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经济学的方法.docx

    • 资源ID:1655792       资源大小:222.16KB        全文页数:17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的方法.docx

    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写作讲义李 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目 录第一讲 经济学的方法一、哲学中的方法和方法论二、几种重要的方法论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第二讲 经济学的研究一、经济学研究的类型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三、经济学研究的能力和品德第三讲 经济学的写作一、写作的重要性二、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三、论文结构四、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附录1、关于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2、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3、有关经济学方法和研究的参考书目4、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课程5、经济学的学科分类6、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与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建议7、几篇相关文章在台州读萨缪尔森哈佛校长的两个“S” “实现公正,即使天塌下来”袁隆平与院士中国的管理学中的工程管理院士汉芯事件无人担责是对学术腐败的纵容是学术良知还是学术自负? 科斯定理的几种版本第一讲 经济学的方法一、哲学中的方法和方法论哲学是人类关于思维、实践的智慧和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如斯密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观,而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许多经济学家是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信徒。何况,经济学是在近代社会才从道德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哲学与经济学自始至终有着亲密的接触,历史上的许多大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洛克、休谟、约翰·S·穆勒、马克思、哈耶克、M·弗里德曼,在政治、社会、道德哲学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主要学习哲学,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其伦理学讲义1759年以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出版,其法学、政治学讲义1896年以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出版。“方法”一词至少包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两重含义。方法既包括认识、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即方法论(methodology),也包括应用性的具体方法(methods);既包括形成精神产品的思维、研究的方法,也包括形成非精神产品的实践、操作的方法。比较而言,方法论是指对给定领域进行探索或采取行动的一般性的方法、途径或程序,包括哲学上的认识论、知识论中的方法论,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方法论;而方法是指做某件事的技术、工具或程序,是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的技术、工具或程序。方法论是人类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思维和实践方式的一般方法。近现代哲学家曾经提出了诸如经验论、怀疑论、唯物辩证法、语言分析哲学、实证主义、历史学派、规范主义、实用主义、个体主义等各种方法论。在哲学门类中,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又是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哲学分支。在科学哲学史上,有经验论(如培根、霍布斯)与唯理论(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之分,有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之分,有反黑格尔主义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人权力,个人意志)与科学主义之分。人类所存在和关注的世界或者宇宙包括人类本身,以及人类是在的地球、太阳系、宇宙,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这个意义上,方法论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分为关于整个世界或者宇宙的方法论,关于生物界的方法论,关于人类这种特殊生物的方法论,关于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即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关于人类某一领域的方法论(即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如文学、经济学的方法论)。例如,实证主义是一种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只是适用于人类社会且主要应用于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物理、化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每一个学科或领域都有其一般性的方法论,而各个学科本身又有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如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的对经济学文献的主题分类系统(JEL分类系统)就是将经济学分为经济学总论和教学 (General Economics and Teaching) 、经济学思想流派和方法论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数理和数量方法 (Mathematical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与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Economics) 。一门学科研究的方法既是学科本身的组成的部分,也显示和决定着这门学科的科学性。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这还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定义。