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经济现象(两课评比教案4月25日省赛)(DOC54页).doc
-
资源ID:1658522
资源大小:650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透视经济现象(两课评比教案4月25日省赛)(DOC54页).doc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透视经济现象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运用目标: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二、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学会理性消费。2、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树立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支撑,同时结合探究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坚持启发式原则、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新认知的建构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则起到指导、点拨和促进的作用。在教法上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案例法、探究法、情景创设法和讲授法,学法上比较集中地运用了分析归纳法、讨论法和比较法。由于本单元有部分教学内容很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加之教师本人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第1、2、3和7课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了设问讲授法、讲授讨论法等方法,当然,讲授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仍然要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新认知的自主建构。四、课时安排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应该在6课时内完成,但我将该单元的课时数调整为8课时,调整的理由主要如下:第一,符合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刚刚接触该学科,适当减少每一节的容量,尤其是一开始的两节课,可以让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启发学生思维,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给后续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动力。第二,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一框题教学内容中多涉及诸如商品、货币、价值、一般等价物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必然地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总结过程,从已有知识结构到新认知的建构必然需要一个思维的过程。第三,有利于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实现。“只知其然”往往不容易促使认同感的形成,“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实现观念、态度上转变,比如只有在同学真正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后,才能用理性的眼光云看待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知其所以然”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教学时间。第四,将个人收入分配与投资理财合并一节课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学习初中时已经学过,而“投资理财”部分对财会类学生来说,投资理财本身就是他们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德育课中不需要重复讲解。序号教 学 内 容课时1商品和货币的产生12货币的基本职能13价格和价值规律14消 费 和 消 费 观15企业的经济效益16企业中的劳动者17个人的收入、分配与投资理财18依 法 纳 税1第1课时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1框题商品和货币之商品和货币的产生教案表一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096金融班级人数50授课日期9月2日教学内容商品及货币的产生课程类型新授课授课学时1课时认 知情感、态度、观念运 用了解商品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本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能正确识别商品与非商品,运用所学知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思想和职务犯罪行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难点:货币的本质。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法、探究法、设问法学法: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资源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版)P24 ;图片5张;视频现代社会的物物交换;四段情景创设;文字性案例一则板书设计劳动 使用价值交换 商品 价 值间接交换直接交换货币教学设计说 明教材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第一单元而且是整个经济常识部分的起点,属于经济常识的基本理论部分。商品和货币是实现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经济元素,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对它掌握是解读许多经济问题的钥匙,学好本框内容对后面许多具体经济问题的理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材内容的处理: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框题商品和货币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个第一框题原本应该用1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而我将课时调整为2节课,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符合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刚刚接触该学科,适当减少容量,可以让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启发学生思维,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给后续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动力。第二,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教学内容中多涉及诸如商品、货币、价值、一般等价物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必然地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总结过程,从已有知识结构到新认知的建构必然需要一个思维的过程。第三,有利于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实现。“只知其然”往往不容易促使认同感的形成,“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实现观念、态度上转变,而“知其所以然”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的确立:从教材所占篇幅看本节课涉及的字数不多,但却具有知识点密集、抽象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将认知目标确定为了解商品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本质。同时,通过对劳动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理解,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通过商品与使用价值之间关系的理解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对货币产生的了解和货币本质的把握,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新认识构建的过程,也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形成的过程,坚持了德育的方向性原则。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也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商品的两因素,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树立质量意识,培养劳动观念。