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docx
-
资源ID:1648106
资源大小:115.9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docx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002-07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 -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王检贵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南京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5月南京大学斯密论坛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揭示了社会财富之源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之魅力,推动了人类经济思想的进步。而今,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理论创新和思想进步。南京大学商学院作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发起成立斯密论坛(Smithian Forum),旨在研讨中国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作为南京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活动内容之一,该论坛致力于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学术交流,为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论坛主要面向商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为保证论坛的开放性,热诚欢迎校内外的老师、同学参与,并在适当时候邀请著名学者参与。上述范围内的参与者只要提交一份正式的论文(发表或未发表均可),即可进入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王 检 贵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政策研究室 wjg7399, TEL:65198496,北京100731 一、买方市场?过剩经济?通货紧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令人始料不及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悄然而去,而“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扑面而来。其具体表现是:(1)消费品存在严重供大于求现象;(2)生产能力利用明显不足;(3)物价水平持续走低;(4)商品产销率也呈普遍下降的趋势。如何给宏观经济新形势进行定位呢?学者们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并由此引发了三次激烈的争论:即“买方市场”之争,“过剩经济”之争,以及“通货紧缩”之争。“买方市场”的提法兴起于1997年,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1998 年(洪银兴,1997;韩文秀,1998)。众所周知,在漫长的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市场是最显著的市场特征。因此当人们看到市场上反映出来的典型状况不再是产品的短缺,而是产品的饱和、甚至是积压时,很自然地认为我国基本上告别了短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许多人将买方市场的出现看成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现象,即所谓“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洪银兴,1997),或者说“买方市场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将长期存在下去,它是市场经济(或市场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常态”(韩文秀,1998)。因此可以说,买方市场的提法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至少是中性词,甚至可以看成是褒义词。因为买方市场的形成,不仅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日臻完善,而且意味着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毫不夸张地说,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然而,有些学者并不赞成买方市场的提法,主要理由有二:(1)买方市场一般指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中,买方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等价交换原则逐渐有利于买方。然而在我国看到的情况是,假冒伪劣猖獗、暴利行为遍地,缺斤短两、欺行霸市已为人们无奈地认可;尤其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笼罩下,在政府摊派式的强买强卖过程中,买方经常连用“用脚投票”的权力都没有,何谈买方市场?!(陈淮,1999)(2)由于买方市场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因此,如果把我国供求失衡的新形势界定为买方市场,那么从战略上看,我们可能丧失忧患意识、甚至“为走出短缺欢呼”;从战术上看,我们可能将政策重心导向如何做好市场营销,即努力说服、诱导,甚至强迫消费者(买方)打开钱袋等一些微观问题。一旦如此,显然无益于解决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过剩经济”的提法盛行于1998年,其争论延续到1999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学者们认识到,买方市场已经不能概括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相反,“过剩经济”的提法渐渐流行。按陈淮的定义,“过剩经济是指当某种社会需要产生时,供给可以更大规模地产生;价格变动已经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相当多的生产经营者被迫在成本线以下抛售产品;供给方的利润普遍被压低到银行利率以下,资金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利的领域可供转移。”(陈淮1999)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过剩经济” 一般并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不等于市场的简单饱和,它特别强调生产能力的过剩。而且,生产能力过剩往往是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过剩经济”非常接近凯恩斯描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然而,“过剩经济”的提法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1)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低收入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总供给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远远不能说中国出现了过剩经济。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日用消费品普及率都非常低,全国的贫困人口总计还有几千万,甚至还存在众多贫困省、贫困市、贫困县,如何能说中国达到过剩经济的程度呢?有人干脆指出,中国的经济状况可以称为低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的过剩不能同日而语。(2)许多人认为,从总体经济水平看,我国并没有达到普遍性过剩的程度,当前的市场状况最多只能称为是结构性的过剩。这是因为,尽管有些产品存在处于过剩状态,但是另外也有很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些产品甚至还依赖于进口;甚至是同一种产品,一方面国内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又要依赖于进口,钢材、小麦都是如此(刘国光,2000)。“通货紧缩”的提法从1999年开始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然而,围绕这一提法的争论最激烈,争论范围最广、程度最深、时间最长。之所以会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根本原因是人们在“通货紧缩”这一概念的理解上没有达成共识。在国内研究文献中,至少出现了三种不一样的定义:(1)“单要素说”,将通货紧缩看成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持这种看法的人一般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但是对通货紧缩幅度以及危害程度的判断存在许多不一样的判断。比如不少人根据中国1996-1998年物价持续下降而判定中国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刘迎秋,1999;范剑平,1999b;刘国光、刘树成,2000)。谢平、沈炳熙认为,中国1997年通货紧缩已见端倪,而到年底价格水平已经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水平最低值,通货紧缩已经明显显现。1999年,价格水平继续下降,从而可以断定,中国的通货紧缩决不是轻度的,而是严重的(谢平、沈炳熙,1999)。胡鞍钢认为,要区分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概念。前者是指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后者是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经济衰退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但出现了通货紧缩不一定就会出现经济衰退。