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前广场地下公共汽车库设计方案.docx
站前广场地下公共汽车库设计方案设计时间:2010年3月1日3月10日目录目录1说明2汽车库的选址4车库的概况5车库的总平面设计说明5车库的进出口设计说明9汽车库的交通组织设计说明20汽车库的防火设计说明24汽车库的通风、采暖、排烟设计说明929汽车库的排水设计说明36 汽车库的照明设计说明381、 说明1.1 设计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交通总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建筑制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地下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2 相关概念(1)汽车库停放和储存汽车的建筑物。(2)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汽车回转时汽车的前轮外侧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3)地下汽车库停车间室内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高度超过该层车库净高一半的汽车库。(4)坡道式汽车库汽车库停车楼层之间,汽车沿坡道上、下行驶者为坡道式汽车库。坡道可以是直线型、曲线型或两者的组合。(5)缓坡段当坡道坡度大时,为了避免汽车在坡道两端擦地面设的缓和线段。(6)停车位汽车库中为停放汽车而划分的停车空间或机械停车设备中停放汽车的部位,它由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必须的距离组成1.3 设计小组的成员组长:吴迪(0704010103)组员:张晓田(0704010201)吴成睿(0704010226)刘修义(0704010222)赵歆(0704010214)黄平善(0704010215)1.4 设计分工吴迪:汽车库的总平面设计张晓田:汽车库的通风、采暖、排烟设计吴成睿:汽车库的交通组织设计刘修义:汽车库的车行与人行出入口设计赵歆:汽车库的防火设计黄平善:汽车库的照明、排水设计2、 汽车库的选址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1.1汽车库库址选择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及防火等要求。3.1.2特大、大、中型汽车库库址,应临近城市道路。3.1.3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公用汽车库库址距主要服务对象不宜超过500m。3.1.5地下汽车库库址宜结合城市人防工程设施选择,并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3.1.6汽车库库址,应避开地质断层及可能产生滑坡等不良地质地带。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1特大、大、中型汽车库总平面应按功能分区,由管理区、车库区、辅助设施区及道路、绿化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2.1.1管理区应有行政管理室、调度室、门卫室及回车场。 3.2.1.2车库区应有室外停车场及车轮清洗处等设施。 3.2.1.3辅助设施区应有保养、洗车、配电、水泵等设施。 3.2.1.4库址内车行道与人行道应严格分离,消防车道必须畅通。3.2.1.5库址绿化率不应低于30%,库址内噪声源周围应设隔声绿化带等绿化设施。站前广场地下汽车库位于沈阳北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下,其北侧为沈阳北火车站,西侧为地下街,南侧有一条直线形城市次干道,东侧有一条直线形城市次干道,该广场的周围有酒店、银行、餐饮店等公共场所。 综上考虑,该地区有较大的车流量,且车辆集中、交通繁忙,地下汽车库使处于道路网的中心地段,与城市交通总规划要求相适应;该地区属于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周边无学校、住宅、医院等建筑,满足城市的环境规划;该地区也有着相当大的人流量,结合城市的人防工程,该地下汽车库进行平战结合设计。所以,在此处建设地下公共汽车库可以解决周边各设施的停车需求,适应城市的动态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可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解决城市用地问题,并带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备战效益。3、 汽车库的概况该汽车库的所在地为沈阳被火车站站前广场,属于单建式地下公共汽车库,位于地下一层,其西侧有一地下街。汽车库的服务车型为小型车,停车容量为252台,属于中性的坡道式汽车库(51<容量<300),汽车库占地总面积为9283m2,车库的高度为4.83m 。根据场地形状,共划分为6个停车区,面积指标为36.8m2/台。汽车库的设计为平战结合的地下工程,平时功能为车库,战时功能为人防区。4、 汽车库的总平面设计说明4.1 汽车库的组成及功能分区本汽车库总平面应按功能分区,由管理区、车库区、辅助设施区及道路、绿化等组成。管理区有行政管理室、门卫室等,辅助设施区有配电室、消防水池、风机房、集水池、器材室等,另外还有厕所等服务设施。