而对货币本质的理解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对货币本质的理解其抽象性较强,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纸币的理解会对货币本质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期,抽象逻辑思维不占优势,对身边大量的经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多地习惯于从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或案例入手,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理性观点。 该班学生中96%的人从小生活在南京市,能接触到大量的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同时作为金融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有关货币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兴趣通过学习去掌握更多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经济常识。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支撑,同时吸取了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合理因素,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坚持启发式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新认知的建构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则起到指导、点拨和促进的作用。教法与学法的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探究法、情景法和设问法三种教法,学生主要运用了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三种方法。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问或通过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出一个假设结论,再根据这一假设,提出新的问题或创设新的情景,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前一个假设进行修改,重复循环后,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新的认知点,然后教师对学生新认知点的理解情况进行检测。当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偏重,在进行“商品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更多采用了探究法和情景法,在进行“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更多采用了情景法和设问法。当然,新的认知能否形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问题的设置和情景的创设很重要,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既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又要注意找到学生思维方向的对接点,还要尽可能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表二 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具体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时间:1分钟)1、集体回答。(一致认为是男耕女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2、观看图片,回答教师设问。(多数同学会说消费品是通过购买而获得。如果有同学说出消费了自家生产的东西,教师应在后面的教学中加以运用)1、PPT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一段歌词,设问:在这个美丽神话传说中七仙女和董永双双把家还后打算怎样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2、继续设问:那么,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绝大多数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有没有其他的途径?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理论教学更加具体生动。2、明白商品是日常社会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概念,对它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讲授商品(时间:15分钟)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举手发言,说法各异。(较集中在用钱买的东西就是商品)2、集体回答。(一致认为是商品。虽然没有用钱买,但他们是用自己的商品交对方的商品。)3、听讲,建构新的认知。4、根据情景,思考并发言。(抓住是否用于交换这个关键点)5、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数同学会指出不会购买是因为这些物品不是劳动产品)6、听讲,建构新的认知。7、思考后总结出商品的定义。(多数同学能正确说出商品的定义)1、设问: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品,商品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是商品吗?2、将学生的主要观点写在黑板上,针对较集中的观点,PPT播放视频现代社会的物物交换,据此设问:视频中两个人手中的东西是商品吗?追问:可是,他们并没有用钱来获得对方的东西啊?3、抓住学生发言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归纳:用来交换是一样东西能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4、PPT创设情景一张老汉果园里的苹果,请同学判断:张老汉家果园里的苹果,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为什么?5、创设情景二:假如你有100元,你会用它来购买下列这些东西吗?为什么?6、抓住学生发言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7、请同学自己总结出商品的定义。板书: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找到新认知的生成支点。2、通过层层设问,了解商品的两大基本条件之一。3、检测与巩固新知识点,同时为下一知识点的生成做铺贴。4、了解商品的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商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1、听讲,建构新的知识点。2、举手发言。(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3、发表自己的观点。(多集中在劳动创造了商品,劳动形成了价值)4、听讲,体会道理,情感认同。5、根据情景,思考并回答。(一致为不会购买的东西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用处)6、听讲,建构新的认知。7、根据情景,思考并回答。8、听讲,建构新的认知。9、思考、发言,自我纠正,形成共识。10、看板书,建构新的认知。1、点拨: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含有人类的劳动,都会耗费人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凝结在商品中人类劳动就是价值。由于人类制造商品时耗费的体力和脑力不完全相等,所以其价值有大有小,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教学中专门来讲解。2、PPT显示辨析题1题,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点拨:强调价值定义中“商品”二字。3、设问:你能说说商品、劳动、价值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4、 参与分享,提升点评:劳动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商品世界,劳动形成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劳动是值得尊重的。5、创设情景三,设问:假如你有100元,你会用它来购买下列这些东西吗?为什么?6、点拨:我们日常生活中愿意花钱去购买某样东西,一定是看中它的某种或某几种有用性,商品的这种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7、PPT回放张老汉果园里的苹果设问: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吗?都是商品吗?并请同学们总结商品与使用价值的关系。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9、请同学们自己归纳: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哪些基本属性。10、板书: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1、了解价值的定义。2、为下一框题的教学留好预接口,引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3、检测与巩固新的知识点。