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经济二 0889 上课笔记.docx

    • 资源ID:1655707       资源大小:154.24K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二 0889 上课笔记.docx

    专题1: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和经济本质一、经济学的定义、概念等经济学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1934年外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这个行为是考察人们怎样处理目的和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资源、手段之间的关系。另一个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它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这就是两个经济学的定义。这两个定义涉及一个共同的问题:人类如何合理的使用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产品需要的目标。这既揭示了经济学的本质,也说明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活动是使用资源进行生产并交换,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行为。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福利和社会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本质,和研究经济学的意义。第一个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资源的无限性问题。这是人类生活在世界上,遇到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的资源比较贫乏,自然资源缺乏,像日本。我们中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的人口众多,有12亿人,所以资源相对缺少。因此,合理的、有较的使用资源、节约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因此,合理的、有较的使用资源,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穷的,也就是无限的。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有两方面:一方面,人类需求资源的种类是无穷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就产生了。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停止,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另一方面,需求的层次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低级资源需求得到满足,那么,高级需求资源也会产生。这种情况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对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要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消耗,也要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人类会学会合理的利用资源,开发新的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叫机会成本。就是人类对资源的选择,投入某一种特定的用途后,而放弃其它的用途,所能获得最大的效益。比如对水资源的利用。水的资源,它的用途是广泛的。水的资源可以航运、灌溉、养殖等。但是用水来解决居民生活的紧迫问题,即解决居民生活用水而放弃其它的用途,就是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对于稀缺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课题。世界的资源是丰富的,用途是广泛的,但资源是稀缺的、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和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是各种的情况。对于资源是用于丰富和改善发展人民生活,发展经济,还是用于军事和国防,是一个重要课题。要合理的使用资源,但基础是民用,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丰富和改善。同时,还要发展国防军事和保卫祖国。这两方面的情况不可偏分。另外,人类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开发新的资源。要发展新的高科技,节约资源,有效的利用资源,这是利用资源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国家现在开始利用西部资源开发西部,这是合理的利用资源的重要课题,因为我们国家西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像石油、各种矿藏。我们开发和利用西部自然资源,会使我国可持续发展。另外,我们国家当前就要动工的“南水北调”这个问题,也是合理使用资源的重要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生产要素及其配置。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要使用资源,也就是生产要素。它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的才能,另外,还有技术和信息。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智力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生产中,越来越占有重有的地位。土地不仅是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像森林、江河湖泊、海洋和矿藏。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像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等。企业家的才能是指企业家素质和建设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上面生产要素及生产要素的内容。生产要素在世界上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治、社会活动归根到底是资源问题。国家之间的领土、河流争议,甚至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都涉及到资源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可能性的边沿。这个问题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能力上的限制,不管是发达的社会,还是发展中的社会,其生产能力都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就说明了经济社会要充分利用其生产要素对生产的重要性。这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根本的问题。资源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有三大经济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就是说资源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究竟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产品怎么分配。第二、如何生产的问题。这是指有哪些人来进行生产,来指挥生产,组织生产,用什么样的资源,采用什么技术生产等。第三、为谁生产的问题。指产品最终为什么人消费的问题。就是产品如何在社会中进行分配的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经济体质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式都不一样,其实质也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制的基本方式,也是各个国家要采取或已经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的配置是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也就是说,哪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数量多,那么资源就配制给那个企业。在当前世界全球性的科技产业化的趋势下,显示出利用资源的新特点。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对待资源观念的不同,传统的工业技术的发明,导向都是尽可能多的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高效益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来取代已经衰竭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技术产业化的趋势,要求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知识和智力投入为决定力量,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基础产业。根据联合国权威机构的预测,未来科技产业化的趋势将以计算技术、生物技术、原子核能技术为标志,涵盖生命、能源、海洋、空间、材料、环境等重要领域。这是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又被称为小经济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它所涉及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个体经济单位的选择受到价格的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条是理性人的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益为动机的。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一般来说,经济学中通常的假设是理性的。其中,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而生产都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这是生产和消费中的两个特点。第二条是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一假设的条件主要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包括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有完整的知识。即了解全部的情况,并懂得商品的性能。这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又称大经济学。它是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要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因此,也被称为收入理论和就业理论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两种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两者互相补充,互为前提。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选择的结果。而宏观经济则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假定不变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这是第四个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他们两者间的关系。第五个问题,在资源选择中,理性选择是经济理论的中心。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不能拥有我们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产品或者商品不能够随心所欲的需求,我们必须节约。