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世界现代史ppt课件.ppt

    • 资源ID:1652808       资源大小:231.50KB        全文页数:14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世界现代史ppt课件.ppt

    导 论,世界现代史是古老的世界史学科中一门年轻的分支。 世界现代史最主要的特征是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运动。 世界历史开始于近代,但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现代史。,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及内部分期问题,1、开端问题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比较普遍的有:1917年十月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凡尔赛和会召开20世纪初,2、内部分期,(1)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以195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3)把世界现代史分为四个阶段:1917、10-1929年为第一阶段;1929年-1945年为第二阶段;1945年-1955年为第三阶段;1955年-本世纪末为第四阶段。,二、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由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由敌视、对抗到并存、竞争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巨大增长的历史。,第一章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本章重点难点:1、20世纪初欧洲的优势地位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3、列宁主义的产生4、亚洲的觉醒的意义,参考书,1、 列宁全集第5卷:怎么办2、列宁选集第2卷: 亚洲的觉醒 3、列宁选集第4卷: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4、斯大林全集第6卷: 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5、斯大林全集第6卷: 论列宁主义基础6、(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7、(美)拉塞尔.F.韦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8、(美)德怀特.L.杜蒙德:现代美国(1896-1946年)9、英霍布斯鲍姆: 帝国的年代 10、孙成木、刘祖熙、李建等:俄国通史简编 11、梁守德等: 民族解放运动史(17751945) 12、王铁崖、王绳祖选编:18981914年的欧洲国际关系 13、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14、周光友: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近代分册 ,思考题,1、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2、简评美国“门户开放”政策。3、试述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意义。4、如何理解“20世纪初的欧洲是落后的欧洲”?,第一节 世界的整体化趋势和 欧洲的优势地位,20世纪初,世界已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被纳入世界历史中。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在经济上,欧洲不仅是世界的银行家,而且是世界工厂,在国际贸易方面,欧洲也占有优势;在军事上,俄、法、德、英是世界上头等军事大国。,第二节 非欧洲国家的崛起,在欧洲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同时,美国和日本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非欧洲国家的崛起表明欧洲政治体系已被世界政治体系所取代。,一、成为世界 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一)、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 原因:(二)、美国的对外扩张及其政策1、“门户开放”政策2、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二、日俄战争与日本 跻身世界列强行列,1、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2、日本的对外扩张,第三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 俄国1905年革命,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20世纪初期的俄国俄国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性国内形成了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提出了寻求跃过资本主义新途径的历史性任务,二、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与列宁主义的诞生,1883年普列汉诺夫(18561918)在日内瓦创建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98年3月,代表俄国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三、19051907年俄国革命,革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5年1月10月之间。是革命浪潮兴起阶段,各地爆发革命活动,出现了俄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总罢工。第二阶段:1905年10月1906年1月。沙皇颁布十月宣言,12月武装起义后,革命转入退却时期,读者阵地由街头转入议会。第三阶段:1906年1月6月16日,沙皇政权得到巩固时期。沙皇公布国家基本法,召开第一届杜马,斯托雷平改革与“六三政变”,四、1905年革命的意义,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虽然没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资产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国家杜马也保存了下来。革命锻炼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的准备。它不仅促进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从而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亚洲觉醒是20世纪初世界发展的新现象。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基本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范畴。,二、亚洲觉醒的背景,1、帝国主义对亚洲的再瓜分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西化教育造就了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3、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出现了政治组织。4、日俄战争和俄国1905年革命的影响。,三、亚洲觉醒时期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1、基本任务2、类型:3、特点4、历史意义,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大战的背景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参考书:,1、(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2、(苏)H .H .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3、萨拉、孙成木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4、(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5、(美)约翰.托兰:1918无人区6、詹姆斯.乔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7、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的战争目标政策8、弗里茨.费舍尔:战争错觉:1911-1914年的德国政治,9、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10、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1、法迪罗塞尔:外交史12、约翰.F.V.凯格:法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3、帕克.托马斯.穆恩:帝国主义与世界政治14、E.M.厄尔:土耳其,列强与巴格达铁路15、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年)16、H.斯图尔特.休斯: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参考影片,1、翼(铁翼雄风)2、西线无战事3、光荣之路4、战地春梦(永别了,武器)5、卡门6、漫长的约定(漫长的婚约)7、大幻影,思考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结果及其影响。,第一节 大战的背景,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的形成及扩军备战1、“三国同盟”的形成2、“三国协约”的形成三、巴尔干问题,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 和战争的性质,一、战争的爆发二、战争的性质,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一、欧洲战场的四条战线二、战争进程,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1、欧洲的衰落2、美国、日本的兴起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及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三节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 欧洲革命风暴第四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参考论著:,1、谈谈不幸的和约问题的历史、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 2、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斯大林全集第10卷) 3、刘淑春: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齐世荣、廖学盛: 20世纪的历史巨变) 4、廖学盛: 苏联早期民主实践初探 (同上),5、闻一:“一国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1990年第3期。