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辅仁专转本大学语文常用修辞格ppt课件.ppt
1,常用的修辞格依据其主要表达功能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分为三大类: 第一 类,修辞 效果生动形象的辞格四种,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第二类,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 辞格八种,它们是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 第三类,修辞效果 含蓄幽默的辞格十种,它们是双关、反语、拈连、仿词、移就、通感、顶针、回环、婉曲、 引用。 这样分类是就其最突出的修辞效果而言的,毋庸讳言,三大类之间仍存在着千 丝万缕 的错综联系:,2,有些形象生动的辞格也不乏幽默(如借代、夸张),而含蓄幽默的辞格中也不 乏形象生动者(如双关、通感),同时,形象生动、含蓄幽默,自然也就会给人以鲜明突出 的印象。但就总体而言,三大类的修辞效果确实是各有侧重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二十 二种常用的辞格中,有一部分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辞格是 汉语所独具的,如:对偶、拈连、仿词、顶针、回环等,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语修辞格的某 些特点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一)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1、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它是在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根据联想,用跟它有相似点的 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比喻的构成 比喻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喻词 ,被描绘或说明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描绘或说明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4,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第一,它们 必须是有 着质的差别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第二,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点。 这两个条件必须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试比较下列各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5, 例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它们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它 们在形 态上有着相似点,叶子出水很高跟舞女盘旋起舞时那婆娑的裙子相似。这是比喻。例虽有 相似点,即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但相比的都是眼睛,一是指“他”的眼睛,一是指的“他 的父亲”的眼睛,没有质的差别,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一个条件,不能构成比喻,仅仅是比 较。例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6,(2)比喻的类型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 明喻是明确地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是十分明显的比喻。本体、喻 体、比喻词 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用在喻体之前的“像”“好像”“好比”“如”“如同”“犹如 ”“有如”等一类动词和用在喻体之后的“似的”“一样”“般”“一般”等一类比况助 词,有时这两类比喻词也可以搭配使用构成“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格式。这 些词语表示比况关系时,人们一见就知道是比喻。,7,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的比喻。本体要出现,喻体也要出 现,它们之 间的比喻关系暗藏在对本体的判断中,或本体的变化中,或其他关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可 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于”“算作”等动词作为比喻词,也可不用。例如 :祖国,我的母亲! 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8, 明喻、暗喻、借喻,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反面设喻,以反托正。比喻的构成条件之一是相似点,这里强调相异点,为什么还是比喻呢?因为本体 和喻体的相似点,是它们相异点的前提,也是反喻赖以存在的依据。 ) 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向农民争夺粮食,而地主比蝗虫更凶,甚至掠夺去妻女。(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等喻 “本体喻体”或“喻体本体”,本体与喻体的结构关系 是复指关系) 正如用12音律可以做出无数回肠荡气的交响乐,26个拉丁字母可以构成无数 单词 ,组成丰富的语言,蛋白质是由20个“氨基酸”通过不同种类的排列组成的。(倒喻 “喻体像(是)本体”或“正如喻体一样,本体也是这样”,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就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蕊。(套喻喻体后一个由前一个引出,一层套一层),10,(3)比喻的修辞效果(作用)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容易接受;概念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11,(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比喻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比喻要通俗,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通俗的实质),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12,2、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 比拟 。(1) 比拟的构成 由本体和拟体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如: 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13,(2)分类 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 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4,(3)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15,(4)比拟和比喻的异同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喻体一定要出现;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拟体不出现。