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规划0827(修简本).docx
-
资源ID:1667294
资源大小:1.90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二五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规划0827(修简本).docx
“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简写本)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二一年八月“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目 录“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1项目建议书11.建设目标12.现状与问题12.1背景12.2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22.3卫生信息化不适应目前医改工作的要求42.4卫生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52.5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53.规划期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考虑63.1整体布局63.1.1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框架73.1.2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思路93.1.3数据采集与信息资源建设103.1.4网络建设113.2阶段任务113.2.1建设内容规划113.2.2阶段任务144.主要建设内容154.1三级平台154.1.1 国家(省)级平台154.1.2 地市级平台164.2五大业务应用184.3基础数据资源274.3.1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内容274.3.2三级平台信息资源体系284.4国家卫生信息专网30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315.1 投资估算315.2 资金筹措建议365.3 资金补贴方案366.外部政策需求和建议376.1 完善相关信息共享机制37“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1. 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管、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系统整合、信息共享的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适应近期五项重点改革要求。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医疗保障监管,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卫生财务监管。在2020年,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支撑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 现状与问题2.1背景我国人口众多,卫生问题复杂多样,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把深化医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启动五项重点改革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互交融的时代,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卫生信息化对于方便城乡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药品和实时结报医药费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有效落实医改措施、监测医改效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2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为促进卫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初至2003年,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没有专项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由卫生机构自筹或来源于其他业务系统建设的辅助部分。 第二阶段, 2003年SARS危机后,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 2009年深化医改工作以来,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对卫生信息化提出迫切需求,卫生部按照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的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区域与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等多项标准与规范,并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服务效率。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90%以上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挂号收费、药品器材、医疗管理等内容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3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费、处方、治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医院内部就医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了患者就医。(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2003年以来,我国建立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同时,以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为平台,初步完成了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10多个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出生、死亡、免疫为主的基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98%的县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2.21%的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全国直报点达68000余个,形成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线报告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质量逐年提升,甲乙丙类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和及时审核率均超过99%。(3)卫生部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了卫生应急能力。2007年12月,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完成硬件集成与基建工程。2009年,完成指挥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并投入使用。现正在建设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库工作,包括基础背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数据库、知识与历史资料数据库等。该系统已经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已经启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建设卫生部、32个省级、27个省会城市和319个地级市紧急救援机构共379个数据中心软件建设,预期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4)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提高了医疗服务监管水平。2007年11月,卫生部正式运行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目前已实现卫生统计信息在线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功能,约有9万个直报用户(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区卫生局)登录省级平台上报统计数据。卫生统计分析已实现国家、省、市地、县区四级在线实时汇总。近期,已对统计直报系统进行升级,增加了医疗服务月报、医改进展监测数据收集功能,为实时监管卫生工作进展提供了技术支持。(5)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新农合基金监管水平。2006年以来,卫生部研究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设覆盖全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在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间建立计算机网络联接和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卫生部对各地新农合业务开展情况、基金筹集情况和使用情况、农民受益情况的全面监控。