如果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典范,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经济学至少在形式和方法上最接近于科学。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性质的影响,也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哲学、方法论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信仰和哲学观念直接影响着他对经济问题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现代经济学已经按照自然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分析和评价系统,如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和严密的逻辑,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深入运用,经济学研究中的分工、竞争、合作、交流、评价制度。196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首次授予弗里希和丁伯根,是因为他们给予经济理论以数学的严密性,把经济学发展为数学的和定量的科学。在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应当从自发地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到自觉地学习、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二、几种重要的方法论经济学已经进入了自觉、系统运用哲学中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近年来,尽管归纳或演绎、证实或证伪等某种方法主宰经济学研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过,唯物辩证法、实证主义、实用主义、规范主义、个体主义仍然是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哲学方法论。如果准确地理解经济学上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就要了解实证主义、个体主义等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内涵。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从近代哲学过渡到现代哲学的跨时代的哲学思潮。现代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以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为开端,而逻辑实证主义正是在实证主义思潮的激荡下诞生的。实证主义哲学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所开创,经历了孔德、约翰·S·穆勒(18061873)、斯宾塞(18201903)为代表的实证论,马赫(18381916)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先驱、石里克(18821936)、卡尔纳普等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等发展阶段。经验与实证:实证主义所谓的“实证”、“经验”与通常的“实证”、“证明”、“证实”、“经验”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培根用“经验”表示受客观事物刺激而引起的反应,这种反应反映了客观存在,即坚持对经验的实在论解释。但贝克莱(16851753)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17111776)认为,我们永远不可知世界的本质,因此感知或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从感知中派生的幻象,所谓的经验并不是客观实在而只是主观的感觉。孔德认为,人们只能凭主观经验去感觉事物的现象,一切现实的认识都有必然的相对性,唯一可靠的认识是感性经验,而谈不到认识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因为这些特性本来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理论只能停留在描述经验的低层次,理论都必须从主观经验得到实证。实证主义坚持只有通过观察(感知)获得的经验知识才可信赖,极端的实证主义甚至怀疑推理和理性在获得可靠知识上的有效性。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也否认经验与客观实在的严格对应,但并没有把主观经验与客观对象完全对立起来,而承认主观经验与外部世界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是整个认识过程中最可靠的依据,承认理性在建立理论上的作用。穆勒作为归纳逻辑和实证主义的重大代表,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只限于现象,不能认识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认识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为确定现象间的顺序、并存和相似等关系,归纳法是人们所能达到的一切可靠性认识的终极的、唯一的源泉。穆勒提出了五类判断和归纳五法,即一致法(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一致差异结合法等穆勒五法。马赫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马赫认为,“设想世界上只有我和我的感觉存在”,这样的思维是最经济的。他又认为,思维经济原则是指“花费尽可能少的思维,对事实作出尽可能最完善的陈述”;通过思维去模写事实中对我们较重要的那个方面。莫里茨·石里克在1921年担任基尔大学物理学教授,1922年担任维也纳大学归纳哲学教授,此后以他为中心,形成维也纳小组,吸收罗素的逻辑分析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把实证原则与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便把科学理论“还原”为“感觉材料”,即还原为从经验上可检验的具体内容,把哲学任务缩减为对已有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逐渐形成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原子命题:世界最基本的单位既不是客观存在的最小的物质原子,也不是纯精神的理念,而是介乎二者的原子命题。原子命题是不包含和自身不同命题的命题,如“小张今天感冒。”否则就是复合命题,如“小张今天感冒,因为他昨天去八一湖冬泳过”。原子命题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纯粹)逻辑实体,而原子事实又是由纯粹的感觉材料构成的、经过严格精选与简化的最基本的事实,各种芜杂的事实都可以转化为原子事实。纯粹逻辑是先天的形式,原子事实是后天的经验,科学知识由二者按一定的形式构成,要确定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就必须把它的形式还原为逻辑(向上还原),把它的内容还原为经验(向下还原)。