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docx
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录第1章 绪论31.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31.2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31.2.1 世界管理理论的三次变革31.2.2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沿革41.2.3 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演进51.2.4 中国应用管理理论前瞻51.3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71.3.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和包括内容71.3.2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结构71.3.3 信息化企业的管理模式81.4 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性9第2章 21世纪的企业信息化102.1 信息化企业的技术系统102.2 信息化企业的制造系统112.3 信息化企业的管理系统112.3.1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122.3.2 企业资源计划(ERP)122.3.3 办公自动化(OA)132.3.4 客户关系管理(CRM)132.3.5 供应链管理(SCM)142.3.6 电子商务(EC)152.4 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集成系统15第3章 企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163.1 概述163.1.1 企业管理模式变化163.1.2 企业的需求173.2 主生产计划183.3 物料需求计划193.4 能力需求计划193.5 库存管理203.6 车间作业管理203.7 财务管理203.8 项目管理233.9 质量管理233.10 模型生成系统243.11 单源产品数据库243.12 人力资源管理243.13 采购管理253.14 销售管理263.15 办公事务管理283.15.1 网络协作办公系统293.15.2 办公自动化293.16 电子商务29第4章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304.1 实施步骤及策略304.2 实施企业的组织保障314.3 实施理念314.4 应用模式研讨策略324.5 项目实施计划324.6 运营维护计划324.7 质量保证方针334.8 人员培训计划33第1章 绪论1.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在有16000家大型企业,仅有10%左右初步建设了信息化网络,70%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并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仅仅用于财务和字处理方面。在全国的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5%有一定的现代化手段。而美国在90年代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也计划在本世纪初完成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薄弱也制约了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据CCID 2000年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B2B的交易额为2260亿美元,而与此相应的中国的B2B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为767.7亿元人民币,中国占全球的份额仅为4.11%。据洛桑管理学院对全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统计研究,中国的计算机拥有量占全世界的1.1%,排第12位,但在信息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上中国只得了3.83分(满分10分),排名第44位。可见,在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当中,软硬件的配比是十分失衡的,即管理软件的匮乏是相当严重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国情有很大不同: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二是,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三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上述情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必须结合国情,必须研究在这种国情下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1.2 企业管理与信息化1.2.1 世界管理理论的三次变革 本世纪以来,西方经济领域出现了三次重大变革,每一次经济变革都随之产生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1. 大批量生产时代与控制性管理本世纪30年代以前是西方产业史上大批量生产时代。从当时的全球供给环境来看,社会产品总体上趋于供小于求。企业的任务是以尽可能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只要能够提供低价、标准的产品,即可获利与发展。所以此时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企业实行的是控制性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资源投入的精细核算,对各类成本的严格控制,对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的追求,这一时代的管理是对企业现状的反馈信息所进行的维持性控制管理。这是与当时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和相对稳定的需求环境相适应的。2. 大批量销售时代与推断式管理本世纪30年代以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逐步趋于饱和,产生了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各国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西方经济进入了大批量销售时代。这个时代对企业来说,应付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成为首要问题。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企业的外部,关注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产品消费市场的变化。以销定产和产品差异化成为新的经营理念。企业产生了筹划未来、预测变化的要求,并采取了诸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中长远战略计划等推断式管理 。其特征是根据现实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未来预期的目标和市场态势,在反馈控制的基础上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 3. 后工业时代与战略管理从50年代起,西方经济开始步入又一个更新的时代,即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市场需求不仅更多样化,而且更动荡多变,消费者已经从对生活“数量”的要求转向生活“质量”的需求;同时二战后科技迅猛发展,以科技为驱动力,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加上资源短缺和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对企业的更多限制,使得企业面临更庞大、更复杂、更陌生、更易变、更难预料的市场环境,企业随时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在这种多变的时代,传统的控制性管理和推断式管理都难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以研究和紧密跟踪环境变化与市场态势,强调及时响应和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应运而生。其特征是着眼于长远变化和趋势的研究,通过整体的动态的战略规划来谋求企业生存和发展。1.2.2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沿革严格地说,我国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商品经济竞争主体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因此,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沿革大概可分成三个时期:5080年代属于计划经济管理时期,8090年代上半期属控制式管理时期,90年代下半期开始向推断式管理时期过渡。 从控制式管理时期向推断式管理时期转化有一个大的宏观经济背景: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企业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同时各类商品要素市场逐步放开,市场更趋于多元化和开放性。迫使企业更多地关注外部环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需求。