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ppt课件.ppt
第一单元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考点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1. 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在证券投资中,宏观经济分析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住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只有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才能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2. 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及其结构变动密切相关。这里的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是指整个市场的平均投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反映,因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与成千上万的不同企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宏观经济是个体经济的总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必然在宏观经济的总体中综合反映出来,所以,宏观经济分析是判断整个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关键。,3.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或挤出泡沫,或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因此,证券分析师必须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才能准确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运动趋势和不同证券品种的投资价值变动。,4. 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股权分置、国有成份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多、阶段性波动较大、投机性偏高、机构投资者力量不够强大等。由此导致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存在特殊的不确定性。证券分析师在分析的时候应该既看到中国证券市场与海外成熟市场的共性,也看到国内股市的特性,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证券市场的“国民经济晴雨表”特征。简单化地用成熟市场的标尺来衡量我国证券市场可能容易产生偏差。,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总量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间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1. 总量分析法,1. 总量分析法,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各单位新创造价值的总和,总投资是指全社会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的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各单位消费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相对于基期而言的平均价格水平.,2. 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de相互联系,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察,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总量分析非常重要,但它需要结构分析来深化和补充;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为使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全面把握,将总量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用。,3. 宏观分析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宏观分析所需的有效资料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这些资料来源主要有: 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了解世界经济动态与国内经济大事。 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各种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白皮书等。 各主管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搜集和编制的统计资料。,3. 宏观分析资料的搜集与处理,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 各预测、情报和咨询机构公布的数据资料。 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省市领导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其中,数据资料是宏观分析与预测,尤其是定量分析预测的基础。无论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总结,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必须以它为依据。因此,对数据资料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如准确性、系统性、时间性、可比性、适用性等。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资料可能因口径不一致而不可比,或是存在不反映变量变化规律的异常值,此时还需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第三节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主要有:1、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2、投资指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商投资)3、消费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金融指标(总量指标、利率、汇率、外汇储备)和5、财政指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等。,1、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1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国民原则”为核算标准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相比,以“国土原则”为核算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包含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但包含外国居民在国内取得的收入;相反,国民生产总值包含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但不包含外国居民在国内取得的收入。 GDP = GNP 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 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 GNP (本国生产要素在国外取得的收入 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的收入) =GNP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对应于这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以常用的支出法为例,统计GDP时,要将出口计算在内,但不计算进口。其公式为: GDP = C + I + G +(X M) 其中,C代表“消费”(即常住居民的个人消费。其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I代表“投资”(包括净投资与折旧);G代表“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以避免重复计算);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表示“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收入法的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以常用的支出法为例,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工业增加值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测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来源于工业总产值,即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数。,失业率上升与下降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潜在GD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此时,经济问题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也会存在一部分“正常”的失业,如由于劳动力的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动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其中,零售物价指数又称“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批发物价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则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由于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且所涉及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具体地说,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引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通货膨胀有被预期和未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的、严重的和恶性的三种。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则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各个国家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高的通货膨胀率,但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常会导致高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低增长,由此而损失的产量和就业数量本身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很大的。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而在实践中,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还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并考虑各种对通货膨胀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国际收支,国际收支一般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1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国际收支主要反映: 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等交易行为。 该国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变化,以及与他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 凡不需要偿还的单方转移项目和相应的科目,以及会计上必须用来平衡的尚未抵消的交易。,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如运输、港口、通讯和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指标。 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指合同规定偿还期超过1年的资本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如公司股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及企业信贷等。