罗素、弗雷格就把数学还原为逻辑,并试图从逻辑公理中推出各种数学定理,以证明数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逻辑实证主义重视科学知识的向上、向下还原,特别是向下还原,从可观测的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归纳逻辑去构造理论并检验知识。不过,现代的归纳逻辑已经不是经验归纳法、归纳演绎法等传统的方法,如反归纳主义的惠威尔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演绎的途径去掌握,即先猜测地提出假说(而不是经验),据此演绎出可用经验检查的理论,然后用归纳法加以检验。这样,从原子命题,可以演绎出世界上一切真命题,而其他那些不能还原为感觉材料的命题属于不可证实的形而上学,应当加以抛弃。语言分析: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许多问题之所以引起分歧和争论,往往由于对语言概念(科学名词术语等)涵义理解不同(一词多义),或者由于词汇的用法(句法,上下文联系,不同情况等)各人不同而引起。因此,哲学上的争论,如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往往并非本体论上的根本分歧,而是对相关的哲学概念及其用法不同,这可以通过语言分析加以解决。两种真命题:卡尔纳普把真命题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前者主要指数学,仅用逻辑方法证明其真伪,后者包括各种具体的自然学科,靠经验材料证明其真伪。综合命题又分为用观察语言表述的命题、用理论语言表述的命题,真正科学的理论语言必须能全部还原(包括间接地全部还原)为观察语言并加以证实,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莱辛巴哈把真命题分为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前者是可以直接证明其真伪的观察命题,后者是不能直接证明其真伪、但可以设法把它还原为一系列间接命题而间接证明。如:“太阳内部的温度是40000万度”是一个间接命题,但这一高温命题可以通过各种测量仪器的数据和光谱分析结果而确定。莱辛巴哈(18911953)认为,间接命题与其一系列直接命题不是逻辑等值的,因为间接命题的涵义不能为直接命题(不管有多少)所穷尽,它还有“剩余意义”,不过间接命题与直接命题之间可能有概率蕴涵关系,一个间接命题如果能够确定其概率(即可靠程度的度量表示),就是有意义的,属于科学范围,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绝对证实。莱辛巴哈初期认为,事物可观测部分与不可观测部分是有联系的,根据可观测部分,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去推断不可观测部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莱辛巴哈后来认为,只有宏观世界的不可观测部分才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特征:逻辑实证主义一般强调从经验出发,运用归纳逻辑去概括理论并证实理论。(1)逻辑:为解决一个哲学问题,就必须对人们用来陈述这个问题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因此语言逻辑分析在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语义学,掀起了“日常语言运动”。(2)实证:除了逻辑性和数学性的理论外,任何一个有意义的理论都必须运用归纳逻辑,采用经验数据来加以检验。1929年,卡尔纳普、拉纽特、哈因提出维也纳小组的科学世界观的学术宣言,该宣言经石里克审阅后发表,代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共同观点。维也纳小组的科学世界观在谈到其理论渊源时,列举了一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马克思、费尔巴哈、孔德、斯宾塞、阿芬那留斯、弗朗茨等哲学家,赫尔姆霍兹、彭加勒、爱因斯坦等科学哲学家,莱布尼茨、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维特根斯坦等逻辑学家,希尔伯特、马赫等科学家。克拉夫特(18801975)在石里克1936年被害后,继任其在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他反对夸大经验的可靠性,指出了归纳法在认识论上的根本缺陷,认为从个别经验中得来的归纳概括不可能有普遍性,只能作为一种科学假说,而肯定了理性,认为只有严谨的演绎逻辑才能给科学认识确定必然的理论基础,把科学理论解释为科学命题的演绎系统,以严格的逻辑程序进行演绎,并通过严格的经验检验,使演绎的前提与结果具有必然的联系。1959年,英国哲学家阿耶尔编了论文集逻辑实证主义,精选了17篇代表作,其附录目录包括250多种专著,1600多篇论文,30多本论文集。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前半叶曾经盛行于西方科学知识界,形成了德国(柏林)学派、芬兰学派、英国学派、美国学派、波兰学派等国际分支。60年代初,逻辑实证主义因自身的缺陷和波普尔、库恩等人的批判而走向瓦解。规范主义。与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历史主义等相比,规范主义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学派,而是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各种哲学思想的集成,如功利(福利)主义。规范主义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合意性)与坏的知识对于规则性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更准确地说,条件、状况可以是好或坏的但不能是对或错的,而行为既可以是好或坏和对或错的。经济学中的规范主义注重研究人们认为有价值的那些问题,如效率、福利、收入、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等,规范主义在专题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中比在基础性研究中更重要。显然,经济学家也往往是机会主义地接受规范主义的方法论,他们接受内在价值是公共可知的假定,强调好或坏的判断选择,然后再根据好和坏的价值观,分析各种经济境况和行为。当然,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间只有相对的界限:在经验、事实研究的层次上,可以区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描述性、经验性的研究上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评价性、价值性的判断上采用规范主义方法;在社会学的层次上,难以区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因为任何判断都必须遵守某些公认的法则。2、批判理性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片面强调主观经验,否定理性的能动作用。对此,爱因斯坦、波普尔(19021994)等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判理性主义和证伪主义。证伪是指一个理论可能被某些否定性经验事实证明是假命题,加以推翻。波普尔认为,(1)由于人的认识容易错误,即使目前被认为是很好的理论,日后也可能被证明是错误或有缺陷的,因此要发扬批判精神,随时发现谬误。