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原经济管理区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

    • 资源ID:1645588       资源大小:789.66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原经济管理区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

    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2012年12月04日08:31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2012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优势第二节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第二节强化监督检查前言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本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2202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第一节发展优势交通区位重要。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6965公里、8323公里,占全国的7%和9.8%,运营民用机场达到7个,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粮食优势突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煤、铝、钼、金、天然碱等储量较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有色、食品产业优势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市场潜力巨大。城镇化率达到40.6%,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人口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是全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第二节机遇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原经济区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有利于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激发人口、市场蕴藏的巨大内需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节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更高水平的“三化”协调发展。第三章 空间布局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提升郑州区域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郑(州)汴(开封)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提升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第二节 构建“米”字形发展轴提升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区相连接的基本骨架。沿陇海发展轴。依托陆桥通道,增强三门峡、运城、洛阳、开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城市支撑作用,形成贯通东中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密集带。沿京广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等沿线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北接京津、沟通南北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依托连接重庆、郑州、济南的运输通道,提升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沿线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形成连接山东半岛、直通大西南的区域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依托连接太原、郑州、合肥的运输通道,发展壮大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等沿线城市,培育形成面向长三角、联系晋陕蒙地区的区域发展轴。第三节 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加强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和淮河上中游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形成与“米”字形发展轴相衔接、促进中原经济区东西向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沿邯长邯济经济带。依托邯长邯济铁路、晋豫鲁大能力运输通道和青(岛)兰(州)高速,推动长治、邯郸、安阳、邢台、聊城等沿线工业城市振兴发展,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北部省际交汇区域发展的经济带。沿淮经济带。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统筹淮河沿线资源开发,提升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依托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县(市、区),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太行山前平原、汾河平原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产业带,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大中型水库和灌区建设,加大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加快超高产新品种选育推广,建设全国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打造20个粮食生产能力超20亿斤、25个15亿20亿斤和60个10亿15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大力发展禽类产品,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发展壮大优势畜牧养殖带(区)。优化生产布局,加大养殖品种改良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油料、棉花产业,推进蔬菜、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食用菌、柞桑蚕、木本粮油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棉花、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和一批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和气象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集中布局,打造区域服务中心。依托城市新区,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形成现代产业集中区,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纺织机械高端化,培育防爆电气、特种电缆、节能电梯、精密铸造、高效节能变压器等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洛阳动力谷重型装备、现代农机、精密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发展,提升中原电气谷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推动冀南冶金石化装备集群化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轿车、商用车、中高端客车等优势产品,建成中西部汽车制造和服务贸易中心。提高冷藏运输、工程施工、市政维护等专用车制造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动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总成化发展,建设一批优势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全球领先智能终端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的合作,建设郑州全国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脑、显示终端、视听终端等产品,建设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食品工业。提高面制品、肉制品规模和水平,加快果蔬、油脂、饮料、乳制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全产业链企业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积极发展高端石化和精细化工产品,突破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推动传统煤化工升级转型,实施煤制烯烃及乙二醇、百万吨尿素和千万吨炼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鹤壁煤化一体化示范,建设淮南煤制天然气、长治高硫煤洁净利用以及洛阳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在深入研究比选的基础上推进商丘炼化基地前期工作,推动氯碱、化肥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有色工业。突破高水平铝合金和高端铝加工技术瓶颈,依托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工程,建设以终端产品为主导、上下游衔接的铝工业基地。延伸铅锌镁钼钨等产业链条,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精密铜管、钼板带等深加工产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提升豫北冀南钢铁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强化产品研发和节能减排,加快邯郸、安阳、邢台、舞钢等地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专用宽厚板、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优钢系列品种,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利废、节能、环保和绿色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家居建材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我国重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加快行业重组整合,扩大水泥制品规模,提升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产品竞争优势。纺织工业。结合减量或等量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产业,扩大高品质纱线和粘胶、功能化纤维产品比重,壮大高档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规模,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一批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轻工业。优先发展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及包装印刷等产业,积极承接玩具、文体用品、五金工具、灯具、制鞋等产业转移,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强化产业配套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形成一批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新兴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基地。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生物质能源、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提高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特种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应用等产业,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物流业。提升郑州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地位,加快建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多式联运,建设郑州内陆无水港,建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物流园区、物流通道、枢纽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食品冷链、邮政快递、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物流,建立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推动龙头企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旅游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古都文化旅游区、豫东皖北鲁西历史文化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太行山和桐柏大别山生态红色旅游区,加快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功夫、拜祖寻根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网络。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开封宋都古城、郑州嵩山、洛阳龙门、邯郸赵王城、定陶汉墓、蚌埠大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国郑州广播影视节目交易中心和郑州区域性新闻出版物流中心。开通河南电视台卡通频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金融业。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业务,推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金融外包服务企业进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推动综合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制重组。积极研究在河南设立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可行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给予必要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培育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经营业态向农村延伸,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推动传统商贸、餐饮和休闲娱乐融合发展,鼓励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商贸综合体。以社区商业网点、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等改造建设为重点,推动创建一批居民服务示范社区。支持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郑州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推动科技、创意企业孵化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发展会展业,举办国际性展会,培育知名会展品牌。