6、叶书宗、王斯德:也论列宁主义和战时共产主义,世界历史1982年第二期。7、邸文:试论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德国史论文集1980年。8、阮大荣:重新探讨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失败的原因,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6期。9、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10、孙成木、李显荣:十月革命史11、洛赫:德国史,12、王政和编译:列宁遗嘱-来自前苏联的秘密报告13、曹胜强、程玉海:20世纪的世界革命14、阚思静选译: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5、(匈牙利)温盖尔马加什、萨博尔奇奥托:匈牙利史16、丁建弘:德国通史17、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思考题:,1、“战时共产主义”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其评价。2、试分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思想。3、试分析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的异同点。,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1、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3、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力量4、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索,三、俄国二月革命,1、二月革命的爆发2、二月革命后的时局特点 两个政权并存3、列宁与四月提纲4、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武装起义形势的成熟,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准备和胜利2、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苏维埃政府的成立3、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进军”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一、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初步措施1、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2、剥夺剥削者,创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合约的时间签订合约的地点签订合约的代表合约的内容签订合约的历史意义,三、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 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1、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2、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及其失败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含义内容评价,第三节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 的欧洲革命风暴,一、概况1、原因(1)一战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尖锐,劳动人民革命情绪空前高涨;(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欧洲国家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3)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发生了怀疑。,2、特点,(1)普遍性(2)革命内容的深刻性(3)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二、德国十一月革命,1、革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革命的经过3、革命的直接结果4、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对革命的叛卖5、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三、匈牙利革命,1、匈牙利革命的特点2、导致匈牙利革命特点的特殊条件3、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第四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一、共产国际的建立1、建立的历史条件2、共产国际的成立及意义二、共产国际的活动简况1、活动情况2、评价,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参考论著:,1、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世界历史1989年第2期2、陈必录:略论国际联盟,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3、吴小安:论国际联盟的诞生与威尔逊的失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4、孙运城:洛加诺会议和法国的安全保障,法国研究1989年第2期,5、冯梁:洛加诺会议的起源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安全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6、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7、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8、西.尤.维戈兹基:外交史9、鲍爵姆金:世界外交史10、(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1、汉译大众精品:(英)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12、汉译大众精品: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13、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下)14、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本卷主编余志森),思考题:,1、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何谓“道威斯计划”?它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试析洛迦诺公约签定的背景、内容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的召开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2、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一、帝国主义孤立和封锁苏俄政策的破产1、热那亚会议和海牙会议2、拉巴洛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二、德国赔款问题的逐步解决1、鲁尔危机2、道威斯计划:背景、内容、影响3、杨格计划,三、欧洲安全保障,1、欧洲条约集团的形成2、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背景、时间、地点、参与国、内容、影响3、集体安全与非战公约内容、意义及局限性,第五章 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第一节 概况第二节 美国的“柯立芝”繁荣第三节 法国的“左翼联盟”政府第四节 英国工党第一次执政和一九二六年大罢工第五节 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六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第七节 日本短暂的“稳定”和“田中奏折”,参考书:,1、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本卷主编余志森)2、何顺果:美国史通论3、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4、美德怀特.L.杜蒙德:现代美国(1896-1946年)5(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6、吕一民:法国通史7、丁建弘:德国通史8、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思考题:,1、简述二十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2、二三十年代德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第一节 概况,一、“相对稳定”的含义及实质 从1924年到1928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意、德、日等,出现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就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时期。,二、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科技 和政治经济概况,1、科技概况2、经济概况3、政治概貌,第二节 美国的“柯立芝”繁荣,一、美国经济繁荣的出现二、美国经济繁荣的几种因素三、美国共产党反对“例外论”的斗争,第三节 法国的“左翼联盟”政府,一、经济的恢复二、频繁更替的政府三、寻求安全,第四节 英国工党第一次执政和 一九二六年大罢工,一、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和工党第一次执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大英帝国的逐渐衰落。