努力建成以两级平台(国家级、省级)为主,多级业务网络(国家、省、市、县)并存的模式。目前,各省级平台以及县级新农合数据库建设基本完善,为规范监管新农合资金,方便参合农民即时结报,以及实现网络审核、网上报销、网上结算医疗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6)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启动。2009年 6月,正式启动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普遍适用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处罚等业务应用系统,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发布平台等。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于2010年8月底投入使用。2.3卫生信息化不适应目前医改工作的要求(1)现有卫生信息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2)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覆盖面广、任务艰巨,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支持。(3)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和医疗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4)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基础薄弱,涉及生产、流通和使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5)更有效地利用和监管新农合基金,需要卫生信息化的技术保障。(6)卫生服务监管和财务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卫生科学化决策水平低。 (7)医药卫生相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缺乏技术支撑。2.4卫生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金卫工程教训深刻。 (2)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重复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检验检查,既浪费大量资源,又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3)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迟缓。(4)应用系统建设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的要求。 2.5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表 21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内容 现状十二五目标差距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已有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缺乏预防接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登记系统等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卫生应急已有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缺乏应急资源库,现场通讯与处置能力弱 卫生监督已有省级卫生监督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 缺乏国家级信息采集和监督系统 妇幼卫生仅有妇幼卫生监测信息系统 缺乏出生医学登记、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监测与管理等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医疗服务 服务管理仅有卫生机构和执业人员注册系统 缺乏血液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技术准入等监管信息系统 远程医疗仅有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医院平台 仅有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 缺乏监测管理信息 建立监测管理体系新农合 已有业务应用系统 缺乏监管和跨区域业务协同 综合卫生管理仅有统计报表系统 缺乏其它管理系统三级平台 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数据资源 健康档案 开展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电子病历 开展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网络 依赖互联网 缺乏专网,难以保证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3. 规划期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考虑一是在指导思路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建设上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与监管能力,有效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现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二是在发展方向上,从卫生管理和业务体系信息化向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上转变,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三是从单纯追求技术设备规模向促进应用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转变,加强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软件可重复使用、数据可共享,避免应用重复开发和数据重复采集。3.1整体布局“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由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与网络等四大部分组成。系统整体图、部署示意图、应用示意图分别见图3-1,图3-2和图3-4。图31 系统总体结构图3.1.1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框架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连接各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技术实现来看,平台的技术基础是统一的信息标准、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共建共用信息资源的业务模式;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将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从服务对象看,平台既为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也为个人与其它行业提供服务;从功能看,平台既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还将推动系统间的业务协同;从系统构成看,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应用软件、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体系。从级别上来说,我国将主要建设地区(区域)、省、国家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其功能定位分别为:地(市)级平台: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的信息平台,支持向居民提供健康档案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服务,并能够基于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产生统计数据,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需要。平台主要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同时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业务协同和卫生管理辅助决策的需要。个别经济基础好,人口多的县可根据需要建设县一级卫生信息平台。省级平台:是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满足个案索引、系统整合、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社会需求,能够访问市级平台,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并支持跨地(市)的业务协同。国家级平台:是综合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库、多主题数据库,服务于国家卫生管理决策、健康评价、绩效考核、行业监管、政策制定工作,能够访问省级平台,实现跨省区域信息共享,并支持跨省的业务协同。