支持郑州发展国际会展业,推进郑州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在矿山装备、冶金节能、小麦育种、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花卉、生物医药等创新联盟发展水平。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支持郑州、洛阳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在中原经济区布局建设知识产权区域中心。支持邢台、邯郸、长治、淮北、蚌埠、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南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加快调整改造,支持焦作、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区域9个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形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深化城际开放合作,发挥轴带集聚功能,推动邯郸、安阳、邢台、鹤壁、聊城、菏泽、濮阳等北部城市密集区提升发展,促进蚌埠、商丘、阜阳、周口、亳州、淮北、宿州、信阳、驻马店等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加快发展,形成与沿海地区沟通联系的前沿地带。强化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原城市群。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郑州。强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促进高端要素聚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依托郑汴新区,推动向东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密切中心城区与新郑、新密、荥阳、登封等周边县城的联系,推进组团式发展,培育郑州都市区。重要中心城市。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轴带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培育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次中心城市。洛阳巩固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阳新区建设,优化老城区功能,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影响力。邯郸依托冀南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在中原经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聊城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城市,塑造江北水城新形象;安阳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邯郸、聊城、安阳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门户。南阳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蚌埠、阜阳、商丘发挥区位优势,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发挥在豫东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中原经济区与华东地区合作交流的东部门户。加快长治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重点强化煤炭东向南向输出的枢纽功能,成为与太原城市群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地区性中心城市。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将中心城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纳入城市组团,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节点支撑作用。推动开封、新乡、焦作、邢台、平顶山向特大城市发展。提升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濮阳、周口、鹤壁、三门峡、淮北、亳州、宿州、菏泽、晋城、运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济源成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推动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推动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加快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的功能区,具备条件的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完善规模比较大的县城城镇功能,增强吸纳人口的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新兴城市。中心镇。实施中心镇功能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施扩权强镇,支持经济发达镇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支持有条件的镇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成为面向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稳步开展试点,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发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指导作用,依据产业规模、产业特性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大多数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社区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社区居民住房,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开展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房屋交易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增强城镇对农村的产业辐射,形成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引导农村工业适度集中,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统筹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信阳、宿州、蚌埠龙亢农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客运综合枢纽建设改造,推动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完善提升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北编组站、郑州东货运站功能,加强与沿海港口和各大枢纽的高效连接,把郑州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蚌埠、阜阳、商丘、聊城、邯郸、安阳、新乡、长治、洛阳、三门峡、南阳、漯河、信阳、运城、菏泽、邢台等地区性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枢纽格局。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铁路。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建设郑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等铁路,规划研究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构建高效连接的“米”字形铁路网络。适时调整并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有序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加快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建设,完成宁(南京)西(西安)等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形成多条跨区域大能力运输通道。结合汝州至许昌既有铁路扩能改造,逐步形成覆盖三门峡、平顶山、许昌、亳州等地区的煤运通道。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铁路规划编制,开展专支线和集疏运铁路的研究论证工作,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铁路网络。公路。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段;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推进国省道网调整规划实施,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内联外通、畅通中原的公路网络。统筹推进高速公路联络线、城际快速通道、旅游公路、国防公路建设,提高区域内路网通达能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加快县乡公路、大中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实施农村连通工程,实现“县县畅、乡乡联、村村通”。内河水运。加快推进淮河和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涡河、沱浍河、唐河、贾鲁河、洪河等地方重要航道和黄河小浪底、三门峡库区航道建设,适时推进汾泉河、西淝河等地方支流航道建设。建设区域性重要港口,升级改造蚌埠、临淮船闸及航道,全面提升淮河干流通航标准。航空。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改扩建洛阳、南阳、运城、邯郸、阜阳、长治机场,进一步增开航线。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建设商丘、信阳、邢台、聊城、豫东北、蚌埠、鲁山机场。加快通用航空业发展,研究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基地。加强主要矿区深部及外围资源勘查,加快推进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建设,实施矿区煤炭产能接续和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构建“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开发格局。强化煤矿安全改造和煤炭产业升级。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建设一批规模化抽采利用矿区。依托骨干煤运通道,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积极利用中原经济区外的煤炭资源。电力基地和坚强电网。依托主要产煤区和重要煤运通道,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鼓励建设煤电一体化电厂。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低热值煤发电和必要的电网支撑电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等调峰电站建设。开展南阳、信阳核电项目厂址保护。规划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加快完善主网架和地区骨干电网,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推进电网智能化和输配协调发展。油气和新能源。加强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勘探开发和利用。配套建设原油、成品油管道和油品储备库,形成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供应网络。实施“气化中原”工程,依托西气东输、新疆煤制天然气外送管道等国家骨干输气管道及大型储配工程,加快区域天然气干网管线和配套支线、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到2020年,将管道天然气覆盖到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重点发展城市、工业、车用和天然气分布式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建设国家先进生物质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加快开发风能资源。积极发展利用光电、光热、分布式风电、地热等新型用能模式,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应用和示范。改善农村用能条件,构建农村绿色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晋东南能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煤炭产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煤炭深加工,推进低热值煤发电,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利用,构建“煤、电、气、化”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能源外送,增强中原经济区能源保障能力。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加快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建设河口村水库,推进出山店等大中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加强淮河、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健全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成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配套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防洪影响工程。深化西霞院至南水北调总干渠贯通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引黄、引淮等一批调蓄工程,规划建设引江济淮等跨流域骨干调水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水源地建设保护,重点做好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输水沿线、承担城市供水任务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河流生态修复、雨洪利用、地下水补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建设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中原、智慧中原、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构筑覆盖中原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覆盖城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基本建成、无线局域网基本覆盖主要公共场所。推进中原数据基地、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现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促进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实际需求、产业基础和信息化条件,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加快实现郑汴电信同城。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网

    注意事项

    本文(中原经济管理区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