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ppt
中药及用药护理,雷锋,学习内容,中药基本知识,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入药部位等,中药的自然属性(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一)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石膏、知母、栀子等 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热药,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症,例如:红枣、桂圆、附子、肉桂、干姜等,(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 作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川芎等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黄连、苍术、黄柏、 知母等苦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主治:热证、喘咳、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子、陈皮、半夏,(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主治:正气虚弱、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如人参、 熟地黄、甘草等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如:芒硝、牡蛎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赤小豆等,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入心包等。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升降浮沉,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 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 降逆、收敛、清热等作用。,(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叫“归经”。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可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五)中药的毒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密陀僧、干漆等。,中药中毒原因,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预防中药中毒措施,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做到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二、煎药方法,(一)煎药用具选择合适器具 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 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2、禁忌器具 铁、锡、铜、铝,(二)煎药用水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注意事项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三)泡药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四)煎药火候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取液量成人约300-400ml,小儿减半;每服量,成人150-200ml小儿减半;每日可1-2次服。,(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在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六)特殊药物煎法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5、烊化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他药物兑服。,(六)特殊药物煎法6、冲服 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7、泡服 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三、中药给药原则,(一)给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一日23次。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饭后服药 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饭前服药,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睡前服药 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 者, 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 一般地讲,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病 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二)给药方法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三)服药温度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 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热服:常用于寒证用热药,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 温服: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三)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 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凉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凉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四、 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 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发作的时间、程度等。,(3)观察服药后的毒副反应,中药具有性能平和,治疗范围广泛、效果好等优点。但也有部分药物,由于加工炮制和使用不当也能引起中毒反应,常见的症状是:咽干、舌麻、面色及全身发红、皮肤干燥,伴有皮肤丘疹、头晕、烦躁、呕吐、腹泻、腹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及肢体运动障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随即转为意识模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如临床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救治抢救。,正确地服用中药,正确地施以服药前后的护理,不仅对疾病及时地发挥作用,也可以提高其远期疗效,使药物能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逐渐或迅速地发挥药效,使慢性疾病得到渐渐恢复,使急性疾病得到及时控制,再施以渐治之法,可以根治疾病,战胜顽疾。,五 、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一)解表类药的服法和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驱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3、应慎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以防汗出过多。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品。,(二)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不宜再服。2、单纯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睡前服用。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即消失。要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可多食水果和蔬菜。,(三)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宜保暖,防止风寒侵袭。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四)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多属苦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2、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之品。3、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或慎用。,(五)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入药以丸散剂多见。2、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串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患者和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应慎用或禁用。3、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脾胃虚弱应注意饮食调护。,(六)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雍滞,而造成消化不良,故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药。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5、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维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七)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2、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精神护理,特别应使患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态。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量,六、中药外用法与护理,(一)膏药的用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膏药具有消肿止痛、 活血通络、 软坚散结、拔毒透脓、蚀腐生新等作用。用于外科痈疡疖肿等病症。,2、操作及护理方法 使用前先将膏药四角剪去,清洁局部皮肤,将膏药放在热源上烘烤加温,使药膏软化后再敷贴患处。加温时应注意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膏药敷贴后,应加以适当固定。使用后,应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丘疹、水泡、红肿或瘙痒感较重,应随即取下膏药。除去膏药后,局部可用松节油擦拭干净。,(二)药膏的用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具有消瘀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生肌拔毒的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各期的瘀血、肿胀、疼痛、骨折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先清洁局部皮肤,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纱布上,敷于患处后包扎,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一般2-3天换药一次。,(三)熏洗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熏洗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肢体关节疼痛和活动不利,以各类皮肤疾患等,坐浴可用于妇科和肛肠科疾患。,2、操作及护理方法 按医嘱正确配置好药液,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洗浴时防止烫伤。洗浴时间每次30-40分钟,如有必要可先熏后洗。病人坐浴和全身洗浴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发现异常,应随时停止洗浴。妇女月经期间,不宜坐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熏法进行室内外空气消毒、灭蚊虫和某些皮肤病疾患的治疗,(四)熨敷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祛瘀等功用。可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按医嘱备好熨敷所需用品,如准备好的热水袋、热熨袋或将药物加热装入袋中等。温度要适宜,一般不可超过70。将热熨袋放置于需热熨部位时间为30-60分钟,温度不足时可加温复用。熨敷期间注意随时听取病人对热感的反应,观察局部情况,以免烫伤皮肤,必要时可随时停止热敷。阳热实证患者不宜使用熨敷法,(五)掺药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将药粉均匀撒布于创面上,用消毒纱布或油膏纱布覆盖,一般1-2天换药一次。去腐拔毒药末,有时会刺激创面,引起疼痛,应告知患者,以便取得合作。,(六)吹药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掺药法难于达到的部位,如咽喉、口腔、耳、鼻等处的炎症、溃疡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先准备好药末和喷药管。吹口腔、咽喉时,嘱患者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口屏气,查清部位,用压舌板压住舌根,手持吹药器,将适量药物均匀吹入患处。吹药完毕后,让患者闭口,半小时内不要饮水进食,一般每日可吹2-4次。向咽喉部吹药时,气流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以防药末直接吹入气管引起呛咳。小儿禁用玻璃管作为吹药工具,以防咬碎损伤口腔。吹耳、鼻时,先拭净鼻腔和耳道,观察好病变部位,用吹药器将药末吹至患处,(七)鲜药捣敷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一切外科阳证,如红肿热痛、创伤表面浅表出血,皮肤瘙痒、虫蛇咬伤等。常用的鲜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仙人掌、七叶一枝花、野菊花叶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将鲜药放入容器内捣碎或用手揉烂,直接敷于患处,如条件允许应给予固定包扎。使用时应注意洗净药物,清洁局部皮肤,防止感染。,七、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一)一般处理1、清洗 2、催吐 3、洗胃 4、导泻或灌肠 5、服用吸附、沉淀、肠粘膜保护剂 6、加速已吸收毒物排出(利尿、透析),(二)应用解毒药物治疗,1、一般解毒剂:氧化与中和 2、特效解毒剂:应用拮抗性药物与食物,包括:(1)解毒剂与毒素结合 (2)加速毒素的代谢 (3)解毒剂与毒物竞争受体,(三)支持和对症处理,呼吸困难:吸氧 呼吸道痉挛而停止呼吸:作气管切开 心率缓慢或心律失常:阿托品,抗心律失常 药物 血压下降:升压药惊厥:镇静药,(四)针刺疗法:,1、一般解毒取曲池、三阴交; 2、呼吸困难者取内关; 3、呕吐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4、牙关紧闭取颊车、合谷; 5、昏迷取人中、涌泉,(五)观察病情,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八、中草药中毒的预防,1、坚持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用药。 2、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严格 掌握使用剂量。 3、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毒性、限剧性中药中成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4、合理配伍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5、遵守炮制工艺,注意正确用法。、 6、加强健康宣教,防止盲目用药。 7、建立药物不良反,思考题,1、中药药性的内容包括哪些?2、中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