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工作方案.docx

    • 资源ID:1680459       资源大小:130.2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工作方案.docx

    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工作方案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11月27日)为了贯彻落实省劳动保障厅关于把握工作重点推进“五个充分”全面提升劳动保障事业整体水平的指导意见(苏劳社20062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一、当前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现状(一)基本情况2006年9月,我市对市区796家企业36127名职工,进行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有28894名职工与本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5050名职工与劳务派遣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抽样调查签订率93.95%,比2002年底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劳动合同管理逐步规范,各行业劳动合同制度建设比较均衡。国有、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较低。 外来农村劳动力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较快,与2005年相比,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劳动用工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劳动力流动趋势加快,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比较明显。 从总体看,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合同管理新机制,劳动合同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合同管理不断规范,劳动者权益维护力度不断加强,企业与职工和谐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配合国企改革积极理顺劳动关系,2002年以来,全市国企改革1013家企业,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3万人,分流安置职工10万人,对分流安置的职工,均按国企改革政策支付生活费或经济补偿金,促进了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市区外来农村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87.79%,200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活力城市评比“农民工满意城市”单项奖。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深入开展,到2005年底,全市已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10992份,覆盖了22328家企业和91.1万名职工,建制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达到75.5%,“十五”期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递增16.4%,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 (二)工作特点一是完善政策规定,推进合同覆盖。我市早在1992年就开始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1996年基本完成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作。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锡政发2001261号文),规定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在一个月以上的,必须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2003年12月1日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施行后,我市积极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或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一些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在工作中,我市把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作为社会保险扩面的基础工作来抓,每年确定劳动合同扩面目标。自2002来,全市新订劳动合同45.77万份,新订劳动合同年均增长23%。劳动合同的不断覆盖促进了社保扩面工作,到2005年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8万人,比2002年初增加了60万人,参保人数扩大了近一倍。二是加强合同管理,提高合同质量。我市将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来抓,2004年底在全市范围实施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和鉴证制度,明确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或终止社会保险时,必须先到劳动部门办理劳动合同报告或鉴证手续。劳动合同鉴证中,认真做好企业自制劳动合同文本的预审工作,对一些侵害职工权益的条款坚决要求企业予以纠正。几年来,仅市局就指导各类用人单位自制劳动合同文本和规章制度500余次,其中,登记备案208份,纠正违法条款20000余条,较好维护了合同双方的权益。从2004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维权年”活动,促进了劳动合同制度的不断规范。三是建立三方机制,推进集体协商。近年来,我市建立劳动关系三方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例会,分析我市劳动关系状况,研究制定工作措施。通过三方机制,我市把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工资的管理职能和工会推进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的共决和制衡机制。2005年,我市把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势推进、政策有效扶持、人大政协监督、三方协调联动、企业依法实施”的生动局面,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建制企业普遍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为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劳动合同制度。四是加大监察力度,强化合同履行。随着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建立,我市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建设。2001年对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进行了扩编,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30人,各市(县)、区也都组建了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全市各级共有劳动保障监察专职人员68名,兼职人员532名。自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通过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日常巡查以及劳动用工年检,共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57.37万份,为17.97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及补偿金12441.66万元。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建立基层工作平台,将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向纵深延伸。2003年至今,我市先后在24个街道、62个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最近又成立了5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461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拓宽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渠道,进一步促进了用人单位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主要问题对照省厅充分覆盖的要求,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履行劳动合同覆盖面不宽。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与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低近十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70.74%。一些企业在试用期间不与员工签订合同,劳动合同期限明显缩短,市区劳动合同期限3年以下的比例占68%,一线普通职工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多为1-2年甚至更短,职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劳动关系稳定性下降。二是劳动合同“霸王条款”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自制的合同内容缺失、模糊和过于简单的问题也较突出。有些企业滥用最低工资标准,在劳动合同约定中将最低工资标准定为职工工资标准。有些企业工资制度不透明,职工无法知道工资制度的形成依据和计算办法,少数企业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确定工资标准,甚至明文规定工资收入是企业秘密,员工不能交流和讨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班工资的确定不规范,一些小企业和建筑企业欠薪问题依然存在,2005年我市43.7%的劳动投诉是违反工资规定案件。三是劳动合同管理面临新难点。劳动派遣企业引发较多问题,许多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代替长期合同工,用工形式由于各方权利义务不清晰,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部分用人单位以实习和勤工助学的名义使用劳动者,而国家及地方对此缺乏法律规定。一些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投入少、设施不完善,对职工也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定期体检,劳动环境对员工造成的隐性危害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发生职业危害。一些法规政策还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类型企业工资成本扣除政策不统一,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政策已不适合改制企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有效管理难,劳动仲裁申请时效短等,都有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二、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目标 (一)形势分析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分析新形势,我们面临新挑战。