因此,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应当基于利益最大化和机会成本最小化。我们的行为必须做到经济可行而且有效,这一点尤为重要。经济学假定是在自由选择条件下,每一个人都试图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成本的最小化,这是其的特点。这类经济问题及其选择不仅影响每个当事人,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影响厂商、政府、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不同的经济体制先解释一下经济体制的概念。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社会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经济制度及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环节,是基础。经济体制表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可变的、发展的。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完善社会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它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这类自由市场经济,没有政府参与。在经济活动中,由个人、公司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所有经济决策。这类消费者,决定选择消费什么产品,公司或企业决定生产什么产品,使用什么要素,以及如何进行生产。社会上的产品和消费类型,都是由这些个人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自由市场经济由个人自由做出决策、选择。一般的说,它与土地资产私有制相联系。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源配制的实现,有这样三个方面:一、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是力图使货币体现出最大的价值。二、每个人自由的做出他们的经济选择,像消费者、企业和工人等。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的活动及供给和消费决策相互影响,从而决定市场。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要仔细讲授。三、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自觉朝着相对价格高的用途上配置。上面这三个方面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容。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市场机制能对变化的需求和供给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价格下降,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利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工人、技术人员要不断的提高科技文化及业务素质,更有效的工作,使工资收入提高。消费者购买时越仔细,货币收入所能体现的价值就越大;三、人们出于自己的利益,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产品,最终导致资业配置与需求相一致。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支持者常说,“追逐私人利益,将导致社会利益。”这就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第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限的,一些大公司可能会垄断一个行业,提高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使公司失去高效率的动力。第二、权力和财富可能会不平等的分配。垄断公司可能牺牲别人来获取高额利润。第三、一些公司的行为是对社会有害的。比如,化工厂,可能污染环境,另外从伦理学的意义讲,自由市场经济可能鼓励自私、贪婪、权力至上。第四、私有企业不会生产一些对社会有利,对自己无利的产品。第五、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出现高失业率和生产下降、衰退、价格上涨等问题。上面五个方面,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和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的计划经济,又称命令式经济.这一经济体制中,所有与资源配制有关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或通过政府的指令来进行。一般的说,与土地和资本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制度相联系。国家从三个层次上对资源进行配置。一、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的分配,通过牺牲现在的消费,把资源用于投资,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二、在微观经济层次上,计划各行业以及各企业的产量、所使用的生产技术、需要的劳动和其它资源,以便由国家统一归划和控制。为保证投入的可行性,国家可能做出某种形式的投入、产出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计划;三、计划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产出分配,依赖于政府特定的经济目标,政府奖励生产品多的企业,鼓励生产的积极性。完全计划经济的优点:政府对经济作通盘考虑,对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另外,政府引导大量资金去投资,可以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生产劳动力安排的计划下,可避免失业,并考虑生产和消费对社会的影响,以便做出全面规划。完全经济体制的问题与缺陷有五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越庞大和复杂,做计划的信息搜集和分析的任务就越大,计划复杂可能导致管理费用昂贵,即官僚机构带来昂贵的费用;第二、计划经济不存在专门的价格体制,由国家武断的制定价格,可能包含着资源实效的使用,无法确认投入的价值,就很难估计投入的不同技术之间的相对有效性;第三、很难给出适当的动机,来促进工人和管理者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产品;第四、资源完全由国家分配,会降低个人自由,而消费者很难自由选择购买的产品,产品由国家按计划供给;第五、政府强迫执行计划,计划脱离现实,可能不得人心。另外在计划经济中,政府会遇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问题,就是说不能够及时的反应社会需要,这是计划经济的问题和缺陷。4.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混合而成的,称作混合经济。它是指市场条件下有政府干预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朝鲜、前苏联等是完全计划经济。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波兰等是混合经济。东欧国家也逐渐开始废除计划经济,支持私有企业。西方国家不断的进行私有化,并减少政府对私有企业的约束。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需不断的完善。在混合经济中,政府调解的作用:一、通过税收、补贴或者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二、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利润、房租等调节相对收入的区别;三、通过法律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对教育和国防。另外,利用税收补贴或国有化调控生产和消费的类型;四、通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和利息。直接控制价格和收入汇率来调控失业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上面四个方面说明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这是上面讲的混合经济,它的作用以及国家在调解当中的作用。这是第四个问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框架,是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同时也吸取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管理经济的某些成功经验,再加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的初期,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对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恢复国民经济,为奠定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是指计划经济在七十年代以前,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全民所有制,把集体经济所有制看成落后的经济形式。企业没有自主权,只能听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和长官意识,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二、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在收入分配方面,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经济体制、解放社会生产力,成为历史的必然。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点。第二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我国从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国情,认为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表现为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同发达的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特点,这个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否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三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奠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就说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性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个精辟的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对立的思想束缚,使我国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以增强活力,提高素质;二、 加快市场的培育。