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分析.docx
江苏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一、导论(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改革深水区,“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以及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面临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央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增大信贷规模、开拓业务的重要领域,农村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各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总之,研究农村资金配置效率问题既是当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焦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拓展的重要需要。(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 一是提出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理论框架。本文在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特征,提出适合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分析的分析框架。 二是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问题。以提出的理论框架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进行研究,对制约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进行理论和调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对策。 三是以市场分析为基础,从农村金融市场自身功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效应以及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问题。利用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找出其形成的原因。 四是依照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找出优化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途径和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提出优化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2、研究意义 一是提出分析框架。通过课题研究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提出适合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建立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的经济效应模型,利用提出的分析模型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是分析金融市场供需均衡成因。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与失衡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成因,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三是建立效率分析体系。从市场制度、市场功能、经济效应以及比较效率能力等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形成金融市场效率分析体系,为进一步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的研究提供思路。(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根据金融市场效率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效率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分析了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现状,研究了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问题,以优化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及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为目标,提出了提高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演化路径和政策建议。文章的思路路径分为:问题的提出、对已有理论的研究、市场的供给分析和需求分析、金融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分析、市场的优化方向与政策建议。2、 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针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情况,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其中,采用规范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采用实证分析法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行了研究。(2)对比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对比的方法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以城市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的参照,从对比中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问题。(3) 博弈论与古典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从供给制度、需求制度以及农村金融市场适应性等方面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进行研究。在供给主体的行为分析中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供给主体的行为问题。在分析市场效率的过程中,采用古典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原理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分析。(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分析结果的支持,定量分析需要定性分析提供分析框架或思路。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数学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并得出结论。二、关于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成果(一)国外研究成果Claudio Gonzalez Vega(2003)1指出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经济主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化,其中包括:切实优化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深化金融服务功能,扩大金融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改革金融监管方式,改进各项法规制度,完成金融结构调整,尤其增加正规金融的供给。Hans Dieter Seibel(2001)2认为随着货币经济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时在规模、延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政府应当帮助非正式金融机构改进管理并整合到更广阔的金融市场,使非正式金融正规化。Shahidur R. Khandker.和 Rashid R. Faruqee(2002)3通过对巴基斯坦的农业信贷调查分析指出,当政府给农业项目信贷予补贴时,应当清楚正规贷款机构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贷款远高于非正规贷款。Kellees.Tsai(2004)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微观金融的潜在客户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地方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Johan F. M. Swinnen 和 Hamisn R. Gow(1999)5探讨了改善中、东欧等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农业融资问题主要依靠改进农业利润率与金融机构的创新。 (二)国内研究成果谢平(2001)6研究指出萨伊定律即便在缺乏对现代金融服务感性认识的经济落后地区仍会发挥作用。于辉、荣宏庆(2007)7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在信贷资金供需配置、信贷资金投向及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方面存在着严重失衡。房德东、王坚等(2004)8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供给型与需求型共存。马晓河、蓝海涛(2003)9指出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然需求不足,包括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主要由于需求性金融抑制和制度供给短缺。姚耀军(2006)10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质复杂,是制度安排、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的综合结果。其中,农村信用社的垄断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赢得的垄断,而是其它商业银行的主动撤离而获得的垄断地位。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是为了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亦来自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国内外对农村金融市场及农村金融效率研究的理论大都遵循将农村金融置身于金融市场中作一个部分来进行研究。