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ppt课件.ppt

    • 资源ID:1659157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ppt课件.ppt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科刘运喜,主要内容,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传播空气与飞沫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新发现的经血传播病原体,时间 病 原 体 疾 病 名 称 1977 埃博拉病毒(EBHF)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丁型肝炎病毒(HDV) 丁型肝炎 1980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型(HTLV-) T淋巴细胞白血病 1982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型(HTLV-) 毛细胞白血病 1983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 1988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 1955 庚型肝炎病毒(HGV) 庚型肝炎 1997 TT病毒(TTV) TTV肝炎 1999 SEN病毒(SENV) SEN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控制 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 (1)病毒性疾病:HBV、HCV、HDV、HGV、TTV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 (3)其他病毒:HCMV、HTLV、EBV (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5)寄生虫病:疟原虫、弓形体虫 (6)细菌性疾病,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途径,职业暴露 卫生保健工作者在工作场合的暴露 途 径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 经粘膜(眼、口、鼻) 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烂、擦伤) 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 组织、体液接触5min) 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污染表面,病 原 体 数 量 HBV 10.000.000 1.000.000 100.000 50.000 HCV 100.000 10.000 1.000 500 HIV 10.000 1.000 100 50,0.5ul,1ul,10ul,100ul,刺伤相关因素,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 几率大于浅度刺伤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 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 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 数小时后锐器,健康状态 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 接触后造成感染的几率接触的频率 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几率大安全措施 采用安全措施和正确方式自我保护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医务人员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疾病阶段 被重度患者污染的锐器 刺伤感染机率大血液中病毒存在的浓度 与病人所接受抗病毒治 疗类型和用药剂量有关潜在威胁 病源携带者无症状,但 能够通过血液或其他体 液的接触传染,暴露感染的影响因素,暴露感染概率 病毒滴度 病毒接种量 暴露容量 开始治疗的间隔时间 治疗持续时间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选择 方式 * 伤口深度 * 器械上存在可见血 * 未戴手套 * 源患者病情严重 * 中空器械 * 源患者晚期 * 器械用于源患者A.V脉插管或穿刺,医院感染控制 锐器刺伤处理及报告程序,立即在流动水下挤出血液 急 诊 治 疗: 伤口处理 感染者血液传播性疾病 相关项目检测 报告主管部门:填写刺伤报告表 感染源血液传播性疾病 相关项目检测 感染控制人员:提出改善意见 防刺伤教育 感染者给予预防性治疗,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登记,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医务人员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 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实施免疫或预防性用药方案,职业暴露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 普遍性预防措施的实施 (Universal precaution UP),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的管理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实施 (洗手、戴手套、正确持针、丢弃针头)预防性接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导 则,职业卫生防护职责,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用人单位应按照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制定书面接触控制计划,以消除或者减少劳动者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血源性传染病控制的优先等级,职业卫生防护职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要素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进行识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控制实施方案和进度表 1、具体执行方法 2、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研究实验室及 病原制备场所等的控制措施 3、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及职业接触后预防措施 4、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危害告知 5、职业接触事故的记录、存档和报告,职业卫生防护职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要素确保劳动者了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的相关内容 对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 1、每年至少进行1次总结、检查和修订 2、随工作任务、程序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及时改进 3、修订计划时应体现消除或减少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新技 术,选用经济、适用、有效和更安全的医疗器械和设施 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应落实用于职业危害的识别、评价和 控制、安全操作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等经费,职业卫生防护职责,用人单位应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进行评价和控制 1、采取措施保障注射安全 2、降低手术职业接触的风险 3、制定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 4、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 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 1、职业意外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和随访 2、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危害告知 3、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 做好职业接触的记录和报告及档案的保存和转移,风 险 评 估,确定医护人员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风险水平与性质制定必要措施消除危害或降低风险血源性病原体在工作场所的传播途径 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频率和数量,各种传播途径和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对同时接触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接触与重复接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工作场所的清洁与整理,个人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的适用性、数量及其运行和使用状况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有关血源性病原体知识及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和职业卫生培训情况所使用的各类医疗卫生设备是否有增加或减小职业接触风险的可能 现行的职业接触风险控制措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新的预防控制措施,评价源患者,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 1、源患者的液体类型 血液、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浓缩的病毒 2、职业接触类型 经皮伤害、经粘膜、破损皮肤、叮咬对已知源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检测对于未知源患者,要评估接触者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不应检测被废弃的针具或注射器的病毒污染情况,接触后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 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 未接种疫苗者 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1、已知有反应者,无需处理2、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3、抗体反应未知者进行抗原抗体检测,检测结果不充分,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接触后预防措施,丙型肝炎病毒 没有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接触后预防措施,艾滋病病毒 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应避免或终止妊娠预防性用药 如果存在用药指征,应尽快开始接触后预防接触后72小时内应当考虑对接触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接触情况或源患者资料时在接触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给予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如果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接触者在随访期间发生的任何急症都向单位请求医学评估乙型肝炎病毒接触 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 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丙型肝炎病毒接触 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 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疫(Elas)水平,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艾滋病病毒接触 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 1、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 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2、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 3、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如疾病伴随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 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记录的保存、管理和转移,职业接触记录 用人单位应当按要求为每个发生职业接触的劳动者建立和保存准确的职业接触记录 职业接触记录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接触方式、发生经过、接触后的紧急处理、接触源评估、接触者的免疫水平、接触后的预防性措施、接触后随访以及对是否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结论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见附录F职业接触记录应当按要求永久保存。职业接触记录的信息应为受伤害的劳动者保密。