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必修三第13课欧洲宗教改革课件.ppt

    • 资源ID:1693754       资源大小:11.04M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必修三第13课欧洲宗教改革课件.ppt

    ,欧洲宗教改革,第13课,课标: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和影响,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欧洲宗教改革第13课课标: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关于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指的是什么?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演变,基督教一世纪诞生,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关于宗教 世界上三大宗教指的是什么?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10,基本教义,基督救世 义人永生,视角一,基本教义基督救世 义人永生 创世论末日论救赎论原罪论上帝,中世纪时,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通过攫取对圣经的解释权,把自己变成了上帝的代言人。他们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复杂的圣礼和善功才能得救。,教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信徒,上帝,实质是什么?,中世纪时,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通过攫取对圣经,实质:精神独裁,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实质:精神独裁,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宗教改革的背景,16世纪的西欧,为什么在教会内部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6世纪的西欧,,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是一些大诸侯国都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二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政治分裂,加重对德国的榨取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的年收入要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皇帝所征的税额的21倍。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三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结合教材分析为什么会爆发宗教改革?,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宗教改革的原因,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君主要求打破教会束缚、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导火线: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其他:印刷术,一、宗教改革的原因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君主要求打破教会,宗教改革的进程,二宗教改革的进程,二、宗教改革的进程:,(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拉开欧洲改革的序幕,探究1: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德国开始?,二、宗教改革的进程:(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拉开欧洲,材料六: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受罗马教会的压榨最为严重,探究1: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德国开始?,材料六: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二、宗教改革的过程:,(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1.序幕:,材料: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教会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二、宗教改革的过程:(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1.序幕:材,赎罪券价目表,杀人犯,抢劫犯,谋杀亲属犯,360盾,250盾,400-450盾,二、宗教改革的内容,兜售赎罪券,赎罪券价目表杀人犯抢劫犯谋杀亲属犯360盾250盾,“九十五条论纲”,第二十八条: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第八十六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1517年,路德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第二十八条: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合作探究1:马丁路德的主张,材料四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五 一个嘉布遣会修士说:穿上一件灰袍,戴上一顶风帽,系一根腰带,脚上要穿拖鞋;还有一个方济各会修士说:戴上一顶黑色风帽;一位普通的天主教徒说:要做这要做那,要行善工,倾听弥撒,祈祷,斋戒,施舍等;但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说:我唯独靠着对基督的信仰得救,称义,不靠自己的任何工作和善行。比较以上这些言论,判断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义吧。 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1)根据材料四、五,概括路德的主张2)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教材,思考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和教会的因行称义有什么不同,王权高于教权因信称义,合作探究1:马丁路德的主张 王权高于教权,圣经,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称义,路德教的因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行,信,“天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线了。”,如何理解路德因信称义主张的潜台词?,人文主义宗教观,圣经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称义路德教的因,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1)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建立“廉价教会”;(2)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结果:,影响:,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如果说路德点燃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烈火,而加尔文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他创立了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民主教会。所以说加尔文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个伟大人物”。,如果说路德点燃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烈,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恩格斯认为其理论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真正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自主探究:,加尔文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恩格斯认为其理论适合当时资产阶级,选民,永生与永罚,?,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上帝,弃民,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请你根据材料和教材论证上述观点。,先定论 否定教皇权威,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合理性必要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依据,思考二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路德思想的?,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信仰得救,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54“解析与探究”思考三请结合所学分析“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救赎得以升入天堂。都不否定宗教、圣经、上帝异 :“因行称义”(教阶、圣礼)本质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 “因信称义”(信仰)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先定论”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选民永生与永罚?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实践,在日内瓦建立新教“加尔文教”,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教职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体制。,创办日内瓦学院,加尔文的实践,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其信仰者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先驱,推动了欧洲近代化.,(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实践 在日内瓦建,宗教改革的影响,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政治:打击了教皇权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促进了民族国家发展;,材料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大学,路德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思想: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思想解放,人文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三:,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大学路德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思想:用人文主义宗,2022/12/14,他(指马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摘编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局限:新教仍是统治人民思想的一种意识形态,仍保留了有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宗教残余,且一定程度上为新的统治阶级从心灵上控制民众提供了方便。,2022/9/27他(指马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教皇权威宗教观,总结,欧洲社会进步,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我奋斗,我成功,教皇:因行称义,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先定论,人文主义宗教观,教皇权威宗教观总结欧洲社会进步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1.宗教改革前,有关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一直大于皇帝的权力D.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皇帝的权力在上升。,D,1.宗教改革前,有关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比喻,教皇是太,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B,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主张因行称义,B,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4.天主教鼓吹的“因行称义”与路德教的“因信称义”,都不违背 A、基本的教规 B、灵魂得救说 C、礼拜的仪式 D、教徒的意愿,B,4.天主教鼓吹的“因行称义”与路德教的“因信称义”,都不违背,5.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念的核心是:A、因信称义B、先定论C、因行称义D、无为而治,B,5.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他的宗教观,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实行政教合的体制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都反对因行称义A B C D,D,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D,

    注意事项

    本文(必修三第13课欧洲宗教改革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