(2)证实是不能做到的,被用来证实的经验事实是单称陈述,而理论是全称陈述,可能蕴涵无数的单称陈述,用单称陈述的积累去证实全称陈述,在逻辑上也不通。(3)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对称的,即使找到了许多单称陈述也不能证实一个全称陈述,而只要发现一个否定性的单称陈述就可以证伪一个全称陈述。因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主要靠不断证伪,而不是靠不断证实。理论的划界和归纳问题。波普尔从“证伪”出发,提出了理论上的划界和归纳问题。划界问题,就是用什么标准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凡是能被经验事实证实的理论都是科学理论,否则为非科学,为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只有具备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被划入科学领域,可证伪性越强,其科学价值越高,认识内容越丰富。而占星术、卜卦、看相之类,其论断往往模棱两可,可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其可证伪性为零,为非科学。同时,波普尔从根本上否定了归纳法,认为归纳法既不能产生也不能证实科学理论,提出用假说演绎法替代归纳法。知识增长模式。波普尔从假说演绎法,以证伪为基本概念,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增长模式:通过证伪增长知识;通过自上而下的演绎增长知识;要求暂时性的确证,重在不断变革。波普尔的知识增长理论以试错法(排错法)为基本方法,通过各种尝试,排除错误的可能性,逐步接近正确理论。波普尔在猜测与反驳中,对这一知识增长模式进行了详尽论述。3、实用主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来逐渐发展,历久不衰,影响广泛。其创立者为C·皮尔士(18391914),他提出“建立信仰就是思想的唯一功能”;“看看我们的概念的客体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种客体的概念的全部”。换言之,皮尔士认为实用主义主要是作为一种确定事物有什么意义的标准。到了詹姆斯(18421910)、杜威(18591957)那里,实用主义变为一种真理论,成为关于自然、心灵和价值观的普遍哲学。如詹姆斯说“凡是有助于确立对我们有利的信仰的就是真理”。杜威认为,凡是能取得成功而对我们有实效的就是真理;科学理论是人们应付环境的工具,有实效、能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就是好理论。实用主义影响所及,形成了诸如操作主义、工具主义等分支。如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8821961)否认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客观性,而把科学概念视为一套相应的操作,只有可测量、可操作的概念长是有意义的,“概念同其相应的一套操作是同义语”。布里奇曼所说的操作,狭义上是指物理实验、测量、装置设计等,广义上包括了数学运算、实验研究等。如杜威又是工具主义的倡导者,认为意识活动只是人们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的手段,科学手段、定义、理论等也不过是适应环境的工具。澳大利亚哲学家查尔默斯甚至提出,不仅理论是工具,感性也是工具,感性经验只是为了解决人们所需要问题的工具而已。实用主义不太关注实证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等抽象概念之间的异同,更关注规则性、操作性知识,这对经济学上的专题分析、定量分析、制度分析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经济学研究、教育和政治制度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支配。4、历史学派1962年,随着托马斯·库恩(19221996)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包括库恩、拉卡托斯、瓦尔托夫斯基、汉森、图尔明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上的历史学派(历史主义)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历史学派的首要特征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批判了科学的连续革命、积累发展的观念,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由此提出了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交替、渐变与激变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前范式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范式(paradigm)是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科学范式是在特定时期内,根据权威的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心理特征所制定的一整套原则、理论、定律、准则、方法等。据马斯特曼的分析,科学范式包括三大部分:(1)哲学性范式,指基本原则、科学信念以至世界观等;(2)社会性范式,指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包括历史、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等,特别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和心理特征;(3)结构性范式,指根据科学史上重大科学成就而确定的定律、规则、方法等,属于科学因素。由于“范式”内容芜杂,涵义各异,库恩在1970年改用“disciplinary matrix”(有译为“信条”或“专业母体”),其涵义包括:(1)符号概括,近似定律公式,如f=ma;(2)形而上学,指一种共同约定的信念;(3)价值标准,如准确性、简单性、有效性等;(4)范例(exemplars),指典型的具体案例。1974年,库恩又将“disciplinary matrix”涵义缩减为三:(1)符号概括;(2)模型;(3)范例。拉卡托斯(19221974)与波普尔同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在库恩与波普尔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争论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拉卡托斯提出,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hard core)和“保护带”(protective belt)构成。硬核是经过漫长的试探和纠错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组成,是这个纲领的最根本部分,不容反驳或改变,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引力定律。围绕着硬核的是一个保护带,由一些辅助性假设和初始条件构成。保护带可以随时调整和改变,它的任务就是设法对付反常情况,使硬核免受侵犯。