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外商投资促进规划.docx
湖南省外商投资促进规划湖南省商务厅目 录一、国家现行宏观经济政策对湖南的总体要求3(一)中部崛起战略与中央宏观布局3(二)“两型社会”建设与“和谐发展”3(三)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4(四)湖南省未来五年投资促进工作目标4二、湖南的省情与吸收外资现状5(一)湖南省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6(二)湖南省吸收外资状况6三、投资促进的重点领域与区域分布11(一)湖南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11(二)区域规划与城市群建设14(三)促进10大重点领域,带动产业集群大发展20四、针对目标投资者的系统营销31(一)三个层面、互为支撑的品牌金字塔31(二)系统营销的方式31五、系统营销的体制保障31(一)建立“三足鼎立”的现代营销体系31(二)规范行为、改善环境、确保系统营销体系的顺利运行31第一章 国家现行宏观经济政策对湖南的总体要求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和建设“两型社会”战略,是为了改变东西部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实现均衡发展,促进中部和湖南实现对内和谐小康可持续发展,对外建立节约环保友善的国际形象。湖南在中央宏观战略布局的指导下确立了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1.1 中部崛起战略与中央宏观布局国家“十一五”规划对“中部崛起”的要求是: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国家发改委在“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外资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鼓励外商扩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服务业的投资,在市场准入资格、准入程序、业务范围方面依法给予适当倾斜的政策。”1.2 “两型社会”建设与“和谐发展”2008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通知明确要求,推进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1.3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GDP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缩小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万元GDP能耗降低20%”等综合指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发展的愿望。在经济发展方面,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任务。在区域布局方面,突出了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在城镇化方面,提出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体现了长株潭核心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明确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湖南省还出台了“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并确定了重点培育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区域布局。1.4 湖南省未来五年投资促进工作目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国际及沿海产业转移,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是我省近五年投资促进工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纵向比,进步很大;但横向与沿海地区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部其他五省比,发展已明显滞后。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和国家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政策的实施,为湖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争取引进战略投资者50家,其中引进世界500强510家;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36%,力争23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湘落户,培育扶持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群体;力争实现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以上,年递增50%以上;再争取设立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出口加工区,争取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认定;招商项目库中的省级项目每年在1000个左右,客户库中的重点客商名单4000个、其中可联络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400个。第二章 湖南的省情与吸收外资现状湖南地域辽阔,物产富饶,传统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随着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湖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呈现农业产业化的美好前景。目前,主要农副产品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前10位。其中苎麻居全国第1位,生猪居第2位,烤烟居第4位,稻谷产量多年为全国之冠。湖南还是中国四大产茶省之一。近年来,湖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2006年,全省166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475亿元。湖南又以“文化大省”和“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还在行使其“教书育人”职责的书院。“岳麓书院”门前“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更是高度概括了湖南人才辈出的历史境况。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毛泽东的“红军”,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出版湘军”到“电视湘军”,湖南人又在新时代不断写下新的篇章。湖南的工业具有较好基础,创造出许多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台磁悬浮实验列车,第一个双足步行机器人,第一架“蜂王”飞行器、第一台智能工具机,第一个电子U盘,中国最早的“银河”I、型巨型高速电子计算机,第一副国产飞机刹车片等等,今天的湖南工业有望取得更大突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电子与信息等十几个优势产业和以长株潭为代表的7个高新技术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79. 49亿元,增长26. 3%,在许多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湖南的制造业企业也正在逐步展示自己的实力。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空调,长丰猎豹等企业在全国已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湖南的先进制造产业已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以长沙为基地的数字仪表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正使湖南制造业在中国迅速崛起,“湖南制造”已大步走向世界。2.1 湖南省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2.2 湖南省吸收外资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试探性的国际资本开始流入湖南省。1992年,湖南省吸纳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的26万美元一跃成1.29亿美元,为前9年累计金额的1.5倍。此后,湖南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总量成倍增长,到2002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亿美元(10.31亿美元),2005年跨越20亿美元(20.72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32.71亿美元)。1983-2007年,湖南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9.19亿美元,年均增长26.2%。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2.6;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5.6。近7年来,累计使用外资金额占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资总金额的70.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绝对额居中部6省第3位。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737家,合同外资金额53.19亿美元,增长21.35%;实际使用外资32.71亿美元,增长26.11%。外资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湖南省资金不足,改善了产业结构,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合管理水平提高,扩大了就业,为湖南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湖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2.2.1 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过去五年,湖南省大项目大幅增加,拉动了全省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2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43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7.46%。湘投国际、五凌电力、华润电力B厂、中联重科、镁镁科技等一批战略投资者项目的实际到位外资均达2500万美元以上。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359个,合同外资金额82.3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比重的56.33%。世界500强企业加快在湘投资步伐,一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我省服务领域吸收外资取得新的突破。