中国明显出现了通货紧缩,而且这种通货紧缩正在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因此,中国出现了危害型通货紧缩。(胡鞍钢,1999)(2)“双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根据这种定义,会导致几种不一样的判断:第一种判断认为,中国出现了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从而可以认为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第二种判断认为,中国价格水平是下降了,但货币供应量没有下降,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相反,中国遇到的问题是货币需求不足,这种情况可以用“通货萎缩”来界定。在“通货萎缩”情况下,靠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陕西财经学院研究组,1999)。第三种判断认为,中国货币供应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因此中国出现的问题不是通货紧缩,而是经济收缩。经济收缩与货币供应量无关。在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物价水平仍然下降,那么就是经济收缩(张泽荣,1999)。第四种判断认为,中国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货币供应量下降引起的,而是轻度经济衰退引起的。因此,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通货紧缩,而是经济衰退(姜洪,1999)。第五种判断认为,199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持续回升、物价继续走低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通货紧缩,而是一种类似于日本经济的“流动性陷阱”(刘宪法,1999)(3)“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并伴随着经济衰退。据此定义,也出现了几种不一样的判断:第一种判断是,物价自1997年10月以后连续17个月下跌;货币供应量指标表面正常,实际上已全面萎缩,1998年基础货币供给几乎是零增长,说明货币供给是下降的;而且从1993年起,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软起飞”一直起不来。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我国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李晓西,1999)。第二种判断是,中国虽然出现了价格水平的下降,但是这种下降是与中国经济体制背景和国际经济大环境分不开的,在价格水平下降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依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这足以表明中国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因而不必大惊小怪(于祖尧,1999)。二、争论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为什么人们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如此大的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太快,要准确把握它自然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就是许多概念本身就没有明确公认的定义,从而使对经济形势的争论转向了对概念本身的争论。首先,在90年代中期,即我国经济形势刚刚发生变化之时,用“买方市场”来概括新的经济形势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虽然说我国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还存在许多“无法体现消费者主权的现象”,但无可否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基本是沿着一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道路不断前进,经济学意义上的“短缺经济”已经不复存在了,买方市场的特征确实越来越明显。买方市场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是一个进步。因此,从整体上看,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出现了“买方市场”形态,很难设想我们还会回到过去那种“卖方市场”中去。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经济显然走进了一种特殊的状态,而不是所谓的“常态”。因此,“买方市场”越来越难以全面概括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不能反映宏观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其次, 国内学者赋予“过剩经济”这个词的内涵确实概括出了我国宏观形势的基本特征,而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问题的本质内涵:它揭示了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市场处于普遍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它揭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经宣告结束;它揭示了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已经成为调整供求关系的当务之急。从本质上看,“过剩经济”概念与凯恩斯所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一致的。它们都将生产能力过剩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过剩(即失业)看成是宏观经济的最大敌人,并且都认为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总需求,而不是减少总供给。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两个概念似乎都没有引起经济学家应有的共鸣。人们之所以不喜欢“过剩经济”的提法,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词含有批判的意味,很容易使人想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批判,因而不容易博得政府的欢心,更难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剩经济”这一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论证,因而很容易引起歧义:人们容易将“过剩经济”视为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境,也容易将“过剩经济”简单等同于产品市场经常浮现的供大于求的纯微观问题。那么,为什么不用“有效需求不足”来代替“过剩经济”的提法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有效需求”的内涵。许多人想当然地将“有效需求”看成是“有效果的需求”或“有效率的需求”,或者将有效需求不足等同于总需求不足。然而事实上,在凯恩斯看来,有效需求不足并不仅仅是一个需求问题,而是指均衡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并由此导致了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是由需求决定的。从这一点上看,有效需求不足确实最能概括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然而仅仅明白这一点还不够,这是因为,现有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凯恩斯主义学说无疑也是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状况为背景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她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因此,我国的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这个特征是当前的西方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无法概括的。 最后,当前最为流行的“通货紧缩”也不能准确概括我国经济形势。这是因为:第一,必须承认,通货紧缩仅仅是一个货币现象,它与通货膨胀是相对的,它仅仅反映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或上升,这一点无论在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还是在经济学大词典中都表现得很明显。只要我们遵循国际惯例,支持这个定义,那么就无可否认我国确实出现了通货紧缩,而且一度有加重的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经济形势除了存在货币经济的困境外,更重要的还包括实体经济的困境,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和失业率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用“通货紧缩这个概念无法全面概括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刘迎秋,1999)。第二,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恐怖性(这一点在“三要素说”中反映得相当明显),有人还特别提醒要优先解决失业加重问题;然而,如果一味坚持“通货紧缩”的提法,就容易产生误导,即误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当务之急是价格问题。若果真如此,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价格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形势会出现好转,西方国家经历的“滞胀”过程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三,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通货紧缩”在表现形式上是相似的,但是,“通货紧缩”这个概念是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形态下提出的,而且现有的解决通货紧缩的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国情做出的。