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经济地理学14992926.docx

    • 资源ID:1655730       资源大小:628.55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14992926.docx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economic 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二)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区位因子的分类可以归纳为表21。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即运费、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考虑三者后的最低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成本因子又可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这些成本在各个场所以系统的且可预测的方式变化,因此一直作为区位理论成本研究的基础;而非运费因子,包括诸如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和资本的利息等与投入相关的各种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这些因子一般相对比较固定,不表现出随距离规律性的变化,其中的集聚和分散因子则只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等有关。就区位因子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就工业区位而言,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因子,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它要素归结为次要区位因子(图21)。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技术关系的,这种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x=f(y1,y2,)式中:x代表产出;y1,y2分别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雇佣劳动量L及固定资本量C的数据为基础,导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PbLk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由于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产出已开始不主要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更多地取决于科技投入。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对于经济活动中生产区位产生影响的生产要素除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外,还有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在这些生产要素中,既有初级基本要素也有高级生产要素,前者如土地、原材料、能源、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后者则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其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由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差异,反映出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同样面积与自然特性相近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的利用价值相差悬殊,通常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反映在土地价格上)也相差很大,一般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图22)。就农业土地利用而言,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此外,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在后续的农业区位理论有关章节中将论述,即使是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土地自身特性完全相同,但由于相对于市场(城市)的位置(距离)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就工业土地利用而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而且土地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些大面积的土地在城市中心部位以及市区是很难找到,即使能找到,由于地价昂贵,也很难承担地价成本的压力,因此这样的工业行业一般都放在郊外。而另一种工业类型,我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如矿物原料以及动植物原料。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很多经济活动,包括一些机械加工、组装等工业企业,并不是直接以初级原料为加工对象,而是以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因此在区位上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相对价格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基于此,在像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又要求及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通过这种空间聚集,使得组装厂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它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从而缩短从制造与组装厂商接到订单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其中一个代表的供应商园是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沃尔沃供应商园是针对不断发展的汽车个性化需求(小批量或个体定货)以及压缩从接到订单到将汽车发送到客户手中的时间(压缩到三周以内)而策划与启动的。沃尔沃汽车的零部件除瑞典外,大部分来源于欧洲大陆,因此要求在欧洲范围内建立可靠与高效的运输体系,要求提供沃尔沃零部件的欧洲供应商运输到沃尔沃哥德堡或根特组装厂的时间不超过48h。通过启动供应商园计划,使得沃尔沃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来源于供应商园中的8个主要供应商,从而保证了沃尔沃生产的可靠性和即时性。从供应商园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能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二次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大量、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如金属冶炼中的电解铝、铁合金等,要求在区位选择中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作为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还不仅仅局限在提供能源供给,还反映在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带来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在保护环境以及公众参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都成为了不受欢迎的角色,因此该类企业的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极小。企业形象受损,自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因此,对于大耗能工业企业而言,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可以赢得民众对企业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企业持续发展。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由于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存在,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以及资本,对于可以作为厂房等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吸引力。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因地点不同差异很大。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带来影响。像国家指定对在某一地区布局的企业给予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于解决初期资金供应的意义重大,因此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空前规模,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只有满足资本的获利机会,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因此成熟型产业或大型企业一般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或以资产抵压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然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产额低,很难在一般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支持。尽管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期待利润率高,但风险大,企业规模小,无资格上市筹措资金,其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风险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是区位选择的关键。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劳动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很大,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活动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一)劳动力特色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器组装、服装与纺织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这反映了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受劳动力分布的影响。我国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集中供应受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经济活动的进入。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由于可利用廉价女性(特别是家庭已婚女性)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也导致女性劳动力集约型工业企业向这些地区集中,例如英国的南威尔士地区以及日本的九州南部地区。(二)劳动力素质在劳动力因子中,越来越多地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现代经济活动由于有高度发达的交通体系和技术体系作为依托,其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灵活性强。