4、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5、了解使用价值的定义。6、检测和巩固新知识点,理解商品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7、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交换的形式(时间:5分钟)直接的物物交换间接的物物交换(5分钟)1、阅读史料文字及教材P3“直接交换图”回答问题。(多数同学会认为是用东西换东西)2、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说出直接交换的不便之处,多数同学认为解决困境的办法是用钱买)3、一边阅读教材P4间接交换图,一边听讲,生成新的认知。1、承上启下: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我们现在的交换方式是怎样的?交换行为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PPT显示史料记载文字 一段,据此设问:人类早期的商品交换形式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教材。2、归纳:直接的物物交换。设问:直接交换虽然简单,却会出现什么样的困境呢?PPT创设情景四,这样的交换方便吗?你们觉得可能怎样解决这个困境呢?3、对学生说法合理因素给予肯定,请同学阅读教材P4,讲述:人类在长期的交换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化繁为简的交换形式,即间接的物物交换。交换的媒介物即一般等价物。1、 了解早期商品交换的形式及其弊端。2、了解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及其作用。货币的定义及本质(15分钟)1、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自我纠正。(说出牛、羊、布帛等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同时逐渐认同黄金、白银最方便交换)2、听讲,建构新的认知。3、阅读教材P5“互动空间”,同时看漫画、案例,讨论发表观点。4、听讲,对照、反思、认同。1、PPT呈现做过一般等价物的各类商品(包括金、银)。设问:你觉得要你每天拿这些东西去交换其他商品方便吗?有什么不便之处呢?比较而言,哪一个最方便呢?2、参与分享,归纳总结:在长期交换中人们通过反复对比,发现金银能克服这些缺点,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所以货币从本质上说就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长期、自然形成的。PTT呈现货币定义和货币的本质。3、请学生阅读教材,同时PTT显示漫画一张、文字案例一则(银行人员因钱犯罪),连同货币的本质,设问:漫画上人物对金钱的理解正确吗?为什么?点拨:货币(金钱)最初出现时,人们是用它来做什么的?但是在他们眼中金钱变成了什么?4、参与分享,总结点拨:货币(金钱)最初出现只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使交换行为更方便、速度更快,本来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商品。但现在有些人却把它看成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许多人成为金钱的奴隶,甚至因此而违法犯罪。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过好金钱关。1、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理解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2、 结合所学专业,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预防职业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发生。课堂小结(时间:2分种)集体回答教师提问。根据板书通过集体提问的方式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强调重难点。课堂练习(时间:分种)1、 看题,思考并举手发言。2、 听取教师的点评,解决具有普遍意义的难点问题。1、 PPT呈现是非判断题四题,请同学回答。2、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最后结束语:货币产生后,会对我们的生活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将重点探讨这个问题。1、检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强化关键知识点2、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作业布置记录作业要求PPT显示作业:学习指导P4 一、填充1、2二、选择1、2、3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表三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本节课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经验与体会在于:第一, 对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将原本1节课的内容调整为2节课后,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思考、讨论、分析、纠偏,构建新的认知点,再通过及时检测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由于学生能对劳动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与使用价值的关系,货币产生的过程有较完整、全面的了解,使得本节课的运用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真正实现了德育课三维目标的共同完成。第二,教学理念先进,教法与学法选择得当。本节课在整体设计上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支撑,在环节上运用了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即“设问(情景创设)假设结果设问(情景创设)对前一结果进行修改归纳总结新的认知检测”步骤,在认识过程上遵循了“生活经验(实践)认知(理论)运用(实践)”的规律,从实际看,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发言热烈,归纳总结的准确率也较高,基本能按照教师的预设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自然贴切,有利于学生对正确金钱观的认同和内化。第三,教学过环节衔接巧妙,自然流畅。本节课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特别强调前后的衔接关系,许多地方不仅为下一教学环节,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整节课自然流畅、浑然一体。第四,点拨机智、准确。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即时生成的东西进行有效的点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创设情景四时,教师设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会遇到什么问题?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多数同学回答说:用钱来买就可以解决问题,虽然这样回答不正确,但我却发现了其中合理的因子,立刻肯定了学生的思路是正确的,用钱买的实质上就是寻找一个交换媒介,使交换由直接交换发展为间接交换,只不过“材质”超前了,然后将古人用的“钱”(牛、羊、金)等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教学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这时教师的点拨不够自然,就会使结论的出现生硬而突兀,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衔接不上。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需要继续努力的不足之处,值得反思与借鉴。整节课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训练上有所不足,在对案例金钱面前的失衡进行分析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货币的产生、定义及本质原理来加以分析。对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加入适当的铺垫和点拨环节,同时做好课前学案的设计,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环节,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分析上的训练,使学生能养成运用理论来指导自己实践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第框题商品和货币之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案表一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096(金融)班级人数50授课日期9月9日教学内容货币的基本职能课程类型新授课授课学时1课时认 知情感、态度、观念运 用了解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和纸币的定义,了解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形成爱护人民币,依法使用人民币的观念。