此外,还有两种方法论规则:(1)“反面启发法”,规定如何改变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以便把反常情况解释过去,或者设法从反常情况的实验理论、技术规程、初始条件中挑毛病,以期推翻反常情况。(2)“正面启发法”,规定一个理论的长远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规划和途径,要求科学研究人员不受当前反常情况的干扰,按部就班地进行正常的研究,这种根本性的研究一旦取得成果,可能消除以前许多反常情况的干扰,甚至把它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证实材料。不过,牛顿研究纲领到19世纪末逐渐退化,最终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代表的研究纲领所替代。当然,牛顿力学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非互不相容,前者是后者在低速、宏观领域的特殊形态。5、个体主义个体主义(个人主义)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作为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已经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泛接受。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或企图,这意味着把人类面对的问题都归纳为人类个体或者个人所面对的种种取舍以及个人在这些取舍之间所作出的选择。个体主义坚持个体是社会的真实本体,个人是其利益进而也是人类利益的最终、最佳判断者,构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唯一真实基础就是个体的人。社会现象最终可以还原为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并可以通过后者来得到解释,个人的利益之和就是国家和人类利益。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强调以个体(个人)为出发点,基于个体的立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从历史上看,个体主义方法论是一种相当悠久的思想传统,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渗透到社会科学当中去,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观主义价值论共同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后来,熊彼特、米塞斯等经济学家使这一概念广为人知,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潮包括公共选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更是把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其方法论。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观察的是人类社会现象,分析的是决定和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以及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则和不同条件下人类行为的表现方式。显然,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既可以采取个人(个体)的研究途径,即一切有关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必须从个体的角度来分析阐发,又可以采取非个人的研究途径。显然,社会活动是以个人为主体、以个人行为基础的,人是社会的能动性、有目的的自觉自为的行动主体,而集体行动只不过是众多个体自发性或有组织的共同行动,习俗、法律等只不过是个体之间强制性或自愿性达成的行为制度或规范。当然,对个体主义方法论并不是没有批评。某些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提出,需要修正关于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研究假定。因为个人的行动的目的性就只是一个无法证明而只能接受的假设,如个人的许多行动并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如制度和环境事实上对个人的认识、偏好具有持续、强大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强大的组织力量甚至可能剥夺个人有目的行动所必需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个人沦为组织、制度的奴隶。再如西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定忽视了现实的人的真实行为特征,现实的人的决策面临有限理性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知全能;二是当事人进行理性计算是有成本的,不可能无休止的计算。在理性约束下,当事人无法找到最优解。与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相对的有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和整体主义(holism)。整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整体不仅仅是其构成元素即个体的总和,相反,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比个体之和更多的属性,即结构属性。这种结构属性既不是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是个体的属性可以解释得了的。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差异。造成这种质的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社会制度或宏观社会现象具有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在时间上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而不断延续,在空间上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而扩张。因此,社会不但不能还原为个体,相反,这种社会结构成为决定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原因性力量。所以,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研究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应该是个体(个人),而应该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那类宏观的社会现象。卡尔·波兰尼1944年的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深刻体现了其研究社会现象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中译本为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黄树民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许倬云:人类世界跟个别人是真实的;关怀全世界的人类和个别人的尊严。