库址内车行道与人行道进行了严格分离。库址进出口处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为30000 m2 ,满足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的库址绿化率不应低于30%。 各功能区的具体分布及其空间大小在总平面图W-1中有详细的标明。4.2 汽车库的出入口本汽车库的车辆出入口设置了2个,布置于停车场东侧两端,分为出口和进口,净距80m。采用拐弯式进出流线,出入口均采用单向双行坡道,坡道宽为8米。入口处设计为读卡式自动控制。考虑防冻,出入口处分别设置钢制骨架的玻璃顶棚和热风幕。4.3 汽车库的交通组织 本汽车库采用垂直停车方式、后退停车,前进发车的发车方式。停车位采用4.8m * 2m的长方形每个停车间内放三台汽车,每个停车间用柱子隔开;每17个停车间组成一个大的停车区,用墙隔开。 库内采用单行双车道,车道旁设有人行通道,主通道宽8m,次通道宽7.6m。具体的人行与车行路线以及安全出口的设置见图W-2。4.4 汽车库的防火 根据本车库的停车区的布局和规范要求,每个防火分区是由每一个大停车区并上下延伸所得到的,各防火分区的面积约为1600 。每个防火分区都有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并配有一个消防水池、 10个消防栓和20个泡沫灭火器。4.5 汽车库的通风、排烟与采暖本汽车库采用无管通风系统,5个防火分区各设一个通风系统,每个系统设置11台诱导风机。根据沈阳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则排风口设于下风向,送风口与其相对,形成推拉式通风换气的主气流方式。采用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时,独立设置排烟系统,只需在排烟管上安装根据消防指挥中心信号控制启闭的电动阀;在排烟风道排烟风机入口处安装排烟防火阀。平时通风时电动阀开启由排风口排风;火灾时电动风阀关闭,排烟防火阀开启,排烟口打开,排除烟气。选用HTF(双速)系列消防高温排烟专用轴流风机,平时排风为低速,火灾时转为高速。由于此车库位于北方高寒地区,在冬季要送热风,送风系统要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以免冻坏空气加热器。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送风、排风量很大,加热补风能量非常可观,用排风的废热预热新风,(或是用地面上公共建筑的空调排风作为地下车库的补风系统。)4.6 汽车库的排水在地下车库出入口处设置了两条集水明沟,净宽为450mm,深度300mm,上设钢制或铸铁篦子,以防止室外水的侵入。室内排水采取重力排水方式,用地漏排水,通过地面找坡,将积水汇集,积水再由地漏通过管道汇至集水池,最后由集水池排入城市地下水道。4.7 汽车库的照明 照明均采用36WT8荧光灯,光效为75,利用系数为0.7,维护系数为0.7.。 出入口车道灯管采用36WT8荧光灯,灯管长轴与车道垂直,一排共两灯管,灯管等距放在车道中间,两灯管与车道两旁的距离均为1.9m,两灯管间距为1.8m,任意后排灯管与前排灯管距离为3.8m。车库内照明采用分组照明,针对不同的时段采取“1 / 4开”,“半开”“全开”以达到照明节能的作用。次车道的灯管分2列16排摆放,灯管长轴方向与车道平行。主车道的灯管分21排两列摆放,灯管长轴方向与车道平行,一排放置两个灯管。停车位的每一小单元内布置2个灯管,灯管长轴方向与停车方向垂直,两灯管居中放置,且在一条直线上。应急照明设计可分为疏散照明设计、备用照明设计、安全照明设计。疏散照明由安全出口标志灯和疏散标志灯组成,在地下建筑各厅室出口出入口等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考虑照明节能,备用照明采取将正常线路中1/3灯管接入备用电源的方式,接入的灯管间隔安放,当断电时用于备用照明,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用于应急照明。安全照明采用指向信号灯照明的方式,安放于柱子上,指向出口。4.8 汽车库的抗震本地下车库位于地下一层,且地上没有高层建筑等较大和荷载,在防震设计中以构造设计和防震缝设计为主,在建设中要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对重点的梁柱要进行抗震处理,同时建议在每个矩形分区的两端设立抗震缝,同时在两个车辆进出口附近设立横向抗震缝。5、 汽车库的出入口设计说明5.1出入口数量及布置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6.0.10 条: “两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0m;两个汽车坡道毗邻设置时应采用防火隔墙隔开”;6.0.11条:“停车场的汽车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停车数量不超过50辆的停车场可设一个疏散出口。”。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4条:“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各汽车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m;3.2.7条:“特大、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出入口应设于城市次干道,不应直接与主干道连接。”