但是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国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认为研究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必须建立在研究市场的基础之上,而判别与评价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标准是,一方面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应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良好协调,另一方面在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金融资源的需求应得到有效配置。三、江苏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供给分析3.1 供给主体江苏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又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泛指不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其他金融形式及活动,包括农户民间金融和各类非正式金融组织的金融活动。目前,江苏正规农村金融主体主要是:(1)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2)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非正规农村金融在江苏农村广泛地存在,成为事实上的与正规金融并存的融资方式,主要形式有各种互助会(或简称“合会”)、私人钱庄、民间借贷、储贷协会、基金会等。3.2 供给特征总体来说,江苏农村金融供给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金融体系萎缩,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民间融资相对活跃,供给缺口依靠非正规金融提供;农村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显著。3.2.1 供给型金融抑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悖。自1999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经济、高效、精简、合理”的原则,对农村经营网点进行大规模撤并,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而剩下的营业网点大多把有限的贷款资金发放给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国有大型项目,而对急需资金的农业生产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却全面紧缩。目前除了国家开发银行之外,其他均减少了在农村的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本应是承担国家规定的国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其主要业务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功能严重缺位。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目前的业务结构单一,主要是吸收存款,向农村发放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把大量的农村储蓄转移到城市,加大了农村金融缺口,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3.2.2 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研究团队通过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选取30个行政村、600个农户进行分层抽样,调查的主要结果是:想借款农户占样本总数的60%,其中借到款的农户大约占了5成,也即江苏农村6成的农户有借款的需求,这其中借到款的大约是一半;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非正规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主要的,占到了45.9%。向金融机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41.9%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这是一个基本的状况,可以看出非正规借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在一定范围内,非正规金融因为主要依靠地缘、人缘、血缘关系,具有明显的信息对称和信用约束优势。因此,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当长的时期内,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局面将不会改变,必须重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发挥。3.2.3 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显著金融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显著。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地区之间不平衡状况还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基于此,江苏农村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具体而言,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密度非常大,各商业银行不仅进驻到镇上,有的地区甚至进入到村里,如在无锡市的周边乡镇或村,不仅有农村信用社,还有中国农业银行、江苏银行等,不仅吸收存款,还发放贷款。在苏北农村地区,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在乡镇一级,往往只有农村信用社,甚至在县城也只有几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多数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3.3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及分析3.3.1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及特征分析根据上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从上面的供给曲线,可以看出其特征如下:(1)供给需要价格补偿。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曲线一与其他市场的供给曲线二不同之处在于有一个价格补偿。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特征,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成本高,决定了只有在其他金融市场价格之上增加价格补偿之后,供给主体才愿意提供供给。(2)供给型抑制的表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为K,而同价格之下,其他市场的供给为K”,两者的差距为(K”-K),这一差距就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型抑制的表现。3.3.2 农村金融市场中供给主体的供给选择根据上文的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从利益最大化出发,我们假定每一个主体都是理性的,也即是根据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选择资源的供给,因此,就可以形成下图的供给选择曲线。假设选择X1为向农村金融市场供应资源,X2为向除农村金融市场以外的市场供应资源,M点为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源禀赋点,其中X1”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源禀赋,而X2”为其他市场的金融资源禀赋。在等利润线的约束下,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成本过高,导致其收益下降,因此,为使收益最大化,供给主体的供给选择曲线不是期望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等于其资源禀赋的期望选择曲线,而是实际选择X2曲线,在该曲线上,其向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为X1而不是X1”,从而形成(X1”-X1)的供给与禀赋之间的差异,这就是前文分析的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3.4 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分析江苏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市场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的正规金融,另一是在游离于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和主力,非正规金融因具有较强的市场亲和力,其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弥补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供给地不足。非正规金融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制度创新,其与正规金融的相互“挤出效应”,有利于推动正规金融的体制改革和形成农村多样化竞争格局。但非正规金融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在规模和方向上存在局限性,容易因外部诱因刺激而演变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投机行为。因此,理性研究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行为,对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运用博弈论,将农村金融市场博弈局中人简化为三个,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政府,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的行为特征。3.4.1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行为博弈分析由于农村民间金融的非正规性及国家对金融准入的严格监管,民间金融特别是其中的有息借贷一直处于地下化,是被打压的对象,导致其具有严重的二重性,即既可能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与高利贷、赌博洗钱等黑恶势力结合,隐含着极大的破坏力。