1.2.3 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演进对应于中国企业两种管理模式的演进,在企业信息化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管理思想的变迁。从8090年代上半期,财务软件主要体现的是核算型的功能特点,这与传统的控制式管理是相适应的。虽然这一时期软件从DOS平台跨越到Windows平台,软件在人机界面的结合性上有了很大改观,然而立足于核算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变化。9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管理开始向推断式管理迈进。在企业信息化上,财务软件和各类商务软件大量涌现。这一阶段,推断式管理思想在软件研发中被大量应用。虽然各厂商纷纷打出“管理型”口号,但从广义上来说,核算也是管理的基本层次,而“管理软件”的提法也忽视了与财务软件的概念上的重叠部分,所以严格地讲,这一时期的软件相对于核算型软件而言称为推断型更合适一些。体现核算型向推断型发展的是厂商把预算管理和分析、控制一体化,在数据分析方面更直观,同时强调实时控制和预算控制。 随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需求,进入1999年以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商务软件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而财务软件一方面向财务以外的分销和制造领域拓展,同时又把长远目标放在了跨越互联网平台和向全面企业资源规划软件(即ERP)进军上来。中国要从推断型软件发展到战略型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战略型软件要保证企业运营全过程的战略连接,确保稳定的质量、管理的一致性,以及客户的满意度。战略型软件要为企业建成一种周密的解决方案,为迎接新的挑战和抓住商机提供及时、战略性的信息。1.2.4 中国应用管理理论前瞻中国的财务软件正向企业管理软件发展,在这个转化时期,从应用的角度看,至少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 技术上要解决以下问题: 关键技术应用问题:如远程处理、实时监控、决策查询 软件技术与组织工作的整合问题:是让组织工作流程适应软件,还是让软件适应组织工作流程? 技术应用成本效益问题:可以让运作规范的管理咨询公司介入,研究应用阶段性投资回收问题,研究不同技术档次产品成本效益问题,研究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解决方案问题 2. 理论上要解决以下问题:在方案提供和功能设计上要着眼于应用,特别是:A、 功能的客户化以满足最终用户特定需求,从而有助于企业致力于核心功能和核心需求。B、 过程的集成化以强调解决方案与业务全程管理的结合,而有助于企业致力于核心过程,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 C、 成本利润分析上的细分化,以助于提高财务控制效率4. 业务上要解决以下问题: 管理系统上的层次性和可延伸性:A、 零售层管理(如现场库存、现场资产管理、零售网络管理、现场交易处理与结算)B、 市场层管理(如合同与定价、分销管理、渠道网络管理、市场区域管理)C、 制造层管理(如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 D、 供应层管理(如供应链计划与优化、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交易与流通处理)E、 资源层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现金管理、财务管理)F、 决策层管理(如管理会计、决策支持、战略规划) 管理模式上的通用性和行业细分性:这其实就是走通用的整体型开发思路还是走行业的细分型开发思路的问题。通用型开发思路基于对企业所处的大的经济背景和管理环境的分析基础上,把握企业经营的共性,而开发出对各行业软件均适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而细分型开发思路则是基于多元化多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细化竞争优势,强化核心能力,致力于专业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用型开发思路有助于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细分型开发思路有助于确立专业化优势。1.3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3.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和包括内容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所谓企业信息化,其基本含义就是企业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世界先进的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达到对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的有机集成,进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含个方面:第一、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要用好两个技术,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加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应用网络技术。第二、设计信息化,主要是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较多的是,现在已经较为普遍。第三、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是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采取自动控制,用智能化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和精度。第四、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实施,现在运用的企业很多,用得好的企业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第五、市场经营信息化,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3.2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结构企业信息化不是单一的企业应用项目,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全方位的,图1-1所示为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图1-1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结构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包括应用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网络数据库等部分。信息系统应为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提供支持,因此,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应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相一致。支持信息系统集成和优化运行的是企业的总体数据模型,它规定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存放地点、使用方式和数据的共享方式。信息系统与外部化经营有着频繁的信息交换,在信息化社会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系统结构时,应充分照顾到对外交流的方便性、快捷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员、组织结构、基础条件等的支持。另外,还要对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企业成为信息化企业,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化的企业。1.3.3 信息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现代化主要有两项主要内容,其一是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使企业永远保此活力;其二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企业高效率运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有利技术保障。这两项内容不是相互割裂的,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使企业的整体水平按照螺旋线式的轨道不断上升。在企业运行模式的改革中,目前讨论最多的是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企业重组等。这些全新运行模式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而他们的实现也必然得到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对于现代化企业而然,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的运行模式的改革就变得至观重要了。下面介绍这些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1、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指的是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即时动态重组生产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推出有利可图、用户认可、高质量的产品。