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介绍ppt课件.ppt
1,食品添加剂,2,第一章 食品添加剂概述,3,食品加工和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和法定编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及管理法规与标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问题与展望,4,人民生活水平,食品消费结构,食品消费层次,市场,新型、方便的食品,研究,开发,推出,5,食品日益丰富,食品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北京熟肉制品三成多食品添加剂超标,劣奶粉“喂肥”大头婴,粉丝掺假添加有毒化学肥料,高州某工厂生产的“毒罐头”流向市场,广州假酒致多人中毒死亡事件,6,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腐败,食品污染致病菌,急性食源性疾病,过去,现在,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一号事件,啤酒甲醛事件,慢性食源性疾病,7,安全问题!,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曝光程度,生产厂商推波助澜地进行误导式宣传,食品添加剂的发展与应用将何去何从?,中国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方面,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8,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一、食品添加剂是近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9,1.食品添加剂重要的作用,请同学讨论、思考。然后回答,10,1.食品添加剂重要的作用,改善食品香、色、味,调整营养构成,改进加工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防止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有利于食品加工,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有利于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和原料的综合利用,11,2.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记载(一万年以前),神农本草,本草图经,食经,齐民要术,盐卤、石膏凝固豆浆,天然色素,增香,12,3.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优质的食品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据统计,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余种,常用的在1000种左右。,13,核酸,人一旦超过20岁、体内的核酸就会慢慢减少,出现皱纹和肌肤粗糙等衰老现象,把以糙米为原料制造的核酸,添加在豆腐中做成核酸豆腐,或把核酸添加在果汁、冰淇淋中等。,天然磷灰石,能吸附和分离蛋白质及过滤性病毒,去除产生口臭和虫牙的病源齿垢。,14,二、食品添加剂和中国食品工业,1、中国食品工业成长为工业部门中产值居第一位的产业,2、食品添加剂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15,1、中国食品工业成长为工业部门中产值居第一位的产业,1978年,1998年,471亿元,5900亿元,2001年,9260多亿元,12.5倍,13.1%,1996年,第三位,第一位,20%,16亿美元,16,品种,2001年,1618种,2004年,1700种,(其中包括食品香料1067种),制定GB和行业标准的,221种,back,17,2、食品添加剂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2003年,1993年,1998年,总产量,出口创汇,60万吨,140万吨,240万吨,62亿元,140亿元,250亿元,总产值,2亿美元,5亿美元,7亿美元,18,三、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以色香味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从而体现在其消费价值;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学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愿意以高价购买各种强化食品;保鲜手段的提高取得了比之罐头、速冻品具有更有效的、更经济的加工手段;就业人员增加和单身家庭等因素,促使方便食品、快餐食品高速增长,其色香味和质量等均与食品添加剂有关。,19,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和法定编号,20,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域,中国,欧共体各国和联合国,日本,美国,21,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食品强化剂”。,中国,食品加工助剂,配料,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back,22,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在内,在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中明确规定“不包括为改进营养价值而加入的物质”。,欧共体各国和联合国,back,23,美国联邦法规(CFR)中则不但包括营养物质,还包括各种间接使用的添加剂(如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及放射线等)。,美国,back,24,将食品添加剂分为非天然物和天然物两大类,前者对质量指标、限量等均有严格规定,而后者则均以“按正常需要为限”,不作明确的各种限制规定。,日本,back,25,二、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按食品添加剂的来源进行分类,按食品添加剂的用途进行分类,26,按来源分类,天然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一般化学合成品,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27,食品添加剂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按用途需要,迅速查出所需食品添加剂,因此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按用途分类,中国,美国,欧共体,联合国,28,中国,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发色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香料,增味剂,保鲜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被膜剂,抗凝剂,果蔬脱皮剂,加工助剂,水分保持剂,稳定剂,胶姆糖,back,29,美国按“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略写作FD&C)的规定分成32类,而在第三版FD&C中分为45类。,美国,back,30,欧共体,欧共体(EEC)的分类则较为简单,共分为9类,将加工助剂性质的添加剂均列为第九类辅类中。