图32 系统部署示意图各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支撑健康档案建设和业务协作与数据共享而设计,用于连接区域内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和管理为核心、整合各业务领域共享数据资源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方面向区域内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服务功能,如身份注册与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另一方面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于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等互联互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扮演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角色,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主要负责相对静态、结果性的健康档案记录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服务管理;其二是共享的“业务数据中心”,存放的是业务应用系统提交的原始业务文档数据。在有关“业务信息平台”或“业务协同系统”控制下,从连接的各业务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动态抽取和整合,“业务信息平台”或“业务协同系统”首先将业务应用系统采集的需要共享的原始业务文档数据抽取到“业务数据中心”,以支持相关业务活动之间的动态信息整合、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待业务活动阶段性完成后再将结果性文档数据上传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完成健康档案数据的静态存储以及提供结构化数据二次利用等更广泛的数据共享服务。3.1.2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思路卫生业务系统包括面向个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和垂直的卫生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前者部署于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既服务于个人和医疗卫生提供者,又与平台相连,并通过平台实现相互间及其与卫生管理业务系统的联系,为平台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管理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他们是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的主要产生者;后者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部署设计、基于各级平台、共享平台的系统资源与信息资源,部署于卫生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形成逻辑上的垂直业务信息系统,服务于卫生管理业务。本规划主要针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方面卫生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基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符合医改要求的新一代业务系统建设思路是:在满足各业务领域自身服务与管理需求基础上,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理念。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成开发、共建共用”的原则,在准确理解、把握各业务系统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中的定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基础上,做好信息资源、系统资源以及网络与基础设施整合,充分利用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功能,遵循统一的国家基本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搭建信息共享的“业务数据中心”和“业务信息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满足区域范围或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协同运作和动态监管的需要。基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系统部署架构见下图。图33 基于三级平台的业务系统部署与数据流程示意图3.1.3数据采集与信息资源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库作为国家的战略信息资源,它基于平台建设,数据来源于业务信息系统,形成物理或逻辑的信息资源,为个人、机构、国家等各类用户的个人保健、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科学研究、决策支持等各种应用提供数据支持。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最基本的医药卫生基础数据资源。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也称为电子健康记录,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文件记录)。各级授权用户均可访问。电子病历,即电子化的病历,是医疗机构在特定时间,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医院内授权用户可对其进行访问。二者联系密切,互相补充,且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卫生业务数据则从基础业务系统中直接采集,通过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共享,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和保障、药品监管等其他相关部门业务服务、管理、科研等各种需要。3.1.4网络建设全国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主干网和接入层,本项目将构建卫生信息专网。图34 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3.2阶段任务3.2.1建设内容规划根据我国卫生信息化的现状,本项目需新建或完善部分信息系统,以满足各项卫生工作的需求。具体建设内容及建设形式见下表。表 31 建设内容与建设形式一览表平台序号建设内容实际总数项目实建数量建设形式1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卫生部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11新建2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3232新建3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362362新建4业务数据中心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数据中心11改扩建5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数据中心3232新建6国家级卫生监督数据中心11新建7省级卫生监督数据中心3232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序号业务域业务子域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建设形式1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改扩建2传染病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改扩建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新建4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新建5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改扩建6死亡监测信息系统改扩建7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与爱国卫生信息系统改扩建8妇幼卫生管理出生医学登记与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新建9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信息系统改扩建10孕产妇健康管理与服务评估信息系统新建11重大妇女病监测信息系统新建12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新建13卫生监督对象管理信息系统改扩建14卫生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系统改扩建15卫生应急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辅助决策与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改扩建16卫生应急储备与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改扩建17医疗服务管理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平台新建18血液安全血站信息系统新建19单采血浆站信息系统新建20医院输血管理及血液安全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新建21突发事件血液应急保障系统新建22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管理医院运行监管信息系统新建23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新建24远程医疗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新建25卫生技术管理技术评估与推广应用信息系统新建26新农合新农合信息系统改扩建27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新建28综合卫生管理全国卫生财务运行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新建29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改扩建30综合统计决策、科教、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持信息系统改扩建基础数据资源库序号业务系统建设内容数量建设形式1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新建2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资源库新建网络建设本项目建设国家卫生信息专网。