一是国企改革带来的挑战。虽然我市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但全市尚有2万多职工的身份没有得到理顺。在已理顺劳动关系的20多万职工中,有13万人是进入改制后企业视同理顺劳动关系的职工,改制后企业运行的质量情况和职工劳动合同期限的缩短,极有可能面临再次分流、待岗和失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给劳动合同管理带来难度。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小企业将面临加快淘汰,今后3年我市这类企业将淘汰80%。全市生产力布局也将重新调整优化,在城区的生产企业将“退城进园”,向城外工业园区集中,今后3年我市将有100家企业迁出城区。这些情况会造成部分职工劳动合同提前终止、解除,或因合同履行地等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给协调劳动关系带来新的难题。三是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市有近100万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将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我市又是外来农民工聚集的城市,2005年在锡的外来人员近200万,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比例达到2:1,今后五年,还有大量的外来民工涌进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将是今后工作中新的难点。四是劳动合同管理方式面临新挑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计划经济下依靠用人事档案制度来形成并最终固定双方劳动关系的模式已被打破,劳动关系的整体运行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因而对劳动关系的管理手段,也从档案管理向劳动合同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快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数据库,实现劳动者劳动合同管理的全程信息化。(二)指导思想我市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和谐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劳动合同规范、劳动规章健全、劳动管理科学、劳动关系稳定”为标准,坚持“行政推动、依法规范、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三)总体目标我市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的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全市劳动合同基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实现信息化、制度化、长效化管理。(四)实施计划2006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不低于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低于97%、集体企业不低于90%、外商投资企业不低于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不低于90%;全市建立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达到10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0%;劳动保障部门微机管理率不低于50%;市区、江阴、宜兴分别选择23个街道或乡镇进行劳动合同街道、乡镇化管理试点;劳动监察部门以参加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的用人单位数为基数,巡查三分之一左右的用人单位,并将外商投资企业、改制重组企业作为巡查重点。 2007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不低于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98%、集体企业达到95%、外商投资企业达到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到95%,私营、其他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90%,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60%; 50人以上规模用工企业依法制定规章制度的不低于70%;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对本地区企业应当实行劳动合同报告制度的信息采集率不低于60%,采集的信息进入数据库率不低于90%,基本完成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采集数据的初始化整理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微机管理率不低于7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5%(已建工会的百人以上企业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市(县)、区二级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和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全市推行劳动合同街道、乡镇化管理,市本级开展劳动合同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劳动监察部门巡查三分之一左右的用人单位,并将各类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劳务派遣型企业作为巡查重点。2008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99%、集体企业达到96%、外商投资企业达到9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到96%,私营、其他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94%,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70%;50人以上规模用工企业依法制定规章制度的不低于80%;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劳动合同运行信息“应采尽采”,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情况“应入尽入”,微机管理率达到100%;全市各类已建工会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2%;全市实行劳动合同社区化管理;劳动监察部门巡查三分之一左右的用人单位,并将各类加工、服务型企业作为巡查重点。2009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90%;50人以上规模企业依法制定规章制度的不低于90%;全市各类已建工会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5%;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统计制度。2010年底,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实现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全市各类企业依法建立健全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增长机制和监督机制,全市各类已建工会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100%,全市健全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和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全面纳入“金保工程”,实现信息化、制度化、长效化管理。三、劳动合同充分覆盖行动措施(一)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进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006年,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在年底前完成市本级用人单位个数、职工人数的全面排查,按照用人单位性质分类汇总,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资料库。在市本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各市(县)区全面开展全市范围用工调查,以此制定推进合同签订的工作计划。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全面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制度,以私营企业、改制企业、“退城进园”企业、劳务派遣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认真核查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登记表,督促企业及时与职工签订、续签或变更劳动合同,促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二是加强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全面实施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以此作为职介机构录用、退工备案、社保机构社会保险申报缴纳、就管机构核发就业再就业政策补贴的前置条件,在进一步完善各市(县)区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服务窗口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各乡镇和部分社区设立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服务窗口,发挥报告制度的优势。指导企业开展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按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要求,改进并完善与劳动合同运行密切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把日常业绩考核、劳动报酬、工时休假、劳动纪律、职工奖惩等各项措施与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紧密衔接起来,按照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督促企业依法做好劳动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普遍建立劳动合同台账,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的主要情况,如合同期限、工资收入、劳动出勤、加班加点及奖惩等有关资料都要有记录。并引导企业将职工劳动合同履行情况与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安排使用、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重要转变。三是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把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富民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与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的协调配合,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明确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确定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经劳动、财政、税务部门依法确认后可突破计税工资标准税前列支,劳动保障部门在参与核定工资总额时,将签订的劳动合同作为核定的唯一依据。