短期资本指即期付款的资本和合同规定借款期为1年或1年以下的资本.,进口和出口,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进口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向非常住居民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反之,出口量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向非常住居民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且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投资指标,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投资规模过小,不利于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投资规模安排过大,超出了一定时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又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主要变量。按经济类型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按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投资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 政府投资 企业投资 外商投资,1.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政府以财政资金投资于经济建设,其目的是改变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完成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从事的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却至关重要的投资项目,如大型水利设施、公路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同时,政府投资也是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2. 企业投资,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逐渐成为了投资主体之一,企业投融资的权力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投资需求将成为国内投资需求的主要部分,企业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影响着一国经济未来的走向。,3. 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投资等。,外商间接投资是指除对外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银行商业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外的各种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包括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目前主要是在香港证券市场发行的H股和在境内证券市场发行的B股)发行总额,国际租赁进口设备的应付款,补偿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技术、物料的价款,加工装配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物料的价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十大项内容。简而归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 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针对售给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针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用公款购买的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小和增长速度也反映了城乡居民与社会集团消费水平的高低、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弱。社会消费品需求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形成的。居民储蓄量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同时又受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比例的限制。在可支配收入一定时,消费支出多了,储蓄就会减少,是此多彼少的关系。,当市场上人们的消费意愿增强时,储蓄相应缩小;市场消费意愿减弱时,储蓄相应增加。 居民储蓄增加以后,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如果存贷比率不变,银行贷款投放也会相应地增加,这就扩大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正常情况下就会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所以储蓄扩大的直接效果就是投资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减少。,总量指标,1.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用符号M0表示),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狭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1表示),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2表示),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M2与M1,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2.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是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包括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城乡储蓄存款、农业存款、信托及其他类存款)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包括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私营及个体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信托及其他类贷款)。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3. 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总量是指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的总和。 私人家庭的金融资产包括现款、储蓄存款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和人寿保险权利等。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存款占绝大部分,而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很小。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比重相对上升,同时银行贷款形式的金融资产比重相对下降,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开始不断涌现。,利率,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除了与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之外,利率影响着人们的储蓄、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结构也影响着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影响着证券的持有结构。,利率分类,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之分。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已经成为中央银行一项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与再贴现率,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或者说,购买票据的业务称贴现。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或折扣,其对应的比率即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周转的需要,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时所适用的利率。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能够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借入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融资的成本提高了,因此它们必然要调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从而带动整个市场利率上涨,这样借款人就会减少,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亦然。所以再贴现率直接对货币供应量起作用,进而对国内总需求发生影响。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就会降低总需求;当再贴现率降低时,则会扩大总需求。,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同业拆借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与拆出利率。其中,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相比较,拆进利率永远小于拆出利率,其差额就是银行的收益。,回购利率,回购是交易双方在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中心进行的以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融资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是指资金融入方(正回购方)在将债券出质给资金融出方(逆回购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按某一约定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方向正回购方返还原出质债券的融资行为。该约定的利率即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是以国家主权级的债券作为质押品的交易。其回购利率可以说是一种无风险利率,可以准确反映市场资金成本和短期收益水平,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已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部和其他债券发行人制定发行策略,以及市场参与者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各项存贷款利率,各项存贷款利率包括金融机构对客户存贷款利率即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以及优惠贷款利率。国务院批准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利率为法定利率,具有法律效力,汇率,汇率是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汇率是由一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社会购买力平价和自由市场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变动是国际市场商品和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当汇率降低时,本币贬值,国外的本币持有人就会抛出本币,或者加快从国内市场购买商品的速度。对于国内来说,一方面是流回国内的本币增多,另一方面是从国内流出的商品增多,出口量扩大,这就形成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供给的减少。当汇率提高时,本币升值,国外对本币的需求增大以及流出增加,同时对国内的进口增加,一方面使国内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使国内供给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国际收支差额引起的。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会发生差额,但如果两者方向不同,就会相互抵消。只有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所有项目综合起来发生综合差额,才会引起国际储备变动,特别是外汇储备变动。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流入国内的外汇量大于流出的外汇量,外汇储备就会增加,当发生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当外汇流入国内的时候,拥有外汇的企业或其他单位可能会把它兑换成本币,比如用来在国内市场购买原材料等,这样就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因而,扩大外汇储备会相应增加国内需求。,财政指标,1.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有: 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2.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即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和价格补贴支出。