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

    • 资源ID:1658874       资源大小:5.81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

    项目 名 称:合肥(长丰)新型重工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 项目 编 号: 2008Z05 委托单位:长丰县人民政府 编 制 单 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院长:胡再生 副院长:樊明怀 项 目 组长:周云峰副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项 目 副 组 长:吴葆红高级经济师 参 加 人 员:张峰高级经济师 胡功杰 助理研究员、硕士 饶 磊 助理研究员、硕士 夏飞助理研究员、硕士 王磊助理研究员、硕士 高华 助理研究员 白进成 规划师 项 目 审 核 人:樊明怀 副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项 目 审 定 人:胡再生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大代表目 录一、重工业概述4(一)重工业概念及分类4(二)新型重工业4(三)新型重工业的主要特征4二、必要性分析如箭在弦,不得不发4(一)工业文明起源于重工业,人类社会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5(二)发展重工业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实现赶超的普遍选择5(三)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是绕不过的一道“坎”5(四)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纷纷谋划加快重工业的发展8(五)在合肥布置重工业是联动全省“三大板块”,加快安徽重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9(六)在长丰布置重工业是建设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优化合肥工业结构和布局的需要9三、建设条件分析如川入海,正得其所13(一)市场: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周边市场需求广阔13(二)区位交通: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原材料购进、产成品外销运输成本低廉15(三)能源:紧靠煤炭基地,能源供应充足17(四)水资源:大别山水库及瓦东干渠、周边自来水为基地提供充沛的水资源19(五)土地:土地资源充足,人口密度低,拆迁安置成本低22(六)生态环境: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环境容量高、成本低,生态补偿机制好22(七)工业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24(八)契机:中铝集团入驻为打造新型重工业基地提供有利条件24四、效益分析如挽长弓,一箭数雕25(一)直接经济效益明显且可持续25(二)有助于实现长丰县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27(三)有助于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27(四)有助于尽快提升合肥市的首位度和对全省的带动作用27(五)有助于整体提升区域性的产业技术等级和综合竞争力28五、风险分析多数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29(一)与北部新城的关系方面:变负相关关系为正相关关系29(二)价格方面:密切关注经济周期的影响29(三)工程方面:要将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29(四)融资方面:当前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但很快会降下来30(五)政策方面:主要是土地政策约束越来越强30(六)社会方面:特别需要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31(七)技术方面:紧紧依靠国内外最优秀的专业人才31六、策略供给为更深入的规划提供参考32(一)高起点定位是前提32(二)科学选择产业是基础39(三)优化园区布局是关键54(四)树立生态立园理念是根本62(五)采用集群招商是捷径63七、对策建议64(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64(二)提高财税金融支持力度64(三)优先给予用地保障64(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64(五)强化硬、软件支撑64(六)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65八、总体判断和基本结论65(一)总体判断65(二)基本结论65项目名称合肥(长丰)新型重工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概况拟建基地位于长丰县下塘镇南部,合淮公路东侧,可用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其中,中铝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27万吨铝锭,配套建设年产15万吨铝用炭素;同时配套建设2x60万千瓦自备电厂。编制依据中铝集团30万吨即将落户长丰,需要编制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年初,合肥市吴存荣市长到长丰调研,要求站在全市乃至于全省的高度,积极谋划建设新型重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1991.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长丰县城总体规划合肥市141战略布局规划合肥市北部新城概念性规划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塘镇总体规划下塘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电解铝节能环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本次可研报告的主要任务在长丰布置新型重工业基地的必要性论证;在长丰布置新型重工业基地的建设条件分析;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在长丰建设新型重工业基地存在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途径;对产业规划、园区布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重工业概述“轻加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高加工度化发展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是被普遍认可的工业化进程路径;其中,重化工业有“起飞产业”之称,已被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所屡屡证明。早在1970年,韩国就提出了“重化工业立国”的战略口号,对汽车工业给予特别重视。1963年,日本政府首次拟定“产业结构长期展望”,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并通过开发银行的优先融资、优惠折旧等政策措施加速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有专家指出,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奇迹。(一)重工业概念及分类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包括冶金、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燃料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重工业按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A、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B、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纤维原料及人造板工业等;C、加工工业(制造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工业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少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如电力、生活用煤、小轿车等。