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docx

    • 资源ID:1648335       资源大小:342.2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docx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课题组成员:谭鑫权 曹 雨 徐国雄 吕 程 饶兰 楚 颖 郭苏玲指导老师:刘天祥内容摘要: 本文对县域经济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度论述,目的在于阐明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而对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综合审视,表明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可能性;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原则和战略思考,可资县域经济决策者参考和借鉴。课题也深思了县域经济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给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就政府部门而言要给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帮助,让新型工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县域经济 新型工业化 发展思路 第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及新型工业化概述这一章写作想说明什么?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背景党的十六大强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作为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又是一个关键性层次。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地位。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繁荣地方经济、推进农村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保证。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丰富。“十六大”以来,县域经济与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紧密结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受到各省市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全国有24个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到“县域经济”,超过2004年和2005年的22个。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5.53万人,县域经济GDP平均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比较。县域人口规模、GDP规模、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分别见图表-1 、图表-2 、图表-3 。图表-1全国各省市区县域人口平均规模比较图图表-2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GDP平均规模全国县域经济总体数量全国县域国土面积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见图表-4。图表-4 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比例图 全国县域内地区生产总值(GDP)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见图表-4。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GDP比例见图表-5。图表-5 全国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比例图图表-6 各省区县域经济GDP占该省区GDP比例图(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全国县域人均GDP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为6770元,全国人均GDP为9057元,百强县人均GDP为21000元。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是全国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人均GDP的15.1倍。若小康水平(人均GDP)按800美元计,约合人民币6500元,则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比例接近64%。见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对比情况见图表-6。图表-6 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对比图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从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来看,曲线的众数在3500元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大部份县市的人均GDP在3500元左右。见图表-7。图表-7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 分布曲线(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三、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政策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者工业一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求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资源集成的工业化,是产业协同的工业化,是城乡互动的工业化,是区域协调的工业化,是全面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质转化与质优化的统一,以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性。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1. 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2. 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3. 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三、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给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就政府部门而言要给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于帮助,让新型工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县域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引进招商项目、接受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调整技术结构,做到技术升级。对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不能搞粗放式开发,要从开始就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新型工业化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速工业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要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工业集中区是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各县市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桃源县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是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还是在谈两个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文稿谈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有什么含义?