上述财政支出可归类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包括政府的日常性支出、公共消费产品的购买、经常性转移等;另一部分是资本性支出,就是政府的公共性投资支出,包括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以及,政府储备物资的购买等。这两部分支出的变化对国内总供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财政收支平衡条件下,财政支出的总量并不能扩大和缩小总需求,但财政支出的结构会改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经常性支出的扩大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既有个人消费需求,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资本性支出的扩大则扩大投资需求。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两者是此多彼少的关系。扩大了投资,消费就必须减少;扩大了消费,投资就必须减少。所以在需求结构调整时,适当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就能很显著地产生效应。,3. 赤字或结余。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为赤字(差值为负时)或结余(差值为正时)。核算财政收支总额主要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结余,财政收不抵支则出现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同时,财政赤字或结余也是宏观调控中应用最普遍的一个经济变量。,财政发生赤字的时候有两种弥补方式:一是通过举债即发行国债来弥补;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弥补。发行国债对国内需求总量是不会产生影响的。财政对银行借款弥补赤字,如果银行不因此而增发货币,只是把本来应该增加贷款的数量借给财政使用,那么财政赤字同样不会使需求总量增加。这是由债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在银行因为财政的借款而增加货币发行量时,财政赤字才会扩大国内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应当和货币政策相互结合使用。,第二单元 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它一方面表明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另一方面也表明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可以说,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惟一因素,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走势。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周期波动这种纯粹的经济因素,也包括政府经济政策及特定的财政金融行为等混合因素。,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现途径,1. 企业经济效益。无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公司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宏观经济运行趋好,企业总体盈利水平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值自然上涨;如果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会受到影响,盈利下降,证券市场市值就可能缩水。,2. 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或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直接促进证券市场投资需求。3. 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也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是宏观经济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重要途径。当宏观经济趋好时,投资者预期公司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证券市场自然人气旺盛,从而推动市场平均价格走高;反之,则会令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下降。,4. 资金成本。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采取调整利率水平、实施消费信贷政策、征收利息税等政策,居民、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将随之变化。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征收利息税的政策,将会促使部分资金由银行储蓄变为投资,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第二节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一、GDP变动 二、经济周期变动 三、通货变动,GDP变动,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从长期看,在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与该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的变动与GDP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必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走势有时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将GDP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2. 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合理,趋于平衡,经济增长来源于需求刺激并使得闲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得以更充分利用,从而表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时证券市场将基于下述原因而呈现上升走势。 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全面得到升值,促使价格上扬。 人们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投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对证券的需求,促使证券价格上涨。 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不断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将增加证券投资的需求,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涨。,3. 高通货膨胀下的GDP增长。当经济处于严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长时,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如不采取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这时经济中的矛盾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企业经营将面临困境,居民实际收入也将降低,因而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下跌。,4. 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当GDP呈失衡的高速增长时,政府可能采用宏观调控措施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减缓GDP的增长速度。如果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GDP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而未导致GDP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为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证券市场将反映这种好的形势而呈平稳渐升的态势。,5. 转折性的GDP变动。如果GDP一定时期以来呈负增长,当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表明恶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 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表明低速增长中,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的“瓶颈”制约得以改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6. 从图31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4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指数(以年指数为统计对象)趋势与GDP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上涨趋势。但具体来看,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部分年份里,股价指数与GDP走势也出现了多次背离的现象。,经济周期变动,经济周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某个时期产出、价格、利率、就业不断上升直至某个高峰繁荣,之后可能是经济的衰退,产出、产品销售、利率、就业率开始下降,直至某个低谷萧条。此阶段的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接下来则是经济重新复苏,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证券市场综合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较全面地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有关信息的切身感受。这种预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既然股价反映的是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除非预期出现偏差,经济形势本身才对股价产生纠错反应)。,当经济持续衰退至尾声萧条时期,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稀少。此时,那些有眼光而且在不停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已在默默吸纳股票,股价已缓缓上升。当各种媒介开始传播萧条已去、经济日渐复苏的信息时,股价实际上已经升至一定水平。而那些有识之士在综合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将不会再创热潮时,已悄然抛出股票。股价虽然还在上涨,但供需力量逐渐发生转变。,上面描述了股价波动与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的一个总体轮廓。这个轮廓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周期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是永恒的。 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经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对未来作出正确判断。 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不要被股价的“小涨”“小跌”迷惑而追逐小利或回避小失,这一点对中长期投资者尤为重要。,通货变动,通货是指我国的法定货币。它的国内购买力水平是以可比物价变动情况来衡量的。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通货变动与物价总水平是同义语。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1.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2. 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3.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经济将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这时人们将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进行保值。这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其一,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二,经济扭曲和效率低下,企业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而且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4. 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使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5. 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而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 6. 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7. 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