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doc 109).docx
-
资源ID:1648746
资源大小:215.83K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doc 109).docx
国民经济主要产业技术介绍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农业产业技术一、研究开发技术(一)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引进、改良、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建立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包括: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亲本材料创制、育种新技术应用、畜禽、牧草良种繁育技术、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通过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使良种的科技贡献率达诸项农业增产技术的50%,建立起运作良好的畜禽牧草良种培育体系,使猪、禽、牛、羊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090%,生产性能提高1520,选育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名优品种普及率到65%。(二)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指针对我国农作物的重大病虫鼠害的灾情现状和成灾趋势以及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重大病害,开展灾害预测和控害减灾技术研究、病虫抗药性监测、农药安全有效施用技术研究,以及解决传染性、暴发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减轻生物灾害提供经济、安全、高效的配套措施。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治研究,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几个方面。目前,动植物重大病虫害仍为农业高产高效的障碍之一。通过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50%,减少农药用量及残留污染;基本上控制畜禽、特种经济动物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暴发和流行,使畜禽水产品死亡率分别降低8%和10%。(三)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它是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和开发的重要领域。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选育动植物高产、优质、多抗等综合性状的优势品种提供高效益的新技术,提供和创造优质的新种质资源,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2)为动植物疫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快速、精确的诊断方法和高效、安全的制剂,以减少疫病对动植物的为害损失;(3)通过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高生物量及其利用率,开辟新的食物、饲料来源。发展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实用化、产业化进程,可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现实效益和发展潜力。(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是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农业生产的动植物产品及其物料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后损失,保证农副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加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它包含高效适用的系列化产地储藏、保鲜、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产后深加工,可使农产品增值35%左右。(五)饲料开发技术在“六五”、“七五”、“八五”工作的基础上,集生物、动物营养、饲料加工、机械、化工和计算机学科技术,充分发挥多层次、多部门、多地区的优势,立足解决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预混料配方技术(包括预混料原料产业化技术研究,猪、鸡、反刍动物及鱼、虾预混料配方技术研究),饲料添加新品种及新剂型开发(包括新型抗生素、植物提取添加剂、抗应激添加剂、营养利用调节剂及维生素添加剂新剂型、饲用酶制剂和诱食剂新品种研究与开发),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包括秸秆利用技术研究、NPN利用产业化技术研究、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饲料加工关键工艺研究(包括饲料加工关键设备研制、饮料生产线工艺技术研究、饲料加工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研究),饲料机械加工和组装技术(包括生产线装配技术研究)。(六)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它以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包含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农作物机械化栽培与设备研究、新型农膜开发及残膜回收机具研究、农用航空喷雾技术的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应用集约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机械化进程,降低环境污染,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七)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后备技术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后备技术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教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能促进这些领域发展的信息技术。技术的研究开发范围包括在信息采集、加工、共享、虚拟现实、智能控制和智能设备及仪器应用、船舶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开发相关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同等条件下,预计增加经济、物质收入的数量或避免风险,减少经济、物质成本的数量;预计节省的时间或在同样时间内,获得及处理信息的增加量;预计用户数量、影响面的大小;预计提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二、产业化技术(一)农牧渔业持续增产重点技术、主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种子、种畜、种苗)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1)主要农作物品种组合与产业化技术。