其主要表现:,1、大英帝国成员国和组成国地位发生变化2、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出现危机3、经济发展出现停滞 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 政治统治的变化 工党上台执政及其原因,二、英国一九二六年总罢工,1、原因2、过程3、影响,第五节 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二十年代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二、二十年代德国的外交政策1、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2、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外交政策,第六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法西斯上台执政 1、法西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2、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二、法西斯制度的确立1、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2、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进行法西斯改造,第七节 日本短暂的“稳定” 和“田中奏折”,一、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 总的来看,二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美等西方大国,但经济实力不及西方大国。而且,二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非常短暂,经历了两次动荡:1920年的经济危机;1927年4月的金融危机。,二、日本国内矛盾的加深,1、日本人民争取普选权的斗争2、日本人民反对“三大恶法”的斗争,三、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田中义一政府是在1927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台执政的。田中义一代表日本最反动、最富侵略的统治集团,其本人集军阀、财阀、贵族、政客于一身。 田中上台后,公然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 复第二节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关于 苏联革命前途问题的争论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第四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参考论著:,1、闻一:苏联20年代的土地租佃和雇佣劳动,世界历史1984年第一期2、丁笃本:重评苏联30年代的肃反运动,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3、卢之超: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4、郑异凡:布哈林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5、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6、基姆: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史7、斯特朗:斯大林时代8、(苏)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斯大林肃反秘史9、苏绍智、韩佳辰等:布哈林思想研究(译文集)10、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11、(俄)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克里姆林宫秘史12、(前苏联)瓦连京.法林:密室隐情13、徐秉让、余清馨: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李芝、张之洲:苏联国事风云录(上下),思考题:,1、苏俄是怎样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的?2、试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一、由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转变1、国际形势 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处于既均势又对立状态。均势是指帝国主义在经济上与苏俄建立贸易关系,对立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仍对苏俄抱敌视态度,仍没有放弃干涉苏俄的阴谋。,2、国内形势,(1)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整个工农业处于破产的状态;(2)政治形势十分紧张从工人队伍来看:成分的改变、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农民的状况: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掀起暴动和叛乱军队的状况:出现水兵兵变,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成就,1、俄共(布)“十大”和新经济政策的制定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3、国民经济的恢复,三、苏联的建立和苏联宪法 列宁逝世,1、苏联的建立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2年12月30日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5年土库曼、乌兹别克加入苏联。1929年塔吉克加入苏联。 1936年11月苏联由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2、苏联第一部宪法的通过,苏联成立以后,全苏第2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31日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这部宪法主要是确定苏联和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权限范围,没有涉及社会结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问题。宪法规定,联盟由各平等的民族自愿联合而成;在宪法范围内,各加盟共和国均享有主权,并保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其闭会期间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两院制,由相互平等的联盟苏维埃和民族苏维埃组成。,第二节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 关于苏联革命前途问题的争论,一、列宁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层的状况二、关于苏联革命前途问题的争论1、同托洛茨基的斗争2、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苏联工业化的具体任务3、工业化的进程4、工业化时期的政治斗争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6、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2、联共(布)党内围绕农业集体化问题的斗争3、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完成和存在的问题(1)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三个阶段、三种形式(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完成(3)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和苏联的对外政策,一、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1、苏联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颁布2、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二、肃反运动1、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原因2、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后果,三、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以慕尼黑会议为分界线。 慕尼黑会议之前,苏联一直推行集体安全政策,主张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制止和挫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计划,以保卫世界和平,同时也保卫苏联的安全。 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一面批评、争取英法,一面与德国周旋谈判,最后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企图以此避免战争,保卫本国安全。,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第二节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第三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第四节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参考论著:,1、舒运国:试析非洲经济的殖民化过程(1890-1928),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2、彭树智: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世界历史1992年第3期3、冯秀文: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思想基础,世界历史1990年第5期4、王辉云:甘地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世界历史1986年第9期,5、彭树智:论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6、朱克柔:库尔德成因,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7、米列尔:土耳其现代简明史8、(英)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9、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印度通史10、(美)塞华德.