(二)新型重工业新型重工业是相对于传统重工业而言的,与传统重工业相比,新型重工业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更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说,新型重工业,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如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生产工艺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减少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快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实现重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1)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当今世界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将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强度,有利于拓宽资源及原材料的供给渠道,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2)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最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并引入循环经济生产理念,大幅度地节约能源、资源,努力实现零排放,将对资源的依赖性和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传统工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传统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二战后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是由电子化、自动化带动的。新型重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电子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采用彻底改变传统重工业的生产方式。(三)新型重工业的主要特征代表着重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全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资金技术密集,行业限制条件较多,进入门槛较高,垄断性较强,附加值较高,增值率大,利税丰厚;中间产品多,专业化分工细,产业纵、横向链条长,扩张和对其它行业的带动能力较强;用途广泛,需求前景广阔。二、必要性分析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深刻变化,几乎都是与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工业的规模、水平和结构、组织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其中,重工业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担负着提供技术装备,解放繁重劳动;生产新材料、新能源,弥补自然材料、能源不足等的重任。(一)工业文明起源于重工业,人类社会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18世纪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物质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多,仅靠人力劳动,已经难以制造出足够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寻找外力,突破“人力”这一瓶颈制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18世纪中叶前后,一系列的用于取代人力劳动的机械装备诞生了。英国先是发明了珍妮机、纺纱机、织布机,后又发明了蒸汽机,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向纵深发展。此后,炼铁、炼钢、火车、造船等重工业部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从1770年到1840年间,英国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炭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英国的近代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机械装备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其机械力(又称“自然力”)取代人力为标志,解放了人类繁重的劳动。家庭手工式的、以人力劳动为主的旧工业逐步让位于以工厂机械式的、以机械劳动为主的近代工业,工业由此也才进入了文明时代。以机械装备为主体的重工业是一切工业力量的源泉,是人类社会摆脱自身力量限制的主要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重工业的。(二)发展重工业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实现赶超的普遍选择历史地看,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发展重工业、实现赶超先进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赶超的典范。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也为了军事、国防的特殊需要,德国政府制定并确保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发展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19世纪50年代,将冶铁业中心由西里西亚和莱茵兰转移到鲁尔。1851-1871 年间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工业中心 。德国统一前的煤、铁、钢产量都已超过法国。德意志统一后最突出的是电器工业和化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882年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俄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其中,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到1861年有铁路2388千米。19世纪60年代铁路从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还有铁路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战后的日本,利用10年时间,至195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准,之后,日本经济进入高成长的时代。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重工业发展达到了颠峰。以工业总量计,日本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工业国。如到1970年,日本汽车产业取代了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一大产业,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19.3%;造船业一度占世界造船量的41.6%;其后的化学工业生产规模又超过了汽车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日本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19551970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1倍,工业投资增加了15倍,机械电子行业的投资则增加了28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以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如韩国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总体上居民的一般消费品需求趋向稳定和饱和,开始向重工业型消费领域进军;再者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等需求日益扩大,而这些需求都是由重工业部门来提供的。所有这些需求都将提升重工业的比重。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500美元时,重工业占工业比重约为40%,而到人均GDP2500美元时上升到60%70%。(三)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是绕不过的一道“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之初,就高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后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其中,也有失误,“以钢为纲”,单一发展,破坏了工业体系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赶超目标过急,时间过短,欲速则不达;过于强调积累,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少。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巩固国防,又要为共和国打下基业。党和政府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动员起来投入重工业,实行高积累政策,“勒紧裤带搞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封锁。后来,中苏分裂更加剧了我们周边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个最重要的部门,发展重工业即使一个时候赔钱也是值得的。正是重工业使人民共和国挺直了脊梁。试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成功,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大国元首怎么会神秘地访问北京?新中国又怎么会在后来的岁月里打开外交局面、争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呢?改革开放后,尤其在1990年代及其后,中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三大转变”。