;3.2.8条:“汽车库库址的车辆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不应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m处作视点的120°范围内至边线外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3.2.9条:“库址车辆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离应大于50m;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80m。”考虑到设计停车量252台,本车库为中型地下停车场,西侧直接与地下街相邻,以及周边实际交通情况。设计出入口数量为二,布置于东侧两端,北侧为入口,南侧为出口,两出入口的净距为80m,采用拐弯式进出流线,出入口均采用单向双行坡道,满足通行量要求。5.2 坡道参数设计1)坡道宽度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6.0.9 条:“汽车疏散坡道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4 条:“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各汽车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m。出入口的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5m”;4.1.6 条:“汽车库内坡道可采用直线型、曲线型。可以采用单车道或双车道,其最小净宽应符合表4.1.6的规定。严禁将宽的单车道兼作双车道。”坡道最小宽度表416坡道型式 计算宽度(m) 最小宽度(m) 微型、小型车 中型、大型、绞接车 直线单行 单车宽0.8 3.0 3.5 直线双行 直线双行 5.5 7.0 曲线单行 单车宽1.0 3.8 5.0 曲线双行 双车宽2.2 7.0 10.0 注:此宽度不包括道牙及其他分隔带宽度。4.1.12 条:“当坡道横向内、外两侧如无墙时,应设护栏和道牙,单行道的道牙宽度不应小于0.3m。双行道中宜设宽度不应小于0.6m的道牙,道牙的高度不应小于0.15m。”4.1.14 条:“汽车库的汽车出入口宽度,单车行驶时不宜小于3.50m,双车行驶时不宜小于6.00m。汽车库出入口处当为城市道路时,其与道路规划红线及通视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3.2.8条规定,并宜于出入口上方设防坠落物措施。”本地下停车场坡道设置为单向双行,并限定小型车为服务对象,车道最小宽度5.5m,道中设隔路道牙0.6m,两侧设边道牙各0.3m,结合防火规范规定最小宽度7m,设计坡道宽度为8m,其中隔路道牙0.6m,边道牙0.3m×2,隔路道牙两侧车道宽各3.4m。2)坡道纵坡及局部长度确定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5 条:“公用汽车库的库址,当需设置办理车辆出入手续的出入口时应设候车道。候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m,长度可按办理出入手续时需停留车辆的数量确定。但不应小于2辆,每辆车候车道长度应按5m计算。”4.1.7 条:“汽车库内通车道的最大纵向坡度应符合表4.1.7的规定。”汽车库内通车道的最大坡度表注:曲线坡道坡度以车道中心线计。4.1.8 条:“汽车库内当通车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其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应为坡道坡度的1/2。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曲线的半径不应小于20m,缓坡段的中点为坡道原起点或止点(图4.1.8)。”4.1.13 条:“汽车库室内最小净高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汽车库内室内最小净高表4.1.13车型 最小净高(m) 微型车、小型车 2.20 轻型车 2.80 中、大型、绞接客车 3.40 中、大型、绞接货车 4.20 注:净高指楼地面表面至顶棚或其他构件底面的距离,未计入设备及管道所需空间。 由于限定小型车为服务对象,考虑到行车舒适,取坡道纵坡坡度12%,由于最大纵坡大于10%,依据规范设置缓坡段,并取其坡度6%。停车库内净高大于2.2m,取3.5m,库内管线布置区垂直高度1.33m,库顶距地平面1.3m,并设置300mm高挡水段,坡道总垂直升降6.43m,缓坡段水平长度取4m,垂直升降0.24m,则坡度为12%的正常坡段水平长度为:(6.43-0.24×2)÷12%50m。并在坡道底设置长度为5m的水平段。坡道总水平投影长度为:4×2+50+5=63m.确定口部长度:设计坡道通车道垂直高度3m,则口部长度为:63-5-4-(6.43-3-4×6%)÷12%=27.5m出入口处设计为读卡式自动控制,依规范设置应候车道,小型车设计车长4.9m小于5m,故设长10m的候车道,其横向设计同纵坡道。所有坡道横向由中线向两侧降低,坡度1%,便于排水。5.3 相关设施、设备1)入口自动控制设备 出入口处设计为读卡式自动控制,读卡器分别设于两车道左侧,挡车杆与缓坡相隔100mm,读卡器与挡车杆间隔3m,读卡器向外3m设置减速档,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2.14条:“地下汽车库在出入地面的坡道端应设置与坡道同宽的截流水沟和耐轮压的金属沟盖及闭合的挡水槛。”