,16,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 是因 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借体与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17,(1)借代的类型: 陈望道先生认为借代可分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 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特征、标志代本体: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的名称。如上例。,18,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具体的“血泊”代指抽象的战争。,19,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汗透棉袍”是累的结果。 总之,借代这种辞格使 用的频率高,使用的方式也多。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辞格,可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20,(2)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21,(3)借代和借喻的异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 从形式上看,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22,4、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修辞格,叫夸张 。 夸张是极度形容,言过其实。把本来是大的说得更大,小的说得更小,多的说得 更多,少的说得更少,使对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分为扩大性夸张、缩小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三种。,23,(1)扩大性夸张(普通夸张) 扩大性夸张就是故意把一般事物朝大的、多的、高的、重的、强的、快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24, (2)缩小性夸张(普通夸张) 缩小性夸张就是故意把一般事物朝小的、少的、矮的、轻的、弱的、慢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3)超前性夸张 超前性夸张是故意把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25, 夸张是一种过甚其辞的说法,它的作用是为了更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 事物的本质,更鲜明地显示自己的思想,更有力地肯定自己喜爱的事物或否定自己不喜爱的 事情,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说:“ 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 惬于心。”可见,运用夸张比一般叙述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26,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27,比喻、比拟和夸张: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关于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的小结: 表达时为了获得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对人或事物的特征采用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 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但表现的方式或方法却各不相同。比喻用相似的特征作比,比拟用异化 的特征表现,借代用换名的方法称呼,而夸张则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渲染。,28,(二)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几种辞格 1、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 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 的语法 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9,而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标准的严 对,当属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现代汉语中多用宽对。,30,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 反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是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 件、转折等关系。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31,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由于对偶 的结 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 ,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对偶有较好的表达效果,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纵的方面看,古今都喜欢用;从横的方面 看,不同语体都喜欢用,在书面语中,韵文、散文也都喜欢用。同时,构成对偶的两项既可 是短语,又可是句子(包括分句)。宽对受的限制少,更便于使用。,32,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辞格 。(1)两种事物的对比(两体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例如: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 高大了,而且愈走愈 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 着的“小”来。( 将“我”跟“他”对比,“他”虽然满身灰尘,形象却“高大”,“我”虽然穿 的是皮 袍,下面却藏着“小”。),33,(2)一种事物两个方面的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把一种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例如: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事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分开来看,对比的类型不同,修辞作用体现的方面也不同。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是把事物的好与 坏,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大与小,久与暂,显示出来,突出出来,易于鉴别。一种事 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是把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显示出来,便于对事物有实 质性的认识。,34, 对比的修辞作用是在突出对立面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运用对比时,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且只要条件许可, 应尽量使对立的意思反差强烈。如前例中的“他”和“我”。从外表上看,一个是满身灰尘 ,一个是穿着皮袍;从内在上看,一个“高大”,一个“小”,由于尖锐对立,形象也就鲜 明。