一、桃源简介以桃花源而闻名的桃源县地处湘西北,全县总面积4458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建制镇18个)、876个村,人口98万,耕地面积130万亩。全县拥有水面50万亩,草地52万亩,丘岗山地400万亩,森林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5200万根,森林绿化率达56.8%。县内盛产水稻、棉花、茶叶、油菜、苎麻等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粮食、油料、肉类产量跻身全国百强,湖南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等地方特产享誉国内外,其中,桃源野茶王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年产粮食60万吨、棉花产量7500吨、油料8万吨,年出栏生猪110万头、家禽3800万羽。历年来,勤劳智慧的桃源人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辛勤劳动,赢得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及国家商品粮、优质油料、优质棉、瘦肉型牲猪、蛋品出口重点县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的美誉。全县以县乡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城乡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建设、城镇功能建设为重点,基础建设大举推进,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交通方面,在积极配合常张、常吉两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完成了G319线、S306线以及常桃路的改造升级,新建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660多公里,其中硬化通乡、通村公路425公里,公路总里程数达到6600公里。水利建设方面,先后以堤垸建设、水库整治、渠道畅通为重点,持续掀起了大投入、大建设的高潮,并多次在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活动中获奖,并获得“国家先进县”、“全省十强县”殊荣。水库整治、渠系治理经验分别在全省得以推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有效实施,获得了“全国科普示范县”的荣誉称号;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以桃源一中为代表的优势教育资源迅速扩张,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支付率达100%;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控制目标,跨入了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进展,成为 “全国生态示范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桃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在2007年的桃源县经济工作会上,该县提出了“奋力冲刺全省经济强县,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力争全年实现GDP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万元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 2006年,桃源县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9.11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7元,净增320元。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市榜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23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省经济强县标准。2007年,他们将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主导战略不动摇。继续采取“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办法,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点加快创元工业园的功能建设和产业开发,加速推进创元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形成80亿元产能、40亿元产值的生产规模。此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对创元火电、创元21万吨电解铝、牛力100万吨干法水泥、湘鲁万福三期扩改等在建大项目,强化跟踪服务,加快建设进度,实现预期投产。同时,通过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层次,引进更多的规模项目、优质项目,确保2007年到位县外资金22亿元,境外资金1500万美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农业方面,自2006年以来,桃源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工作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项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形势一片看好。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据全面统计,2006年桃源县全县农业总产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36.61元,比上年增加319.80元,增长9.9%。主要原因:1、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主要产品:粮食产量68.8万吨,比上年增加7.1万吨,增长11.5%;油菜籽产量7.6万吨,比上年增长443吨,增长11.8%;棉花产量8143吨,比上年增加443吨,增长5.8%;茶叶产量4200吨,比上年增加200吨,增长5.0%;柑橘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增长16.0%;烟叶产量1630吨,比上年增加231吨,增长16.5%;2、养殖业生产平稳发展生猪出栏112万头,与去年持平;牛出栏5.1万头,比去年增加0.2万头,增长4.3%;羊出栏88.5万只,比去年增加3万只,增加3.5%;家禽出笼2885万只,比去年减少200万只,减少6.5%;蛋品产量6.9万吨,与去年持平;水产品产量4万吨,比去年增加0.1万吨,增长2.6%。3、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0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道路绿化141公里。目前全县拥有活立木积蓄积量733万立方米,立竹8033万根,森林绿化率达56.82%。4、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在巩固和提升粮棉油等产同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了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特色竹木和高效畜禽4大优势产业。以东北路乡镇为中心,新发展柑橘、油桃等优质水果5.2万亩,总面积达到35万亩,培育出500亩以上规模的柑橘村183个。在今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桃源县被国家林业局和国际竹藤组织评为全国30个“中国竹子之乡”之一。以中路乡镇为中心,新发展蛋鸡、生猪等养殖大户210多个,三江禽业、回维肉牛、四喜养猪、海螺山蛋鸡等养殖小区又有新起色,特别是“四喜”养殖公司今年新建猪舍48栋,占地3万多平方米,生产能力扩大到母猪饲养3000多头、仔猪繁殖5万头,同时添置电子监控、温控系统、沼气利用等现代化设施,成为全省一流的大型规模养殖场。5、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2006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果果蔬、湘鲁万福、三尖农牧3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北茶叶、四喜养殖、泰香米业、金山粮油、腾琼茶业、古洞春茶业6家。