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深度案例.docx
(以下内容加在前言中“特点”之后) 本书由毛洪涛、万云编著,钱棣、何浩、严整参加了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工作,已列入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目。限于时间和视野的局限,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一、会计前提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语言,就会有语法规则。会计制度是会计的语法规则,其中,会计前提和原则是最基本的语法规则。 前面说过,会计最终通过财务报告向我们展示一个经营中的企业的财务图像。然而,由于实践中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会计必须首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以限制,将自己的叙述建立在一个确定的前提基础上,以免因基础的摇摆而导致图像的模糊不清。 会计界将这些前提条件称作会计假设,如同牛顿力学和原子物理的前提基础不同一样,不同的假设将构成财务会计体系的不同。 从历史上看,会计前提假设并非天然就是会计语言体系的基础,而是一种在会计危机出现后的自我保护。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企业在没有任何预警性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倒闭,引致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作用产生疑问,会计信息产生了信任危机。为此,会计界提出了会计信息的编制是有一定前提的,即是在特定经济环境条件下,按照通常的原则编制的。一旦这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有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会计必须改变通常的会计确认或者计量方法。 因此,会计假设在会计语言规则中的明确是会计界针对会计信息受到公众置疑的信任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当然,这也反映了会计界本身对会计功能认识的深化。 企业会计制度认定的会计假设有四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人民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又称为会计个体假设。它的基本含义是:整套财务报表是用来说明特定个体的营业活动的,对该特定个体的营业活动的记录应当与其所有者的活动、债权人的活动以及交易对方的活动相分离。企业会计制度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有了会计主体假设,就确定了特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对象,而这是会计核算的立场问题。会计是对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反映,而资金运动有一个来龙去脉的轨迹,从不同的对象角度对资金运动进行表述,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主体假设也明确了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一套财务报表应反映会计主体整体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整体的经营成果是通过一个会计主体与外界的交易而实现的,如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要消除内部交易造成的资产、负债、收益或者损失的虚增部分,从而准确地反映该会计核算主体在与外界经济环境进行的交易中取得的成果。 2、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会计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个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 持续经营假设是整个权责发生制会计大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例如,资产的计量尺度有历史成本(购买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变现价值等多种形式。在一份财务报表中究竟采用哪一种计量尺度,就与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这个前提有密切的关系。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拥有的资产是过去交易的结果,应按照历史成本而不是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同时,由于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用途加以使用,不会在近期出售,因此不能用变现价值来记录。又如,由于企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的投资就不必在固定资产购买的当期作为一笔费用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而是可以资本化,在以后的经营期内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分期地、逐步地计入成本中,这也导致了“折旧”的概念和相关的会计处理。 在负债方面,由于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对他人的负债会按期偿还,因此,将企业的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并在财务报表上按照流动性以及到期时间来排列,这些会计信息就是有意义的。 持续经营假设的反面就是清算。如果企业破产、被他人兼并或者与他人合并,企业必须进行清算。此时,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存在了,它导致原来的资产计价、债务清偿、收益确定、费用递延、折旧、摊销等一系列的会计方法都必须发生改变,财务报表也必须重新编制。例如,在破产的前提下,企业要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负债不必再按照长期与短期分类排列,因为所有的债务都必须马上偿还。资产也没有必要保持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分类,因为所有的资产都要立即变卖,用于偿还债务。而且,既然资产是用来偿还债务,它就必须按照清算时能够变卖的价值来进行估价、记录,原先账面记录的价值即资产的历史成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又如,在企业被他人收购或者兼并其他企业的前提下,为了合理确定购并价格,计算新企业股东的权益份额,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资产都要进行评估,按照当时的重置成本而不是账面成本(即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并编制新的资产负债表。因此,改变“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描绘出完全不同的企业图像。 案例:可持续经营假设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规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应当对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估计。