主要农作物品种组合与产业化技术是指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特点和分布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水平,有重点地选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品种,改变育种单位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人才分流,组建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集团,保证品种质量和数量,加速品种改良,实现农作物增产。品种组合及产业化技术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谷子、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甘蔗、白菜、甘蓝、番茄、黄瓜、甘薯和马铃薯等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有密切关系的粮食、经济、蔬菜和薯类作物。(2)主要畜禽优良品种、优化组合及开发利用技术。主要畜禽优良品种、优化组合及开发利用技术是通过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包括品种、营养、饲料、饲养、环境控制、产品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的集成,开展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示范研究与开发,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对象包括瘦肉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及奶牛产业化技术开发,适用于我国农村和城郊规模畜禽养殖的需要。(3)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包括:基础方面:主要有水产种质资源库、原种场、良种场的布局、规划和保护、建设,建设和完善种质资源、原良种、苗种的生产体系;技术方面:主要有原种的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品种训化及推广。通过水产原良种组合及综合配套技术,使我国的水产良种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产量增长20%以上,以推动我国水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及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1)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及产业化技术。农作物栽培及产业化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系统理论有针对地将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已有科技成果进行高度集成、组装配套,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覆盖率和规模效益,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技术体系。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重大问题和区域特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农业发展,建立起相适应耕作栽培关键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环境,促进我国粮棉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和安全有效供给,实现主要农作物科技产业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2)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是充分利用品种、饲料资源和育种、繁殖、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疫病防冶等技术,进行低成本、高效益的大批量生产。规模化饲养有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便于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有利于疫病的控制,能为畜禽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可使我国的畜禽生产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稳定生产,逐步走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示范区,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规模化饲养的科研水平。、平衡施肥技术(测土、定产、配方、加工技术一条龙)。平衡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技术经济指标是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确定施肥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比例和用量,并加工生产各种农作物专用肥,并对农民进行施肥的技术指导。应用此技术,一般作物增产815%,高的达20%以上,并能节本、增效,提高化肥利用率510个百分点。、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预测预报技术是植保部门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分析加工病虫观测数据和信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发生危害趋势作出预测,并以最快的方式发出预报,指导防治。实施这项技术可提高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预防或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到2000年,能使全国重大病虫害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作物受害损失率稳定在3%以下。本项技术可供全国县级以上专业病虫测报站、植保站及乡镇级农技站、村级农民技术员使用。防治技术是通过建立综防技术示范区,以点带面,并通过综防技术培训,加快普及规范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把综防技术覆盖率提高3040个百分点,增产粮食5%,降低防治成本2030%,减少农药用量3040%。为此,要重点开发害虫天敌、防病治虫的病原微生物的工厂生产及田间应用技术;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化农药)、昆虫性诱剂、昆虫抑制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公害产品及田间应用技术;新型灭鼠药(抗凝血剂)的推广。