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哲学中的方法论通过一定途径,为观察、提出、分析科学研究上的问题,以及解决实践上的具体问题而提供方法上的帮助,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方法论、具体方法等研究方法。在经济思想史上,西尼尔、J·S·穆勒、门格尔、马克思、凯恩斯父子、罗宾斯等人曾经讨论过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缪尔森、库普曼、马克卢普、弗里德曼、缪尔达尔、琼·罗宾逊、多布等人也探讨了经济学方法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讨论经济学方法的论文和著作明显增多。马克·布劳格1980/1992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OrHow Economists Explain)界定了近年来关于经济学方法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1990年出版了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发展与革命、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等有关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著作。200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包括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均衡与理性、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和经济学方法论新论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包括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等在内的经济学反思丛书。1、经济学方法的涵义通常所说的经济学的方法,实际上包括了不同层次的涵义。如:(1)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methodology)。(2)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理论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经济人假设、需求定理、边际收益递减定理。(3)关于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methods)。包括数理分析和数量分析方法;表达、传播经济学的方法(methods),如语言的逻辑、各种形式的表述方法、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显然,在经济学研究的不同类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如基础研究侧重于通过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提出经济学命题,并运用逻辑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实证方法来论证经济学命题,采用的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心理原则及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语言分析、图形分析和数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思想实验、实验室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实验等各种方法。比较而言,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侧重于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个人、企业、政府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其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于基础研究。经济学研究不同阶段的方法。经济学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发现和提出命题(问题)、对命题的分析论证、得出学术结论和政策建议等阶段。在提出命题阶段,既需要进行社会观察、调查等发现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又需要进行资料、文献的搜集、检索、阅读、归纳等了解相关专题的学术进展,用文字、图形、公式等工具,从学术角度发现和提出待研究的问题。随后,就要通过逻辑和数学分析、计量检验等方法,具体论证经济学命题,以求获得学术研究上的新知识。自斯密以来,我们经济研究的能力,至少是逻辑分析(如数理经济学)、数量分析(如计量经济学)的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数据的能力。不过,在经济学的不同领域或者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如企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研究方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恰当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证经济命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哈耶克:凯恩斯和奈特都认为哈耶克思想混乱,奈特甚至不同意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但哈耶克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界线之一是价值判断和事实陈述之间的区别,由此划分了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在经济思想史上,休谟、西尼尔、J·S·穆勒等较早提出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实证分析的经济学是“科学”,规范分析的经济学是“艺术”。休谟认为,不可能从“是”推导出“应”,事实性、陈述性的说明不能产生规范性、伦理性的说明,这是所谓的休谟判别法或“休谟的铡刀”。瓦尔拉、帕累托等经济学家将经济学分为纯粹经济学和实用经济学,纯粹经济学即实证经济学。而J·N·凯恩斯提出:实证科学是探讨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规范科学是探讨应该上什么的标准的系统知识体系,人文学科(art)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设立的规则体系,并强调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实证经济学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状况和关系,研究“是”什么(what is);当经济学家对经济进行描述并建立模型预测经济如何变化或不同政策的后果时,他们在从事实证经济学研究。