建立健全经营者评优激励机制,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及履约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优先推荐其参加当年优秀企业、优秀厂长的评选。加强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应当参考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重点对职工工资增长问题进行协商;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来源筹措、生活费发放标准等问题进行工资协商;对实行计件、计时工资制的企业,重点就劳动定额、计件单价、计时工资标准等进行工资协商;对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完善集体协商指导员和劳动关系协调员制度,运用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和具体帮助等方式,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支持,促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四是加强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监察执法。从2006年起,连续3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督查活动,通过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人录用备案等情况的专项执法督查和普查,全面摸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监察执法力度,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履行率为目标,重点检查民营企业、改制重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劳务派遣型企业以及建筑、餐饮等服务业使用农民工较多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及时查处违法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并推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网格化管理,通过劳动保障年检、日常巡视检查和信息采集等形式,建立全方位的劳动监察监管平台,动态掌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劳动者投诉,依法规范举报投诉的受理查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个案件在时效期内处理好。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经宣传指导督促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各级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及时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责令限期签订。对于整改不到位的,严格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对监督整改过程中,拒不履行整改决定且态度恶劣的,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通过以上努力,督促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质量和履约率。健全完善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区域性(含乡镇办事处)劳动争议调处机构,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三方办案机制作用,改进办案方式,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五是加大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按照无锡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管理办法,把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切实搞好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按年度进行,在用人单位主动参加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基础上,遵循公正、公平、公开、民主的原则,每年树立一批劳动保障诚信示范用人单位,以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推进劳动合同覆盖面。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组织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自律,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机制的建立。(二)关键措施为了确保完成以上四项重点工作,从现在起到2008年,我市将落实七项行动措施: 一是健全完善用工登记备案制度。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常见的用人单位招工后不办任何手续,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用工登记备案制度,并将用工登记备案和劳动合同管理紧密结合,优化、完善“劳动用工一条龙服务”业务的操作办法和办事流程,逐步推行用工登记备案和劳动合同的属地化管理模式,促进劳动合同的充分覆盖。    二是实现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制度。发挥“金保工程”的优势,将用工登记备案、劳动合同报告、社会保险征缴、劳动保障监察“四大业务”互联互通,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运行,通过服务升级,促进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    三是完善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备案服务制度。从2007年起,各市(县)、区均应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备案服务制度。各用人单位根据劳动保障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合同文本、劳务派遣企业合同文本、非全日制用工合同文本等示范文本,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修订本单位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对申请劳动合同鉴证的用人单位,应按照管理权限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备案。同时,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账制度。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要配备专门人员管理劳动合同,普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基础台账,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基础管理体系。    四是探索建立劳动合同社区管理制度。利用现有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扩展加载平台工作内容,增设提供劳动合同知识咨询、受理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接受劳动者投诉举报,协助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等功能,充分发挥平台工作人员情况清楚、贴近群众、政策熟悉、服务快捷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之能够承担劳动合同统计、集体协商指导和劳动关系协调的职责,逐步形成劳动合同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五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市总工会、经贸委、工商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联系,定期沟通情况,制定对策措施。以无锡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公布实施为契机,充分运用条例规定市、区设立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企业、街道、村、社区产业工会设立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小组,以及基层工会聘请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等强大的群众监督网络组织,增加职工权益保护的触角,延伸维权的信息渠道。六是建立劳动合同统计分析报告制度。通过制定统一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统计表,定期对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及履行等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及时掌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全市2006 年、2007年采取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2008市区将过渡到利用劳动保障数据库进行统计,2009年全市实现劳动保障数据库进行统计。 七是建立劳动合同政策培训制度。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结合我市实际,及时梳理相关劳动合同管理政策,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学习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其劳动合同法律知识水平。2008年底,实现全市劳动合同管理人员轮训一遍的目标。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组织保证在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工作中,我市将按省厅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无锡工商行政管理局组成的“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劳动关系处作为具体实施部门牵头协调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工作。各市(县)、区要结合本地区劳动合同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组织,认真落实五年规划,确保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推进本辖区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工作的顺利实施。(二)认真制定实施计划。根据省厅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实施意见。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动员大会,形成党委政府强势推进的局面。2006至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三)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将劳动合同签订率纳入各级政府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并通过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市(县)、区推进劳动合同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评估,对工作情况按季度进行通报,平时抽查、半年组织督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完善三方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的形势,适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全市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劳动合同联系示范点。