、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消除或减轻土壤中存在的影响作物产量的障碍,使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建立在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以达到高产稳产。主要包括:(1)低洼、盐碱地改良,通过田间配套排水工程、机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校正施肥、林带植被建设等,可实现亩增产1001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1.5个等级;(2)渍涝稻田改良,通过田间配套排水工程、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校正施肥、半旱式耕作等,可实现亩增产1002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2个等级;(3)旱平地改良,通过发展灌溉工程、平整土地、机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校正施肥、林带植被建设等,可实现亩增产100150kg,地力等级相应提高11.5个等级,通过旱地改作稻田,配合各种农艺措施,每亩可实现增产150200kg;坡耕地改造,通过梯田工程,增加梯田土层厚度,提高耕作熟化层厚度,通过生土熟化农艺措施,当年亩产可增加10%,第二年亩产增产40%以上,三年亩产可翻一番。、旱作农业及节水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及节水栽培技术,主要是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抗旱良种、机械深耕、深松、虚实耕作法、蓄水集肥、秸秆还田、校正施肥、沟播或精播半精播、重镇压、地膜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墒能力,使有限的天然降雨,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利用。一般每亩增产粮食20kg以上,尤其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可提高单产50%以上。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灌溉管理水平较低,用水浪费严重等现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即改传统的大水漫灌、畦灌、土渠灌为管灌、喷灌、滴灌和微喷灌等,可大大提高现有灌溉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促进农作物的增产。一般管灌(混凝土管、水泥沙管、塑料管等)可使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95%左右,比土渠输水提高3040%并节约灌溉水50%,一般比地面灌溉节水3050%,滴灌又比喷灌节水1520%。同时,由于灌溉质量高,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可增产粮食1030%。特别是最近两年内,针对北方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和苗期缺水而影响农作物正常播种和生长的问题,困地制宜地在生产中应用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可一次完成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覆膜等联合作业,不仅比地面灌溉节水60%以上,而且有利于种子萌发,抗旱保苗,一般增产10%左右,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农业节本增效机械化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精密施药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增加产出效益,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如推广化肥深施技术一般可使氮素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亩均增产粮豆20kg左右,增产皮棉46kg。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可比传统条播小麦省种34kg亩,比耧播省种10kg亩,玉米、大豆精播半精播比人工点种省种11.5kg亩,水稻机插或稀插比常规插秧节省种子11.5kg。同时由于播种量少,播深一致,植株分布合理而具有增产效果,一般亩增产2030kg。、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水稻工厂化育秧、玉米机械制钵育苗技术,水稻抛秧、摆秧等轻型栽植及机插深施肥技术,玉米高速钵苗移栽技术,水稻、玉米联合收获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缓解水稻和玉米生产机械化落后的矛盾,对发展我国水稻和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如采用工厂化育秧可以防止低温冷害天气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可以育壮秧,创高产,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一般可亩增产稻谷3050kg。采用机械抛秧可比人工抛秧提高功效46倍,增产10%左右。利用机械插秧、摆秧等技术可显蓍提高水稻栽插质量,提高工效,不误农时,与人工插秧相比一般增产均在10%左右。推广机插秧深施肥技术,经1996年北方五省区试验示范,亩节约化肥9kg,单产增加15%,平均每亩增收节支146元,推广玉米机械制钵移栽技术,可有效地促进小麦玉米两茬种植地区生产作业机械化的发展,比人工育苗移栽作业提高工效30倍,单位面积增产5%以上,在高寒和半干旱地区可增产2550%。同时,采用玉米、水稻联合收获技术可以有效争抢农时季节,大大降低谷物的收获损失,减轻收获的劳动强度,解决水稻玉米生产季节的劳力紧张问题。、草原“三化”综合治理技术。草原“三化”是指草原在不合理利用的条件下草地植被破坏,土壤生态条件恶化,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衰退,引起风蚀、水蚀、沙漠化、盐碱化或贫瘠化,严重丧失其物质再生能力。加强草原管理和草原培育才能防治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即要严格执行草原法,保护草地资源不被破坏,在草畜平衡的原则下,以草定畜,增草增畜,严格限定载畜量和利用强度。在合理利用草原的同时,加强草原改良和建设,采用围栏育、补育、施肥、灌溉、清除有害植物、防治鼠虫害及建立人工草地等综合技术措施,以恢复和不断提高草原生产能力。通过上述措施,制止草原的进一步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提高草地生产能力30%以上,草地畜牧业综合能力60%以上。(二)农业高新技术、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指依靠工程设施,实现局部或全部的环境控制,为生物创造出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目前,设施农业主要应用于高价值的园艺作物、畜禽及水产品。设施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对已成熟的设施进行标准化、系列化开发,工厂化栽培植物、工厂化畜禽养殖及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环境参数及种植、养殖对象的生长全程化管理工艺的标准化等。