如果已决定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或者已确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将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则不应再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如果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产生重大怀疑时,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会计报表不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则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应当首先予以披露,并进一步披露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企业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因。 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摩托车及其配件的生产销售。由于经营环境恶化以及关联包袱沉重等原因,持续出现亏损。2001年的年度报告因为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而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 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贵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和合并资产负债表、2001年度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以及2001年度现金流量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这些会计报表由贵公司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贵公司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 截至2001年12月31日贵公司应收其母公司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往来款净额257,978万元(扣减已计提坏账准备22,976万元)。目前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正与一境外合作者重组,上述款项的收回将依赖于该重组的成功实现。由于该重组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无法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对上述应收款项的可收回程度作出判断。 截至2001年12月31日贵公司为其母公司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和其他第三方的银行借款总计约人民币73,986.91万元提供担保。上述借款中已逾期金额总计约人民币42,072.70万元,其中贵公司将对中国轻骑集团济南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的逾期担保借款人民币10,408.28万元的或有损失,计入本期损益。由于我们无法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对被担保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从而解除贵公司的担保责任作出判断,所以对上述担保借款可能导致的担保责任对贵公司的影响无法作出判断。 如附注十、重大事项所述,在审计中我们仅知晓了该笔事项,无法确认是否还存在类似事项.同时,贵公司2001年度亏损约人民币69,978.27万元,现金净流量为人民币-8,763.29万元。 以上事实会对贵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影响。贵公司会计报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编制的,并未对资产、负债的数额和分类作出在无法持续经营情况下所必须的调整。 我们认为,由于上述事项的不确定性和对贵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疑问,从而不能确定其对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影响程度,我们无法对上述会计报表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贵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及2001年度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3、会计期间假设 会计期间假设的基本含义是: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可以被划分为相等的时间单位,以便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连续的反映。这种为了会计核算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相等时间单位,就称为会计期间。会计人员通过计算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确定财务成果,编制财务报表,便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以及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会计期间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修正。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分析一个企业的经营是否成功,最精确的方法只能是等到企业最终歇业时,将企业的净资产与投资人原来投入的资本进行比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股东需要评价投资效果,管理层要对经营决策进行评价和修正,国家要征税,银行以及其他债权人需要评估企业风险与偿债能力。因此,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决策,都要求会计系统提供“现时有用”的信息,定期编制、披露财务报告。因此会计期间的划分是必然的。同时,会计期间能够提供企业期初与期末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本期与以前各期的经营成果的对比性信息,向企业内部管理层提示了改善经营、持续发展的途径,也为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方揭示了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 由于财务报表按期编制,经营成果就必须按期核算,从而产生“当期”与“非当期”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期间假设直接导致了会计确认、特别是时间确认问题的产生。实践中,企业取得的收入或者支出的费用可能是与几个会计期间有关的。什么时间确认收入、什么时间确认费用,对于特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水平影响很大。 企业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本制度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会计分期的密度由年向半年、季度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中期报告编制,形成了现代会计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 4、人民币计量假设 人民币计量假设就是货币计量的具体化。货币之所以成为会计信息的基本工具,是因为其所具有的下列功能:(1)货币是价值尺度,无论实物、劳动还是其他财富形式,大多可以用货币来表示;(2)货币是交易媒介,是对经济交易从价值方面进行记录的最好的单位;(3)货币可以作为信用的衡量尺度和延期支付的标准,因此它是借贷合同或者其他长期性契约赖以产生和顺利履行的基础;(4)货币作为财富的一种标志,是企业组织投入与产出的最终形式。