迄今,在我省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0多家,世界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了2家研发中心。2.2.2外资产业构成以制造业为主,农业比重过轻近年来,湖南外资来源地域不断拓宽,实现了以港澳台地区为主,向全球拓展的格局。2001-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香港地区投资63.5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0.1%;台湾地区投资12.32亿美元,占9.7%;欧盟国家投资10.95亿美元,占8.6%;美国投资7.58亿美元,占6.0%;拉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7.17亿美元,占5.7%;韩国投资5.09亿美元,占4.0%;加拿大投资2.73亿美元,占2.2%;非洲国家投资2.73亿美元,占2.2%;大洋洲国家投资2.64亿美元,占2.1%。 图1:2002-2006年湖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状况 表1:2002-2006年湖南省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美元行业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个数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农、林、牧、渔2006.417.455.103.173.68采矿业702.242.611.791.722制造业163752.4561.7842.2540.7147.3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23.9111.517.875.66.51建筑业822.638.896.083.754.36交通传输、仓储和邮政业331.062.471.691.141.3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640.680.470.50.58批发和零售业862.762.651.811.752.03住宿和餐饮业1113.563.192.181.51.74金融业40.130.460.310.060.07房地产业43413.9129.6820.3017.420.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41.093.522.411.51.7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50.480.390.270.160.1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60.832.121.450.630.7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40.770.80.550.50.58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71.831.661.141.011.1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10.030.00370.000017002.2.3 外资来源广泛,港台投资占据半壁江山目前我省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过去五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新批项目为200个、1868个、1053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6亿美元、50.11亿美元、32.7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58%和38%。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过去五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37家,合同外资金额61.7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省吸引外资总量的52.45%、42.25%和47.32。2007年制造业吸引外资比重继续攀升,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额15.6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47.88%,成为第二产业中吸引外资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总量虽然占到全省利用外资总量的1/3强,但与全球服务业FDI流出和我省广阔的服务业市场相比,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且以地产项目为主,可持续性不强。第一产业利用外资增长幅度较大,过去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06%,但总量很低,创历史最高记录的2006年也仅7312万美元。外资农业项目普遍规模较小,主要在100500万美元之间,投资类型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长期以来,我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一直徘徊在35%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称誉不相称。2.2.4外资区域分布集聚效应明显 过去五年,“长株潭”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02家,合同外资金额82.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85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9%、56.23%和54.45%,城市群外资集聚效应明显。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这种城市群外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以珠三角外资内移为主的承接外资梯度转移开始显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郴州、衡阳、永州作为“粤港澳后花园”,已成为我省承接外资梯度转移的主要地区。图2:2001-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显著特点 香港地区投资63.5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0.1%; 台湾地区投资12.32亿美元,占9.7%; 欧盟国家投资10.95亿美元,占8.6%; 美国投资7.58亿美元,占6.0%; 过去五年,“长株潭”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02家,合同外资金额82.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85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9%、56.23%和54.45%,城市群外资集聚效应明显。 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86.91亿美元,占68.5%。第三章 投资促进的重点领域与区域分布湖南省引进外资发展产业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扶持三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特别是把销售收入率先过1000亿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卷烟制造业、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走一条优势带动、重点突出、全面兴旺的工业化之路。湖南省引进外资发展产业的重点举措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其一是在全球范围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促进我省产业升级扩量;其二是实现与珠三角的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并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扩大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其三是积极东进,争取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机会。3.1 湖南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十五”以来,湖南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着力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团化水平,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已经和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3.1.1 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永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显示器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卷烟制造业形成了以长沙、常德烟厂为依托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产业集群;钢铁有色初步形成了以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和以株冶、株硬为依托的有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株洲化工集团为依托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此外,浏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初具雏形。3.1.2 传承历史文化,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湘阴调味品等产业集群。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拥有近1000家花炮企业,从业人员40万,目前年销售收入达20余亿元,占全国花炮产量与出口量的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花炮产业基地。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拥有陶瓷生产企业3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2005年,醴陵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目前醴陵已成为集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力陶瓷三大类,拥有4000多个品种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3.1.3 依托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如蓝山县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仅几年时间,全县毛织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372家,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织加工基地,形成针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4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2004年回收各种废旧物资58万吨,加工量25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永兴白银冶炼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2004年,提炼白银达1800余吨,实现产值45亿元。