设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一般达6080%,单产增加1530%,劳动生产率提高13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直接利用自然界有益微生物或从某些生物中获取的具有杀虫、防病等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利用农副产品的动植物蛋白,通过工厂化生产加工的制品。生物农药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阳光或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使用后一般对有益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无污染。生物农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要开发研制出具有多功能杀虫、防病、促生、无污染、少残留的生物农药,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农药及筛选研制开发评价推广的技术体系,推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化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农药产品达到系列化、规格化和实用化。生物农药广泛适用于粮棉重大病虫害和蔬菜、果树、油料、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以及杀菌、除草。、新型兽用疫苗、诊断试剂盒和兽用化学药品。此项技术以防治规模化养殖畜禽(猪、鸡、牛)主要疫病为重点,降低畜禽死亡率为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新型兽用弱毒活疫苗生产要严格控制原材料(鸡胚和细胞)和生产环境,确保成品苗不含一切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灭活疫苗生产重点实现乳剂的规范化生产,使产品在812个月内长期稳定,不破乳,不分层。浓缩型灭活疫苗生产要利用先进的浓缩装置,提高有效抗原浓度,减少使用剂量。诊断试剂盒组装技术,要利用高纯度的抗原和抗体蛋白,组装成诊断试剂盒,实现诊断方法规范化。到2000年使猪全群死亡率降低到8%以内,鸡死亡率到17%以下,肉牛全群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牛羊胚胎工厂化生产。牛羊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通过继续开展与胚胎工程有关的包括超数排卵、胚胎冷冻、胚胎分割、体外授精、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克隆、胚胎移植、体外活体取卵、无性繁殖研究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为牛羊胚胎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成熟的技术。此项技术主要应用于牛羊新品种的培育。、渔船玻璃钢化。渔船玻璃钢化是指通过开发、试制、推广把我国的木质渔船逐步更新改造成玻璃钢渔船,使我国的玻璃钢渔船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坚持设计高起点、建造高质量、产品高水平的方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企业为龙头,推进FRP渔船产业化进程。应扶持和支持一些企业为龙头企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开发,研究设计出的渔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波性、快速性、适渔性和经济性,形成批量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种类多、规格全、技术指标先进、质量高、价格合理,能满足市场需求。据FRP渔船发展规划,力争用15年时间,使我国拥有10万艘以上FRP渔船,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高效有机复合肥。高效有机复合肥是指养分可调、复合化及同步吸收的专用新剂型复合肥料。它不但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投入,又可稳定土壤肥力,遏制环境生态恶化,创造高产优质的营养条件。高效有机复合肥生产产业化的实施,使化肥的发展趋势向高浓度、复合化、专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研究开发出适用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三北地区主要土壤、作物使用的新型复合肥品种并建立示范、试验定位点,逐步形成产业化的相应工艺及应用配套技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肥料利用率510个百分点。高效有机复合肥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尤其适用于果蔬、花卉、茶叶、烟草等高附加值的、精细作业的经济作物。、马铃薯等脱毒种(苗)。病毒是传染性的寄生物,适宜的条件下可引起寄主的一种病害,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但研究证明一些全株性感染的病毒可以用分生组织的方法得到无病毒的植物苗木。这些苗木应用于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和品质优势。脱毒技术包括茎尖脱毒、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脱毒检测技术。由于这项技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应给以必要的扶植使它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技术。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化技术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教等方面,已经具备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条件,并能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教中某一方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在信息采集方面,推广应用遥感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在信息共享方面,推广应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在预测、决策支持、生产经营规划和管理、对农民的科技咨询服务、科教虚拟环境等方面,推广应用专家系统、模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虚拟技术;在品种选育、节水灌溉、畜禽养殖自动化、测土施肥、饲料配方等方面,推广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设备及仪器等;在渔业生产方面,推广应用卫星定位导航、卫星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能够增加的经济、物质收入数量;或避免风险,减少经济、物质成本的数量;能够节省的时间。