因此,以货币为工具来记录、计量、描述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然,货币计量也有其局限性,它意味着财务报表的内容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对于那些只能用文字描述的信息,如管理层的水平、雇员的品质、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等等,不论是好是坏,货币计量都无能为力。上述非货币计量信息可能恰恰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对此也是极为关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数字对企业图像的描绘是不全面的,因此,现在的会计规则更加注重要求文字对任何可能影响理解企业真实财务图象的因素进行充分披露。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所以,企业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 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 和会计假设不同的,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的规则,只是,原则作为规则的一种是普遍性的,是制订会计具体规则和选择特定会计处理程序的必要依据。我国会计规则中首次出现会计原则是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它确立了12条基本原则。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基本原则作了修订,新修订的原则深刻、全面地贯彻了新会计思想。下文将就此重点阐述。 1、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规定可以认为是我国会计规则中首次确立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为什么要在原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其法律形式,这要从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分析。当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将会有相应的法律形式对其进行表达,如销售发生后会有合同或发票,这个法律形式,就成为会计核算时的原始凭证,是核算的依据。如果法律形式能够较准确的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则按照法律形式进行核算而得出的财务图象就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态势,如果法律形式本身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则按照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得到的财务图象就会失真。因此,这条会计原则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当法律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时候,应穿越法律形式,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 从另一个角度,这条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税法等法律法规对相应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如坏帐准备的计提比率等,但这并不表示以真实再现企业财务图象为目标的会计报表也要遵从此类法规而违背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这种认识是对会计功能的观念性改变,为推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走向全面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奠定了思想基础。 2、历史成本原则 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是确认一切取得的货币、资产和服务发生的费用、负债与权益的基础。或者说,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以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来计量。发生时的实际成本为依据进行。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优越性在于其以实际交易或其他经济计项作为记录依据,数据的取得比较容易,有现成的外购发票、付款单据或者内部的支出凭证作为依据,这些证据作为记录依据,也为日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检查、核实奠定了基础。这种可验证性正是财务会计产生的直接动力。财务会计作为对外报告会计,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财产受托管理人对委托人(即所有人)准确报告其履行财产保管责任情况的需要,而检验管理人履行管理职责的客观依据就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与业务凭证。不论是所有人自己进行的审查验证,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由独立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监督,历史成本计量都是会计监督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受托责任人解除其法律义务或者责任的一个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不论是从会计客观如实反映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看,历史成本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此外,历史成本计量的选择与持续经营假设有直接关系。由于资产都按照所购入时的目的正常地、持续地使用下去,不考虑因清算而出售变现,或者因意外损失而重置资产等例外情形,因此,原始成本成为计量的价值尺度。同时,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尺度比较客观可靠。历史成本通常是会计主体实际交易的结果,有相关的交易凭证为佐证,其金额是惟一的,价值确定不依赖当多人的主观判断,当事人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用重置成本或者清算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都需要人们根据市场同类或者近似物品的价格加以估计,主观判断的色彩较浓。 但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在现代动荡的经济社会中随时面临着瓦解的境地,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相关还是可靠,成本抑或价值,这种选择的冲突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之前的会计规则的差异中可以明见端倪。 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总的来说,历史成本计量仍然是企业会计制度所确立的基本计量原则,但是其应用范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以资产减值确认为代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则日益扩展。 3、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原则”,即会计上对收入和费用应根据实际影响期间来计量,而不是根据其发生现金收付时间来计量。虽然,企业的资源及其变动都会引起现金流动,但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可能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可能出现两种时间选择,一是现金收付制,按照期间内实际收付的现金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二是应计制,按照资源及其变动的发生期间来确认、计量和记录。 