除非法律要求,没有劳动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不能对任何人公开,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风险因素空气与飞沫传染性疾病,新发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体,时间 病 原 体 疾病名称 1975 细小病毒B19 1977 汉坦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菌病 1983 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病 1988 人疱疹病毒6型 突发性玫瑰疹 1990 人疱疹病毒7型 NS感染 1993 Sin nombre病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003 SARS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根据暴露AH1N1流感病毒的风险采取相应防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一级 低 普通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二级 中 直接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 三级 高 为病人实施侵入性操作医务人员,防护级别 风险度 适用人群,一级防护 (基本防护)适用对象:普通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防护配备:工作服/隔离服、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防护要求: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手卫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 (加强防护)适用对象:直接接触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的所有人员直接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验的人员转运患者(尸体)的医务人员和司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 (加强防护)防护配备:手套、口罩(N95)、护目镜隔离服:进入病房特殊污染区护目镜: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防护口罩(N95):防止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的操作导致的感染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破损及进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操作(清洁手套)以及无菌操作(无菌手套)鞋套:进入传染病区(必要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 (加强防护) 防护要求 标准预防原则 随时洗手或手消毒 隔离病房门保持关闭 利器的安全使用 废物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防护服的GB标准,甲型H1N1期间卫生部关于 一次性防护服的要求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三级防护 (严密防护)防护对象: 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医务人员防护配备: 加强防护,增加使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防护要求: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与训练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洗手和手消毒 利器的安全使用 废物的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口罩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纱布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 防护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注意事项 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 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正确佩戴口罩,口罩的选择原则 第一 口罩的阻尘效率 第二 口罩与面部密合程度 第三 佩戴舒适度口罩标准 A 1um大小粒子过滤效率95%以上 B 面部封闭泄漏10% C 口罩应适合不同医务人员面部特征 D 适合佩戴者每次检查密闭性 E 手术室等使用还应具备防液体喷溅性能,职 业 安 全 防 护口 罩,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调整系带的松紧度,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一面背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 夹上,从中间位置用手 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 向两侧移动和按压,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医用防护口罩摘口罩方法,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用手仅捏住口罩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注意事项不应一只手捏鼻夹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 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注意事项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 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正确佩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中必须使用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使用取决于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看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动脉穿刺要戴面部防护罩,因血液溅入眼中发生率较高,职 业 安 全 防 护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摘护目镜或面罩捏住靠近头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清洁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无菌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注意事项 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戴手套可阻止细菌传播和防止手部严重污染 1、接触病人手可能被污染时或接触病人的 粘膜、血液、体液时,应戴清洁手套 2、工作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护理免疫 力低下的病人时、进行进入体腔的侵入 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脱手套或更换手套后应 洗手或手消毒2、手套破损及不同的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并洗手 或手消毒3、当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接触污染部位再接触清 洁部位,需要更换手套4、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后重复使用5、对橡胶类手套材质过敏者,医院应备有其它材 质的手套以供使用,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必须戴手套当操作要求灵活性时应戴一副合适的手套手套被血液或其它感染物质渗透,应立即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新手套 手套不能经洗涤后除掉污染,一旦被污染、刺破、损坏,应立即更换手套质量合格,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的方法,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脱的方法,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戴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边缘将手套脱下,手捏住手套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的规定 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隔离衣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防护服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污染物喷溅时注意事项 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穿隔离衣的方法,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再扎好袖口,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穿隔离衣方法,将隔离衣一边(约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向一侧折叠,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前面将带子系好,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隔离衣方法,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解开袖带塞入袖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解开颈后带子,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 离衣;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 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 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隔离衣方法,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 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 面,拉下右侧袖子,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 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 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防护服的国际标准,1、抗合成血液穿透不低于2级,应达到4级2、表面抗湿性能达到4级;符合国标(GB/T47/T4745/1997)3、粉尘过滤效率要大于82%不小于93%4、包装上标志有“灭菌”或“无菌”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5、透气性好,透湿量7154克/平方米/天6、防护服应无皮肤刺激7、衣服为连体结构,保障密闭性:并所有接缝处用胶条密封, 符合国标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防护服方法,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防护服方法,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和防护服使用,注意事项规定区域内穿脱 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检查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鞋套的使用性能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一次性应用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 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注意事项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 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水围裙的使用性能 重复使用的围裙 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应用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防水围裙 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注意事项 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帽子的使用性能 布制帽子 一次性帽子应用 进入污染区 进入洁净环境前 进行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职 业 安 全 防 护防污染帽、防水服,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中必须使 用防水手术服 戴防污染帽 穿防刺伤鞋,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病疾病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建筑布局符合第5章中相应的规定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 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 肠道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 皮肤感染等的患者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 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戴 手 套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摘除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并洗手和/或手消毒双层手套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穿隔离衣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脱隔离衣 离开病室前 布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防 护 服 接触甲类传染病 应按要求穿脱 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 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 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 同空气传播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 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患者的隔离 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 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掌握正确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医务人员穿防护用品程序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有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 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 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医用防护口罩 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防护镜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防护镜进行消毒防护服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医务人员监测与管理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 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谢 谢,

    注意事项

    本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