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筹资管理案例.docx
三峡工程筹资案例一、三峡的历史1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191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作如下论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时,再次提及:“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在这里,孙中山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强调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2 中美合做三峡工程梦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国民政府工商部曾于1930年初,拟在长江上游筹设水电厂,并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但对坝区的勘察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两年后,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持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该队查勘后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分别为32万千瓦、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但这一计划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抗战后期,美国政府推行“金元外交”政策,企图独占中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派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担任中国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纳尔逊到重庆后便与蒋介石密商设立中国战时生产局。1944年4月,任中国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建议由美国贷款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厂和年产500万吨化肥的化肥厂,用向美国出口化肥的办法还债。潘绥报告一发表,就引起中美朝野的高度重视。同年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John Lucian Sovage)博士应中国政府之邀抵达重庆。他到任后便立即投入工作,先考察了大渡河和岷江,接着便冒险查勘西陵峡。查勘后,他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在该“报告”中,他建议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选定坝址、修建电站。该电站设计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兼有防洪、航运、灌溉之利。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当时被视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1945年,中国政府原则同意萨凡奇的三峡计划。随后,资源委员会邀集全国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和国家交通、农业、地质、科研等部门组成三峡水利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在宜昌设立三峡勘测处,负责坝区的测量钻探工作。194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组队入峡进行地形测量和经济调查。资源委员会分别与美国马力森公司、垦务局就坝区地质钻探、工程设计等事项签约。根据合约,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参与设计。钻探、航空测量等各项工作也逐渐展开。1947年5月,在国内经济形势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奉命结束;8月,设计工作全部停止,除极少数人员留美外,大部分人员分批返回中国。三峡工程在当时的中国只能是一个梦幻。3 新中国领导关怀三峡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与科研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现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自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主席先后6次召见“长办”主任林一山,都是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对三峡工程兴趣浓厚,垂询甚多。比如,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有无可能性?坝区地质基础如何?水库会不会变成泥库?能不能长期使用?要多少投资?等等。1956年2月,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时,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并乘兴写成水调歌头·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成为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美好向往。1958年1月、3月,党中央在南宁、成都召开的会议上又专门讨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两大治江问题。周恩来总理与三峡工程的关系更为密切。凡与三峡工程有关的重大问题周总理无不过问。林一山在其周总理关怀水利建设一文中说:从1950年初长江委成立开始,周总理就很关注长江的治理开发。在1958年南宁会议上,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明确由周总理主管之后,周总理过问更多。林一山说,他每次到北京,总理都要他去汇报工作。没有周恩来总理这种长期而有效的支持,三峡工程早期研究工作不但不可能奠定如此良好的基础,恐尚有中止之虞。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由于工程仓促上马,采取“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办法,开工后暴露不少问题。但实践证明,建葛洲坝工程,从各方面积累经验,可以说是三峡工程最全面的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问题复杂。它的建成,说明我国技术人员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这对于三峡工程的获准兴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上马可能更困难一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从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的角度着眼,又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自渝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办”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抵汉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赞成低坝方案,希望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陈云、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都赞同低坝方案。1984年2月,国务院财经领导小组在京召开会议,对国家计委报送的三峡水利枢纽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198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上任不久,就过问三峡工程问题。