学会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科学处理家庭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依法使用人民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是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学法:讨论法、分析推理、演算法教学资源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版)P35,图片20张,视频两段马可波罗眼中的点金术、通货膨胀下人们的购物景象;情景创设两段;水浒传中文字描写一段;南京市2010上半年CPI的统计数据;文字案例三则。板书设计 价值尺度价格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纸币通货膨胀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教学设计说 明教材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节课堂内容的延续,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本节课要掌握的是货币产生后,在现实生活中都承担着哪些职能。对货币职能的学习,必然要包括诸如商品价格、物价涨跌这些基本常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第二框题价格和价值规律的学习效果,也为第三框题消费和消费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材内容的处理:教材中关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定义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出现在辅文中,属于可选择性讲解或略讲的内容,但是出于该班所学金融专业的特点,同时考虑到与当前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度,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予以了强化和细化的处理。为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原则、强化育德功能,本节课还增加了“爱护人民币,依法使用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对“货币基本职能和纸币定义的了解”确定为认知目标和教学重点,在这一认知目标达成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爱护人民币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依法使用人民币。同时又增加了“了解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这一认知目标,在达成这一认知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理解国家采取的相应的经济政策。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掌握了货币的基本职能,才能真正懂得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难点是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对纸币定义的理解抽象性较强,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纸币现象的理解会对其本质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期,抽象逻辑思维不占优势,不善于运用理性推理获得新的认知,更多地习惯于从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或案例入手,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通过讨论、分析、演算、归纳总结,建构新的认知。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货币、纸币、通货膨胀等概念在专业课教学中已经有所了解,虽然阐述的角度与德育学科不同,但毕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他们也有兴趣通过学习去掌握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经济常识。教法与学法的运用: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了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教师主要运用了案例法、情景法和讨论法三种教法,学生主要运用了讨论法、分析推理和演算法三种方法。从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可以看出,使用的图片达20张之多、视频两段、情景创设两段、名著片段描写、CPI统计数据、文字案例三则,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直观性很强,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案例、情景,克服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缺陷,顺利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当然,这种“顺利实现”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素材进行精心挑选,在教学素质的选择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第一贴近学生实际;第二,贴近学生专业。第三,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第四,坚持正面导向。所有教学资源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即“形散神不散”。表二 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具体教学目标课前预习通过报纸、网络收集资料,做好课堂交流的准备。布置预习任务:通过报纸、网络了解什么是CPI,CPI的高低说明什么?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复习导入(时间:1分钟)1、 复习回忆、回答设问。2、 集体回答,认真听讲。1、 设问商品和货币的定义。2、 强调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去购买商品呢?货币和人民币是一回事吗?金银材质的货币为什么会演化为纸币呢?货币出现对我们生活都起哪些作用呢?学习本节内容,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通过复习上一课节内容,自然过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讲授价值尺度(时间:5分钟)1、看图集体回答问题。(有的可以,有的无法判断,比较模糊)2、观察图片发生的变化,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商品价值的大小,因为有了标价)3、听讲,构建新的认知点。1、情景创设一:今天我购物之“当我们步入超市时”,呈现照片一张(超市招贴广告,隐去标价),教师设问,这里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你能全部判断准确吗?2、显示标价后再设问:现在这些商品价值的大小你能全部判断准确吗?前后区别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3、教师点拨并总结,PPT显示:价值尺度的定义和价格的定义。了解价值尺度的含义和价格的定义。流通手段(时间:3分钟)1、 看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多数同学认为要想顺利买走东西必须付出现金,否则就不能顺利地把东西买走)2、听讲,构建新的认知。1、 情景创设一:今天我购物之“当我选购结束时”,呈现照片二(超市出口的付款台),设问:要想顺利买走我们需要的东西,必须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不付款呢?这时货币的作用是什么?2、 师生共同总结,PPT显示流通手段的定义和公式。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大基本职能。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纸币的出现及其定义(时间:10分钟)1、观看图片,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阅读教材P4知识链接,集体回答问题。(纸币)3、做出各自的选择。4、观看视频,根据其中的解说词,说出纸币的特点。5、总结提炼,建构新的认知点,并识别五套人民币。1、承接:图片五张和水浒传的一段描写,显示最初的货币形态。教师设问:用这些形态的货币进行交换方便吗?为什么? 2、根据流通手段的公式,同时请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媒介物本身并不是人们所想要的,所以人们并不在意其材质是什么。这样一来,经过长期的演变,最方便、最易携带的货币形态逐渐替代了最早的货币形态,它是什么呢?3、PPT显示选择题1题,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哪个国家?学生做出选择后,公布答案。4、播放视频马可波罗眼中的点金术,据此设问:纸币由谁发行?是用来做什么的?5、师生共同提炼出纸币的定义。PPT呈现纸币定义,并呈现五套人民币的图案。1、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理解纸币的发行量要以货币量为限度的原因。2、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3、了解纸币的定义。