3.2.2阶段任务本项目建设分为规划设计期、试点建设期、全面建设期和测试验收期四个主要阶段。规划设计期为2011年,主要任务包括:(1)总体工程及各子项目的规划设计;(2)开展有关信息标准、业务规划、技术标准的整理、论证工作;(3)开展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4)组织调研、选择试点地区;试点建设期为2012年至2013年,主要任务包括:(1)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在试点地区实施系统建设;(2)继续开展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研究;(3)系统试用及业务模式论证;全面建设期为2013年至2014年,主要任务包括:(1)根据试点建设经验,开展全面建设;(2)继续论证和完善业务模式与信息标准。测试验收期为2015年,对建成的平台、系统、信息资源库进行测试、验收。4. 主要建设内容4.1三级平台4.1.1 国家(省)级平台图41 国家(省)级综合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图国家(省)级综合卫生信息平台由卫生部(省级卫生厅/局)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数据中心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数据中心构成。卫生部(省级卫生厅/局)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功能:(1)互联各省级(地市级)平台,支撑跨地区的应用。在架构图中,通过国家级(省级)卫生信息交换层、国家级(省级)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子平台和国家级(省级)医疗卫生业务子平台来实现;(2)实现全国(全省/市、区)的综合卫生管理。通过卫生信息交换层实现数据采集,建立综合卫生管理数据库/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卫生管理系统;(3)通过国家级(省级)卫生信息交换层互联国家级(省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国家级(省级)业务信息平台;(4)通过国家级(省)卫生信息交换层互联国家级(省)外部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数据中心:承载慢病、预防接种、出生医学登记、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妇女儿童健康管理与服务评估、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整合、处理、分析、挖掘、交换和管理等功能,形成核心的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平台;保障信息资源的有序、透明、安全、可控的访问,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医改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撑,为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业务数据中心功能:承载职业病危害、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医疗卫生、采供血卫生、行政许可审批、卫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卫生监督服务信息;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整合、处理、分析、挖掘、交换和管理等功能,形成国家级(省级)卫生监督信息资源平台;使卫生监督数据资源实现多级共享、规范管理、有效应用,为提高各级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分析、决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4.1.2 地市级平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的信息平台,支持向居民提供健康档案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服务,并能够基于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产生统计数据,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需要。平台主要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同时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业务协同和卫生管理辅助决策的需要。区域卫生管理层:表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管理中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一个地市(县)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区域卫生管理层主要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注册服务、全程健康档案服务、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数据仓库服务等。在平台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平台应用,包括一卡通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医疗业务协作应用、卫生业务平台、居民公众服务系统、综合卫生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图4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图辖区卫生机构层,是指在所管辖的区域范围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机构等)所有业务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生成、收集、管理和使用可以公布在与区域范围内的居民健康数据,包括临床医疗数据、健康档案数据、公共卫生管理数据等。这些系统分布在所有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点,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类健康服务。区域卫生管理层和辖区卫生机构层之间通过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层来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性,信息访问层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供通信总线服务,如消息传输服务、消息路由等;另一方面提供应用软件通用的系统管理功能,如安全管理、隐私管理、应用审计等。394.2五大业务应用按照医改方案的总体要求,本规划将在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与综合统计决策支持等五大领域的业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提升监管绩效,提高卫生工作管理水平,促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各领域业务应用建设内容及其产出与绩效考核指标如下表。表41业务应用建设内容与产出一览表业务域业务子领域建设内容产出核心指标系统效益考核指标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改扩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发生率; 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主要媒介和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突发事件报告时间、监测覆盖率、报告准确率、覆盖人群数; 传染病报告时间、监测覆盖率、报告准确率、覆盖人群数; 重点寄生虫病报告时间、监测覆盖率、报告准确率。 改扩建传染病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 传染病病原谱变化规律、实验室诊断率。 实验室结果监测覆盖率、检测准确率。新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 脑卒中、急性心梗、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治疗率、肇事肇祸率;地方病病人检出率、防治措施覆盖率; 适龄儿童窝沟封闭率,口腔常见疾病发病率、治疗率。