3.1.4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是:围绕精品钢材、锰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站配套及输变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造纸、陶瓷及花炮、轻纺、卷烟、新材料等十六大类产业,全省重点培育5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的聚集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同时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积极培育一大批能够参与国内和区域间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8000亿元左右,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比例达50%以上。其中,到2010年,形成3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101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余产业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一批相关产业在规模上进入和保持国内同行业前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产业集群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2%。图3:50个产业集群在全省的地域分布图长沙市长沙铝材深加工集群 长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长沙中药及生物医药集群 长沙粮油乳茶加工集群 长沙汽车及零部件集群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长株潭电站装备集群 长沙信息产业集群 浏阳花炮产业集群 长沙家电业集群 湖南烟草产业集群 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 共12个株洲市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集群 株洲基础化工产业集群 株洲肉乳加工集群 株洲汽车零部件集群 长株潭电站装备集群 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集群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 株洲服装棉麻纺织集群岳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4800615001943460044共8个湘潭市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集群 湘潭肉湘莲槟榔加工集群 湘潭汽车及零部件集群 湘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长株潭电站装备集群 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集群 湘潭新材料产业集群常德市410003617共7个衡阳市衡阳钢管及加工集群 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 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 衡阳汽车及零部件集群 衡阳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集群 29益阳市3847005241614001300共5个邵阳市邵阳酒果蔬糖加工集群 邵阳造纸产业集群长沙市494842413431共2个岳阳市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岳阳粮油调味品茶加工集群 岳阳造纸产业集群 50003331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怀化市2302512071100共3个常德市常德铝冶炼及深加工集群 常德化学原料药及中成药集群 常德粮油水产品加工集群 常德轻纺机械集群 常德纺织集群 湖南烟草产业集群4540392231183328共6个郴州市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 郴州数字视讯产业集群衡阳市邵阳市2137380012003226共2个益阳市益阳造纸产业集群 益阳棉麻纺织集群共2个永州市永州酒油果蔬加工集群 永州汽车及零部件集群 永州市23935共2个娄底市娄底薄板及加工集群郴州市27共1个怀化市怀化粮油果蔬加工集群 怀化林纸一体化产业集群 共2个张家界张家界旅游商品加工集群 共1个自治州湘西锰深加工集群共1个3.2 区域规划与城市群建设对照一、二、三产业在湖南的发展现状与分布情况,可以把湖南分割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即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东中部地区构成第一梯队;以郴州、衡阳和永州为主的湘南经济区,由岳阳、常德和益阳构成的洞庭湖经济区和由娄底、邵阳组成的湘中经济区构成第二梯队;由怀化、吉首、张家界所串起来的湘西经济区则属于第三梯队。3.2.1 “长株潭”城市群:合理利用内部差异特征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的核心,也是湖南经济的发动机,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带动、示范以及辐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长株潭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也是必要的。图4:湖南省“十一五”区域发展规划图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关于产业布局的要求:产业空间组织的分工布局要求:三市产业布局分工方向主要是:长沙作为长株潭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特别是要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要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陶瓷业、建材业,并且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湘潭要加速黑色冶金、精细化工、机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及原料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兴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建成新型的制造工业中心和新兴的科教基地。图5:湖南省“十一五”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图1. 产业空间组织的园区规划和产业带规划1) 园区规划原则园区规划布局以集中布局和中心城市依托为导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群核心地区,除了国家审批和个别省级工业园区外,核心地区以外的二、三产业园区原则上撤消,引导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的集聚。2) 园区规划(1)一产园区规划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黄金农业产业园、长沙岳麓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西岸农业产业园、湘潭西岸农业产业园。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县农业产业园、长沙开福区农业产业园、隆平高科技园、黄兴镇农业产业园、长沙城南农业产业园、长沙天心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东岸农业产业园。图6: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二产园区规划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市高塘岭外迁工业基地、长沙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一区四园)、湘潭鹤岭重工业改造基地、湘潭先锋农副产品生态工业园区、九华镇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天易生态工业园区、株洲栗雨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天台高科技工业园;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捞霞大运量机械加工基地、长沙星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天心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长沙雨花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湖南省环保工业园、湘潭竹埠港新材料工业基地、湘潭下摄司产业升级改造基地、湘潭双马机电工业园区、株洲清水塘综合工业区、株洲田心高科技工业园、株洲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宋家桥综合工业区、株洲黄家岭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金山环保工业区、株洲月塘综合工业区、株洲建宁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董家塅综合工业区。(3)三产园区规划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星城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长沙河西文化产业园、长沙含埔教育科技产业基地、湘潭大学城高科技园。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芙蓉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雨花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区、株洲喻家坪物流园、株洲大丰物流园、株洲杉木塘市场园区。3) 产业带的空间规划根据城市群产业发展目标与城镇空间组织构建的要求,在各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零次产业带。具体就是以现有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搬迁三市城市中心区和三市沿江地区的生产型企业至三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新工业区,远景规划在长株潭地区的东部沿南北向发展轴线采取串珠形式布局新的工业区,形成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东部产业带。3.2.2 湘南经济区:发挥“南大门”区位优势,对接“粤港澳”湘南是指湖南南部郴州、衡阳、永州三个市,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比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的重要基地。