弗.克莱因:墨西哥现代史11、任鸣皋、宁明:论甘地12、(美)拉里.柯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圣雄甘地,思考题:,1、凯末尔主义述评。2、试评甘地和甘地主义。3、简述土耳其凯末尔改革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异同点。,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1、多样性的统一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多类型性。但亚非拉三洲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许多国家存在的基本矛盾。这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日渐发展。,2、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1)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朝鲜、越南(2)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印度的非暴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3)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巴西的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4)爱国的封建贵族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阿富汗派的改革、埃塞俄比亚 (5)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摩洛哥里夫部落酋长领导的起义,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1、中东的改革运动 世俗化成为这一地区现代化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 中东地域性改革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为高潮时期。 这次高潮由以下三次改革运动组成:1923-1938年的凯末尔改革、1919-1929年的阿马努拉改革和1925-1937年伊朗的礼萨汗改革。三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巩固政治独立,现代化和民族化构成其基本特点。,2、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北非出现了三次改革:1924年1-11月埃及柴鲁尔的改革、1921年9月-1924年10月阿卜德.凯利姆在里夫共和国的改革、1930年11月-1935年10月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埃塞俄比亚的改革。 柴鲁尔改革把政府民族化放在重要地位;凯利姆改革重点在调整军事体制,建立一支统一的军队来代替分散的部落武装;塞拉西一世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和消灭封建分裂局面,直接目的是为了保卫民族独立国家而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3、拉美地区的改革运动,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民主性的改革。,三、民族主义政党和 民族主义思潮,中东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实践活动,在20世纪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中东历史进程的最为活跃、最为持久的因素之一,是塑造中东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它的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接受以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地域联系作为认同的基础,而不强调以宗教作为认同的纽带。 在民族解放运动逐步发展基础上,亚非拉美各国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政党。这些政党领导人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民族主义的思想。,这些民族主义政党有许多共同之处:1、有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容易与帝国主义妥协。2、多数党主张非暴力主义,迷信西方议会政治,对资产阶级的宪法改革、殖民地统治方法的改变和改良主义抱有很大的幻想,企图通过改良、改革,逐步实现独立和自治。3、很少提出反封的任务,不重视深入发动、组织群众,多数政党的活动停留在宣传、号召及同殖民政府的谈判上。,民族主义思潮具有代表性的有:1、印度的甘地主义2、中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4、非洲的泛非主义,第二节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社会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的影响第一,使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使阶级、民族矛盾日益尖锐(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印度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2、甘地和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以印度教传统与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从而使印度的民族运动真正奠基于群众运动之上,改变了原先那种脱离群众的上层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活动。,3、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后,进行了三次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演习。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在1918年。第一次甘地以绝食方式配合阿默达巴德的纺织工人罢工,迫使资方增加工人工资;第二次甘地组织凯达县农民的非暴力抗税运动,取得了免缴田赋的胜利。第三次是以“总罢业”(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机关人员停止办工)为内容,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目标的非暴力抵抗运动。,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 1922年2月),1919年11月,甘地应邀在德里同穆斯林代表讨论联合抵制英国问题。在讨论中,甘地第一次用“不合作”一词,作为对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新补充。 1920年8月1日,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1922年2月12日的巴多利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主持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四、“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第三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和世俗化改革,一、凯末尔革命1、爆发革命的原因(1)战争给土耳其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使得土耳其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土耳其以深刻的影响;(3)土耳其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直接军事占领(1919年5月)和他们策动的少数民族进行的分裂活动而造成的。,2、革命的经过(1919年5月1923年7月),以民族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政治组织时期(1919年5月1920年4月)。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1919年5月9月,为统一全国政治组织阶段。7月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这实际上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个临时政府。9月成立了护权协会,通过了坚持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广泛政治纲领。 第二,1919年9月1920年1月,为国民公约阶段。1920年1月28日通过的国民公约实际上成了土耳其的独立宣言,也是土耳其民族革命的政治纲领和思想武器。第三,1920年1月4月,为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立阶段。1920年3月协约国在伊斯坦布尔登陆,唆使苏丹解散议会,逮捕和流放议员。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组成国民议会政府。,(2)民族独立战争时期(1920年4月1922年9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920年4月1921年3月为相持阶段。1920年8月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激起人民反帝浪潮,9月土耳其共产党成立。1921年初建立了土耳其国民军,在1月10日的伊涅纽战役中,国民军以少胜多,打败了希腊军,使战局发生变化。第二,1921年3月1922年9月为反攻阶段。1921年3月苏俄同土耳其签订友好条约。89月意大利和法国停止对土的干涉。,(3)外交谈判和共和国建立时期(1922年9月1924年4月)。 1922年10月11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七国与土耳其签定了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同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保、土九国签订了海峡制度公约、关于英、法、意军队撤出土耳其被占领区的议定书等文件。,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为土耳其赢得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也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海峡制度公约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需要,苏俄拒绝批准这个公约。