同样时间内,获得或处理信息的增加量;能够拥有的用户数量、影响面的大小;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标志;在现实环境中应用该技术的成本和方式,推广使用的可能性和难度。、鱼虾海珍品高产优质高效综合增养殖技术。鱼虾海珍品高产优质高效综合增养殖技术的增养殖对象:淡水增养殖品种有河蟹、甲鱼、鳗鱼、鳜鱼、罗氏沼虾等;海水增养殖品种有对虾、扇贝、鲍鱼、魁蚶、文蛤、海参、海藻、海水鱼类等品种,涉及的内容有:鱼虾海珍品的苗种育苗、亲体培育、养成生产的管理、饲料、技术推广、病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目前制约鱼虾海珍品高产优质高效综合增养殖技术的瓶颈是:苗种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生产的需求,养殖病害当前主要是以防为主,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鱼病治愈率极低,同时我国病害防治体系大大落后于生产的发展,这就极大地阻碍了鱼虾海珍品高产优质高效综合增养殖技术的发展。、饲料添加剂及配套利用技术。集成“八五”饲料工业科技攻关成果,用饲料添加剂产业化推动饲料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包括以下几方面:(1)饲用氨基酸产业化:饲用赖氨酸高产技术产业化;(2)饲用酶制剂产业化:饲用复合酶制剂产业化;(3)维生素制剂产业化:维生素免疫促生长剂产业化;(4)饲用微生物产业化: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产业化;(5)高效有机微量元素制剂产业化: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络合物产业化;(6)饲用抗生素产业化:莫能霉素产业化;(7)饲用生长促进剂产业化:植物提取促生长因子产业化;(8)饲料原料产业化:饲用单细胞蛋白产业化。林业产业技术一、研究开发技术(一)林业良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技术我国林木良种使用率仅20%,良种覆盖面小。因此,良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技术对加速林业发展步伐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造纸材、单板类材、人造板材、特用材和建筑材的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抗性育种和多世代育种技术,建立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同时,开展育种高新技术研究,以及性状早期预测技术,并进行定向栽培和集约经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各类工业用材提供优良品种。到2000年选出新的林木良种500600个,良种使用率从现在的20%提高到40%,使材积增长1025%,木材密度提高35%,缩短轮伐期23年,降低成本1510%。(二)重大森林灾害防治技术我国森林灾害特别是病虫火的危害仍是林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每年因病虫火损失的木材约8001000万立方米。当前,特别是虫害应摆到重要的位置上。主要研究提高森林对各类森林灾害抵御能力的技术,在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加强对森林灾害的抵御能力;提高对森林灾害的预警、预报技术,提高预报和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度;提高对森林灾害的扑救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重视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低毒、无污染,且长效性药剂的研制;研究病虫害检疫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到2000年,预测预报准确率达75%,监测精度提高到80%以上,防治病虫害配套技术减少森林资源损失50%以上。(三)经济林树种,花卉良种快繁及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经济林和花卉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进行的山区综合开发,经济林和花卉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同时经济林对增产粮食和发展农村经济有重要作用。结合名特优新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经济林生产水平。主要研究包括木本粮食、木本油料、干果、花卉等领域,研究选育出抗性与品质兼优的经济树种及花卉新品种;研究组培与扦插或嫁接相结合的快繁技术;经济林高产技术,低产经济林的改造及更新复壮技术;研究林果采集、贮藏、保鲜;经济林加工利用技术。形成若干个以经济林和花卉为主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提高果品产量一倍,优质品种率达2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倍以上。研究花卉良种快繁、贮运保鲜、防治病虫害等,促进花卉有一个大发展,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四)不同生态经济区生态林业工程总体规划及林种树种配置技术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对不同生态经济区生态林业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及树种林种配置可大大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主要研究:以县、乡、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林业工程总体规划技术,建立生态林业规划的技术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容量评价技术,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结构调控技术,建立农林牧相结合的体制。研究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技术。不同树种和林种的优化配置技术,建立合理配置的各种模式。本项目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总体规划和林种树种配置的优化模式,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为指导我国10大林业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五)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特殊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攻克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特殊困难立地的造林技术,是确保林业10大生态工程高质量、高标准极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主要研究降水稀少地区(小于400mm)的造林技术,干热河谷、干旱河谷的造林技术、岩溶山地造林技术,盐碱地造林技术,基岩质河岸、海岸造林技术,贫瘠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以及工业废弃地(如矿区、石油开采区等)的造林技术。