权责发生制长期以来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确认原则,也被认为是会计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实际的现金流动几乎完全不相关,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这不仅给管理当局操纵企业经营成果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忽略了现金流动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业绩良好的企业频频出现流动性危机,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这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关注,也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现金及其等价物如同企业的血脉,它是一个会计主体维系正常、持续经营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企业销售很旺,但是销售款长期收不回来,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长期被人占用,就会给企业按期偿付债务、支付股利以及进入下一轮生产循环带来很大困难,更逞论进行投资或者扩大经营范围。权责发生制不反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流出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无法为管理当局以及投资人了解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提供这方面的重要信息。 而现金制则恰恰相反,它单纯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反映来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尽管现金制用来反映经营成果可能有失偏颇,但是它仍然是对权责发生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在现金制基础上编制现金流量表,它与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损益表一起构成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完整揭示。目前,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损益表,被誉为“第一财务报表”。 4、谨慎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会计理论史上,谨慎性原则曾被表述为:“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但是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一表述规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过度谨慎。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了新的定义,对可能的过度谨慎,明确规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一般认为,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为合理界定财产受托管理人的经营责任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人员对他所承担的责任所秉持的一种态度,这种谨慎、保守的态度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管理当局通常持有的过于乐观的态度所可能导致的危险。 在谨慎性原则指导下,会计报表的数据非常保守、稳健,一般不会存在夸大利润、虚增资产等舞弊问题。但是,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也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谨慎,通过会计方法压低资产价值,或者人为扩大对损失的估计,从而形成秘密准备。 秘密准备指在资产计价过程中形成的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企业实际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秘密准备金的“释放”将直接形成企业利润。 会计上,通过低估资产和高估负债两种手段都可以形成秘密准备。 (1)低估资产价值。可以利用高估折旧率(如加速折旧)、可以利用较低的制造成本(对自制设备、产成品、在制品等)、可以利用特定的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后进先出、高价先出法等)来低估资产价值; (2)不反映某些特定资产的价值。利用商、税法中一些计价选择权,可以将某些资产直接作为费用处理而不反映为年终报表上的资产价值。 (3)成本与市价孰低。当价值上涨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高于取得成本时,根据不确认未实现利润的原则,不能对资产价值作出相应的橱整,自然形成了秘密准备金。 (4)高估负债。如有意无意地过高估计养老准备金、过高估计可能招致的损失等。 从理论上讲,只要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只要存在价值估计,就有可能存在秘密准备金。然而,长期以来,鉴于我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往往是“虚盈实亏”,而不是“秘密准备”,因此,秘密准备金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并没有引起足够得重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也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稳健”,秘密准备金问题终将“浮出水面”。事实上,我国企业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虚盈实亏”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秘密准备金。例如,帐面价值已经等于零的仍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市价已经远高于帐面成本的股票投资、采用一次摊销法的各种低值易耗品等等。而且,“过分稳健”从而形成“不适当”秘密准备金的事件也已经出现,我国上市公司在1999年度计提“四项准备”时,已经有企业“顺便”“计提”了秘密准备金。 秘密准备的存在对保护债权人利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对股东权益却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实践中,秘密准备往往也成为管理当局修匀利润的手段,特别是在公司效益不好的年份,将秘密准备转回与不计折旧一起成为管理当局改善财务报表图像的主要途径,这很容易误导投资人。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秘密准备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5、配比原则 该原则对于会计分析而言致关重要,其基本观点是费用必须联系收入在相同期间予以确认。这就是说,收入一旦确认,为取得该收入而发生的费用也必须予以确认。企业会计制度对此的表述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原则所要表现的是收入与费用之间的联系。一般来看,费用和收入存在着性质上的因果性和时间上的一致性。 从因果性角度来看,应予配比的费用和已确认的收入在经济内容上要有因果关系。费用应当是为了获取收入而发生的。不过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程度之分。从时间的一致性来看,费用必须与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即本期已经确认收入应和本期费用配比。