,35,对比和对偶虽然都是成对的,但有不同,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偶是从结构上说的,强调的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强调的是对立,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不过,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36,3、衬托 又叫映衬,它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面的类似的事物或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修辞格。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1)正衬(旁衬) 是用跟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反衬 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37,衬托与对比的区别是: 第一,衬托的出发点是陪衬,要陪衬就必须有主 宾之别 ,陪衬的事物为被陪衬的事物服务;而对比的出发点是对照,相对照的两事物是平行、并列关系,无主宾之别。 第二,对比中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对立关系是 明显的,而衬托中的衬托体与被衬体的陪衬关系,则是隐藏着的,是暗中进行衬托的。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与“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让对立面突出,这种对立关系是明显的。前例中景色描写只起 陪衬作用,衬托“他”的心情,衬体与被衬体没有明说,衬托是暗中进行的。 第三,衬托的 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的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表达的意思;而对比 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对照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 鲜明的印象。,38,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 排比的各项,可以是句子成分,可以是分句,也可以是句子。例如: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徐志摩自剖)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张贤亮绿化树,39,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 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 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 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40,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内容需要出发,避免生拼硬凑排比这种形式。例如: 我们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是那样的安静, 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清静,那样的雅静。 (“安静、宁静、清静、雅静”是同义词,牵强地排比起来,对表达没有什么作用。) 第二,排比各项的意义要相关,避免把不相干的各项用相同的提示语联结,造成四不像 。,4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42,5、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如:在北国,除泰山、华山这些早已名闻中外,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发现、去观赏、去利用的风景区。(王朝闻北武当游)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听说四川有一则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递升)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递升) 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递降),43,层递的表达效果主要是: 由于递升或递降,条理更清楚;由于意思逐步推进,用来说理 ,可使道理层层深化,用来抒情,可使感情渐次强烈;由于根据需要巧妙地作递升、递降安 排,使语句有了逼人的气势,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运用层递,要注意递升或递降的逻辑顺序,否则会出现颠三倒四的毛病,例如: 给他进的那批货,他每天都要卖出一些,就是见不到一文钱,卖得少 ,他花得少,全部卖完,他全部花完,卖得多,当然也就花得多了。(数量由少到完,再到多,违背了逻辑顺序,出现了条理不清的毛病。应说成“卖得少 ,他花得少,卖得多,他花得多,全部卖完,他全部花完”才对。),44,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层递与排比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项,都有气势贯通的特点,它们很相似。但排比与层递也 有区别: 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按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 入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当然,如果既满足了排比在形式上的要求 ,又满足了层递在语义内容上的要求,则可认为是两种辞格的兼用。,45,6、反复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是连续反复。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这种反复 叫间隔反复。例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46,反复与重复、排比的区别反复与重复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应该避免。反复和排比 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的区别是: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47,7、设问 为了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本无疑问而自设疑问,有时自问自答,有时问 而不答,这种辞格叫设问。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重心,加深印象。同时,用的方式不同,用的地方不同,又有不同的作用:多问一答,设一连串的问,增加吸引力;作一个回答,语气 更肯定;由一个设问引出另一个设问,可使表达步步深入;用反问来回答设问,态度更加鲜明;问而不答,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另外,设问用作标题,可提示中心,用在段与段之间 有引起下文、分清层次的作用,用在结尾可以启发人们深思。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设问是无疑而问,这种问是虚设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一般疑问是有疑而问,这种问是实际的,一般疑问不属于修辞方法。 设问应避免滥用,否则起不到设问的作用,还显得拖沓。,48,8、反问 反问又叫反诘。它是无疑而问,一般都只问不答,以加重语气。它用疑问的形式从反面表达自己的看法或结论,该疑问形式的反面意思即自己所要强调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反问。 反问的答案寓于问话的反面,往往肯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反问来表达,而否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反问来表达。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设问句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句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不能用“岂”、“难道”等词表语气,反问可以用, 没有用的也可以添上,或者将“为什么、怎么”改为这样的词。