在特困难地区研究恢复植被的技术。通过本项研究,使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从现在的40%左右达到70%,使农作物增产810%,农民收入提高3050%,使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为脱贫致富和发展农村经济作出贡献。(六)荒漠化防治技术我国荒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在防治荒漠化技术上有个大的突破。研究不同荒漠化类型区治理、开发与示范。主要包括:不同荒漠化类型区的治理技术;沙区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技术;荒漠区工程设施的防沙技术;荒漠化地区土资源评价研究,荒漠化指标体系及动态评估技术。研究荒漠化地区现有低产林的改造和复壮技术。通过本项研究,提出20项实用技术,建成10个高产、高效荒漠化治理技术示范区,示范区内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30%,粮食产量提高820%,群众收入提高50%。有效遏制荒漠化蔓延,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七)现有林经营管理技术我国有20亿亩现有林,不少林分质量不高,人工林每公顷只有33.3立方米,国外林业发达国家一般在80100立方米,为了提高现有森林的质量,发挥现有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必须重视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主要研究现有林分类经营技术,准备把现有林分为生态林和商品林两大类进行经营管理,研究合理的分类标准和经营技术。研究提高现有林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是低产林分的改造,中幼林的抚育间伐的技术,主伐更新技术,最终建立起一个森林经营管理新技术的支持体系和决策系统。通过现有林的经营管理,林分生长量平均增加1030%,到2010年对5000万公顷的现有林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可增加森林蓄积量1亿立方米,以缓解林产品供需要求。二、产业化技术(一)木材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的集成技术我国以原木生产为主的生产格局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木材采运产值一直占林业产值的60%,木材加工产值不足20%,是林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研究木材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的集成技术。主要研究与开发:小材、劣材、非木材植物原料利用研究,人造板表面装饰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技术;特种人造板新品种,加强人造板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研究人造板生产新工艺和装备;木材高效干燥技术、木材改性技术、木材多效保护技术、木制品(包括家具、装饰等)先进制造技术;新型合成胶粘剂的研制,利用再生资源制造木工胶粘剂等;研究与开发高附加值、多功能、高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复合材料的技术,并对上述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形成产业化系列技术。通过本项研究,建立23条示范生产线,开发45种高附加值新产品,产品增值100500。成果应用推广后,相当于每年增产木材1000万立方米。(二)竹质工程材料和植物纤维工程材料产业化我国有竹林近6000万亩,产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竹子是生长快、价值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林产资源。植物纤维原料丰富,发展潜力也很大。主要研究以竹材原料制造载重汽车车箱底板、集装箱底板、混凝土模板等轻质高强工程材料产品。开发竹材无裂展开、干燥定型、拼接组坯技术;专用胶粘剂研制;高强度复合竹胶板新型结构材料复塑新工艺等。开发提高竹材综合利用率技术。麻纤维及塑料纤维制造高性能工程材料系列产品的技术,包括纤维混合制坯技术;高效耦联剂和快速固化树脂技术;模具和快速模压技术等。通过本项研究,建立示范工厂,出材率提高1015%,能耗降低10%。形成年5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实现年利税25003000万元。建立植物纤维示范工厂,形成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可装备载重汽车50万辆,实现利税1.4亿元。(三)林业机械产业技术林业机械产业是今后林业的重要组成,必须大力发展。主要研究营林机械和森林采运机械。研究适合山区特点的轻便、灵活、高效、配套的营林机械,研究采运机械技术与装备,木材、木片运输机械与装备,研究贮木场装、卸、运、造材的各种林业机械技术。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开辟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提高机械化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四)木浆造纸新技术目前,我国每年进口木浆、木材制品共2000万立方米,主要是纸浆,年耗去外汇30亿美元左右,是国力不能承受的,更不是长远大计。主要研究以突破速生材制浆工艺为产业化方向,建立原料基地与制浆造纸厂相结合的规模化生产新型企业。开发杨木、桉树、桤木等速生阔叶材制化学热磨机械浆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开发化学机械浆为主的造纸技术。选育优良纸浆林树种品种,进行定向栽培,建立林工结合示范性的年产510万吨以上化学热磨机械浆制造纸厂。当前,我国正在广东湛江建立50万吨木浆造纸厂,是我国最大规模的造纸厂。本项研究要为该厂提供技术支持,使木浆造纸业上一个新台阶。(五)林化工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我国林业产品特别是松香、松节油都是初级产品,每年出口2022万吨,换取外汇1.5亿美元,如果进行深加工,则产值至少可翻23番。开发一批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系列化程度。松香深加工着重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化学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开发46个新产品系列;松节油深加工着重在化学助剂;农药、烯型香料方面开发34个新产品系列。通过本项研究,建立松香、松节油深加工示范厂,规模20003000吨/年,代替进口产品,节汇1000万美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在全国推广运用后,可在现有基础上节汇和创汇达5亿美元和2.5亿美元。(六)树木生理活性物质产业化技术我国森林植物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树木活性物质很多,如银杏、杜仲、喜树等的开发利用与产业化有广阔前景。