一句话,敏捷制造企业一切活动都围绕“快”和“好”这两个字进行的,要求企业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2、精益生产: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图1-2 精益生产的体系结构3、并行工程:并行工程主要用于具有一定的先后逻辑关系,而传统上也是按先后顺序完成的业务过程,利用并行工作原理,可以把这些过程最大限度、并行地进行处理。4、流程重组:流程重组的原则是对现行业务运行方式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Ø 以企业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结构Ø 让执行工作者有决策的权力Ø 取得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Ø 选择适当的流程进行重组Ø 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1.4 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性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上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 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竞争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我国企业既要到国外市场去竞争,又要在国内市场同外国企业相竞争,就不得不采用信息技术、依靠信息资源,来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被世界上不少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的企业视作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我国企业既要适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又要适应国际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需要,以改进经营业绩、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两个转变和一个转型的需要正在促使企业的信息需求。企业信息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导致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并促进企业在业务活动和各管理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同时为规范企业内外联系中的信息流程和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作用,企业还需进一步重组或再造组织结构,逐步提高供产销和经营管理的柔性化程度。这一系列因素就成了企业搞信息化的内在动力。第2章 21世纪的企业信息化2.1 信息化企业的技术系统现代企业技术系统的运作都围绕着产品开发和设计展开的 ,它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两项内容。在信息化社会,顾客品位的个性化,导致了市场要求的动态多变及不可预知性,工业社会给予“预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一去不复返了。这就要求企业的技术系统随之跟着改变,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与传统的技术系统相比,信息化企业的技术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 并行工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方式是所谓串形式,即各个过程是前后相接的,只有当前过程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过程。在信息化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采用Yeamwork作为工作方式,以PDM作为运行平台,以CAX作为技术手段,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可以完成产品的工艺设计、加工制造、仿真运行、质量控制、生产调度等工作。2. CAX技术占有重要地位,CAX是整个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总称,它包括CAD、CAE、CAPP、CAM、CAAP、CAT等。3. 强调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是多次反复的过程,产品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达到适用水平,是个费时、费力、费钱的过程。在信息化社会强调的是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即在产品的数字化阶段完成的反复修改,一旦投产,即可获得成功。4. 异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大量应用,在信息化企业,由于设计手段的计算计化和信息传输的、的网络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再加上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得基于网络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大量应用。5. 分析技术得到加强,由于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和分析技术的限制,传统企业技术分析系统功能十分薄弱,主要靠的是实物实验的方式保证未来产品的质量。在信息化社会企业,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各种借助于计算机的分析和设计软件变得越来越强大,只需要在计算机中建立产品的数字模型,就可以借助于有限元发、边界原发和虚拟制造技术在计算上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分析和实验,预测产品的性能,为一次成功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6、 集成化和无纸化,在信息化企业的技术系统中,各种应用技术均集成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交换和信息共享。2.2 信息化企业的制造系统产品在设计出来以后,下一环节就是制造。制造系统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流和物流的交汇点,通过制造环节将设计构思转化成成品。与传统的制造系统相比,制造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的柔性化、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等。制造系统包括如下技术和设备:成组技术、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和系统、工业机器人、物料储运系统、计算机辅助检验、检测、监控和诊断系统、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制造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系统等。2.3 信息化企业的管理系统现代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管理系统的支持,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通常是很庞大的,包括经营管理、办公事务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等。在众多的管理要素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只有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实现各种管理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换句话说,信息化企业的管理系统,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劳务流、物料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均处于最佳状态,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作多产出的目的。2.3.1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MIS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诸要素的总称,他以MRPII/JIT/ERP为核心,实现各种管理信息的集成化运行,MIS的结构示意图入2-1所示。图2-1 MIS结构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MIS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事务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支持管理活动中的大量事务处理活动,目的是提高事务处理效率并收集、处理有用信息,另一部分是支持各管理层次的决策系统。2.3.2 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企业内部主要或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财务管理、控制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管理等主要功能,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简言之,ERP是以最科学的经营流程定义为依托,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实施工具,实现产供销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下面是ERP系统结构图(图2-2所示)图2-2 ERP系统结构图2.3.3 办公自动化(OA)一个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和信息保存四项内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向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办公的基本要素有办公人员、办公机构、办公制度、办公工具和设备。