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

    • 资源ID:1666182       资源大小:2.91M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一、黄色文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定居农业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前。距今6500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粟子;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稻谷。中国古代传说的“神农氏”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影响农业文明的主要因素,农业文明涉及到人口、土地、气候及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独特性。,1、土地因素,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母体。谁更多地占有了土地,谁就更多地占有了生存的主导权。,2、人口因素,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看,中国远古时代部落众多,大禹治天下时,仅诸侯就有“万人”之多。由于生产工具简单原始,农业耕作只能局限于土质松软的冲积平原地区。自上古至春秋时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人口极少。,3、气候因素,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显著特点。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4、水利因素,水是农业文明的灵魂。当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农业资源时,水是农业的命脉;当水成为一种灾害时,水是摧毁一切的可怕力量。,自古以来,治水一直是中国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传说大禹为整治水患走过全国很多地方。,5、社会因素,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每隔数百年甚至不足百年的时间,就会发生王朝更替,导致社会大动荡。,(二)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1、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 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粟、黍、稻、菽、麦及果菜类作物,被驯化饲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原始农业的萌芽,是远古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不过,那时的农业还只是一种附属性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资料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原始采集狩猎来获得。由石头、骨头、木头等材质做成的工具,是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标志。,2、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出现了青铜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向比较成熟的饲养和种植技术转变。这一时期,农业已发展成为主要产业,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3、铁农具与牛耕:传统农业的兴盛,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先后兼并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和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秦朝兴作失度,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一度对农民采取“三十税一”的低税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把农业发展推向了新的水平,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4、旱作农业体系:北方农业长足发展,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防旱保墒为中心、以“耕耙耱”为技术保障的旱地耕作体系。同时,还创造实施了轮作倒茬、种植绿肥、选育良种等项技术措施,农业生产各部门都有新的进步。,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5、稻作农业体系: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隋唐时代,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繁荣,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大转折时期。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755年)后,唐王朝进入了衰落期,北方地区动荡多事,经济衰退。此间,全国农业和整个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水田耕作技术趋于成熟。全国农作物的构成发生了改变。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茶、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了新的发展。水利建设的重点也从北方转向了南方,尤其是从晚唐至五代,太湖流域形成了塘浦水网系统,这一地区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6、美洲作物的传入:一次新的农业增长机遇,从国外、特别是从美洲引进作物品种,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对于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衣食压力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7、现代科技武装:中国农业的出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作用明显提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一条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三)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主要是由于我们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三才”最初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易传中,它专指处理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这是“三才”理论的核心和灵魂。,2、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中国传统农业有很强的农时观念。比如:尚书尧典提出“食哉唯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以时禁发”的措施;孟子在总结林木破坏的教训时指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班固汉书货殖传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3、辨土肥田的地力观,中国传统农学中最光辉的思想之一,是著名的宋代农学家陈旉提出的“地力常新壮”论。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使一些原来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条件下保持地力长盛不衰,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农作物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人们把这概括为“物宜”、“时宜”和“地宜”,合称“三宜”。“橘逾淮北而为枳”,5、变废为宝的循环观,自战国以来,人们不断开辟肥料来源。清代农学家杨屾的知本提纲提出“酿造粪壤”十法,即人粪、牲畜粪、草粪(天然绿肥)、火粪(包括草木灰、熏土、炕土、墙土等)、泥粪(河塘淤泥)、骨蛤灰粪、苗粪(人工绿肥)、渣粪(饼肥)、黑豆粪、皮毛粪等,差不多包括了城乡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废弃物以及大自然中部分能够用作肥料的物资。,6、御欲尚俭的节用观,春秋战国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把“强本节用”列为治国重要措施之一。荀子天论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管子也谈到“强本节用”。墨子一方面强调农夫“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另一方面提倡“节用”,书中有专论“节用”的上中下三篇。“强本”就是努力生产,“节用”就是节制消费。,(四)中国农业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联系。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哲人指出,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1、农业支撑了文化的发展,有了农业,人类终于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和各项事业发展也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人们发明和创作了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对世界文明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珍稀瑰宝。,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农业关系更为密切;古代人类服饰原料主要由农业供给;中国医药与农业相关性强;即便是血淋淋的战争,也与农业关系极大.,2、农业融入了本源文化的内核,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直接培育造就了包容、和谐、内敛、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是本源文化发育成长的摇篮。汉字具有集形、声和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是华夏先祖的伟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文字,如“钱”字,原意即为一种农具。日常生活中许多文化现象,也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诸如“没有种子,哪来庄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概念,都是取之于农业生产活动。,3、农业孕育了多彩的文化类型,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中华农业文化灿烂异彩。中国的农业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集合了儒、道、佛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诗歌、科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都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传承历史,才能创新,弘扬传统,方可发展,文化纽带,无法割裂。我们欣然地看到有关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已经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长、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充分发掘农业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培育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项目,保护和传承好传统农业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乃至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二、黑色文明: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在19世纪步入了工业社会,生产工具得以大规模的革新,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是,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的积累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展示出了人类灿烂的工业文明。由于人类的工业文明是以煤炭的运用和钢铁的制造为标志的,而号称“工业的血液”的石油也是黑色,黑色可以说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颜色。因此,工业文明被称为“黑色文明”。,(一)工业文明的内涵,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二)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三)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污染问题,1、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环境污染尚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污染范围不广,污染事件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国家的事情。