,49,关于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几种辞格的小结: 表达时为了突显事物或事理,可以采用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 、 反问等修辞手法,各自的修辞效果又有细微的差别。对偶排列整齐,便于记忆;对比意义突 显,便于理解;衬托烘云托月,深化主旨;排比一气呵成,造成气势;层递递升递降,事理 严密;反复特意重复,加深印象;设问引起注意,便于思考;反问加强语气,不容置疑。这 些方法都能获得鲜明突出的修辞效果。,50,(三)修辞效果含蓄幽默的几种辞格 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的同音近音或词句的多义等条件,故意使语言表达 有双重意义,以便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根据构成双关所凭借的词语音义条件,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谐音双关 凭借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例如: 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 ()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关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例如: 周蘩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风暴就要来了。(曹禺雷雨) ,51,语义双关和借喻:借喻借用喻体说明本体事物,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语义双关是借一个词语或句子关顾两个事物,同时包含两种意思,表面一层意思,隐含另外一层意思,使表达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运用双关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双关的意思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例如雾里看花歌词中的双关,在“打假晚会”的现场情景中,能让人一听就心领神会。 第二,注意思想性和使用场合,特别是歇后语中出现的双关,应避免粗俗。,52,双关与词语的歧义: 双关具有多义性,词语的歧义也具有多义性,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试看下例: 她对报社记者很有兴趣,也得到大家的支持。 “报社记者”可以理解为“记者”那个人和“记者”那个工作。这是歧义,不是双关 。 第一 ,双关所关顾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字面上的,一个是字里的,这里的两义都是字面上的; 第二,双关所关顾的两个意义,有主有次,真正表达的意思还是字里的那个,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平行的,不明白作者表达的是哪个意思。 因此,双关是修辞格,而词语歧义是语法现象,用的不好是语病。,53,2、反语 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有两种:(1)嘲讽性反语(以正当反):构成的关键是褒义词语贬用。 没见过这样的宝地!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2)喜爱性反语(以反当正):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 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54,运用反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含混。反语是反起说的,表达的真实意思,应让人能够领会。要做到这一点,在上 下文中应有作者正确的鲜明的态度,否则会造成误解。反语主要是依靠上下文来点明正意的 ,有的反语在口头上要重读或在书面上要加引号,以提醒人们领悟到要从反面意义来理解。 第二,立场应正确。反语是对敌斗争的武器,也是治病救人的药方,因此应爱憎分明地使用 ,而不能滥用。 反语同双关都有表里两层意思,很相似,但它们却有区别。双关同时关顾字面字里两层意思 ,反语只能按字里的意思去理解;双关的字里那层意思是特定的上下文赋予的,反语的字里那层意思是与字面的意思相反的。,55,4、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顺势连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例: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 最甜蜜的生活。( “酿”的宾语本是 “蜜”,这里顺势将“酿”拈至下文,再用它构成“酿造”一词,连出“生活”和“最甜 蜜的生活”来。) 拈连中的甲乙两事物,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语言表达上却无共通之处。由于甲事物往往是具 体的,乙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运用拈连就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由于把不适用于乙事物 的词语临时用到乙事物上,便使人感到明快而又别致。,56,拈连,前一项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现的后一项是转义搭配。构成拈连的关键是动词、形容词的本用和移用。 拈连有两种类型: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起头在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沈从文到北海去,把用于铃子的“摇”用于思想,表现铃声对大家的影响。)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然而,在有“人”的心者的眼中、脑中,红红的被屠杀者的血,是永远洗涤不去的。(郑振铎六月一日,一般用于衣物的“洗涤”一词用于“眼”和“脑”,表现了对被屠杀者的深深的悼念和对屠杀者的憎恨。),57,运用拈连应注意的问题:拈连要贴切自然,避免只注意形式、不考虑内容的生搬硬套。在形式上,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在后。在语义上,甲乙两事物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58,拈连与比拟有共同点,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 拈连要“连”,两种不同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比拟只把甲事物当作乙 事物表现,没有“连”的形式。双关和拈连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不同。双关是一个语句同时兼顾两种意思,只有一项,而拈连则有一个顺势移用的过程,一般多为两项及两项以上。 (2)功能不同。双关追求的是表达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长;而拈连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机智。,59,4、仿词 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深刻性,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些语素(更换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与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往往 有对义、反义等关系),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叫仿词。 仿词的特点:通常要与原来的词语同时出现,两相对照,即保持原有的风格,赋予新意,活泼生动。,60,仿词的类型:音仿(谐音仿词):使用音同或音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如: 大中城市年轻人超前消费成“负翁”。