第一个转变:由短缺经济过渡到了相对过剩经济。在1982年、1985年、1989年和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四次过热,这四次的传导过程都是由于投资的高增长导致经济生产资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成本上涨进而推动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即消费价格上涨。现在大家看的情况跟当时有点类似,都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但由于目前已经处于过剩经济阶段,经济传导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具体的表现是PPI上涨,但CPI却下跌。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为中国应对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第二个转变:我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并不高,只有2%3。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万亿美元,达到2.2万美元,占GDP的比重接近60%。这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即使是日本这样以开放经济著称的国家,占GDP的比重也不超过30%。第三个转变:这是最重大、要高度关注的,就是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从轻化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化阶段。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而在第二产业内部又主要依靠重工业带动,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普遍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投资力度和较长时期的投资高峰,来进行巩固。重工业化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在日本,战后从1955年到1973年,重工业化持续的这18年奠基了它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中第二强的地位。亚洲四小龙的重化工业发展大约从70年代目前,中国进入重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间,如果从2000年开始算起,大致可以维持到2020年前后,所剩时间不过10多年。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如果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与中国的重工业化失之交臂,其结果,就是被中国经济边缘化。附件:我国轻重工业比例变化的趋势特点是:1985年,轻工业比重超过45%,1990年接近50%,几乎与重工业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1990年以后,轻工业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轻工业比重下降到40%以下,重工业则上升到60%以上;2007年轻工业比重下降到30%,重工业则上升到70%,形成三七开的格局,显示出我国比较明显的重化工业的特征。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较高比重,但改革开放以前的重工业趋势主要是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形成的,很大程度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才产生了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整重工业比重的过程。应该说,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的重化工业特征很大程度是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形成的,因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我国轻重工业结构变化%年份轻工业占工业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197843.1 56.9 198547.1 52.9 199049.4 50.9 199340.1 59.9 199442.2 57.8 199543.8 56.2 199643.0 57.0 199742.7 57.3 199842.9 57.1 199942.0 58.0 200039.8 60.2 200139.4 60.6 200239.1 60.9 200335.565.5200794846(亿元)30.0221743(亿元)70.0附件: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理论:关于工业化的阶段性划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霍夫曼的四阶段论、罗斯托的五阶段论、配第和克拉克的三阶段论、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四阶段论。综合地看,工业化的过程主要是工业结构尤其是主导工业部门的变化。而工业结构又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密切相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反映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常发展程度,并且能够大体反映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按人均GDP的水平划分,工业化大体经历“起步、起飞、加速、成熟”四个阶段,如下表:其中由起步阶段向起飞阶段过渡的一个特征,就是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资本资料工业,也就是让位于重工业。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带头主导产业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带头的主导产业特征战略目标起步阶段小于1000美元轻纺工业劳动密集轻工业化起飞阶段10003000美元基础瓶颈类重化工业资金密集重工业化加速阶段300010000加工组装类重化工业技术密集高加工度化成熟阶段10000以上新兴技术产业、服务业知识密集高附加值化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工业化阶段农业劳动力比重制造业比重机械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工业化初期805510工业化中期50202030工业化后期20303070后工业化10204080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动发展的,其中,工业化起着核心的、主导的作用;工业化与城镇化在互动发展中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由较低阶段的工业化、城镇化迈向较高阶段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图解如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阶段性对应关系表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等级人均GDP(美元)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率(%)农业劳动力比重(%)工业产值比重()生活水平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生产)114010109030赤贫2140300初期1020第一阶段103090703050贫穷3300800中期2030第二阶段前期3050704050-70温饱48003000后期3040第二阶段后期507040107090小康530005000后工业化4030第三阶段701090宽裕第三阶段(发达经济)6500020590富裕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城镇化分为3个阶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而且相互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如,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第4发展等级,也就是我国所称的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时期;此时的工业化率应该达到30,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此时的城镇化率应该达到50,进入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后期。(四)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纷纷谋划加快重工业的发展广东:几年前,人们说起广东货,无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而今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化工、高新产业正开始在广东制造业中唱主角,挑大梁。