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而减少,普通劳动力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主要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地区),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现出不尽的活力,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正在使文明世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因此,是否具有充分提供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即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如何,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三)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事实上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已有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到劳动指向。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尽管发达国家较小,但差异还是存在的,例如英国威尔士的造纸、印刷工业的成年男子体力劳动者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而日本女子小时工的平均工资最低县份不足最高县份的70。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地域之间的工资水平(实际收入水平)相差更大,具体数字尚无明确统计,但估计至少在一倍以上,这也是我国劳动力移动的主要诱因。(四)劳动力移动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希望远离故里去外地谋生。但是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与地区,都在发生较大规模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移动。例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大批地方出身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地方大学的毕业生流入以东京大都市圈为首的三大都市圈,在那里形成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得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随之向这些地区集中,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当然也随之带来了人口与经济活动过度密集等产生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社会问题。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廉价的从临近省份流入的劳动者(务工者),维系成本优势的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就任何经济活动,即使是相对专业化分工不太明显的农业种植业而言,也需要种子、肥料以及机械修理等厂商的支持与合作。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上述厂商服务,有利于该农业种植业的布局与发展。就制造业而言,就更比农业经济活动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后者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竞争的行业尤其如此。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供货商地理位置相邻、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种种正式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共同设计和开发。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互补产品指的是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消费需求上升会引起另一产品的消费需求的相应上升,这两种产品即为“互补产品”。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互为互补产品,二者地理上相邻就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一地,可以造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从而使得为其服务的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而非决策机构常设渠道和官方渠道。相关行业的主要企业地理相邻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者面对面、门对门的接触,极大地促进了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路,促进创新。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大批相关企业密集一地,促进了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相关行业密集而带来的高质量信息环境对竞争优势有着重要影响。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有相当强的“外部经济效果”,而这种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是有地区限制的,往往只作用于相关行业所在的本地区,这就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因此,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然而,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第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与管理需求;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军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给予很大影响。政府常常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对于一般消费者市场规模尚小,且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定货对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美国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军事定货。第二,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政府在对经济活动影响上除上述作为市场的作用外,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制定规划以及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作为政府,不仅要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要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并在鼓励经济活动发展的地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将起到促进经济活动向政府鼓励的地区发展。第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下所决定的。地区或场所不同,经济活动有成本上的差异,期待收入也有差异,当期待收入低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将不会在那里产生与发展。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发展的这一地区,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被人类重新认识是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给予极大破坏,环境污染开始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危害已经大大显露的20世纪60年代。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反省自身的经济活动行为,开始有意识或者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其经济活动。其宗旨是为了维持与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限制或禁止某些生产活动的进行或者规定生产活动对环境给予不良影响的程度。为此,各国相继制定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规定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经济活动,由于性质以及是否采取了控制性措施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产出量是不同的。排放废水并含污染物质多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化学、石油、冶金以及造纸工业等,排放废气的工业行业主要是冶金、电力、化学、石油和造纸等,而排放废渣的工业行业主要是煤炭、冶金、电力和化学等。相比之下,机械尤其是精密机械、轻纺与服装工业等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而一些新兴工业如电子信息工业则较少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出于来自环境本身以及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压力,各国各地区均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开始执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并强制经济活动必须在不超过某种环境标准之下进行。环境质量标准在各国或各地区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环境质量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国家,则环境质量标准设定的较低。由此导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污染型企业为了逃避自身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前倍受世人关注的国际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局部工业化地区的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以及有毒废料的全球转移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致使人类本身开始重新审视其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革等在内的多种努力,使经济活动不排或少排污染物质,以及对所排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的污染治理,使之达标(达到规定标准)排放。然而完全达到零排放不仅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有时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矛盾有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得以较好地解决。我们知道,自然界本身是有一定净化能力的,有效地通过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选择合理的区位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对此,研究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如制止在城市的上风向布局污染型企业等,通过对环境自净能力大小和污染治理经济合理性的认识与把握,进行功能上的划分,并分别制定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对进驻企业类型的限制,从而尽最大可能在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又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也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与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仅不能制造出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同时也由于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造与高科技劳动力,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了稳定以及支持其创造性劳动,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空间。