所以于减速档外侧设置与车道同宽排水沟。2)顶棚本地下车库位于沈阳,多雪且属于严寒地区。为防止坡道积雪并致使表面结冰影响车库正常使用及行车安全,于出入口处分别设置顶棚,顶棚边缘距离挡水段水平间隔1m,外边缘距地面竖直距离3m。介于保障行车视线,自然采光,驾驶员心理考虑,顶棚采用钢制骨架的玻璃顶棚。3)防滑设施出于坡道的防滑考虑,坡道表面拟采用符合防火规范的无溶剂型焦油改性环氧砂浆防滑耐磨面层,其面层厚度58mm。4)坡道防冻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6.3.2 条:“严寒地区的地下汽车库应在坡道出入口处设热风幕。”考虑到进出口宽度达8m,设计在停车间进出口顶部各设置两部风幕机,将室内外的空气隔开,防止室内外冷热空气交换,一定程度上保持停车库内温度。5)平战转换对于战时防护,考虑到现在仍处于和平时期,我国外交坏境良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低,平时仅分别于停车间出入口设置防爆、防泄漏安全门。临战阶段改玻璃顶棚为钢筋混凝土顶部,战前更可加固坡道,加强防冲击能力,配合停车间功能转换,专用于市民避难。5.4人员疏散口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3.1 条:“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 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5.3.12 条:“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平面上有2 个或2 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 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3 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 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5.3.14 条:“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5.3.17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0.75m;5.3.2 条:“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7.4.11条:“建筑中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不应设置卷帘门。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处应设置甲级常开防火门。”;7.4.12 条:“建筑中的疏散用门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除甲、乙类生产房间外,人数不超过60人的房间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 人时,其门的开启方向不限2 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采用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7.4.1 条:“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7.4.2条:“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2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3 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4 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它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7.4.3 条:“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应按本规范第11 章的规定设置消防应急照明设施;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m2;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7.4.8 条:“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两梯段扶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cm。”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3.0.3 条:“地下汽车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6.0.2 条:“汽车库、修车库的每个防火分区内,其人员安全出口不应小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6.0.2.1 同一时间的人数不超过25人;6.0.2.2 类汽车库。”