所以,中央政府出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或者说出于对风险的回避,还一直将民间金融视为非法,对其进行打压,这导致农村民间金融不能自然演进升级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只能以畸形的形式存在,地下化、灰色和黑色化。当农户对融资产生需求时,首先,会向合法的正规金融机构提出融资要求,我们将正规金融机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同时,民间金融机构也有两种行为:作为和不作为。对于农户的融资行为,正规金融机构认为其符合政策和符合其利益时,会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则正规金融机构得益为2,由于部分农户有可能向民间金融融资,故民间金融的得益为1。如果正规金融机构认为农户的实力和融资投向不符合其利益时,拒绝向农户融资,选择不作为,则农户只能选择向民间金融机构融资,而民间金融机构在利益的诱使下和自己有一套收贷方法,会选择作为,则正规金融机构的得益为0,民间金融机构的得益为2。当正规金融选择作为,而民间金融选择不作为时,正规金融的得益为3,而民间金融的得益为0。当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都选择不作为时,得益都为0。其博弈得益矩阵如下表所示:民间金融正规金融作为不作为作为(1,2)(2,0)不作为(0,3)(0,0)3.4.2 非正规金融和政府间行为博弈分析在民间金融和政府间行为博弈分析中,我们假设民间金融有两种行为,合作和不合作;政府有两个行动策略空间:一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管制,压制民间金融,另一个是放宽农村金融政策,让市场自发去调节,让民间金融发展成为正规金融组织,政府只是做好规范和扶植工作。政府的行动策略分为两种:支持和压制。如果政府对民间金融市场实施“压制”策略,则民间金融有两种选择:合作和不合作。当民间金融采取合作策略时,意味着民间金融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得益为-5。当采取不合作策略时,会采取“地下”工作方式,利率很高,风险都很大,得益为3。如果政府采取支持策略时,民间金融理论上同样有两种选择,合作和不合作。当民间金融采取不合作的策略时,等于放弃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考虑到发展的机会成本,所以得益为-6。当民间金融采取合作的策略时,在政府的扶持下,民间金融会发展为正规金融,故得益为4。如果民间金融选择合作,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压制,即利用一些表面上扶持但实质上限制性策略,如选择和现有农信社的合并等方式,来维持现有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因为现有农村金融市场满足了政府的二元偏好,通过信用社在农村的垄断地位吸收资金,投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故政府的得益为1;二是政府选择支持民间金融,政府得益为-1,因为支持民间金融,政府要付出高昂的监管成本,民间金融的不确定性太多。如果民间金融选择非合作策略,政府同样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压制,则地下的民间借贷活跃,带来经济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只能获得很小的得益-2;二是选择支持,由于民间金融选择不合作,而政府选择支持策略,这样势必会助长民间金融的活跃性和高风险性,会给全国金融体制造成危险,有潜在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政府得益为-3。其博弈得益矩阵如下表所示:非正规金融政府压制支持合作(-5,1)(4,-1)不合作(3,-2)(-6,-3)显然,这个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只存在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因为尽管压制是政府的最优策略,但民间金融没有最优策略:如果政府选择“压制”,民间金融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不合作”;反之,政府选择“支持”策略,民间金融的最优策略就是选择“合作”。也就是民间金融的最优策略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最优策略是社么。按照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的办法,首先剔除政府的劣战略“支持”,因为,无论民间金融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政府选择压制的都要大于选择支持的的得益。即民间金融选择“合作”时,政府的得益1>-1,政府选择压制;民间金融选择“不合作”时,政府的得益-2>-3,政府仍会选择压制。因此,政府只会选择压制,而决不选择支持。民间金融虽然还有两个策略,但是“合作”已成为民间金融的劣策略,剔除这个策略,剩下的唯一策略组合就是非合作,压制。3.4.3 市场主体行为结果分析从以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发现,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非正规金融更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其行为收益更多。但是,从非正规金融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之间,政府对非正规金融采取了压制的政策,导致非正规金融收益降低,不能取得其最大收益。这一分析结果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真实情况,即非正规金融能够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基于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对非正规金融采取了压制政策,导致非正规金融难以发展。3.5 小结本章主要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供给的特征和主体的行为。目前,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机构等。分析发现,在正规金融中,农村合作金融中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江苏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主力,而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则给农村金融体系带来了创新机制。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民间金融和国际支持等非正规金融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尤其在正规金融金融撤销农村金融机构、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农村金融供给的特征看,江苏农村金融存在着供给型金融抑制、农信社垄断市场、金融体系不发达、地区差异明显、资产质量差以及地方政府不恰当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政府之间的行为多方博弈问题,政府需要从体制上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良性互动的关系,深化正规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发展。1、 江苏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需求分析4.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江苏农村金融需求包括农户融资需求、农村企业融资需求、农村公共事业融资需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农户和农村企业两类主体的金融需求是江苏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活跃的需求,也最具有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自我国公共事业经营管理机制改革以来,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方面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小,农村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来源必须依靠金融市场解决,这方面的融资需求也日益迫切,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以下的分析中,将从农户、农村企业、公共事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来论述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4.1.1 农户金融需求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户成为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可以预见大量的小规模农户还将长期存在。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的经济行为日益活跃,农户现实和潜在的资金需求总量是巨大的,可以说,农户的金融需求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化取向的最根本要求,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农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因此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生活需求两个方面。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如下: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和经营成本,占需要贷款农户的44%,其次是治病(占17%)和子女教育(占14%)。农户在现金支出构成上,生产费用支出占44%,生活费用支出占50%,两项基本持平,两项合计94%,构成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这两方面的资金需求仍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由于农村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农户需要先支付种植或者蓄养成本,一些农户需要贷款购买种子化肥之类的先期生产资料。(2)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状况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农产品的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缺失。