这种良好的居住与社会空间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因此,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相关活动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所说的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位置,指场所在三维的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可由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来精确地表示;还包括相对地理位置,它是指场所在地理空间中相对于周围的地理事物的相对的地理位置关系。相对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经济地理内涵,例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郑州是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重要枢纽,就含有大连以及郑州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交通优势。相对地理位置是变化和发展的,例如在描述九江市的相对地理位置时,在京九铁路开通前,通常说是长江岸边的一个重要城市,现在则一般说是长江与京九铁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这对于九江而言,无疑表明其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的增强。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等的距离,市场中心有不同的层次,有全球尺度的市场中心,国家尺度的市场中心,也有区域性的市场中心。接近市场中心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则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展开。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空港、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因此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反映经济可进入性的运费因交通方式不同差别很大,并且,随着经济活动内容的变化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各种运输方式的重要性也在发展变化。就一般而言,空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重要性在日益加大,因此,很多经济活动开始向空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集聚的倾向明显。现代经济活动不仅需要实物传输(这主要由线路交通手段来实现),也需要非实物的信息传输,事实上,后者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中更为重要。现代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进行,除可以获取大量多样的劳动力供应、接近市场、具有集聚效益外,也与大城市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关系密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增进区域对经济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入性越低。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完善,制度的进入性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在一些开放比较早的沿海城市尤其是经济特区城市,市场发育程度高,开放度大,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较好的制度可进入性,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在那里集聚的重要条件。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在社会可进入性中,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发展成为区域性世界城市,世界金融以及贸易的中心,是同这两个城市普遍能使用英语具有很大关系的。另外,由于语言(方言)相通,香港企业对广东的投资很活跃;同样韩国企业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发展,语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科教文化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语(主要是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对于以世界市场为主要对象的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社会可进入性还反映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我国沿海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有经商传统,挑剔性地方市场已经形成,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属于社会可进入性的反映。总而言之,经济活动要求具有高度的可进入性,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是影响经济活动能否在这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都无不是以给定的交通技术与手段为前提。充分把握交通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对于理解与认识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意义重大。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图24)。就上述一般的交通现象,可以用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来概括。交通现象的第一个要素是连接A、B、C、D的交通线,即我们通称的“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而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线具有“长、宽”,长表示点与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以及经济距离等,而宽则表示通行强度(运输容量),例如公路则有从普通乡间公路到标准的高速公路等。交通现象的第二个要素则为“人和物质的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起终点流”即为仅考虑起点和终点的流动,在图24中,包括AB间,AC间,AD间,BC间,BD间,CD间的6种流动,若考虑反方向流动,则有12种流动。“区间流”则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仅考虑通过某一区间的交通流。例如在上图中BC间的区间流则为BC间,AC间,AD间,BD间4种流动。交通现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地域”。用交通网和交通流可以描述交通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交通流,交通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在图25中,以(a)中A和C为例,从A到B为2(两个区间)、到C为1、到D为2、到E为3,即A的通达指数为8,从C到A为1、到B为1、到D为1、到E为2,即C的通达指数为5,明显地C比A有较好的通达性。2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在图25中,(a)的分散指数D为36,(b)的分散指数D为30,(c)的分散指数D为26,说明(c)比(b),(b)比(a)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好。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由于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运费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交通运输仍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与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正是为了减少由于不必要的转运而引起的站场成本增加,著名区位经济学者胡佛提出了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就不同运输方式而言,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以水路、铁路、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而铁路则高于公路;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远途运输。在图26(a)中,运距小于OB时适于公路运输,而运距在BC之间则适于铁路运输,当运距大于OC时适于水路运输。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在图26(c)中,就a而言,距离增加一倍,则运费增加一倍,一般现实中不采用这种定价制度;b是目前很多交通部门采用的定价制度,区段内运价相同,我们经常乘坐的城市公共汽车或地铁基本上是采取这种定价方式,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c为许多卡车、铁路、船舶、航空交通采用的定价制度。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则是有利的(图26(b)。在现实中,交通方式在途中变化的情形经常存在,在中转站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转站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图26(d)。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传统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大多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二)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前已述及,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区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不仅仅是核心生产要素从资本和劳动力到知识与知识劳动力,生产、管理以及产品特征也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从规模生产到精益生产,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性到及时性,从刚性生产到柔性生产,从注重成本与质量控制到注重创新与适应性;特别是产品特征从标准化的系列产品到智能化的个性产品,从市场周期长的产品到市场周期短的产品;市场特征也从区域性和相对稳定到全球性和经常变动;流通形式从中介、有形市场交易到无中介、无形的电子商务;而产业特征则从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资本密集型产业,到以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为辅、知识密集产业等。以上的变化,使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铁路枢纽以及港口的优势已不显得那么重要或突出,相反,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交叉点的作用在日益加大。一方面产品已经从大量标准化生产转向少量个性化生产,产品重量和体积都大大减轻或减小,从前空运不可能的产品或零部件也变得可能。同时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14992926.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