报告周期、监测覆盖率、报告准确率、覆盖人群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报告率、报告时间,系统覆盖行政区划数、覆盖人口数,报告数据完整率、准确率;防治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监测覆盖率、覆盖人群数;新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职业病发病人数、病种构成,中毒事故涉及人数、死亡人数,食品污染事故、食源性疾病发生率、食源性疾病病因构成及发病趋势变化谱审核率、监测覆盖率、报告及时率改扩建预防接种信息系统 接种率、疫苗可针对疾病发病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疫苗损耗率单位覆盖率、人口覆盖率、报告准确率、报告及时率改扩建死亡监测信息系统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期望寿命。 监测覆盖率、报告准确率、报告完整性。 改扩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与爱国卫生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指标值;绩效考核综合评分;绩效考核评估报告。 健康、卫生创建命名、复核情况通报;爱国卫生工作年度情况。 简化、规范绩效考核操作流程,实时计算查询考核结果和考核报告;各级疾控机构基本信息查询与管理。 健康、卫生创建通过率、复核动态评价问题反馈整改时间、创建质量长效保证率;爱国卫生机构基本情况档案。 妇幼卫生管理新建出生医学登记与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出生率、出生性别比、出生缺陷发生率合格的儿童健康体检人数、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报告时间、报告覆盖率系统覆盖率、监测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改扩建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信息系统 出生缺陷发生率、叶酸服用率、产前筛查率、产前诊断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系统覆盖率、监测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新建孕产妇健康管理与服务评估信息系统 早孕建册率、产前健康管理率、产后访视率、孕产妇死亡率、艾滋病检测率及阳性率建档完整性、准确性、剖宫产率、孕产妇死亡率新建重大妇女病监测信息系统 妇女病普查率、妇女病患病率宫颈癌患病率、乳腺癌患病率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新建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监督机构基本情况、人员基本情况、培训教育情况,稽查工作;监督户次数、频次、监督覆盖率、合格率、检查时长、案件数、处罚户次数、违法事实、监察异常;监测覆盖率、评估准确率、预警次数与级别、覆盖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上报时限、处理时限、调查处理进展、可调配资源;数据仓库、决策分析模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量、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卫生监督公示制度、量化分级制度、百姓满意度。建立监督机构和人员的的基本档案、培训教育情况和稽查工作情况24小时内更新全国联网查询;实现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60,缓解卫生监督人员不足的问题、避免95%以上的错漏项、越权执法、错误的检查和处罚决定、错误的处罚裁量等问题,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60;食品风险评估能力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能力显著提高、24小时内获取食源性疾病和危害流行与发病发生的可信信息;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速度提高30、政务信息公开显著加强。改扩建卫生监督对象管理信息系统单位户数、医师数、护士数、监督覆盖率。建立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档案、24小时内更新全国联网查询。改扩建卫生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系统许可审批时限、许可工作量、监察异常。改变行政许可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50、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卫生应急改扩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辅助决策与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医疗救援率;媒体监测信息库;症状监测信息库;突发事件救治药品零售情况;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处置时间;灾区卫生风险评估和需求评估结果;阶段评估结果、综合评估结果;疫情、灾情评估、卫生系统损失评估、卫生救援需求评估;卫生应急信息数据库;GIS数据空间分析图;知识库、方法库;物资需求满足率,调配及时率;可调配恢复重建资金、人员、物资,实际调配情况,需求情况;保障覆盖率,评估准确率,事件发生率,处理时限,可调配资源,处理进展。掌握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情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通过媒体监测,掌握国内外疫情,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建立症状监测信息库,提高应急工作效率。;监测突发事件救治药品零售,提高应急工作效率。;掌握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及时、准确的信息汇总和提供,为灾害卫生应急决策部署提供有效参考。;及时对收集到的突发事件信息和处置措施等进行评估,为卫生应急决策提供备选方案;事件卫生应急风险数据库;建立卫生应急信息数据库,提高卫生应急信息有效率;提高GIS数据利用率,加强GIS数据展示功能;知识库及方法库使用率;卫生应急资源数据库,调配数据库;现场信息处置率;加强恢复重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力度;提高保障工作能力,获取事件准确信息。改扩建卫生应急储备与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突发事件周边地理情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应急医疗救治基地分布图,卫生应急实验室数。地图覆盖率、地图精度、地图时效性;掌握全国卫生应急医疗救治基地情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掌握全国卫生应急实验室情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医疗服务管理电子病历新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电子病历、患病人数、医疗服务数据、用药数据、用血数据、医疗费用数据、医疗保险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一致性。血液安全新建血站信息系统采供血机构、设备、人员、献血量、献血人次、用血量、报废血、采供血安全。血液供销存安全,采供血信息报告。新建单采血浆站信息系统采供血机构、设备、人员、献血量、献血人次、用血量、报废血、采供血安全。血液供销存安全,采供血信息报告。新建医院输血管理及血液安全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用血量、报废血、采供血安全、输血不良反应、用血分析评价;血液筛查室间质评、免疫血液学指标。血液供销存安全,输血安全,采供血信息报告;评价体系指标。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管理新建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注册信息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病种和技术质量指标;医院感染率,医疗安全事件发生率;血液净化病例质控报告,心血管介入病例质控报告,白内障复明手术病例质控报告,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审批监管;合理用药,病种和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医院感染监测水平、医疗安全事件报告质量;重大专项工作实施控制管理。新建医院运行监管信息系统资源产出、工作负荷、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或发现情况、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有关数据、医疗投诉数量和处理情况;临床效力,患者满意度,生产功效,安全性,管理响应、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远程年会诊量,病理制片优良率、诊断准确率。医疗广告监测数量,违法查处量。器官捐献量,等待量;关系对口支援医院、派驻人员情况、支援成效等。监测覆盖率,信息报告及时性,信息准确性患者安全目标、监管覆盖率,督察频次。充分利用信息,规范医院分析模式,提高医院管理手段。远程会诊节省费用情况,违规广告数量发现率,器官移植数据录入质量,对口支援成效等。远程医疗新建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 临床文档基础模板。服务可及性。卫生技术管理新建技术评估与推广应用信息系统项目申报率,评审有效率;评估的技术数;适宜技术标准化率,适宜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率;点击率。项目申报率、评审有效率;评估的技术数;适宜技术的覆盖率(市、县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适宜技术的使用率(大于70%)、综合满意率(患者、医护人员达到80%);点击率。新农合管理新农合改扩建新农合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