相比其他产业,农业要经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3)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江苏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较低,存款较少,在农作物遭遇自然灾害或者禽畜遇上疾病、有子女上学、家人生病等情况,农户入不敷出,可能需要应急贷款。(4)农民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资金投入。研究团队对江苏农村的调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民收入仍有较大潜力,尤其是在非传统农业领域,包括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业。非农业生产性投入对增加农民收入最为明显。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平均收入要比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收入高出9000多元,说明寻求非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户仍有很强的吸引力。超过13的村民认为,资金是致富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技术和手艺(占28.7%)以及信息和知识(占21.1%)。总体上看,农村借贷有助于提高收入。据研究团队对江苏地区的调查表明,江苏农村中农户贷款完全满足程度不高,在50%左右,表明农户资金需求旺盛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53%的农户的贷款需求是由非正式途径(主要是亲友互借)提供的,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户认为小额信贷数额过低,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限制太多,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还款方式不灵活。想要进行规模投资或者扩大生产规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靠小额信贷致富的例子不多。多数情况下,小额贷款只是维持较低农户的生产,不能帮助他们致富。如果没有小额贷款,这些农户的生活将更加困难。4.1.2 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分析江苏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县域经济尤为重要。农村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缺乏,即企业有很大的资金融入需求,因此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是最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企业发展的途径,如下表所示。困难缺乏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市场空间不大信息获得困难政府行政干预税收负担技术人员约束其他企业个数1294880232239154占比(%)66.1524.6241.0311.7911.28207.692.05然而目前农村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生产面向市场的资源产品,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由于市场供需变化不确定性较大,信息不够对称,农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特别谨慎,其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十分突出。有些依靠脆弱的乡镇政府担保获得贷款,但总体而言,资金短缺始终制约着农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1.2.1 一般农村企业金融需求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江苏农村企业逐步增多,但是,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还处在开端,江苏农村企业大多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小企业,以个体和私营企业居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以及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材业。(1)不同发展阶段农村企业资金需求。企业初创期的融资需要企业融资手段不外乎内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外部股权融资三种模式。由于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不完善,特别是江苏农村企业还几乎没有发展到外部股权融资阶段,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内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处于创业期时,其产品和项目的前景还不明朗,销售收入较少,但它们的产品或技术有可能在未来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企业在创业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企业创业融资高度依赖于外部债务资金。本研究团队调查数据表明,在创业时采用外部债务融资(包括正规和非正规贷款),占58.06%;初始创业资金来自企业内源性融资(包括自有资金和合伙人资金)占39.36%;在创业时外部借款占创业资金比重大于50%的占29.03%。 由于非正规金融能提供的资金规模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创业企业的活动需要,在企业创业融资中,正规金融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创业借款中,64.19%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企业发展期的融资需要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其产品或项目已经开始为市场所接受,销售收入开始增加,发展前景逐渐明朗,风险有所降低,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迫切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份额。企业的贷款需求可分为流动性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流动性贷款一般用于购买大宗原材料或半成品,固定资产贷款则用于购置设备、新建生产线或厂房。固定资产贷款所占比例为33.47%,流动性贷款所占比例为52.24%,很显然,农村企业的借款更主要是用于短期性的生产性周转,只有比较少的部分用于长期性的生产投资。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仅只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活动,还必须进行生产的扩大和升级。农村企业的借款主要以短期周转性用途为主,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企业缺乏投资意识和投资资金,制约企业的升级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长期投资更主要的依赖于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但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会加剧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增强企业对外部借款的依赖程度。借款的短期性制约了企业的长期投资,有强烈长期投资需要的企业不得不将短期借款转为长期使用,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新债换旧债和循环贷款合约的方式维持经营。 (2)农村企业借贷资金渠道。借贷渠道多元化与农户相比,农村企业信贷选择渠道更加多元化,农村企业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约占51.6%,非正规渠道借款约占48.4%。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是最主要的渠道,占所有借款约37.2%。农业银行也是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重要渠道,占10.4%。此外,还有少数企业获得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贷款。非正规渠道中亲友借款是最主要渠道,占所有借款的38.8%,其他非正规渠道还有专门放款人、合作基金会、民间集资、金融互助会以及其他企业借款等。 农村企业对借款渠道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即在选择了一种借款渠道后,在以后的借款时仍继续采用原来的借款渠道。这是因为信贷行为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借贷双方在过去的信贷经历中建立和积累了信用关系,如果更换借贷渠道,一方面将增加借款人的信贷搜寻和谈判成本,另一方面又将增加放贷人的信用判别成本。 4.1.2.2 农业产业化中企业的金融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 尽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包括江苏在内的我国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几类主体都不同程度的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经营链条,我们有必要对该链条中各类主体所处的地位以及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农村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各类主体的风险所在及资金需求特征。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培育是中心环节,农业企业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组织基础,而龙头企业则是整合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关键,通过龙头企业可以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更加高效的连接起来,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链条的核心,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规模扩张、引进技术、培育人才,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支撑。