全县省市、级龙头分别达到4家和11家、形成以湘鲁万福为龙头的稻米产业;以杰新纺织、德江棉纺为龙头的棉花产业;以明月油脂、金山粮油为龙头的油脂产业;以“四喜”、“三尖”养殖为龙头的畜禽产业;以湘北茶叶、“古洞春”、“腾琼”为龙头的茶叶产业;以“跃宇”、“宗林”为龙头的竹木产业;以“金果”为龙头的果蔬产业等7大农业产业链,大宗农产品加工品转化率达到60%以上。同时,新组建富硒柑橘产业合作社、猪鬃产销合作社、辣椒产业协会等合作组织14个,总数达到86家,会员2.1万人,带动农民12万多人。全县形成了”工农互动、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局面。此外,桃源县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2007年内,强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电视电话“五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县乡主干道、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在此基础上,新建一批农村客运站,新开通一批农村客运线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灌区节水灌溉、渠道防渗清淤工作,新建安全饮水示范工程13处,解决3.9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继续推进农村“三清五改”工程,支持农民群众新建沼气池3000口以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所以湖南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推动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重化工业是湖南工业的基础,是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认为,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富民强省的关键。湖南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恰逢湖南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政策,湖南省委,常德市委,桃园县政府,盘塘镇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新型工业的引进和发展。作为农业大县,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该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富裕全县人民,重点和难点是富裕农民。站在全国的角度看,该地与发达地方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还是在工业。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桃源县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领导的各类文件的精神,为加快其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决定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经过政府的努力,创元铝业下榻于盘塘工业园区,至此形成以点带面,加速当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调动当地工业发展势头,引领桃源县经济的发展,提高桃源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这样具有代表性工业园区的形成,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县域发展经验。省委,市委在政策上给了引进的新型工业很大的支持,盘塘镇在引进创园铝业时为其无偿提供527亩土地,用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而农民的土地补助,和房屋建设补助,也同样由桃园县政府提供,全力以赴的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园区建立过程的土地的征用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的劳动力的征集都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大力支持。附:创元铝业的引进以及盘塘工业园区的形成桃园县形成了以盘塘工业区为核心,盘塘铝业为主题。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工业区的创元铝业有限公司(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占地2200亩,具有11万吨电解铝和8万吨阳极产能(2006年7月已在筹备20万电解铝项目),2004、2005连续两年的产值都超过10个亿。创元铝业有限公司本着“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思想,坚持走生产与环保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具有“三高三低”(即高产、高效、高水平管理,低投资、低能耗、低污染)等高新技术经济特点,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及地区,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占有湖南省90%的市场份额。另外该园区还建有16万吨的阳极厂,投产8万吨,年产值2个亿,投资2.8个亿的湖南创元发电有限公司,其在创元工业园建设的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的火电项目,安装2台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电厂建成后,年发电利用小时6000小时以上,发电量36亿以上,年发电可达36亿度,为创元铝业提供强大的电能。该公司组建于2001年10月,针对国家政策的要求,县级政府都要建设经济开发区,以满足地方财政官员和公务员的资金需要,把地方经济搞上来。桃源县政府拨地527亩,用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而农民的土地补助,和房屋建设补助,也同样由桃园县政府提供。另外在盘塘地区建设工业园其很重要的因素,是当地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盘塘工业区距长张公路仅7.8公里,离207国道只有7公里;当地拥有一闲置火车站,在没有其他企业与其竞争的条件下,其货物吞吐量超过德山;而水路运输距此也仅20公里,工业园离桃源机场26公里。另外该园区投产后还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建成了两条公路运输专用线和两条铁路运输专用线,和从盘唐工业区到阮江长24.8公里,耗资8000万的输水专用线。20022005年创元铝业正式投产,其产值在2006年已达到22个亿,为桃源县创税收14个亿,而在今年上半年产值为14个亿,税收2.8个亿。目前创元铝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占整个桃源地区的80%以上。桃源县是拥有9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在工业区投产之前,该地行政,公务人员的月工资还不到800元。而在工业园建成生产之后,附近村庄的村资产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在增长,而进入创元铝业工作的当地工人,每年2万元收入。20多户被征地的当地农民,也有17户分到了门面,另外获得补助20万元。创元铝业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两年内其发展速度达到了全国前列的水平,另外它也是同类企业中用人最少的民营企业,该工业园年产18万吨,却只有工人2000左右,产值14个亿,这是国营企业不可比拟的部分。盘塘工业区现状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和推进,将为盘塘工业节约资源开辟广阔的天地。盘塘工业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从规划布局来看,盘塘工业强调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工业园区总占地2200亩;产业发展来看,由于盘塘强调产业集群,以创元铝业为主要项目,建设火力发电厂等其他发展项目,这样不仅能集中利用各种资源,并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极大的降低发展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经湖南环保局的调查,创元铝业的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量符合国际排放不标准。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的自备火电厂拟投资25亿元,安装2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去年9月动工以来,正抓紧建设进度,预计明年1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将为创元工业园提供强大电能。