如果收入要待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或已耗成本就要递延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这就延伸出了另一项重要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此外,某些支出与未来的收入有关,但未来收入项目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让费用和收入保持绝对一致的时间对应关系,因此,对此类已耗成本将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6、一致性原则 不同的会计方法程序可能导致不同的计量和报告结果。由于会计期间的存在,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或者减少财务报表的误解,自然需要会计政策能够保持一致。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对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策略的会计表达。如果环境和策略发生了变化,刚性的会计政策将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定的弹性,即如制度所要求的,“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一、资产 (一)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企业存量资产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企业会计制度中货币资金包括三个类别: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1现金是存放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并由出纳保管,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作为零星支付的手段; 2银行存款帐户核算企业存放在本地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帐户上的货币资金; 3其他货币资金包括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各种状态的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银行汇票存款和银行本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汇票或本票而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卡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卡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信用证保证金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信用证按规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存出投资款,是指企业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 在所有的资产类别中,货币资金具有最高的流动性,但同时,其收益性也最低,通常情况下只能获得银行存款的利息收益。而这,显然无法满足有进取心的管理者,因此,企业总存在一个现金存量的最优上界。存储过量现金的企业会被认为过于保守,同时,企业又必须保留一定规模的货币资金,因为现金是经营活动的血液,它使得日常的支付交易得以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现金储备使企业具备了财务灵活性,可以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的需要,在遇到未预期的投资机会有能力去把握,对意外事故也能避免被动恶化的困境。 货币资金安全性的风险天然高,这是由货币资金作为最具支付能力的金融工具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国家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支付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企业内部良好的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对于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银行存款是企业对于吸收存款机构的债权,同样的,会有信用风险存在。 货币资金分析 对存量现金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结构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现金存量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应力作出评价。 如果是现金存量显著超过满足正常交易的比例,则企业可能的行为将是要么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要么进行现金分配或是股份回购,而如果企业有强烈的扩张动机而现金存量不足以支撑,则企业往往会进行新的融资以获得发展资金。而这个“满足正常交易的比例”的存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决定。 1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对于支付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存量货币资金的比例会有差异。如金融业,作为偿付能力的来源,对于货币资金有着特殊的需要,在正常情况下其存量比例会高于一般的制造业企业。 2企业规模。尽管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相应的货币资金的规模也就越大,但这个规模并非是同比例放大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差异将影响到企业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能力。 3企业财务战略。当企业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的时候,其会为战略方针的落实进行财务准备,这样,存量货币资金的规模会因为分析时点的不同而处于企业不同的财务战略阶段。这时,货币资金结构的差异反映的是融资行为的结果,而非经营活动的经济后果。 案例 现金充裕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申能股份完成国有股定向回购 申能股份(600642)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上海、浙江地区投资经营电厂和天然气管网等能源类项目,拥有稳定和充沛的现金流量。从公司1998年中期报告中我们看到现金和短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4%,这个数字在1998年增加到了34%,1999年中期突破了35%而达到了36%,总量有38亿之多。大量的资产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12月,申能股份向申能集团定向协议回购10亿股国有法人股,回购股数占申能股份总股本的37.98,回购单价为每股净资产2.51元,共计25亿的回购资金来源全部为公司自有资金。 通过对回购前后的股本对比和收益变化,我们发现回购给企业带来许多好处,货币资金占比得到了大幅下降,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货币资金进行的股份回购降低了国有股权的比重,为改善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 19981999回购前后申能股份存量现金状况 百万 1998中报 占总资产比 1998年报 占总资产比 1999中报 占总资产比 1999年报 占总资产比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596 6% 1478 14% 1404 13% 924 7% 短期投资 1829 18% 2106 20% 2416 22% 887 7% 合 计 2425 24% 2253 34% 3820 36% 1811 14% 申能股份回购前后股本变动比照表 总股本 (亿元) 国有法人股() 社会法人股(%) 社会公众股() 99年每股收益(元) 回购前 26.33 80.25 1022 9.53 0.31 回购后 16.33 68.16 1647 15.37 0.51 (二)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其他投资等。