,2、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环境污染的发展比如: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程度和范围较之前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此酿成多起严重的燃煤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和美国的多诺拉事件。比如:开采和加工石油不仅刺激了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且导致石油化工的兴起。然而,石油的应用却给环境带来了新的污染。比如:合成的橡胶、塑料和纤维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还生产了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学制品,如合成洗涤剂、合成油脂、有机农药、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对环境的破坏也渐渐地发生,久而久之便构成对环境的有机毒害和污染。,到这一阶段,在旧有污染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情况下,随着汽车工业和石油与有机化工的发展,污染源增加,新的更为复杂的污染形式出现,因而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扩大,人们称之为“公害发展期”。这体现出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危机愈加明显和深重。,3、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环境污染的大爆发背景: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西方大国竟相发展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现象:(1)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 (2)在沿岸海域发生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被破坏,成为海洋环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 (3)两种新污染源一一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出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为肆意排放的“黑色牡丹” 而欢呼,觉得那是富裕和现代化的象征。,“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污染不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肆虐,短期内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世纪60年代饮水做饭,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现在是难闻难看。,工业文明之所以被称为黑色文明,是因为其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都是由粗犷到集约,先破坏污染,然后再治理善后的。由此,可以想见,“黑色”,是因为,工业的发展是以对环境和生产力持久发展的破坏为代价的。,三、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的词义,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开始的。当今社会,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泛。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必须保持环境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不能分解成独立的要素而孤立存在。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联系与区别,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1、生态文明的自然性与自律性,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生态文明更加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呼伦贝尔大草原,2、生态文明的和谐性与公平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地球。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就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着想的意愿。,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的赣江之畔有一片800余年历史的金滩古林,古木参天,风景如画,200年以上的樟树、枫树等名木就有200多株,是当地百姓世代呵护的福地,也是摄影者的天堂。,3、生态文明的基础性与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风西沙地处崇明岛西南、明珠湖与西沙湿地外侧。几十个小岛星罗散布,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沙鸥翔集,野趣天成。新“长出”了1000亩湿地,成为候鸟天堂。,东风西沙岛自2002年以后围垦而成,是崇明唯一一块得天独厚的处女地,全岛淡水资源充沛、土地清洁肥沃。4000亩稻田绿浪滚滚,一个新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东风西沙的生态保护与开发,4、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生态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蕴有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运演规律,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球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气候、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分和过程的变化。一般说来,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例如,保护大气层、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气候、防止毁灭性战争和环境污染等,必须依靠全球协作。另外,生态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生态文明的开放性与循环性,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示意图,6、生态文明的伦理性与文化性,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只有当人类把道德义务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时候,人类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态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婺源位于江西上饶市,徽州六县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素有“书乡”、“茶乡”之称,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1、生态理念文明,生态理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人人树立资源有限、环境有限的理念,树立人与天地一体的理念,像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那样去爱惜保护自然。 应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扩展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2、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果不能按生态文明的要求及时予以矫正,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 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必须彻底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充分考虑到老百姓接受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3、生态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功能是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用来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来保障个人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政治文明,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由公共权力限制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工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必然会对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产生影响。环境保护的实质是维护人的环境权益。就民主建设而言,必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政府要进一步公开各类信息,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投诉、管理生态事务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4、生态科技文明,对于生态文明来说,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20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高强度、掠夺性的开发使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有关;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也不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着力突破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5、生态制度文明,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提高人们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当务之急是强化政策导向,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改革绩效考评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总容量,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相应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经济政策,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社会公众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6、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人们应该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各种活动实践中。 目前,生态文明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形成,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人的行动,在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的生活方式应自觉以实用节俭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应该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们应该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善待环境、循环利用、物尽其用,降耗减排的良好习惯,主动抑制直至消除浮华铺张、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生态文明人人有责,文明生态人人共享。广大公众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文明、节俭、科学、和谐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关注气候变化的几个重要会议或文件,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2、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11年12月,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但后又退出的国家。,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3、多哈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于2012年11月2612月7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此次大会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一致;第二承诺期以8年期限达成一致。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议定书第二承诺期。,4、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即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已有184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97.9%。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注意事项

    本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