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体现诸办公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是加工的对象,机器是加工的手段,办公人员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完成者和享用者。2.3.4 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ERP的建设,企业实现了制造、库存、财务、销售、采购等环节的流程优化。但有些方面的管理活动,是ERP功能薄弱的地方,如销售队伍的管理、销售机会的管理、如何组织和评价市场活动和如何处理客户服务请求等。在以产品和质量为中心的时代,销售、营销和服务领域的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没有得到重视。在这些领域,有一些部门级的系统,如联系人管理、数据挖掘工具和热线电话等,但是,这些部门级的系统使得企业很难对客户有全面的认识,也难以在统一信息的基础上面对客户。这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成为必然的选择。CRM本质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它要求全方位地看待客户,不仅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要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来设计企业自身的分销和物流模式,以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全面集成的对企业所有与客户相关的活动进行管理的一体化系统,CRM的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CRM的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时间管理、联系人管理、营销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电话营销和客户服务,工作流管理、呼叫中心、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2.3.5 供应链管理(SCM)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到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零件/原材料供应商,也包括批发/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本身。在一个组织内部,供应链涵盖实现客户需求的所有职能,包括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等等。供应链是动态的,其中包含了信息,产品和资金在供应链各组织之间的流动,供应链的每个组织环节执行不同的流程,与供应链的其它组织相互作用。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电脑及通讯网络技术、优化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表现在: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作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下面是供应链系统的功能描述。1. 定单管理系统(OMS):使得定单处理过程自动化2. 需求计划系统(DP):对需求进行预测并且检测预测的准确性3. 仓库管理系统(WMS):管理仓库中的库存、产品存放位置和拣货4. 运输管理系统(TMS):对调度、文档管理和其他运输作业进行计划和自动化5. 高级计划和调度系统(APS):对生产计划和排产作出安排6. 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管理客户支持和销售队伍自动化的工作。每一个系统都是功能丰富,专注于固定领域和范围,旨在解决每一个领域的低效率问题和改善决策支持。2.3.6 电子商务(EC)电子商务,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电子化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也就是电子交易,主要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包括通过Internet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产品可以是实体化的,如汽车、电视,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如新闻、录像、软件等基于比特的产品。此外,还可以提供各类服务,如安排旅游、远程教育等。总之,电子商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在线买卖,它将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方面影响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除了网上购物,电子商务还大大改变了产品的定制、分配和交换的手段。而对于顾客,查找和购买产品乃至服务的方式也大为改进。 而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还包括企业内部商务活动,如生产、管理、财务等以及企业间的商务活动,它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更是把买家、卖家、厂家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上利用Internet技术与现有的系统结合起来开展的业务活动。从最初的电话、电报到电子邮件以及20多年前开始的EDI,都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某种形式;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提出了包括通过网络来实现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的展示、定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贸易活动在内的完整电子商务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已发展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金融电子化方案、信息安全方案、Internet方案,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把握和抓住这些机会,正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主流。2.4 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集成系统前面三节中,分别简单介绍了信息化企业的技术系统、制造系统和管理系统。然而上述技术和系统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要使他们的作用最大的发挥,应将各种技术和系统集成到一起,实现各种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利用。集成意味着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前述应用技术和子系统有机的融合成一个大系统,使各个子系统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并最终体现出整体效益。信息共享指的是各子系统都可按照相同的格式使用同一数据,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送送给正确的对象”。资源的优化意味着充分发挥企业各种资源的作用,去掉一切浪费。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利用是现代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目的。通常常见的集成化的大系统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后勤支援系统(CALS)等。第3章 同方企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3.1 概述3.1.1 企业管理模式变化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息化道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随着企业管理研究的的日渐深入,企业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从MRP、MRP到ERP等,企业的管理活动正向着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物料需求计划(MRP):这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是根据既要降低库存又不出现供应短缺的原则,在分析产品组合装配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原理,剖析产品各个结构层次所需物品的主从顺序和数量匹配关系;以构成企业最终产品所需每个零部件为计划管理的目标,以各个工序的作业时间和完工时间为依据,倒推每种物品的适时、适量供给计划,并依次分别下达各个物品计划供应的先后顺序,达到优化企业物流组织的目标。制造资源计划(MRP):这是工业制造企业内原材料供应及制成品销售的物品计划管理模式。