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时间:12分钟)1、发表看法。(有些认为可以,有些认为不可以。)2、根据图片上的已知条件,一边计算结果,一边说出纸币发行增加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3、建构新的认知点,观看视频,感受体验。4、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说说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5、举手发言,相互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CPI的常识。6、阅读教材P4“走进生活”7、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8、思考并回答。(一致认为物价会下降,国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银行利率会下降)9、归纳总结。(能较一致地说出纸币的发行量)1、设问:既然纸币是国家发行的,那么国家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吗?2、情景创设二:纸币的发行。PPT呈现表格一张,要求学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结果。设问:国家将纸币的发行量扩大一倍,其结果是什么?3、总结: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播放视频一段旧中国法币通货膨胀时人们上街购物的情景。4、设问:如果我们也像视频中人物一样去上街购物,你有什么感想?通货膨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5、请一名同学介绍什么是CPI。6、请同学阅读教材。同时PPT显示2010年2月份的CPI,和南京市统局2010年上半年CPI的统计数据。7、设问: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国家往往会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视学生回答情况,可以给出两个选项,以降低难度)8、设问:以此类推,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货币需要量,其物价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往往会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9、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原因有可能会引起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1、直观地使学生理解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结果,了解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2、理解通货膨胀给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3、了解什么是CPI,能根据CPI数据的变化对经济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4、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5、理解纸币发行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为第二、三框题的教学做好铺垫。货币的其他职能(4分钟)1、听讲,回答问题。(多数同学会说到刷卡、转帐、支票)2、看图片,说说借记卡和贷记卡的主要区别。(观点集中在可透支与不可透支)3、 思考,并回答。(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4、听讲,纠偏,形成正确的认知。5、阅读案例,回答问题。(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6、看板书,形成正确的认知。1、设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到即使是纸币使用时也会不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实现商品流通?你知道有哪些方式吗?2、PPT显示图片三张,展示形形色色的电子货币。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贷记卡,设问: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设问:货记卡可以透支购物,那么,交换行为结束后,归还时打进卡里的钱,执行的还是流通手段吗?4、呈现流通公式,点拨纠错:此时商品交换行为已经结束,货币执行的不再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且纯粹支付功能。支付手段也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它来源于赊账买卖。当然信用卡透支问题涉及到一个诚信问题,恶意的大额透更是法律所不容。5、PPT显示文字案例二则,设问:在这两种情形中货币执行的又是什么职能?6、板书: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是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了解现实生活中货币的无纸化发展趋势。2、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3、强化诚信意识。4、了解货币的其他三项职能。爱护人民币,依法使用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5分钟)1、观图片,举手发言,列举不爱护人民币的现象,同时说出正确的做法。2、观看案例,体验认同。1、PPT显示图片四张,分别表现了四种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的行为,设问:在你身边也曾经发生过类似事件吗?遇到此类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2、PPT显示文字案例一则撕30元人民币被罚9000元。形成爱护人民币的观念,能辨别违法使用人民币的行为,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课后小结(1分钟)集体回答教师提问。根据板书教师通过集体提问方式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强调重难点。课堂练习(4分钟)1、审题,思考并举手发言。2、听取教师的点评,释疑解惑。1、 PPT呈现选择题2题,辨别题1题,请同学回答。2、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纸币的发行量过多或过少,会引起所有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那么如果纸币发行量不多也不少时,是不是价格就能保持恒定不动呢?还有哪些原因会造成价格涨跌呢?下节课我们将探究这个问题。1、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布置作业记录课后作业要求。PPT显示课后作业:学习指导P4 一、填充3;、选择4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表三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本节课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经验与体会在于:第一, 对教学内容整合和处理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所用教材。教学大纲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有很笼统的一句话,即“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在教学目标中更是找不到直接相关的规定要求,教材中的正文部分内容也不多,这就给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当然发挥也应该有依据,这就是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包括其生活经历和专业特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这个班的学生98%来自南京市城区,加之又是金融专业的,所以对通货膨胀、CPI、存贷款利率、银行卡的使用等等不仅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而且有专业知识的基础,相应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将辅文部分给予了强化和细化的处理,不仅没有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讨论热烈、交流积极、气氛活跃,体会到学有所用带来的快乐。第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以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情景,克服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缺陷,顺利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这是本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第三,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素材进行精心的选择。教学素材贴切、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素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