如: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M·弗里德曼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对实证经济学作了相当系统、精辟的论述。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研究“应该是”什么,“是否应该如此行为”(what ought to be)而不是“为什么应该如此行为”,规范是对各种行为方式的合意性作出判断。通货膨胀是否是货币现象往往被看作实证问题,而货币供给或利率是否应当成为货币政策目标往往被看作规范问题。当经济学家对不同政策进行评价、衡量各种成本和收益时,他们在从事规范经济学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区分描述性(方法性)的和评价性(规范性)的两种价值判断:(1)描述性的价值判断包括研究题材的选择,阐释问题方式的确定,检验假说或判断理论有效性所应遵循的标准,按照一定的可靠性标准对资料进行的选择等,这种价值判断与方法论判断约略相当。(2)评价性的价值判断指的是对行为及其后果、状况的好恶的评价,它牵涉到各种人类行为以及社会产品分配等评判、选择问题。布劳格就明确提出要区分方法上的价值判断和规范的价值判断,而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关键在于规范的价值判断。西方学者多把经济学视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实证经济学中包含着价值判断,古典经济学正是产生于道德哲学,否则难以想象发达国家现在实行的市场管制、福利制度等经济政策。而规范经济学要利用实证经济学,我们不能在不清楚一种政策的后果时就对其合意性作出判断。好的规范经济学还试图明确说明所使用的价值判断和目标是什么,“如果这些是你的目标,那么这就是最好的政策。”应当注意,哲学上的实证主义与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并不等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是基于逻辑的力量而形成命题,并把这些命题与事实相对照,去检验命题的真伪,实证主义区分了科学与非科学。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是相对于规范分析而言的,它除了具有实证主义的含义外,更强调不带价值判断的科学分析。本文主要探讨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不探讨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知识和学说。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至少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如何理解经济活动,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关于人类经济活动,古典学派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把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而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及以后的经济学家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2)从哲学角度看,人类能够建立什么性质的经济学?按照实在论、唯物论或历史主义的思想,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类可能建立反映经济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经济理论。按照怀疑论或实证主义的思想,人类只能凭主观经验去感觉经济活动,而谈不到认识经济活动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因为这些特性本来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理论只能停留在描述经验的低层次。从当前国际主流的经济学看,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大致保持一种折中的态度:(1)按照斯蒂格利茨、沃尔什2002年经济学(第三版),“经济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choices),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而选择涉及取舍(trade-off)、激励(incentive)、交换(exchange)、信息(information)、分配(distribution)等概念。(2)虽然难以揭示和表达经济活动的规律或真理,经济学还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但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家之间的共识多于分歧,现有的经济理论可以足够好地解释和指导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微观经济活动。作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从斯密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计,经济学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芜杂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些知识,熊彼特分为经济学理论(以及各经济学分支)、数学和统计等分析方法、历史知识等三部分,中国过去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现代流行的是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组成部分,但经济学不必分为所谓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从基本原理上看,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包含一个公理和三个公设。一个公理:理性选择或经济人,个人对每种可能性的成本和收益都加以衡量,以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收入、利润、满足)最大化。斯密第一个系统地分析了“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斯密笔下的经济人形象并不是充分信息的全知的人,相反,诸如面包师、屠夫等芸芸众生只是追逐一己之利,但是在看不见的手的约束或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增进了相互的利益。我国许多人把中央计划经济及其失败视为人类理性设计的制度不如自发的、市场的制度更有效。计划经济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吗?理性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是基于个人利益的选择,是自由的选择。理性并不是所谓的充分信息、全能全知的最优行为方式,因为这种理性连上帝也没有,即使在经济学假设上似乎也不能如此定义理性。三个公设:偏好的稳定性,稀缺性的资源,既定的技术及制度。(1)偏好的稳定性,经济学把心理因素、社会因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的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