湘南开发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中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不断提高湘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富民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3.2.3 环洞庭湖“鱼米之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环洞庭湖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芦苇生产地,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全国重要的棉、麻、水产基地。GDP占全省的17.3%,农林牧渔产值占全省的22.0%,稻谷、棉花、苎麻、水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4.3%、80.2%、79.9%和44.1%。以益鑫泰、洞庭麻纺等为龙头的轻纺工业, 以泰格林纸、恒安纸业为龙头的林纸一体化产业, 以金健米业、粒粒晶米业等为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业,以亚华种业等为龙头的现代种苗业, 以洞庭水殖、益华水产等为龙头的淡水养殖加工业等产业在湖南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环洞庭湖区涉农科技队伍庞大,有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近10万人,近年来组织实施了市级以上涉农科技项目300多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00多项,引进转化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近1000项,引进示范农林牧渔新品种50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 以上。拥有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资阳区国家“水稻科技丰产工程”核心试验基地、岳阳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区等10多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基地(园区)。近年来,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众多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50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环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区位十分优越,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和水运便利,区内东有京广大动脉,西有枝柳铁路,且石长铁路连接东西两条铁路干线,长常高速公路和107、207、319三条国道环绕全区,与区内各市、县衔接伸向湖区腹地,多条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拥有湖南唯一的临江口岸、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的城陵矶港,湖区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机场相距不远。根据湖南省的整体规划,该地区将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与加工、淡水养殖与加工、棉麻与轻纺、林纸一体化等四个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科技示范基地。3.2.4 “三轴两主两次”,开发大湘西湖南省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怀化、张家界中心城市地位,培育吉首、武冈等次中心和若干重点城镇,以慈(利)-通(道)、龙(山)-新(宁)、新(晃)-溆(浦)为三条城镇发展轴,构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未来,湘西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和信息,使资源加工深度大大提高,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药材、矿产品和水电生产基地之一。特色旅游、精品旅游连线成片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旅游度假区。未来将充分发挥地区的文化底蕴,激发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从而扩大湘西地区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城市的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并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中,在城镇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增进城市文化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3.3 促进10大重点领域,带动产业集群大发展湖南未来三到五年投资促进工作首先应该围绕如下十大重点领域展开:“大湘西”经济圈3+5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大门”城市群 “大湘西”绿色人文旅游集群 农业产业化集群 对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特色园区 文化、创意、动漫产业集群 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装备制造及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 对接“珠三角”加工贸易特色园区 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图7:湖南省投资促进工作10大重点领域3.3.1 围绕“长株潭”城市群重点促进5大领域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是未来湖南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湖南省内各项资源禀赋与要素条件最集中的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应围绕文化、创意、动漫产业集群;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装备制造及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风电与新能源产业集群这五大领域重点促进。1) 充分利用湖南得天独厚人文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湖南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使湖南的文化产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一个产业如果能够占国民经济总量的5%,那么这个产业可以称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基本形成。 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十大优势产业中的装备制造、钢铁有色业占GDP的比重持平,高于其他八大优势产业。 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新闻出版整体实力明显。2006年湖南出版集团完成销售收入65亿元,实现利润2.6亿元。广播影视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8.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01%,2006年全省广播电视总收入43.52 亿元,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产业格局。2006年全国生产动漫节目8万多分钟,湖南生产约3万分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湖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1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约一倍。 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高科技园麓谷园区挂牌成立。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动画学会年会上,湖南省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全线胜出:原创动画节目年产量、获得广电总局“优秀动画片”,推荐数量、动画节目播出规模、动画节目产生效益四项指标均在全国获得第一。 2006年,湖南电视台创办“快乐购”频道,成为省广电集团旗下的国内第一家全国连锁、电视直播的购物公司,开播10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这一创新,为广电集团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改变了省广电集团收入主要来自广告的传统模式,也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实现产业升级。要相应地调整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投资项目的选择方面,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核心竞争力强,且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找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创造条件,在最有市场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中开辟领域,拓展空间,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生产出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促进湖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利用人才优势,建设高科技人才富集区对接全球服务外包很早以前,就有“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那是说湖南的湘雅医学院是和北京协和医院齐名的。今天,岳麓山大学园在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地中也是榜上有名。众所周知,服务外包是以人才和教育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长沙,是中部地区最具承接服务外包优势的城市。长沙市是中国重点高等教育及科研基地之一,有45所高等院校和76家专业培训机构,全市有高等教育在校学生45万余人。全国每4个软件人才中就有1个是湖南人。长沙市的综合通讯能力居全国第3位,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18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行通讯联系。同时,长沙高开区是中部地区惟一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