图为火电工程建设现场。 创元铝业一期建设工程年产11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全面投产,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该生产线由176台电解铝槽组成,目前可日产电解铝300吨,年产值将达到16亿元。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现有原铝生产能力115kt/a,2005年产量76.102kt,电流强度240KA,170台预焙槽。公司的带卷铸轧厂有6台1900mm倾斜式双辊连续铸轧机,现在正在安装,第一台可于8月份投产,其余的5台将于今后陆续起动。在一个厂房内拥有这么多的大型铸轧机在中国是首家。常德市政府在突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的会议中高度肯定了创元铝业这个大项目的意义。会议表示,对于一个县而言,一个重大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桃源的创元铝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的产值达到了12.6亿元,税收达到5700多万元,现在每天的产值接近500万元,相当于每天产生一个规模企业。按照规划,到2008年,创元的产值要达到100个亿、利税20个亿,可望成为我市第二个过百亿的产业。创元铝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集体经济的影响。铝厂建立之前回龙庵(盘塘镇一村)村委会负债130多万元。盘塘工业园建立创元铝业投产后,回龙庵村委会集体执有资金400多万,并用这些资金造福”三农”。回龙庵村委会发100多万为人民做实事。40多万建立自来水厂,将回龙庵40多个池塘全部用水泥硬化,排通沟渠5000米,装有线电视,沟通村里各小组的公路8公里(16万/公里),街道建设投资20万。以往居民经济平均年收入1500元,现在平均达到6000元以上。创元铝业的建设过程中当地农民250人左右做零工,(小工50元/天,大工80元/天),小工程包头,个体经营户(超市,货运公司,娱乐城,服装店)。由于建设工业园区土地完全被征用的240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据了解他们都没有生活压力。按照国家的土地征用标准水田13200元/亩,甘地11400元/亩,山地水地1001010100元/亩。盘塘工业园区存在的隐患(1)、劳动力的对接问题。盘塘镇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是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其中它所需要的劳动力也是相当的大,据调查了解,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达到两万人,而对于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只占到总劳动力的10%,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当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目前整个创元铝业只有50当地农民员工,收入2万元/年。(2)、延伸产业的对接问题。盘塘镇居民对创元铝业所生产产品的需求量不大,而其产品的运出虽然交通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企业自己没有生产研制出属于自己的衍申物品,没有充分利用铝厂建立后的交通优势联合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统一收购农产品,从而更好的造福当地农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所影响。(3)、人口综合素质过低。根据在创元铝业有限公司的了解,公司所雇佣的当地人民部分存在人品素质的问题,这些人不服从管理机制,更有甚者进行偷盗行为,没有集体荣辱观念。同时,相同的情形也存在于其他企事业。(4)、环境保护问题。据了解,尽管铝厂建立后附近居民身体没有不适的感觉,但当地农作物柿子,李子,枇杷,桃子都有一定的影响。柿子未成熟就大部分脱落,枇杷颗粒小,果实干燥。盘塘工业区的后期计划:盘塘工业区将以创元铝业为龙头产业,围绕铝,引进高科技技术,发展铝产品深加工的产业。(汽车蒙鼓)以及废铝重收,真正实现新工业的循环生产。盘塘工业区本着“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思想,坚持走生产与环保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具有“三高三低”(即高产、高效、高水平管理,低投资、低能耗、低污染)等高新技术经济特点,并目标明确的发展经济,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三、桃源县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桃源县一直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县,整个县域经济中农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近年来,在历届政府的努力下,桃源县在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形式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起步晚,基础差,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较大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制约桃源县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因素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一)、桃源县县域经济纵向看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县力明显增强,横向比相对滞后,与外界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实现GDP20.2亿元,经济增长10.8%,从人均GDP看,2006年人均GDP为3448元。2005年在全省100个县综合县力排序中新宁排85位,主要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位相当滞后。此次调研,县(市)领导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而且也反映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不足。目前我省的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村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县域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财政特困,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县域经济结构来看,存在两头(一、三产业)粗中间(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细小的格局,工业严重弱化。第二产业仅占GDP20.2%,比全省低19.3个百分点。从财政状况看: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819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40元,处于全省倒数位置,可用财力约5000万元,财政总支出达到2.76亿元,全靠中央和省调度资金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桃源县域经济发展。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5亿元。但人均投资额低,2005年人均投资额只占全国的21.8%,全省的39.9%,投资严重不足,新宁落后面貌改观的步子缓慢。县级财政特困,根本拿不出什么钱来搞建设,再加之金融机构贷款萎缩,支持县域经济乏力,2006年存贷比为40.2%,比2003年还下降4.2个百分点,2004年存贷比这一指标比全市43.8%低3.6个百分点,比全省77.8%低37.6个百分点。(四)龙头型企业带动力不够。桃源县中规模可观的企业是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而它对于当地主要产物例如农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及销售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当地政府应该利用当地作物着力发展支柱型企业。