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方法(doc 177).docx
-
资源ID:1651084
资源大小:135.14KB
全文页数:1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方法(doc 177).docx
第一篇 导论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教学难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它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15751621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蒙克莱田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但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也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奠基人是威廉·配第,集大成者是亚当·斯密,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他们把劳动看做是价值的源泉,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时间来衡量价值,初步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他们还触及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的问题,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那么利润、地租和利息的起源显然同劳动是分不开的。同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做了经济上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但由于受阶级利益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关系。不过,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的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正确有益的因素,结合新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科学。19世纪初,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抨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尽管他们的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未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尤其在怎样实现他们所提出的理想社会问题上,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才人物的出现和资产者及当权者的善意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空想。但却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材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终结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和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中叶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从而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不可避免要经历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做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原始森林的树木、天然水域中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称为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被作为劳动对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断出现和日益增多,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但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为人类服务。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二、意义(略)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主要参考书: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5、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教学重点: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难点: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价形式的特点、价值规律的内涵教学内容:第一节 商品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按照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顺序向前发展的。研究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商品经济的产生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产品不进入流通。它是一种封闭的经济形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和发展的,是同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商品,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都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只是简单商品经济,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到最高程度。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态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管是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们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商品经济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的需要。但仅有分工并不能决定交换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存在的必然性。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它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产品。商品交换实质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是一相同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容相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依赖于市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与区别。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重点回答,人们的经济交往方式是商品交换,还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类型,一种经济形式,它区别于没有产品相互交换的经济形式(如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側重回答社会经济是市场调节,还是计划调节。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是由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方式,它区别于由某种社会主体直接安排的资源配置方式。由此看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互相取代的关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时间有早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有大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功能有大小。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间可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是因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中,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首先支付商品的价值。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购买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是各不相同的,而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多方面的,从而使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了交换的必要性。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且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但这种社会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它又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产生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推动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五、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衡量的,而劳动量又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就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高,则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没有关系。第二节 价值形式与货币一、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或者说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是:1只羊2把石斧在这里,处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相对价值,或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是等价物,或说处在等价形式上。这就是说,等式左端羊的价值是通过等式右端的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而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但它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能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不充分的。因为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还体现不出一切商品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的性质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是:2把石斧5米布1只绵羊 50斤谷物 2克黄金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从而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等价物,给物物直接交换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一般价值形式它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用公式表示是:2把石斧5米布50斤谷物 1只羊2克黄金由于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商品价值获得了统一的表现形式,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也使它们的价值量可以相互比较。在这里 “羊”成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这种一般等价物商品,就可以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效率,促进了商品生产。货币形式它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来表现。用公式表示就是:1只绵羊2把石斧50斤谷物 =2克黄金5米布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仅仅在于金银等贵金属代替其他商品固定地取得了一般等价物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大自然早已存在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使它天然具有了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并不需要把现实的金银等货币摆放在那里。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伴随者商品流通,货币也在买卖者手中不断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发挥作用。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力量强大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三、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赊购赊销以及债务的互相抵消,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计算公式变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一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的总额一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以上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逐渐退出流通,而代之以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纸币流通必须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反之,物价就会下降,称为通货紧缩。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来发挥作用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等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但恰恰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首先,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虽然会高于或低于价值,但它总是以价值为轴心,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其次,虽然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商品价格和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较长时期看,二者是趋向一致的。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有些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2价值规律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复习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试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四、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五、如何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作用形式?参考书:1、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资本主义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教学目的: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教学重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教学难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是有区别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一G一W),即商品生产者先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它的实质内容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等价交换,交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一W一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资本流通的实质内容不是价值的等量交换,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因此,严格地说,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应是G一W一G(G=G+G)。即在原货币额上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商品交换应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发生了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只会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不会发生价值增值。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还要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是不同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与其它商品相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又是资本家消费它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又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第 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创造了新价值。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没有增值,这个生产过程仅仅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但资本家不会满足于此,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千方百计地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这样,资本价值就出现了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生产出了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叫必要价值;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可见,价值的增值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因为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是,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增值。这就是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由于资本家买到了劳动力这种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从而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二、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虽然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三、资本的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进一步揭露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即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其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部分,用c表示;二是新价值中用来补偿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用v表示;三是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考察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时,只能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进行比较。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它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mm/v。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还可以用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加深。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M)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m)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量或雇佣工人人数的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M=m·v。五、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是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是不能大于或等于24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