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年发展所带来的大量资金需求,仅靠企业自身积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主要依赖外源性融资。在股票、债券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农村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依赖于民间借贷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由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薄弱的民间金融很难满足其要求,正规金融的借贷资金成为龙头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然而目前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需求。本研究团队调查数据表明,江苏农村该类企业总体资金满足率处于60%以下的较低水平。 4.1.3 农村公共事业体系金融需求 农村的公共事业体系对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两个方面。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是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需求。 (1)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金融需求。大力构建现代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亿万高素质人才,更是对金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实际需求。 (2)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金融需求。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 卫生院为主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体系,其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场所。目前,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房屋和基本经费,许多乡镇卫生院工资无法保证、设备无法更新,尤其是村级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严重短缺,大约有19%无独立门诊、24%无独立住院部,甚至由卫生室演变成私人诊所,出现医疗技术短缺、公共服务退化的趋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但客观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又严重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而政府有限财力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矛盾,因财力所限,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不高,江苏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因此,产生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4.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1)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需求。没有基础设施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水利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在内的农业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江河治理、农田改造、绿化荒山、生态保护、水电气路电话信息等“五网”建设等等,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也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首先化解的制约“瓶径”。另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交通运输设施、电网、自来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在政府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对农村金融有更大的需求。(2)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城镇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必然过程,没有城镇化作前提,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达到。在城镇化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如小城镇的开发贷款,城镇建设贷款,城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贷款等。4.2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总体来说,江苏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区域差异性,二是多层次性,三是单个需求的小规模、非生产、高风险性,四是季节性和复杂性,五是缺乏有效的担保,六是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主体。 4.2.1 区域差异性 江苏地域广阔,农村自然和生产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金融需求必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封闭,农户收入以实物收入占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户的储蓄和负债能力都很弱,借贷需求的额度小、频率高,主要表现为消费性生活需求;苏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急待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经济结构正在向多样化发展,资金需求增大,金融需求结构走向多样;苏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农民收入中来自于非农业的比例大,收入水平高,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规模进一步增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对农村金融的依赖性存在地域差异。一般来说,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苏北中小企业43.18%的融资来自地下借贷,苏中为39.8%,苏南最低为33.99%。4.2.2 多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性非常明显,这是由需求主体多层次性和需求内容多层次性决定的。从需求主体来看,有政府主导的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或部门,有农业龙头企业,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有一般农村企业,当然,群体数量最大的是广大农户。由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较大,导致了这些需求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发展水平、投融资能力千差万别,各需求主体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有的需求主体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多元化融资的能力,而许多农户还是传统式的家庭生产和管理。由于需求主体的多层次性,导致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容也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定。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了一般的存、贷、汇需求以外,对其他金融服务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其资金需求规模较大,金融需求需要由实力雄厚、产品与服务齐全的商业银行来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和一般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传统业务上,由于他们金融需求规模小、成本高,不适合商业银行的大规模运作,他们的金融需求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或者民间借贷来满足。贫困农户则更多需要扶贫资金或者政策性资金加以扶持;而对于政府主导的从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则需要大额、长期资金,这类需求主要依靠政策性银行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解决。4.2.3 融资需求较大而偿还能力相对较弱农村企业、农村政府的公共事业投资企业,还是广大农户,在金融需求上普遍存在融资需求高而偿还能力偏弱的特点。对农村企业而言,受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限制,平均盈利水平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但农业投资的特点是投入大、回收期长,融资需求相对较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企业而言,一方面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投资量大,一次融资额度较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财力项目对薄弱,债务性融资的偿还能力弱;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其贷款规模的大小呈正向关系:收入等级越低,贷款额越低,收入水平越高,贷款额越高。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户的户型也从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向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转变。收入等级越高并越向非农业户发展的农户,其贷款基本用于生产经营,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农户生产所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