民自治,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形式,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具有最高决策地位。,(三)村民小组,村民小组是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二)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第二节 村民自治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三个自我,第二节 村民自治,三、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为“三个自我、四个民主”。,民主决策,四个民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选举,三个自我第二节 村民自治三、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四、村民自治的梗阻,一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紧张。,二是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侵犯。,三是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从体制层面看,现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村民自治机制存在矛盾;从法制层面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相关规定过于模糊。,村民自治所依托的国家体制环境,可以称为“乡政村治”模式,即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二元并存。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和乡镇管理之间往往不能有机衔接。,贿选破坏了选举的公正和平等,违法了民主规则,侵犯了村民的民主权利,贿选的目的是以权谋私,它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第二节 村民自治,四、村民自治的梗阻一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紧张。二是乡镇政,第三节 居民自治,一、居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1.1949-1953年:新政权成立后,城市社会建立起街闾两级基层组织;1953年,明确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群众自治组织而不是政权组织。2.1954-1957年:1954年政务院规定在城市派出所辖区或街道建立调解委员会;1956年,全国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3.1958-1978年:城市将街道办和居委会合为一体,居委会被赋予一级政权机关的性质。4.1978年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第三节 居民自治一、居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1.1949-1,第三节 居民自治,二、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产生。 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的自治任务并协助政府完成部分行政工作。,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一)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和任务,(二)居民会议的组成及与居委会的关系,第三节 居民自治二、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 居民委员,第三节 居民自治,三、居民自治模式,(三)盐田模式,(二)江汉模式,(一)沈阳模式,四、居民自治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居民自治的实行总体上处于不成熟状况。居民自治发展的阻力包括相关法律的陈旧、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居民的参与消极不足等。,第三节 居民自治三、居民自治模式(三)盐田模式(二)江汉模,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一、第三部门的概念与分类,第三部门,即独立于国家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组织。,(一)第三部门的概念,第三部门的行为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常用的“社会团体”便是“第三部门”。,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一、第三部门的概念与分类第三部,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第三部门包括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中国学者对国内的第三部门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官办组织民办组织半官办组织,按第三部门的民间性程度分类,按第三部门的功能分类,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科技文化组织文艺、体育、健康和卫生组织宗教组织,(二)第三部门的分类,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 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第三部门,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二、第三部门的必要性,关于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理论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由于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所以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特殊需要就无法满足,第三部门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它可以满足一些特殊需求者的偏好。,第二种解释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由于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只能通过政府或第三部门途径提供公共物品。,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二、第三部门的必要性关于第三部门,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三、中国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三)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一)人民团体,(二)一般社团,全国性社会团体大多以某一政府部门为主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行政职能,其主要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直接确定。,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团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连年增加,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凸显出生机和活力。,中国社会团体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度和管理上仍旧面临阻碍:一是从正式制度看,当代中国社会团体发展面临立法空白问题;二是从管理看,政府对社团采取审批制和审查制,发展受到双重控制。,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三、中国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三),题,考,思,(1)列举社会治理的一种理论,并加以阐述。(2)列举一种居民自治模式,并加以阐述。(3)中国第三部门如何参与社会治理?,题考思(1)列举社会治理的一种理论,并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