6.0.3 条:“汽车库、修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建筑高度超过32m的高层汽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地下汽车库和高层汽车库以及设在高层建筑裙房内的汽车库,其楼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疏散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1.1m。”6.0.5 条:“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单层或设在建筑首层的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点至室外出口的距离不应超过60m。”确定地下汽车库防火等级为一级,同时每个防火分区内至少设两个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考虑实际情况,实际运营时,汽车库内较少同时结合防火分区设置,保守估计为单个防火分区内同一时间的人数为100。以疏散效率每股人群37人/min计算,若将时间控制在1min,则要求同时疏散三股人群,故结合规范设计为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两个防烟楼梯间,分设与南北两侧(具体位置见图),结合汽车库停车位布置与总体布局,既满足了距离要求,也平衡了单个出口的疏散量。设计将疏散任务平分于两个疏散楼梯,即单个楼梯在1min内疏散人数为50。根据构造以及功能划分的实际情况,设计四种疏散楼梯间。1)总长7m的防烟楼梯间D-1。上述要求疏散能力50人/min以上,因此设计为满足两股人流并行,净宽为2×(0.55+0.35)=1.8m,栏杆扶手高1.1m,宽100mm,并在相邻扶手间留0.2m间隔,满足规范要求,因此确定楼梯间宽为1.8×2+0.2+0.1×4=4.2m。依照规范于楼梯与停车间之间设置进深2m的防烟前室。楼梯间设计宽度为1.8×2+0.1×4+0.2=4.2m。楼梯设计采用平行双跑楼梯,共设四个梯段,汽车库至地平面垂直升降6.13m,另设与地面连接出有0.1m高档水段,取踏面宽0.28m,踢面高0.16m,则踏步数为6.230.1639,设计平台深度为1.4m则第一、二、三梯段踏步数为(7-2-1.4×2-0.2)/0.28+18,第四梯段踏步数为(7-1.4×2)/0.2817>39-8×315,故设第四梯段踏步数为15。2)净长度5.45m的封闭楼梯间D-2。楼梯设计采用平行双跑楼梯。宽度同1)所求设计为4.2m。设计踏面宽0.28m,踢面高0.16m,则踏步数同上为6.230.1639。设计第一梯段为9个踏步,二、三、四梯段为10个。第二梯段水平长度为0.28×(10-1)=2.52m,则分别设平台深度为1.45m,1.48m。第一梯段与防火门间距1.76m。3)出于功能分区考虑,设计宽4.2m,长6m的封闭楼梯间D-3,楼梯设计采用平行双跑楼梯。楼梯宽度为2×(0.55+0.35)=1.8m,扶手宽0.1m,相邻扶手间距0.2m。另设踏面宽0.25m,踢面高0.16m,踏步数为6.230.1639。设计平台深度2m,第一梯段与墙间距2m,则第一、二、三梯段踏步数为(6 -2×2)0.25+1=9。第四梯段踏步数39-9×3=12。楼梯间,防烟前室的门统一采用开启方向为疏散方向的乙级防火门。楼梯与外部连接处设100mm高挡水段,另外连接处设置距离挡水段向外延伸1m,距离楼梯最小净高为2.2m的玻璃顶棚,用于遮挡雨雪,同时可以保证自然光采入及引入自然风。5.5 汽车库周边设计1)引道出口处外边缘距离支干道20m,设计出口引道为内径10m,宽8m的半圆环引道。入口处中线距离支干道112m,候车道外缘距离障碍物20m,障碍物与候车道夹角113°,拟采用内径43m,宽8m弧形道与道路相接,经由长75.7m,宽8m与障碍物外缘平行的直车道后通过内径22.1m,宽8m的弧形道接入候车道。所有直线引道设1%横向坡度便于排水,环形车道设置外径超高3%。引道在两侧设置边道牙,道中用分割线分开,不设置中道牙。2)绿化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1.5 条:“库址绿化率不应低于30%,库址内噪声源周围应设隔声绿化带等绿化设施。”设计在停车间上方地表建设小型公园,以花草,低矮灌木,卵石小道,石凳,小亭为主体,即可作为市民日常休闲场所,也可方便出入火车站各方人员稍作休息,同时起到消音降噪的效果。同时于坡道出入口两侧在不影响行车视线前提下适当种植低矮灌木,一方面消除进入地下的压抑感,同时可少量减低噪音外传。6、 汽车库的交通组织设计说明6.1 汽车库建筑分类 规模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停车数(辆) 500 301500 51300 50 本车库停车数为252,属中型停车场。6.2 停车与发车方式汽车停驶方式是指存车所采用的驾驶措施,有前进停放,前进出车;前进停放,后退出车;后退停车,前进出车三种驾驶方式。根据分析得知,平行存车时,驾驶方便但所需面积最大,该角度适合狭长而跨度晓得停车车,对本停车场不太实用。斜角停放时使每台车占用面积较大;垂直停车方式单位长度停放车辆最多,但通道所需宽度最大,驶入驶出车位需要倒车一次,尚属便利,用地比较紧凑。本汽车库有较大面积且多跨的停车间,用地整齐规则,适宜选择垂直停车这种方式,车辆停放时车身方向与通道垂直。布置时可以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详细见图W-2。发车方式分为三种:(1)顺车进倒车出 所需通道宽度较大,用于行车集中,出车不急的车库(2)倒车进顺车出 所需通道最小,用于有紧急出车要求的多层,地下车库。(3)顺车进顺车出 所需通道宽度最大,进出方便,用于有紧急出车要求的多层,地下车库。第三种情况属特别要求,占地过多,所以从本停车场的角度考虑可以放弃。