此外,企业的委托贷款,也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 短期投资和货币资金形态较为接近,其流动性和安全性弱于现金,但收益性高于现金。从理论上看这种差异并不大,所以短期投资才被视为现金的第一后备来源,其中那些期限在三个月内的可以转化为金额确知的现金的短期投资还被称为“现金等价物”。但短期投资受到投资市场的直接影响,市场的波动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市价可能小于企业的投资成本,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要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跌价准备直接记入当期损益,从而给企业利润造成冲击。当然,短期投资市价上升带来的增值由于并不在报表中直接反映,则会形成隐性资产。 短期投资分析 对短期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总量分析、收益率分析、风险分析等。 1、总量分析。企业持有短期投资的原因之一是资金管理的需要,即将暂时闲置的现金浮存转化为收益性较高的短期投资,以获取高于存款利息的收益。企业富余的现金往往也是以短期投资的形式存在。较高的短期投资比例,可以是表明企业拥有的现金已经超过经营活动的需要,转而从事投资活动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分析者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短期投资占用资金过多,可能会导致挤占正常经营用现金,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更具有风险警示意义的情况是企业拥有现金却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不将资金用于短期投资,期望以投资活动来掩盖经营活动的困境,这样的公司风险很大,因为投资活动的收益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预知的。如果对存量投资性资产的结构分析还不足以洞悉企业的真实意图,则需要进而采用趋势分析可以找到下一步的线索。如果企业需要依靠投资收益来填补核心经营活动收益的红字,则其有强烈的动机增加短期投资的头寸,如此,分析企业的短期投资增长幅度便可以为分析者的假设提供证明。 案例:哪些公司短期投资比重最大 毫无疑问,即期有大量现金流的公司会存在相对大量的短期投资。提供现金流的可以是股权,比如当年新股发行。在2001年年末短期投资占总资产比重最大的十家公司中,当年新股占了相当部分,如潜江制药、太太药业、用友软件、中商股份、金山股份等。二是经营现金流较好的公司。如东海股份、中技贸易等,经营不错,于是产生上亿元“闲置资金”用作短期投资。当然,短期投资比重大的公司还有一些是主业平平,依靠短期投资“过活”的。 股票简称 2001年短期投资 2001年资产总计 短期投资占总资产比重 潜江制药 202,177,102.90 460,314,776.92 43.92% 东海股份 389,684,488.62 1,241,634,669.59 31.38% 太太药业 639,930,530.00 2,327,350,377.63 27.50% 用友软件 279,476,049.00 1,167,865,248.00 23.93% 中商股份 145,000,000.00 607,172,956.86 23.88% 北大高科 42,652,098.00 222,008,804.79 19.21% 金山股份 100,248,575.50 563,880,864.57 17.78% 深天马 150,568,270.46 857,071,330.34 17.57% 中技贸易 200,000,000.00 1,205,250,421.23 16.59% 粤富华 213,663,459.82 1,306,539,779.92 16.35% 2、收益率分析。短期投资是以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形态存在的,所以投资收益率受到资产市场价值波动的直接作用,通过对历史收益率的分析和对企业现有投资资产存量的测度,可以大致估计企业预期的短期投资收益。 3、短期投资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品种的价格波动的风险,还有一个是因为委托投资等方式将资金交由其他机构甚至个人操作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不管是哪种风险,只要其很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就应当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所以,可以用短期投资风险系数,即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比上还原的短期投资帐面价值,来评价企业所持有短期投资头寸的风险程度。 案例:短期投资风险无常 短期投资的风险往往是由管理层的资金使用权限决定的。比如短期投向的资金是否应该由董事会批准,股东大会是否应该有权利管辖,中小投资者是否有表决权等。对于短期投资是否应该透明、公开,尚无定论,而现实中,因为上市公司故意隐瞒等诸多问题,使短期投资缺乏透明度,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 由于短期投资一般是在一个会计年度或经营周期内投入并收回的投资,上市公司往往并没有经股东大会审议,而由董事会直接予以通过,在信息披露上也经常采用“先斩后奏”。由于草率决策导致短期投资所暴露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由于短期投资一般是采取的委托的形式,因此,受托人的信用风险便成为短期投资风险的直接来源。如铜峰电子2001年8月1日将5000万元资金存入在安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中山北路证券营业部用于购买国债。该营业部向铜峰电子出具了先后购入200000手和297870手99国债(5)的成交报告单,合计使用金额49999266.44元。国债投资成为公司近两年利润的主要来源,2001年公司投资国债共创投资理财收益1491万元,占全部税前利润的30%。从公司原拟购买的99国债(5)的走势来看,从去年8月底到今年4月中,该国债的价格由100元附近上升到106元之上,涨幅可达6%左右,预计将使本年投资收益增加近300万元。2002年4月中旬,经查询公司账户从未进行过国债购买交易,账户上的资金已被该营业部挪用。如今此项资金被非法挪用,不仅300万元投资收益打了水漂,而且5000万元本金能否立即收回都还是个未知数,由此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另外,正所谓“投资有风险”,证券市场的风云变幻更使得短期投资面临巨大的价值损失压力。最近的例子来自于200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财务欺诈案件银广夏事件使得上海金陵蒙受了16963万元的直接损失,银鸽投资的1.2亿元的委托理财资金中9974万元付之东流,等等。 (三)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证券,也是一种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的债权凭证。票据的法律约束力和兑付力强于一般的商业信用,在结算中为企业广泛使用。 从2001年应收票据占总资产比重最大的十家企业可以看出,钢铁、电子电器等行业的公司应收票据规模较大,这和其产业销售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股票简称 2001年应收票据 2001年资产总计 应收票据占总资产比重% 格力电器 2,933,211,865.69 6,922,276,525.54 42 沪昌特钢 390,054,610.02 1,329,611,232.36 29 浦东不锈 317,524,851.36 1,170,732,183.78 27 东风汽车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