他在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程和荆江大堤后,到长江委了解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汛情况。4 民主决策兴建三峡工程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其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当大会宣布三峡工程议案被通过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二、三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615号文件的要求,由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已结束,并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拦洪120200亿m3,减少中下游淹没农田250300万亩;并可减轻武汉市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发电效益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h,主要供应华东、华中地区,小部分送川东,每年可替代煤炭约40005000万t。是供华中、华东地区的一个最优电源点。它将为华东、华中地区供应可靠、廉价、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并对缓和两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煤炭运输巨大压力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华东、华中地区工农业发达,但能源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两地区煤炭资源分别只占全国的3.6%和3.2%,目前即需从北方调入煤炭,进一步发展火电受到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制约。华东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华中地区剩余的水能资源70%集中在三峡河段。据两地区电力发展规划,从1986年起15年内两地区需新增电力8000万kw,30年内需新增1.7亿kw,按兴建三峡电站并尽可能建设核电,预测2000年两地区从区外调入的煤炭仍分别达8500万t和4475万t,2015年分别达到1.7亿t和1.15亿t。若不建三峡,煤炭运输将更为困难。航运方面据有关方面预测,川江下水运量2030年为5000万t。目前川江通过能力仅约1000万t。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庆至宜昌660km航道上,落差120m,共有主要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三峡工程修建后,航运条件明显改善,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不修建三峡工程,虽可采取航道整治辅以出川铁路分流,满足5000万t出川运量的要求,但工程量很大,且无法改善川江坡陡流急的现状,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运输成本也难大幅度降低。(二)推荐的三峡工程方案在19851986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水位论证的工作基础上,对正常蓄水位150、l60、170、180m,以及两级开发和“一级开发、分期建设”等三种类型共六个方案进一步论证比较后,推荐“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即坝顶高程185m,一次建成;初期蓄水位156m,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移民按统一规划,20年连续移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75m。水电站位于河床溢流坝两侧坝后。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多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位于左岸。工程总工期18年,其中准备工程3年,从正式开工至第一批机组发电的工期为9年。(三)三峡工程技术上可行三峡工程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泥沙、地形、地质等,经过几十年来的收集、勘测、整编、分析和审查,比较完整可靠。这次重新论证中,又补充进行了调查、勘测、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对近年来各方面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认为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1)枢纽工程设计和施工三峡工程有优良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均可依靠国内力量解决,主要机电设备中除少量需引进外,绝大部分可以立足国内生产制造。 (2)地震和库岸稳定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基岩完整,历史地震活动轻微,经国家地震部门鉴定,坝址基本地震烈度为度。建筑物按度设防。建库后可能产生的诱发地震,估计最高震级为5.5级左右,从最坏的情况估计,假定距坝址最近的九湾溪断层发生6级地震,影响到坝区的最大烈度也不会超过度,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水库库岸基本稳定,经多部门平行调查,干流库岸100万m3以上的大、中型崩塌、滑坡体约140处,其中有22处建库后可能失稳,但距坝址均在26km以远。经计算、实验,即使距大坝最近的新滩滑坡和链子岩危岩体整体滑入库内,坝址处的涌浪最高为2.7m,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由于建库后水面拓宽,水深加大,滑坡对航道的影响较建库前为小。(3)工程泥沙问题三峡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平均含沙量1.2kgm3。借鉴三门峡、葛洲坝等工程处理泥沙问题的经验,经过大量现场观测、数学模型计算、模型试验、已建工程的类比分析,工程泥沙问题已基本研究清楚。水库汛期按防洪要求持低水位,以腾空防洪库容并排沙,汛末蓄水至正常蓄水位。采用这种运行方式(俗称“蓄清排浑”),水库有效库容可长期保留。据数学模型计算,防洪库容可保留85%,调节库容可保留90%。库尾和坝区的泥沙淤积,可以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航道、港口和建筑物运行的安全可有保证。如不考虑上游建水库拦沙和调节洪水的有利影响,枢纽运用100年后,重庆市10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199m,不会影响主要市区。(4)人防问题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流量的泄水底孔,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也很大,临战前可迅速降低水位运行。加之水库为狭长的河道型,坝下游有40km的狭谷河段限制,据试验,万一大坝遭受核袭击,溃坝损失可限制在沙市以上的局部地区,不致造成两湖平原的毁灭性灾害。 (四)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可行性研究三峡水库淹没区有耕地35.7万亩(其中水田约11万亩),柑桔地7.44万亩,人口7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46%。推算到2008年,包括人口自然和机械增长、新城镇占地移民等,规划可能需迁安的移民总人数为113.2万人。三峡水库淹没耕地和农业移民的总量虽大,但分散在沿库岸长达2000km的范围内,分属于19个县(市),淹没耕地占各县耕地的0.155.88%。根据调查和初步规划,移民安置区361个乡内,有需要改造的低产地200多万亩,荒山草坡300余万亩,可以改造、开发,用以安置移民;还可以利用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地实行防护,结合当地资源兴办二、三产业等。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是足够的。