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另外,在其制定的九大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茂湛沿海重化产业带、广州石化基地、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汕潮揭沿海石化基地等五大石化基地,打造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以广州轿车整车生产为龙头,加快珠江三角洲汽车配套产业发展。2006年,广州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湛江东兴5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中海壳牌”南海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茂名10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等几大石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开工,一个面向世界的炼化一体化的大亚湾石化基地正在崛起。石化产业成为广东产业结构由轻向重转变的重要标志。2007年,重工业增加值7958.48亿元,轻工业增加值5120.74亿元,轻重工比例由上年的39.4:60.6变为39.2:60.8,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再从广东省工业50强企业来看,交通设备、石油化工、金属冶炼、化学制品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在20012006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其中交通设备年均增速高达47.6%,大致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广东省工业50强20012006年各行业营业收入总额(亿元)及年均增速行业合并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年均增速电子设备15121793202732354959629831.1能源水电1033113714625732465262316.1石油化工311567527799971125234.5交通设备187257490696878115947.6电器设备493556668892866103316.8金属冶炼21227144964866378634.6化学制品16319834841143357831.0烟草制品6714817474.8医药制造1451601901911161262.6办公设备1379110114424093-0.8服装鞋帽39101广西: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白龙核电、北海石化、防城港电厂、合浦清水江高岭土开发、柳州运力专用车搬迁、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贺州和南宁火电厂等重工业项目取得重要进展。2003年广西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5.9:54.1。2007年轻工业增加值为471.96亿元,重工业增加值达到958.92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33:67。四年间,重工业比重提高了1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幅度高达3.2个百分点。湖北:在基本建成世界1字号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后,一系列重大项目也在谋划和推进中。近几年相继建成了神龙轿车二期、武钢二硅钢、二冷轧、仪长输油管线等重点项目,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扩建正在进行中,宜化大型磷复肥基地等项目也在抓紧建设中。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武汉船用部件工业园、武重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黄石山力涂镀层成套设备、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洪城通用水环保设备都在抓紧推进中,富士康、8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年产5000吨多晶硅项目落户宜昌。2007年,湖北省的轻工业增加值832.39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990.58亿元,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29.570.5。河南:2007年续建的工业重大项目有:郑州宇通企业集团客车产能提升、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系列大型客车二期、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3000辆MPV多用途乘用车、郑州煤机集团公司年产5万套综采装备制造、中铝河南铝业有限公司郑州12万吨冷轧铝板带箔、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精密冷轧带钢生产线项目;新开工的工业重大项目有: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铝板带箔、河南华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生产高韧性(TTI)人造金刚石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三期工程、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新厂建设(年新增产值58亿元)、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轨道扣件系统一期工程(年产800010000吨铸造件、2400万件弹条、1800万件联接件)等。这些项目的推进也将加快河南的重工业化进程。江西: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业项目有:九江昌河铃木发动机有限公司年产15万台汽油发动机、江铃集团年产6万台车用柴油发动机、安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00辆新型混合动力客车、南昌钢铁年产80万吨汽车弹簧钢项目、洪都钢厂年产3万吨不锈无缝钢管和4万吨高合金无缝钢管项目。2007年,江西省轻工业增加值57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187亿元,轻工业占33%,重工业占67%。(五)在合肥布置重工业是联动全省“三大板块”,加快安徽重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周边地区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尽管目前安徽省的重工业化水平(重工业比重为7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要继续争取新上一批重大项目,继续强化安徽省的重工业地位,以在区域竞争格局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今年上半年,在全国经济增长幅度减缓、沿海地区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下,我省经济逆势上扬,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6。仔细分析,支撑上半年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上半年,我省第二产业增长率为18.8%,分别高出全国、江浙沪、中部六省平均水平7.5、6和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于全国同类指标8.5个百分点,比全国多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我省原材料业对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34.6%,装备制造业贡献率为27.1%,采掘业贡献率为13.6%,三类工业合计对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5.3%。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居前7位的分行业,全部属于这三类工业,其中:钢铁制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贡献率为1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贡献率为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贡献率为9.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率为6.9%、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率为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率为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贡献率为5.8%,这7个行业合计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56.6%。这是多年来,强抓重工业、大型项目取得的成果。我省的区域经济地位非但没有因这轮经济调整而下降,反而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安徽的重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特别是省会经济圈的重工业化率仍很低,迫切需要加以改变。如果能在合肥争上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若干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在全省形成“三大板块”(一圈两群,即省会经济圈、沿淮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重工业局面的话,安徽将会加快崛起步伐。