义仿: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如: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雨中登泰山,反义仿词) 咀嚼着青梅,啜饮着香茗,聆听着茶话,陶醉了的艺术家们诗兴大发,画兴大发。(近义仿词),61,还有:仿语:他本来以为可以用一部分口力劳动去代替体力劳动(王蒙买买提处长的轶事)仿句:结果是参加批斗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真话与假话并举,吐沫与骂声齐飞,空气中溢满了火药味。(季羡林牛棚杂忆,仿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篇:废话不如少说,只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曰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鲁迅崇实,仿崔颢黄鹤楼诗)(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合称仿拟,仿词最常见。),62,仿词的作用在于使语言表达幽默、诙谐,或具有讽刺的色彩,它是临时造出来的,给人 以新鲜、风趣的感受。 运用仿词应注意的问题: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如果被仿的词不出现,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仿词运用应该自然合理,否则就会成为生造词。,63,5、移就 把只能用来对甲从性状方面进行修饰的词语故意用来对乙从性状方面加以修饰,这 种辞格叫移就。例如: 啊,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他苦读十年,寂寞的书桌从来没有人陪伴。 例把适用于人的感受的“幸福”移属于“夜”。例把适用于命运的“悲惨”移属 于“皱纹”。例把适用于人的心情的“寂寞”移属于“书桌”。,64,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移就有以下特点: 第一,移用的词语是表示性状的; 第二,移就所 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恰当地运用移就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表现人们对事物的感情,如例表现了 对“夜”的喜爱,例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幸的怨恨,例表现了对苦读的叹息。 第二,造成 一种特殊的情调。上例中的“幸福”“悲惨”“寂寞”本来适用于人,却分别与“夜”“皱 纹”“书桌”去发生联系,这就显得生动、活泼、风趣。,65,移就同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的词语用到乙身上去,但它们作为不同的辞格各有不同的特点 : 第一,移就,把属于甲的词语移去就于乙,所移的词语是表性状的形容词。拈连,把适用 于甲的词语拈来与乙相连,所拈的词语是表动作的动词。 第二,移就所移的词语用来作修饰 语,拈连所拈的词语用来作谓语中心。 移就同比拟更接近,但它们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差别。从内容上看,比拟是把乙当作甲来 表现,说人有物的属性,或说物有人的属性,乙已经异化为甲了。,66,6、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借助人的感觉的转移,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 的 感受,有意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这种辞格叫通感。例 如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听觉“歌声”来形容嗅觉“清香”,把听觉和嗅觉沟通起来了。) 通感的主要修辞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能把两种或多种感觉沟通,因此能调 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形象的内涵,使人们领会更加深刻,艺术享受更加丰富。 第二,由于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往往出人意料,别有一番情趣,显得新颖,别致,耐 人寻味。 运用通感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感觉都可以无条件地随意通用,而是不同感觉之间要有一定 联系才能沟通。,67, 7、顶真(针) 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 格叫顶真(针),也叫联(连)珠。例如: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还有段与段蝉联的,这种又叫连环体。如: 此身常想向天游,无奈双脚被地留。踊跃奔驰离不得,九洲万国共一球。 九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安得一夜似电变,人间净化塑琼州。 人间净化塑琼州,万方亿兆喜心头。 应知人定胜天定,看我中华跃上游。 运用顶真,首尾相连的词语最好不止一处,这样就具有环环相扣的气势和令人回味的 风趣。 当然,只有一处的也是顶针,只是气势略差些。,68,顶真有严式、宽式之分: 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累是作家对所写对象心灵的感受后认同。(严式顶真) 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的。棉花呢?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宽式顶真),69,8、回环 也叫回文, 前一句结尾部分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的结尾部分,利 用语句循环往复的形式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回环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抒发回环跌宕 的感情,加深读者或听者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 回环有严式、宽式之分: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严式) 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宽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回文),70,用回环或回文这种方式表达,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为人们喜闻乐见。 不少谚语格言就是运 用了回环这一形式的,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等等。 古今对联中也常用到回文。如:“雾锁山头 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 寺 隐云游僧”(清代北京“天然居”酒楼联)。 中国青年报也曾出过“上海自来水来自 海上”这样一个回文形式的上联,征对下联。后来刊出的下联中有一个对的是“山东落花生 花落东山”。,71,运用回环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避免单纯在词序上玩花样。 顶真和回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不同。顶真在结构上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而回环在结构上则是循环往复的。 (2)功能不同。顶真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条理清晰,说理严密。而回环的运用则主要是为了使语意精辟警策,富于哲理。,72,9、婉曲与警策 婉曲又叫委婉,也称为讳饰,是指因忌讳而掩饰,避免直露。在不能直说、不愿直说或不便 直说的时候,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婉曲。 婉曲的类型有: (1)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换用含蓄的方式。如: 你的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