只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结合库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移民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此外,建议三峡电站发电后,每kw.h电费中提取3厘钱作为库区(含坝区)建设基金,促进库区改变贫困面貌。目前,库区19个县(市)均已完成了初步的移民规划,并已进行了74项移民工程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五)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分别组织60多个单位完成的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建坝引起的水库淹没和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基本原因。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全长600余km,平均宽度1.1km,较天然江面宽度增加约一倍。库容系数(总库容与坝址年水量的比值)为0.09,而埃及阿斯旺水库为2,丹江口水库为0.55,因此,三峡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的调节不大,水库各月下泄平均流量仅在枯水季节有变化,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幅度范围之内。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的综合结论认为,大坝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其中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因素,需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六)工程投资估算按照我国水电工程投资估算的有关政策、规程、规范、定额和1986年末物价水平,估算三峡项目的静态总投资为361.l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为187.7亿元,水库移民投资为110.6亿元,电网的输变电投资为62.8亿元。第一批机组发电前的静态投资为169.2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11.l亿元,移民投资43亿元,输变电投资15.l亿元。经反复研究,这个投资估算数作为综合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可靠的。(七)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暂行规定,进行了工程的综合经济评价。 (1)国民经济评价按影子价格和10%的社会折现率,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和早建、晚建、不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态经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净现值(即产出总现值减投入总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按规定,净现值大于零,或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10%,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说明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衡量,兴建三峡工程是有利的。对早建(假定1989年开工)、晚建(假定200l年开工)、不建(以其它工程替代)进行了综合分析,成果表明,三峡工程早建方案费用总现值最小,晚建方案费用现值大于早建方案,但小于不建方案。说明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2)财务评价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现行财务价格,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获利能力和贷款清偿能力。按500kV末端上网电价9.3分kw·h(这一电价是按10%的投资利润率测算的,低于新建水、火电站的电价)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利税率为12.1%,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均为20.6年,即在工程全部竣工后的次年,就可以还清全部贷款和回收全部投资,说明三峡工程在财务上是可行的。(3)国家承受能力分析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仅占工程建设期(1989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均以1986年不变价计算)0.73%和1.23%,低于宝钢一期工程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投资所占份额。所需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消耗量占施工期国内生产总量的0.12% 0.33%,所需外汇约10亿美元。国家完全有能力承担。(4)物价上涨对经济评价影响在国民经济评价中,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采用影子价格,并以规定的折现率计算出评价的主要指标,物价上涨对评价结论没有影响。财务评价采用1986年末财务价格,若投入物价格上涨,则电价也同步上涨,因而对财务评价的结论也没有重大影响。据估算,如投资上涨30%,电价需由9.3分/kw·h提高到12分/kw·h,这一电价仍是较低的,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仍基本不变。(八)主要结论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1、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兴建工程经济上合理,财务上也是可行的。2、三峡工程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从治理开发长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兴建三峡工程是必要的。3、从中下游防洪和华中、华东能源紧缺的需要出发,并考虑尽量避免增加移民安置的困难,三峡工程以早建为宜。4、建议国家提前对库区投资(每年约1亿元),帮助三峡库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并有利于今后三峡工程兴建时的移民安置。5、建议尽快审查批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继续抓紧前期工作,开展初步设计工作。(本文系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1989年重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摘编,转载于三峡工程科技术通讯1992年1期。)三、项目基本情况1坝址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8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公里处的跨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坝区已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且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2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3大部分组成。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及总体布置,经对各种可行性方案的多年比较和研究,并通过水力学、结构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试验研究验证,均已确定。