在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比较中,考虑到通车道最小宽度限制。前进停车式要求通行道最小宽度9.0m,后退停车式要求最小宽度5.5m(规范),所以本车库采用后退停车,前进发车。6.4 汽车设计车型外廓尺寸本停车场为小型车设计,小型车总长4.8M,总宽1.8M,总高2.0M(规范)。6.5 车道与人行道宽度的确定垂直式停车时汽车间纵向净距,小型车,0.5m汽车间横向净距,小型车,0.6m汽车与柱间净距,小型车,0.3m汽车与墙、护栏及其他构筑物间净距,小型车,纵向0.5m,横向0.6m注:纵向指汽车长度方向、横向指汽车宽度方向,净距是指最近距离,当墙、柱外有突出物时,应从其突出部分外缘算起。 通车道宽度S 出入口处与邻车的安全距离可取300mmZ 行驶车与车或墙的安全距离可取5001000mmR 汽车环行外半径r 汽车环行内半径C 车与车的间距= R + Z - 由该公式可得出行车道的最小宽度为5.5m。 本汽车库的主车道宽度设计为8m,次车道宽度设计为7.6m。人行道是专供行人步行交通所用。人行道宽度一般为1.5m左右,本停车场即为1.5m宽。为了保证行人交通安全,人行道与车行道应有所分隔,一般高出车行道15-20cm左右。6.6 停车位 停车位采用4.8m * 2m的长方形(本组的柱子直径0.6m),详见图J-1。汽车库的停车位的楼地面上应设车轮挡,车轮挡宜设于距停车位端线为汽车前悬或后悬的尺寸减200mm处,其高度宜为150200mm,车轮挡不得阻碍楼地面排水。详见图J-1。6.7 逃生通道: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6.0.5 条规定,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单层或设在建筑物首层的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室外出口的距离不应超过60m。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14中规定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该小于1.1m。因此,逃生通道设置为宽度为1.8m的逃生楼梯(平行双跑式)。安全出口见图M-5。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第6.0.7条规定 ,、类地上汽车库和停车数大于100辆的地下汽车库,当采用错层或斜楼板式且车道、坡道为双车道时,其首层或地下一层至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汽车库内的其他楼层汽车疏散坡道可设一个。第6.0.9条规定, 汽车疏散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且第6.0.10条规定两个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0m;两个汽车坡道毗邻设置时应采用防火隔墙隔开。 因此,本汽车库设置了2个汽车疏散口,坡道宽度为8m(双车道),2个疏散口之间的间距为80m。6.8 备注: 汽车库内的人行与车行的交通组织流线见图W-2。汽车库内出入口段应设减速挡(详图见图J-2),并宜在柱子、墙阳角及凸出构件等部位设防撞措施(详图见图J-2)。汽车库内应在每层出入口的显著部位设置标明楼层和行驶方向的标志,宜在楼地面上用彩色线条标明行驶方向和用1015cm宽线条标明停车位及车位号。在各层柱间及通车道尽端应设置安全指示灯。7、 汽车库的防火设计说明7.1 防火分区所谓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地下汽车库为2000平方米。如果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可翻倍,即:4000平方米。我们设计的防火分区是每一个大停车区前后延伸至设备用房外墙所得到的一个防火分区。一共分为五个区域。在总平面图上从左到右防火分区面积依次为:1区1591.08,2区5区为1664.4。我们的防火分区的面积符合规范。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511条规定:汽车库应设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墙或防火隔墙上不宜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耐火极限采用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我们所设计的车库的每个停车区域都是由墙隔开,而每道墙就成为了天然防火墙。7.2 自动喷淋系统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中地下停车库安全等级划分规范,本汽车库为中危险II级。该安全等级的自动喷水系统的设计参数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设计喷水强度为8Lmin·,作用面积为160,喷水工作压力为01MPa。其正方形布置的边长要小于3.4m,矩形布置的长边边长最大为3.6m,一只喷头的最大保护面积为11.5,喷头与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7m。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7.1.2条规定,直立型,下垂型喷头的布置,包括同一根配水支管上的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不宜小于2.4m。