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4、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凯末尔革命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由于没有解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问题,所以这次革命又是一次不完全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2)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5、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在土耳其国内通常称阿塔图尔克主义,是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耳其国家中孕育、在反帝的民族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并在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时间上看,它的形成经过了从1919年到1937年这18年的历程。,1931年4-5月,凯末尔提出了六条被称为有根本意义的原则,并据此制定了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党章、党徽。这六条原则是: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国家主义、革命主义。 1937年2月把六条原则归纳和升华为六大主义,并写进新宪法第二条,即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革命主义、世俗主义和国家主义。这六大主义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六大主义的前五项,是土耳其现代政治结构的理论基础,而国家主义则是土耳其经济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二、世俗化改革,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苏丹制、宣布建立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度,关闭教会学校,取缔托钵僧团,制定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改革服装头饰,推行司法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等。 改革历时15年之久,它使一度濒于灭亡的“西亚病夫”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第四节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1917年宪法和护宪运动2、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二、改革的内容1、打击军事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大力推进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大庄园主势力3、对石油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打击外国垄断资本的势力4、实行文化教育改革,三、改革的性质及历史地位,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1910年革命以来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是墨西哥现代史中的重要阶段。 卡德纳斯改革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主权,劳动人民的状况也得到某些改善。,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 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节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 三十年代的英国、法国第三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四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参考论著:,1、郑寅达:纳粹政治体制初探,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2、朱学勤:关于法西斯主义的阶级基础和产生的历史条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5期。3、邸文:希特勒上台至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全面确立,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4、邸文:第三帝国与教会,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5、李玉:30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形成及其特点,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6、胡国成: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及其持续的原因,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7、昌楷:大萧条年代美英法的经济、外交政策,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8、(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9、(德)沃尔夫冈.维佩曼欧洲法西斯主义比较10、(联邦德国)海因茨.赫内:党卫队,11、黄昕、黄瑛:盖世太保揭秘血魂魔影12、(法)雅克.德拉律:盖世太保史13、时代生活丛书:第三帝国14、(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15、(英)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16、(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17、美洛克滕堡著,朱鸿恩等译: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18、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思考题:,1、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后果。2、面对经济危机,美、德、日三国执政者采取了哪些不同的措施来缓和本国的危机?为什么?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4、试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特点1、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波及面最广、破坏程度最深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的影响几乎占据了整个三十年代,故又有“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之称。,2、经济危机的特点,(1)生产下降幅度大,失业人数多。(2)规模大,范围广,具有普遍性质(3)持续时间长(4)危机后进入特种萧条阶段,二、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后果,1、根源(1)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贫富差距。(2)工业部门开工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降低了社会购买力。(3)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品越积越多,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4)地产和股票的投机活动空前猖獗,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5)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对美国资本的依赖。,2、后果,(1)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危机导致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第二节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 三十年代的英国、法国,一、美国罗斯福“新政”1、“新政”的背景2、“新政”的主要内容(1)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2)调节工业生产(3)限制农业生产(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5)推行睦邻政策,改善对外关系,3、“新政”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1)、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避免了经济大崩溃,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2)、新政的实施既保证了垄断资本安全有效地获取高额利润,又保证了贫困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水准,有利于危机年代美国的社会稳定,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使美国人民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有效地抑制了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3、新政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把美国推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继承了美国进步主义传统,并代表了改革的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4、新政的实践推动了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法国,1、英国:经济危机给工业、农业、对外贸易的影响;政治右转;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2、法国:国内经济危机打击,矛盾尖锐;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现代史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