选定的枢纽总体布置方案为: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后,另在右岸留有后期扩机的地下厂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3主要水工建筑物(1)大坝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前缘总长483米,设有22个表孔和23个泄洪深孔,其中深孔进口高程90米,孔口尺寸为7×9米;表孔孔口宽8米,溢流堰顶高程158米,表孔和深孔均采用鼻坎挑流方式进行消能。电站坝段位于泄洪坝段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进水口底板高程为108米。压力输水管道为背管式,内直径12.40米,采用钢衬钢筋混凝土联合受力的结构型式。校核洪水时坝址最大下泄流量102500立方米/秒。 (2)水电站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厂房14台,右岸厂房12台。水轮机为混流式,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右岸山体内留有为后期扩机(6台,总容量 420万千瓦)的地下电站位置。其进水口已经建成。4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均位于左岸山体内。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长×宽×坎上最小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厢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的客货轮。承船厢运行时总重量为11800吨,总提升力为6000牛顿。在靠左岸岸坡设有一条单线一级临时船闸,满足施工期通航的需要。其闸室有效尺寸为240×24×4米。5 枢纽工程量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10283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319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9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46.30万吨,金属结构制安25.65万吨,水轮发电机组制安26台套。6 工期安排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全部工期为17年。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7 相关工程(1) 移民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早在工程开工之前,相关方面就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水库移民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制定了全面细致的移民安置规划。三峡水库的移民安置规划,自可行性研究阶段以来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移民安置规划以县为单位分别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镇迁建、集镇迁建、工矿企业淹没处理、专业项目改复建、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以及投资概算。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最为困难的是约占移民总数40的农村人口。根据具体规划,将有12.5万农村移民迁移至库区外的全国其它省市安置。搬迁后的农村移民,约60%仍从事农业,其余40需为其创造其它就业机会。考虑到库区内可利用土地的特点,库区农业安置将不以生产粮食为主,而种植柑桔、茶叶等经济林木。由此引起的粮食缺口,由国家统筹安排调拨解决,库区具有发展二、三产业的优越资源条件,但缺乏资金、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也较低,国家予以大力扶持。国务院为了确保三峡水库移民的顺利实施,批准了相当于三峡工程总投资45的移民经费,并确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从发电成本中提取库区后期扶持基金,继续帮助库区发展经济。国务院还推出了成立重庆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对口支援库区,建立库区搬迁企业技改低息优惠贷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和优惠政策。经过库区人民的多年艰苦努力,移民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2年,三峡库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64.52万人(其中135m水位线以下搬迁安置36.97万人),累计建设住房1984万m2,其中农村住房719.6万m2(不包括外迁移民新建住房),累计搬迁、关闭破产工矿企业1043家。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国办发(1992)14号,号召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城市及国务院50多个部门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截至2000年底,全国通过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外来资金93.27亿元(其中社会公益类资金10.76亿元;经济合作类项目1910个,到位资金82.51亿元)。援建希望学校541所次,安排移民劳务34918人次,培训各类人才3751人次,干部交流631人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地区间的相互交流与经济合作,加快了库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促进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安置,也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输变电工程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顺利建设及其建成后效益的发挥,同时关系到全国互联电网建设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形成华东、华中、川渝电网互联,并将进一步扩大到与华北、南方电网互联。按照“三峡输变电系统和电站建设应分开,电网应由全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国务院于1995年11月5日批准组建国家电网建设总公司。国家电网建设总公司于1996年6月18日正式成立,1997年更名为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1999年,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撤消,业主职责移交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在国家电力公司内部设立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分公司,由电网公司代表国家电力公司行使电网建设的业主职责。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成立。国家电网公司直接负责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电网公司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尽快形成电网与电源、输电与配电、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协调发展的电网建设思路,积极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近期的目标是,以三峡电站为核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尽快形成北、中、南三大送电通道为主体、南北网间多点互联、纵向通道联系较为紧密、运行灵活、能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三峡输变电系统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的三峡输变电方案是:三峡电站采用15回500千伏出线,并留有2回扩建余地。其中2回向川渝电网送电,送电容量按200万千瓦考虑。