(四)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各市(县)、区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有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本地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工作联系示范点单位,计划全市联系示范点单位达到50家。2007年起,继续组织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评选活动,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争创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的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建立专栏、专题,开展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范管理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的共识。同时,对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为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附: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主要工作计划表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主要工作计划表序号类别重点工作任务时间进度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协办部门1调查摸底1、完成市本级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工作。2006.10分管领导综合处工资处各区相关部门2、完成市本级用人单位个数、职工人数的全面排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资料库。2006.12分管领导综合处工资处信息中心3、完成全市用人单位个数、职工人数的全面排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资料库。2007.06分管领导综合处工资处信息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2政策宣传4、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建立专栏、专题,开展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等形式,宣传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范管理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的共识。同时,对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为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法规处工资处办公室各市(县)区相关部门3建立组织5、成立“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工作领导小组。200703分管领导办公室工资处市总工会、市经贸委、工商局6、建立劳动合同街道、乡镇、社区管理制度。2006.12至2008.12分管领导就管中心、工资处各市(县)区相关部门7、完善三方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的形势,适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二次分管领导工资处仲裁处市总工会、市经贸委 8、市、市(县)、区工会设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企业、街道、村、社区产业工会设立劳动法律监督小组,基层工会聘请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2006.12至2007.12分管领导市总工会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9、健全完善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区域性(含乡镇办事处)劳动争议调处机构,发挥三方办案机制作用,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2006.06至2007.12分管领导仲裁处市总工会、市经贸委4制定计划10、指导督促各市(县)、区制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方案。2007.03分管领导工资处各市(县)区相关部门11、制订无锡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实施意见。2007.06分管领导工资处法规处办公室12、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动员大会。2006.06分管领导工资处办公室市总工会、市经贸委13、2006至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2006-2008.12分管领导工资处办公室市总工会、市经贸委14、对各市(县)、区推进劳动合同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评估,对工作情况按季度进行通报,平时抽查、半年组织督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每年12月底前分管领导工资处监察支队15、在全市每年选择50家单位作为本地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工作联系示范点单位,以推动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工作。每年一批分管领导工资处各市(县)区相关部门55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16、将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和用工登记备案紧密结合,并作为社保机构社会保险申报缴纳、就管机构核发就业再就业政策补贴的前置条件。2006.12分管领导工资处养保处就管中心、职介中心、社保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17、完善各市(县)区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服务窗口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各街道、乡镇和社区设立劳动合同书面报告服务窗口。2006.12至2008.12分管领导工资处就管中心、职介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18、指导企业开展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普遍建立劳动合同台账。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工资处各相关部门 19、利用集体协商确定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可突破计税工资标准税前列支的政策,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工资处财政局、地税、国税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0、建立经营者评优激励机制,促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市经贸委工资处市总工会 21、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每年树立一批劳动保障诚信示范用人单位。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监察支队工资处 22、以“金保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将用工登记备案、劳动合同报告、社会保险征缴、劳动保障监察“四大业务”互联互通,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运行,促进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2006.12至2010.12分管领导工资处就管中心、职介中心监察支队、社保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3、建立劳动合同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全市2006 年、2007年采取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2008市区将过渡到利用劳动保障数据库进行统计,2009年全市实现劳动保障数据库进行统计。2006.09至2009.12分管领导工资处综合处信息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4、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格式文本备案服务制度。2006.01至2010.12分管领导工资处各市(县)区相关部门25、做好劳动合同报告和鉴证原始数据采集工作,完善劳动合同数据库,实现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市区:2007.12全市:2008.12分管领导工资处职介中心、信息中心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6、建立劳动合同政策培训制度,到2008年底,实现全市劳动合同管理人员轮训一遍的目标。2006.01至2008.12分管领导工资处法规处人教处各市(县)区相关部门6劳动保障监察27、从2006年起,连续3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督查活动,三年内对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普遍实施检查。2006年以外商投资企业、改制重组企业为重点;2007年以各类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劳务派遣型企业为重点;2008年以各类加工、服务型企业为重点。2006.01至2008.12分管领导监察支队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8、探索并推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网格化管理,通过劳动保障年检、日常巡视检查和信息采集等形式,建立全方位的劳动监察监管平台,动态掌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2006.01至2008.12分管领导监察支队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29、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劳动者投诉,依法规范举报投诉的受理查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个案件在时效期内处理好。2006.01至2010.12分管领导监察支队各市(县)区相关部门 30、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于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处罚。对监督整改过程中,拒不履行整改决定且态度恶劣的,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2006.01至2010.12分管领导监察支队各市(县)区相关部门24

    注意事项

    本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工作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