第7.1.3条规定除吊顶型喷头及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不应大于150mm。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9.1.2中的第三条说明,根据德国喷水装置规范规定:首先确定作用面积位置,再求出作用面积的喷头数。要求各单只喷头的保护面积与作用面积内所有喷头的平均保护面积误差不超过20%。本地下汽车库采用是柱网布置形式及喷头布置方式(常用方法),并使用矩形布置。现作用面积为300,长边为1.2300=20m,短边为15m,作用面积内喷头数为40个,每个喷头的计算流量为q=k10p=80L/min=1.33L/s. 作用面积内的设计秒流量为Q = 20 ×1.33 L/ s =26.6 L/ s ;作用面积内的平均喷水强度为W = 80×40/ 300 = 10.67L/ (min·) > 8 L/ (min·) ;作用面积内任意4个喷头所保护的面积为7.92 ,喷水强度为80/ 7.92 = 10.1L/ (min·) > 8 L/ (min·) 。仍以300作用面积40个喷头计算,其平均保护面积为300/40=7.5,当布置喷头时,一只喷头的最大保护面积为7.92。其误差小于20%,符合规范。 每个防火分区内均有一个消防水池,其目的是为方便自动喷淋系统管道的连接,使其有效地减少管道内水头损失。消防水池统一布置在汽车库的北侧,具体位置见图W-1。7.2 泡沫灭火器数量及其摆放由于一般的火灾是由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为主的火灾类型组成,所以不仅可以用水来灭火(自动喷淋系统和消防栓),我们还考虑用最安全的干粉类灭火器来处理部分火灾问题。由于在每个防火分区我们并没有将房间列入其内,所以我们考虑在房间周围强化安置灭火器和消防栓来提高其在房间周围的安全等级。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规定,灭火器采用手提式,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4),每个设置点安置2个灭火器。 根据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来计算各区的灭火器数量。由于25区面积相同,这里我们仅以1,2区为例来计算说明。 (1区1591.08,2区5区为1664.4。)(1)计算单元所需配的灭火级别(说明:安装了消火栓和喷水系统,所需的灭火级别乘以系数0.5,未安装,乘以0.9以提高安全级别):1区保护面积为1591.08,Q=1.3KSU=1.3×0.5×1591.081.0=1034.2(B);2区保护面积为1664.4,Q=1.3KSU=1.3×0.5×1664.41.0=1081.86(B);(2)计算单元所需灭火器的数量:1区:1034.2B55B=18.8,取整得19;2区:1081.86B55B=19.67,取整得20;由于每个点位放置两个灭火器,所以每个防火分区的灭火器数均取20个,均放置10个点位,每个点位安全级别为110B级别。由于每个防火分区均为矩形,所以以环边长边缘放置。其中在房间旁加强布置。安置点见图W-4 。7.3 消防栓的布置 消防栓应设置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7.17条规定,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在市政消火栓保护半径150m及以内的车库,可不设置室外消火栓。由于火车站属于安全重点保护区域,在保护半径150m内有消防栓,而本汽车库处于火车站范围内,故不设置外部消防栓。依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7.1.9 中规定,室内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消火栓口径应为65mm,水枪口径应为19mm,保护半径不应超过25m。地下汽车库的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30m。室内消火栓应设在明显易于取用的地点,栓口离地面高度宜为1.1m,其出水方向宜与设置消火栓的墙面相垂直。第7.1.10条中汽车库、修车库室内消火栓超过10个时,室内消防管道应布置成环状,并应有两条进水管与室外管道相连接。供水管道管径最少为DN100。考虑本汽车库的防火分区的规整特点,结合灭火器的摆放位置,我们在每个防火分区的车位柱旁放置消防栓,并只在一排柱子旁排放,栓口离地面高度为1.1m,其出水方向与设置消火栓的墙面相垂直。由于每个防火分区竖向长度很大,所以布置为环形边缘放置,以不影响车辆出入和停放。竖向每两个消防栓的距离为16m,符合规范要求,横向两个消防栓之间距离为19m,也符合规范要求。管道每一个防火分区布置一条,并与泵房(消防水池)连接在一起。具体布置见详图W-4。7.4 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中心依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附录部分,地下停车场属于二级保护对象。报警区域按照防火分区划分,也分为五个区,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依据规范5.2.3.1系统中应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设置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