其中8回送到左岸、右岸换流站和葛洲坝换流站500千伏母线上,从换流站通过3回直流共720万千瓦向华东电网送电。其余5回加上由左岸、右岸换流站500千伏交流母线出来的4回共9回500千伏线路联接到华中电网,其送电容量按1200万千瓦考虑。工程总量为:500千伏交流线路6900公里,其中华东850公里,华中4970公里,重庆1080公里;500千伏交流变电容量2475万千伏安,其中华东850万千伏安,华中1350万千伏安,重庆275万千伏安;直流线路2200公里,直流换流站容量1200万千瓦。按1993年5月末价格测算,三峡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275.32亿元,预计到2008年全部建成时,需要动态投资589亿元。工程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三峡电网建设基金。8项目管理体制 为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务院于1993年1月3日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作为实施三峡工程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直接领导三峡工程建设,国务院总理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三峡建委的有关日常工作;还设有三峡工程移民开发局,负责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移民工程实施的监督;还设有监察局、质量专家组、稽查组等机构。199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项目业主,全面负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负责建设资金(含移民工程所需资金)的筹措和偿还。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国务院还确定国家电力公司(现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四、三峡工程资金筹集方法 1、三峡总公司的组织结构及经营机制三峡总公司的经营机制是以水电滚动开发模式为基础的。所谓滚动开发模式其含义是充分利用国家已经建成的水电站,改制成为流域开发公司,依靠现有项目的资金流作为新项目开发的股本金及担保,在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投资开发流域内新的水电项目,从而减少国家新的资金投入。实行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商业化运营机制,同时使电价水平能够合理补偿成本及投资收益。建立商业化运营机制需要明确公司定位,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公司化的内部管理体制,集中经营决策权;分离公司的社会职能及商业功能;建立市场化的监督体制,由政府监管转变为由市场监管。1993年,三峡总公司筹建处确定的三峡总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下图。从图中可心看出当时所设计的三峡总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实施层三个部分,此外还设有咨询系统以便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而后三峡总公司的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到2000年时,三峡总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下图。事实上,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从2003年开始将有机组开始发电,项目部分进入经营阶段。因此,将出现三峡发电站的经营问题,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相对合理”的三峡公司的治理结构如图。2、三峡工程总的资金需求量估计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亿元;1994年1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水库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静态总投资为400亿元;两项合计,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均为1993年5月末价格)。三峡工程建设,时间跨度长达17年,预测出每年的价格指数(每年的价格与基期价格相比,上涨的幅度,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出每年的贷款利息,再考虑汇率变化和政策性变化等因素,按照每年需要的静态投资计划数,即可计算出每年需要的动态投资计划数。将每年的动态投资累加起来,即是三峡工程的动态总投资。1993年在制定三峡工程具体的筹资方案时,按照上述方法预测的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其中增加了价差预备费740亿元,建设期负债利息393亿元)。1993年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效果很好,价格指数逐年下降,三峡工程的动态总投资可以控制在1800亿元以内。当时预计各年的资金需要量大致为:三峡工程建设到第11年首批机组发电,开始有产出;第 17年完建,26台机组全部发电。根据这一工期安排,三峡工程对于需要偿还的贷款资金的需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l)纯投入阶段。第1年至第11年(1993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前,三峡工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此是纯投入阶段。2)投入产出阶段。第11年首批4台机组发电后,以后每年有4台机组发电(280万千瓦),每年相当于建成一个葛洲坝水电站。随着装机台数和发电量的增加,发电收入也逐步增加,当某一年的发电收入与该年的动态资金需求达到平衡时,该年即叫做三峡工程的资金平衡年。至此,投入产出阶段也告结束。据测算,三峡工程的资金平衡年大约在第13年(2005年)至第17年(2009年)之间,这要由三峡水电站发出的每千瓦时电的售电价格而定。如果售电价格高,资金平衡年就可提前;如果售电价格低,资金平衡年就会延后。3)产出还贷阶段。三峡工程到达资金平衡年后,当年的发电收入大于当年的动态投资需求,资金开始出现盈余,即可以开始偿还尚未偿还的贷款本息。3、三峡工程资金筹集方案:国家为了扶持三峡工程的建设,出台了如下一些规定:1、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对用户用电适当加价(最开始为3厘,94年提为4厘;三峡受益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96年起调整为7厘)的办法,征收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预计可筹资1000亿元;2、将中国当时最大的水电站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划归三峡总公司,规定其发电利润和提价收入用于三峡工程建设,预计可筹资100亿元。以上两项作为国家投入的酱金,占三峡总投资的50%以上。3、国家开发银行提供300亿元贷款,从1994年至2003年每年30亿,2004年至2008年分五年等额偿还。上述政策和资金渠道构成了三峡工程的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奠定了三峡工程国家级信誉的基础,对于三峡总公司在资本市场筹资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便利。根据估算的各年资金需求情况以及上述三项资金来源所得到的各年现有资金需要量,可以计算出各年资金缺口情况,用下图表示:为了筹集资金,三峡开发总公司采取了多种筹资方式,多渠道筹资。截止到2002年底,三峡开发总公司除由上述政府通过特殊政策所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性贷款以外(国家投入资本金38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69亿元),还采取了以下一些筹资渠道: (1)购买国外设备的出口信贷和国际商业贷款,共计11.2亿美元(出口信贷7亿,商业贷款4.2亿,26家商业银行,贷款期21年,用款期9年,还款期12年,平均年利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