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制;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总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试图实现国家有效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第四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建设中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上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的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经济发展体制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十五”计划也把发展做为主体;把机构调整做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为动力;把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做为根本的出发点。上面是从四个方面讲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上面讲的是第一个专题。这个专题主要说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合理的使用资源、节约资源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这个问题当中,不同的经营体制对于合理的使用资源、节约资源或者获得最大效益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上面第一个专题所讲的中心内容。专题2: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这一章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是第二个专题的一个中心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要研究一下弹性理论,说明影响供求的因素,对于供求数量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政府对市场机制所采取的干预政策及其后果。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和供求规律。一、市场(一) 市场的含义,这是属于市场中的一个问题。从它的字面含义来看,市场是指物品的交易场所。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广泛存在过农产品的市场,这是由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含义,为我们今天所采用,如集贸市场,自由市场等。近代以来,市场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它已经不再是上属那种以一定场所为根据的狭隘含义了。现代认为,凡是一定地区或某一个行业内存在的交易活动,都可以称为市场。为了对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下面对于市场的含义做一些说明。 对于市场的含义有着两种说明,一种认为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是一切买卖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这都是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关于市场的定义。即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一切买卖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 这是一个定义,常见的定义。 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所给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也有一定的权威性。马歇尔对市场的定义是这样规定和说明的: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的场所,而是指任何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者和卖者彼此之间的来往是如此自由,以致于相同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这就是马歇尔对市场所做的定义。另外,马歇尔还补充说,一个市场越完全,则市场的各个部分在同一个时间内对同一种商品支付同样价格的趋势就越强。 上面是市场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角度不同,前面那个概念是说明市场经济关系的特征。一些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经济关系的特征。而且,通常是指各种市场关系的总体,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后面马歇尔这个定义说市场是指某个产品的市场,或者说是某一行业内的市场,这个概念着重说明市场的技术特征,较为具体。 市场的基本概念应该是应该当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有多种变化的。市场有时候是指经济中的整个市场体系,有时候是指某一行业内的市场,有时候是指某一产品的市场; 第二点、市场可以有固定的场所也可以没有固定的场所。在各种市场中初级产品市场应保留有集市市场的形式,证券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心也表现为固定场所,这些都是固定交易场所。另一方面的在现代通讯手段日益先进和普及的情况下,电报、电话、电信、网络等通讯联系方式成为基本交易方式,因而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场更为普遍。这就说明了市场在现代通讯条件下的变化。第三点、在同一市场内同一产品的价格趋于一致。如果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较大,市场便是不完善的,或者说存在着市场分隔。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市场不统一情况非常普遍。 (二) 市场经济。1. 市场经济的概念。对于市场的经济概念有过许多不同的理解,我们将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含做出解释。每一个经济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市场要素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社会资源有效的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中的问题。市场含义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资源如何配制的问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一种经济体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所谓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指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和控制、参与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我们提出现代市场的概念是为了将现在出现的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十九世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区别开。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其利益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不同的产权主体。在现代经济中产权既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也可由个人所有,作为自然人的个人和作为法人的企业都在法律上表现为一定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对于财产所享有的财权、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二、经济中的交易遵循自愿的原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地做出各种决策。企业和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任何对自主经营的非法干预都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企业无法自主经营的时候,那么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第三、经济中各主体必须承担市场经营带来的经济责任。这个责任分两方面: 一方面市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得以生存,效率差的企业一但亏本便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市场经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必须对这种意外的风险承担财产责任。3. 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才会产生追求盈利的冲动,从而主动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盈利就无法生存,因此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企业受到预算硬性的约束; 第二、经济中的决策活动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活动主要是由企业来进行的。企业根据所获得市场的信号,灵敏地做出反应,做出生产或不生产和如何生产的基本决策。正是市场经济中这种分散决策的方式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而达到优化;第三、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要求的市场信号。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价格信号发生作用的,这种信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的利用。在产权鉴定明确,也就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市场信息或信号体现了效率要求。这种信号能使供求走向均衡。在企业经营受到不正常的外部干扰时,如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所产生的市场信号很可能是扭曲的,其结果很可能造成盲目生产和资源的浪费。(三)市场体系1. 什么叫市场体系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的范围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而市场的扩大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的内容已经突破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界限,也突破了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界限,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拉入了市场交易、市场配置的轨道。从市场的空间结构来看,市场不仅突破了地上的界限,而且突破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广阔的国际市场。从市场组织的媒介来看,市场与有形市场已不再是同义语,许多市场的存在和市场功能的实现,都是在无形的非组织化的市场进行的。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便利场所,而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承担了组织和协调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在市场交换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市场的作用来越来越重要,市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赖以生存的市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体系,就是现代的市场与过去市场的区别,现代市场新的特点。 2. 完善的社会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的有机整体。