它是以实现企业全局效益优化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资源,以及企业自身生产流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加工深度的在制品和制成品,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达到既能连续均衡地生产,又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流水作业线上各个环节原材料、在制品既制成品的库存,消除无效劳动,降低物品在企业内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MRP的原理是融现代管理思想、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为一体,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合理占用流动资金,以提高内部管理效率。MRP的应用可以为企业适时决策、库存控制和采购管理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数据,使企业的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使企业加强了对信息时代、电子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普遍运用情况下的适应性,夯实了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使企业的全方位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成本竞争中获取了较大的生产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企业资源计划(ERP):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IT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革命和以ERP系统应用主体的管理手段革命。它是在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在各企业实施MRP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游企业物品的供给和下游企业所反馈的需求信息,以及供应链上资金流动的状态,把满足用户的需求、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及供货商的供货能力整合在一起,实现按用户需求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ERP系统扩展了资源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在生产方式管理和事务处理控制方面,ERP系统能较好地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式生产相组合的混合型制造环境,较好地满足和支持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要求。ERP系统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经过集成并行地进行相关的各种作业,提高了企业对质量、适应变化、满足客户、提高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ERP系统更多地带有柔性整合型集成式管理特点,支持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ERP系统体现全过程的计划与有效控制,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工作潜力与责任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促进企业管理由“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转变,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3.1.2 企业的需求Ø 从宏观上看1、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2、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3、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4、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5、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6、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7、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Ø 从中观上看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3、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4、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5、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6、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7、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8、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Ø 从微观上看1、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2、可以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3.2 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是ERP的一个重要的计划层次,它是关于"将要生产什么"的一种描述,起着承上启下、从宏观计划向微观计划过渡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编制生产计划大纲。考虑企业的经营计划、期末预计库存或期末未完成定单目标、资源能力和限制,对产品大类和产品组编制生产计划大纲。2. 市场预测。3. 编制主生产计划。所需的主要信息有:主生产计划大纲、预计的需求、可用的原材料和配件、制造/采购提前期、生产准备/更换时间。编制的原则是,用最少的项目数进行排产 ,只列出对生产能力、财务和关键材料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其步骤是:根据生产预测、已收到的客户定单、配件预测、订货政策及批量,制定出主生产计划;执行粗能力计划,对能力和需求进行平衡;评价初步的主生产进度计划,对能力和计划进行调整和平衡。4. 批准和下达主生产计划。其步骤是:把主生产进度计划提交给市场、工程、生产、财务、采购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初稿分析;获得对主生产计划的正式批准;发给有关部门使用。5. 实施主生产计划。主要监控生产计划的实施,以及采购和市场行为。3.3 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用来解决"必须制造和采购什么"的问题,主要内容有1. 生成BOM:BOM主要用来描述产品的组成,包括产品结构、每个项目的工艺路线及工作中心数据等。BOM、库存数据及工艺路线等数据是ERP系统的基础数据,使用BOM数据的部门有工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成本核算、物料需求计划等。2. 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其数据来源有:主生产计划、独立需求的预测、BOM和库存文件等。编制时要依次决定毛需求量、净需求量、计划定单下达日期和数量。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出要完成以下工作:下达计划定单;修改待下达定单的完成日期;删除待下达的定单和在未来一段时间计划下达的定单。物料需求计划的运行方式为净改变和重排式两种。决定订货批量的方法有固定批量法、直接批量法、经济定货批量法、固定周期批量法、周期定货批量法等。3. 执行物料需求计划:主要工作是检查和下达定单。3.4 能力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是把物料需求转换为能力需求,把物料需求下达的生产定单和已下达但还未完工的生产定单所需的负荷小时,按工厂日历转换为每个工作中心各时区的能力需求。主要内容有:1. 粗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它是将产品的生产计划转换成对相关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 可以在能力使用方面评价主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编制粗生产计划的方法有两种,即用能力清单和用分时间周期的能力清单。能力清单中描述了项目所需的生产资源及生产场地,所需的信息包括标准工时、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定额工时,以及在物料清单中每个零件的平均批量。分时间周期的能力清单考虑提前期,将能力需求对应在一段时间内。2. 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主要是编制负荷图,即将每个工作中心所有定单所需的全部负荷的定额工时加在一起,形成工作中心负荷图。编制能力需求计划的输入数据包括:已下达到车间的定单、MRP生产计划定单、工艺路线文件、工作中心文件、车间日历。能力需求负荷图编制好后,还需分析其负荷结果。如满足负荷条件,则计划可行;否则,采用调整措施来满足负荷条件。3. 能力控制。通过输入/输出报告来控制能力,即通过投入/产出报告、劳动力报告、设备性能记录报告来检查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3.5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在供需之间建立缓冲区。包括:综合库存管理,主要制定总的库存管理政策、计划、经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