目前,皖江城市带形成了以铜产品、水泥、汽车、石化为主体的重化工业,沿淮城市群则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省会经济圈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专用装备为主体的重工业发展格局。但是,省会经济圈的重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实力较弱。2006年,全省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有9家,除安徽中烟工业公司、省电力公司外,皖江城市带集中了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4家重工业企业;沿淮城市群集中了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省会经济圈只有江淮汽车1家。20亿元至1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的工业企业共23家,其中,省会经济圈集中了8家企业,皖江城市带集中了10家企业,另外5家集中在沿淮城市群。显然,省会经济圈这一重要板块拥有的大型企业十分有限,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不相适应。“三大板块”中,省会经济圈重工业实力较弱,是制约安徽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在长丰布置重工业是建设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优化合肥工业结构和布局的需要如图,合肥市的工业布局总体上是围绕主城区展开的,目前形成了五大工业组团竞相发展的布局结构。其中,高科技新区组团、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瑶海工业区组团和北部工业区组团(已经定位于生态新城),距离主城区太近,不宜建设大型工业基地。东部工业组团距离主城区较远,适合布置大工业,已经定位于化学工业。随着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建成区内常住人口,2010年将越过300万人,2020年将达到600万人以上。老城区将无法承载这些人口和产业,现有的规划区域又满足不了,同时近临主城区的大量工厂已经被城市居住区、商贸区等包围,迫切需要向外转移。为此,必须再向外围拓展新的空间。其中,向北跨过巢湖流域、向淮河流域发展成为合肥市拓展城市空间的主导方向之一。目前,在城市北部、北三环以南形成了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北部新城已经定位为生态型城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因此,在长丰县中部择地建设重工业基地成为必然要求。未来一个时期,合肥在四个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走廊:东向(肥东):以钢材制品深加工为主导;西向(六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西南(肥西):以汽车及机械电子产业为主导;北向(长丰):以电铝重工业为主导。附: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杭州重化工业发展在杭州适度发展重化工业研讨会上的发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杭州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应该具有何种属性,是否需要发展重化工业?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认为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对于杭州充分发挥其长三角南翼和浙江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带动浙江经济发展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第一,重化工业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重化工业就会出现快速发展趋势,这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的超过了轻工业。在长三角、1991年上海重工业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了轻工业,和浙江资源禀赋差不多的江苏省在1992和1993年间、重工业比重也超过了轻工业,现在江苏省的工业比重当中,重工业比重接近70,轻工业比重只有30左右。相对而言,浙江省落后一些,但在2003年前后,浙江重工业的比重也开始超过轻工业。近两年,浙江省的重工业的上升势头强劲。已经不是想不想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如何看待发展重化工业的问题了。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首先是需求使然,包括消费需求、投资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呼唤着重化工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住房、小汽车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从浙江省2000年到2005年的城镇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住房和自备车在总消费比例中上升非常快,仅仅从1995到2005年,就上升到总消费收入的15左右,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重化工业化的进程。浙江经济是一个市场导向的经济,如果市场有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那企业家肯定会向这个方面发展,作为政府来讲,只有引导的问题,没有抑制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最终产品比重的减少,浙江是最终产品大省,以下游终端产品居多,但是近年来,在全部产品中,最终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中间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以后,迂回生产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中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重化工业产品。投资的增长也会拉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投资品以重化工业产品居多,如机械设备,又如建筑材料,等等。第三个部分是出口需求,这几年,我国出现机械制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重工业产品出口强劲的势头,表明国际上对中国重化工业产品需求的旺盛。从供给方面来讲,要素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是一个资金短缺的社会,但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资金变得不太稀缺,相对而言,劳动开始稀缺起来,劳动结构也开始出现从低级劳动力为主上升到以高级劳动力为主的变化趋势,这是因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人们受教育时间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促使高级劳动力比重的不断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来对应,这就是技术密集形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这几年,在浙江一些地区,普通劳动力出现短缺,但熟练劳动力,如大学毕业生等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实际上折射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和要素结构的演化相匹配,没有适时地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化为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所以说,发展重化工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讲都是必然的,如果我们的认识滞后于这种必然现象,就会拖累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二,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看杭州发展重化工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杭州是长三角的一部分,长三角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之一。正在制定的长三角规划已经把它定位为中国第一制造业产业集聚区,而且还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杭州处在这个集聚区当中,肯定要和长三角整体发展采取同步的对策。长三角主要的产业结构显示,长三角的重化工业,在全国已经有相当地位,如通用设备制造业,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05,专用设备制造业比重差不多占全国的l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通讯设备产业

    注意事项

    本文(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