主要研究银杏内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原料)、黄铜紫杉醇(治疗癌症的药物原料)、喜树碱等树木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选育有效成分含量高、产叶量大的品种,营建叶果两用银杏、红豆杉、喜树等基地(20003000公顷),其中,银杏叶中有效成分内酯含量大于等于;开发银杏等提取物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建立综合利用银杏等浸筛物的工业化企业,规模为有效成分提取物吨年。开发紫杉醇等提取纯化中试及临床试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逐步打入国内外市场。(七)沙产业高效开发及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研制技术沙产业是今后开发荒漠的重要发展方向,对荒漠不仅要改造,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开发,做到治理与开发改造相结合,并在某些环节上实现产业化。主要研究沙区经济植物资源选育繁殖及其加工利用技术,沙漠风能利用技术,沙漠太阳能利用技术,盐湖藻类卤虫人工促繁及加工利用技术,固沙保水改土等新材料在沙地果园、农田的应用技术,不同类型材料的研制技术及产业化技术,植物工厂化技术,提供粮油果蔬等农林产品的产业化技术。通过本项研究,试验区内群众收入提高2040%,从荒漠化土地中开辟农田,产量每亩在400kg以上,果品、蔬菜等产品可打入国内外市场。固沙、保水、改土的新材料广泛使用,既加快沙区改造步伐,又可集中条件好的地方形成大产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水利产业技术一、水资源优化配置成套技术及其产业化水资源短缺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成套技术并使之迅速产业化,深化水利基础产业的改革,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优化配置技术是发展水利事业、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组成。硬件包括地表水蓄、引、提工程和地下水集水和抽水工程等以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软件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决策分析技术及其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形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咨询业。1、主要技术指标。(1)形成可操作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设计技术的规范体系和操作软件。规划不当所形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及可持续发展观点指导下的决策理论与决策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型区域与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划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缩短工时,避免重复性劳动和提高工作效率,迅速生成考虑诸多动态联系的水资源规划设计方案,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CAD技术下制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图稿。(2)宏观资源调控。实现基于各级流域与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生产力布局、跨流域(区域)水资源调配、开源与节流策略及实现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技术措施与方案,分流域与区域提出水价调整目标及依据,通过价格杠杆和政策措施实现水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合理调配。(3)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技术。包括制定与水资源及水环境特点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水需求预测技术,中长期区域水预测指导下的年度取水许可额度,保护环境基础上的城市及工业废污水的合理排放量及其处理程度,水价调整对水需求抑制作用的定量估计,节水技术产业化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4)建立水量、水质、水价统一管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成套技术。包括水量与水质相互制约关系的描述,区域水质水环境模型,区域污废水排放预测技术,排污口管理及区域水环境评价技术,污水再生产业化机制与对策措施等。(5)建立市场化集资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可行性研究成套技术方法及其计算机辅助决策与分析系统软件,用以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并提出具体的实体型运作方法。2、应用范围。全国各中小流域,各地级行政区,各省区和流域水行政主管机构和决策计划部门,水管理机构,供水建设机构和环境保护机构,水规划与设计研究机构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规划设计制定,决策分析和资源管理.二、堤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开发(一)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我国现有15m以上大坝约万座,多系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中相当一部分监测设施比较简陋,难以满足大坝安全监测的要求。我国水资源丰富,而开发起步较迟,大坝建设方兴未艾,其数量、规模和技术难度都将持续增长。进行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开发,对于保障已成大坝安全运行,提高新建大坝设计施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1、大坝安全监测设计优化。针对监测项目过多,布点不尽合理的现状,根据各种坝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大坝安全监测设计进行优化,以达到精简设施,节省投资,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的目的。2、突破大坝安全监测的固有概念,扩展观测资料的功能不仅用于已成工程的安全评价,而且进行反馈分析,验证、修正设计理论、施工方法和基本参数,从而形成设计施工运行大网络循环,提高大坝工程技术水平。3、在我国现有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包括仪器设备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并结合实际开发创新,逐步实现产业化,与以上两项相辅相成,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监测的整体水平。(二)堤防隐患探测与加固技术我国现有堤防24.6万公里,堤身存在的裂缝、洞穴、松散土层及渗漏等是堤防的主要隐患,对防洪工程安全构成威胁,因而引起水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