(五)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企业应该遵照政府所提出的”边污染边治理”的政策要求,作到拥有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蓝天、白云,而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第三章 桃源县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探讨一、完善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是活县域、促全局、稳根基、增后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省市两级财政每年应在预算内安排一部分专项贴息资金,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培植县市骨干和支柱财源;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对县市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在财政资金投放上适当优先;挤出部分财力帮助困难较大的地方消化部分财政赤字挂帐;加大对县(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财政保运转确有困难的地区,实行资金调度余额管理办法,允许县乡合理调用除扶贫、社保、救灾、国债资金以外的部分专款保基本工资发放;适当调低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比例;逐步完善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扩大财政政策运作空间,引导和启动社会资金的综合投入。 (二)在信贷投入方面:各级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投入的主渠道作用。要坚决贯彻择优限劣、适度扶持的原则,克服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畏难情绪和借贷心理,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改制改组和依法破产,运用信贷杠杆,活化不良贷款,积极做好呆帐坏帐核销工作;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生产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要积极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国家银行新增支农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例不能低于15%,优先安排农业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切实增加对”三农”的贷款面,提高贷款投放额。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县域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 (三)在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大力推广”占一造一,动态平衡”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做法。本着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原则,省市在每年的用地指标、用地计划中对县市发展用地适当予以照顾,对小城镇建设用地予以适度倾斜;对个体私营企业经商、投资办厂所需用地要一视同仁。在坚持”五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县市镇政府”以地生财”,滚动开发;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离上进镇,允许股份公司进行土地营运,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在干部人事方面: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和激励机制。要不拘一格,大胆启用懂经济、善管理、有开拓能力的人才,政治上信任,物质上奖励;大力引进各类专门人才,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结构;通过各种形式抓好人才培训,提高现有经营管理和科技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切实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鼓励一批有才干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于部职工分流,经商办厂、兴业创业。 (五)在招商引资方面:各级要加强对县市的指导和服务。积极吸纳县域各类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活动,帮助企业做好招商引资的前期工作,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和项目信息;放宽并适当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鼓励县域优势企业”走出去”,输出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带动产品和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出口创汇,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二、落实对新工业化建设的政策(一)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二)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发挥专家论证和民主机制,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打造知名品牌。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三)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农民素质不提高,新型工业化就缺乏应有的后续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四)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一切高新技术和农业开发投资者的创业活动。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限制,让其同其它资本平等竞争。要积极探索实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活投资主体。县域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通过资产重组进行资本深化,提高技术含量,强化绿色标准,提高行业质量认证标准,进行清洁生产,建立县域新型工业化运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三、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走循环经济的路线(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加大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质量,降低能耗。     (三)加大技术开发创新与应用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综合利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中采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项目。     (四)制定激励政策,创新资源节约机制。政府应在资源节约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建立政府机构节能机制,制定政府部门节电、节水措施,确定能耗、水耗、物耗定额、支出标准。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政策,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资源节约长效机制的形成。     (五)抓住工业园区这个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全链条效应。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作用,废物产生最小,甚至“零排放”。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企业内以清洁生产为荣、企业间以互利共生为链、区域层面以物质循环利用为主,建立起生态工业园区。坚持从源头抓节约,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节水的论证工作,推行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管理和节能节水计划到位、目标到位、管理制度到位“三到位”管理。     (六)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

    注意事项

    本文(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