即使最伟大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没有注意到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除了通货膨胀外,还包括通货紧缩。因此,从当前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用于应付发展中国家通货紧缩问题的良药,人们不能奢望援用发达国家治理通货紧缩的方案可以顺利解决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三、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 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以上分析表明,用“买方市场”、“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来概括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概括宏观经济运行根本特征的概念。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在于,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过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的概念包含以下几点涵义:(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资本总量还是从人均资本拥有量上看,资本都是短缺的。然而在短期内,从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看,确实存在资本的富余。资本富余的突出表现是金融机构出现了多年难遇的“存贷差”,而且这种差额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1997年我国银行内部存贷差额达7500亿元,比1996年增长42%;1998年10月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9598.6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0%;1999年10月末存贷差上升到12032.5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1%;到2000年10月末存贷差高达23237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9%(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1)。资本富余的第二个突出表现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并由此引起工人大量下岗失业;资本过剩的第三个表现是利率水平迅速下滑,1至3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利率由1994年的14.4%下降到1999年的5.94%,短短几年内下降了两倍多。从1996年5月到1999年底,央行连续7次降息,这一金融政策也清楚无误地传达了资金过剩的信息。(2)我国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过剩的劳动力首先是滞留在农业部门。据陈吉元研究员1989年的估计,就算按边际生产力为零的标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1/3,有些地方占40%以上(陈吉元1991);“原农业部部长刘江也指出,4.3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3是剩余劳动力 邓一民先生指出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可能超过1亿而1995年经济绿皮书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2亿。”(卡特等,1999,第69页)。另外,陈锡康1992年估算的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0.98亿,王诚1996年估算的结果为1.38亿,而王红玲1998年的估算结论为1.17亿(王红玲,1998)。总之,正如泰勒(Taylor)所言,“中国存在大约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卡特,1999,第69页)需要指出,除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我国城镇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过剩劳动力。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持续超过3%,如果考虑国有企业和事业机关存在大量冗员人员,那么,我国城镇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因此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是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结束之前产生的,是一种劳动过剩与资本过剩并存的现象。(3)在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的情况下,其主要的症结是“有效需求不足”,即实际产出没有达到潜在的产出水平。虽然价格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失业现象严重以及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积压严重都是这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但是总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需求不足会引起生产能力过剩、引起失业增加、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率下降。(4)在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的情况下,总产出水平是由需求决定的。因此,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采取各种有效政策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就是当务之急。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来解决“过剩”问题,结果,经济增长率就要大打折扣。(5)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是短期现象,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而劳动剩余与资本不足是一般形态,是长期现象。从长期看,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供给方,结构转换是唯一的途径,因而在长期内,需求管理政策应当服务于供给管理政策;然而在短期内,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因素,因而此时的供给管理政策必须为需求管理政策服务。也就是说,在双重过剩下,不能一味强调结构调整这种长期目标,只有当结构调整有利于刺激需求时,才是经济发展所希冀的,比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单纯是为了减少所谓的无效供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因此来提高社会总需求;相反,如果一味坚持那些不能刺激需求、甚至阻碍需求扩张的结构调整,就不利于经济走出双重过剩困境,比如一味坚持技术进步和供给创新,过分淘汰生产能力,就可能导致更多的下岗和失业,从而加剧社会购买能力的不足,加重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过剩。参考文献陈淮,1999,“供求失衡:国民经济中的长期战略发展的新瓶颈”,改革第1期。陈吉元,1991,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管理出版社。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1,“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1年展望”,管理世界第1期。韩文秀,1998,“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管理世界第5 期。胡鞍钢,1999,“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第3期。姜洪,1999,“我国是否发生了通货紧缩”,经济日报9月6日。科林·卡特等,1999,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李晓西,1999,“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财贸经济第8期。刘国光,2000,“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刘国光、刘树成,2000,“略论通货紧缩趋势问题”,人民日报2月22日。刘宪法,1999,“日本陷阱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经济研究第8期。刘迎秋,1999,“论次高增长阶段的宏观政策目标”,光明日报9月10日。陕西财经学院研究组,1999,“中国当前是通货萎缩而不是通货紧缩”,金融研究第9期。王红玲,1998,“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许光建,1999,“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4期。于祖尧,1999,“谁说中国经济通货紧缩了?”,新视点第6期。张泽荣,1999,“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收缩”,改革第5期。斯密论坛联系方式:联系人:徐科军 程雪银电话:0253594423,0253594244E-mail: smithian_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