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经济的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市场体系的每一个市场,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其各自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经济理论中实现自愿的最优配置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足够的交易市场,同时各个市场又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动都会引起或牵动其他市场的变动。任何一个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市场的配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个相互作用而不能够互相代替的市场整体。3. 市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做出不同的分类。如按照产品的交换范围场所来划分,市场体系是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组成的。国内市场又进一步划分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这种划分的方法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无具体组织的市场不适用。如果按照商品流通的环节来划分,可以将市场划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这种划分方法的定义角度较为狭窄。按照市场交易的对象和市场的职能和作用划分,可以大致化分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需要说明的是,完整的市场概念应当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市场的供给者、市场需求者和交易中介。这意味着市场本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作用代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另一层含义是交易中的具体情况作用和便利程度。(四)市场机制机制的概念是指关系的内在联系。市场机制这个概念用来说明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方式和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概念。 1. 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比如说,在某个汽车市场上,厂商生产的汽车量小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那么消费者就买不到汽车.为了使厂商的产量与消费的购买量相等,只要让厂商增加产量或者消费者抑制自己购买的欲望减少购买。汽车的价格上涨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因为更高的价格会刺激厂商提供更多的汽车也会抑制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当汽车产量增加后,价格会下降,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也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价格调节汽车厂商和购买汽车消费者的关系。如果情况相反,汽车供给量过多,则价格下降,就可以使产量减少,购买量增加。总之,只要价格可以自发地上升或下降,就可以使消费者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表明消费者与厂商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是互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实现的。价格这种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格机制,就是价格通过自发调节来实现买和卖的平衡。通过价格来调节买者和卖者的一致和平衡,就是价格的机制。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第一点。 2. 价格机制能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自由的变动。如果价格是固定的或者停止不变的。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致,就可能出现产量过多或过少、购买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但消费者与厂商的决策最终要一致,当价格起不到一致的作用时,就会有其他的机制强制使它们相等。例如,在商品短缺的时侯,消费者就要排队购物,或者实行某种形势的配给制,凭票证定量供给,就象我们在五六七十年代凭粮票等各种票证供给。在厂商产量大于消费者将要购买的数量时,厂商就不得不增加存货,或者销毁多余的产品。所以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最终将相互一致。经济本身内在的客观要求,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最终必定要实现。在各种方式或手段中,价格是最有效的手段。价格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经常变动。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是由市场机制解决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会随着供求的变化而自发的小波动,最终使市场处于供求的一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正是这种调节过程中价格的机制,解决了微观的经济学。二、供求规律 供求的概念,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定义。是指在给定的价格下购买者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需求表明一个消费者或所有买者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这就是需求的定义。供给和需求,一个是愿意买,一个是愿意卖。(一)需求和需求的规律需求和需求规律。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的概念,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需求中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是一致的。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就不能算做需求。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对于一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被称为需求量。需求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关系,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需求量和价格之间之所以遵循需求规律,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另一方面是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这就叫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的程度主要依赖这种商品的支出。该商品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当该商品的价格提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幅度就越大。代替效应的程度依赖于可以替代商品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就是替代商品。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需求的规律和需求的概念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所论证的。实际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消费喜好哪种商品他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消费者的偏好,受广告、时尚、对其他消费者的观察、对健康的考虑和原来购买商品的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二、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替代商品是可以以另一种商品产生类似功效的商品,比如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就有火车和汽车是相互替代的商品。一种商品替代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就会转过来对原商品需求越大。比如说人们对咖啡的需求依赖于茶叶的价格,茶叶价格上升咖啡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第三、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互补商品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某种功效和需要一起消费的那些商品,例如汽车和汽油,鞋和鞋油等就是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购买互补商品的数量就会减少。而对原商品的需求就会缩小越小。例如对汽车的需求依赖于汽油的价格,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就会降低。 第四、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增加,消费者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但并不是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和消费者的需求、收入按照同方向变化。有些商品的需求随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减少,这些商品被称为低档商品。 第五、收入的分配。由于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尽相同,收入的分配对商品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当国内的收入从穷人流向富人时,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同时穷人就会变得更穷,他们可能不得不转而购买低档的商品,对低档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收入差距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 第六、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某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在价格上涨之前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他的需求就会上升。上面的六点说明了决定商品需求的价格和其他因素。 (二)供给和供给的规律。供给和供给规律 供给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叫做供给。这和需求概念的解释差不多,对应于一定的特定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被称为供给量。和需求规律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遵循着一个特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这个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按供给规律变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比如说农民为了增加某种高价农作物的耕作面积,而把较贫癠的土地也用来耕作,这种耕作的成本就增加了,而且增加的产量不可必免的要多施肥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二 0889 上课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