因此,按用途选择时有些困难,似未能发挥分类的作用。,back,31,至今尚未见正式对分类作出规定,在1983年的食品添加剂一书中共分20类,在FAO/WHO食品添加剂分类系统一书中按用途分为95类。,联合国(FAO/WHO),back,32,三、食品添加剂的法定编号,食品添加剂的统一编号有利于迅速检索,尤其是对于电子计算机检索来说尤为重要。统一编号也可弥补分类之不足和因名称不统一等所致的不必要重复和差错。,编码的作用,中国,欧共体,联合国,33,EEC的ENo.,E100至E999,Ea,对改性淀粉又单独采用四位的“E14”编号,296种,香料、营养强化剂未收编,back,34,FAO/WHO的INS,FAO/WHO在1989年7月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第18次会议上通过了以ENo.为基础的国际数据系统(International Numbering System-INS)。凡有ENo.者,INS编号绝大部分均与E编号相同,但对E编号中未细分的同类物作了补充。,back,35,中国的GB,GB“参照采用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Vol (1983)年文件 。”,1990年公布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12493-90,采用5位数字表示法。这种编号系统有比INS或EEC系统大得多的容量。,back,36,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及管理法规与标准,第三节,37,即使食品检测部门的能力再强,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再完善,也要面对数千种含有50种以上配料的食品,也就难以保证每次都能百分之百地检验出食品的来源和安全性。,50种配料就有50种出错的可能,复杂的食品安全链,38,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法规,质量安全检验,39,一、食品添加剂的毒性,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尤其是合成食品添加剂一般都有毒性,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要进行安全毒理学评价,制定具有法规效力的标准,推荐使用量。,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日许量ADI,半数至死量LD50,一般公认为安全者GRAS,40,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能否使用,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法律制约,毒性评价,41,其中列入的食品添加剂必须都是按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安全性试验,经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报请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42,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和致突变试验;亚慢性毒性(包括繁殖、致畸)试验和代谢试验;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中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时须提供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43,毒理学评价实验的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44,遗传毒性试验,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行筛选。,了解受试物对胎仔是否具有致畸作用。,致畸试验,45,对只需进行第一、第二阶段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0d喂养实验,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MNL)。,短期喂养试验,46,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了解受试物对动物对动物繁殖及对仔代的致畸作用,为慢性毒性和致癌实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47,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以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种系提供依据,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代谢试验,48,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49,毒性试验的原则,back,凡属有一个国际组织或国家批准使用,但世界卫生组织未公布日许量,或资料不完整者,在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后初步评价,以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对于天然植物提取的单一组分,高纯度的添加剂,凡属新品种需先进行第一、二、三阶段毒性试验,凡属国外已批准使用的,则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50,香料,鉴于食品中使用的香料品种很多,化学结构很少,在评价时可参考国际组织和国外的资料和规定,分别决定需要进行的试验。,其他食品添加剂,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日许量或不需限定日许量者,要求进行急性毒性和一项致突变试验,首选Ames试验或小鼠骨髓微核试验。,51,如LD50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大于10倍者,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LD50也即动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的投药剂量,以mg/kg表示。,半数致死量(LD50),52,半数致死量(LD50),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种常用指标,如食盐的LD50为5250 mg/kg,味精的LD50为19900 mg/kg。,back,53,MNL也称最大耐受量、最大安全量或最大无效量,是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为“mg/kg”。他是食品添加剂长期(终生)摄入对本代健康无害,并对下代生长无影响的重要指标。,MNL,54,MNL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大于或等于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传统致畸试验,根据MNL进行评价的原则,55,MNL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大于或等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经安全评价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大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慢性试验致癌试验,根据MNL进行评价的原则,56,日许量,每日允许摄入量的简称,据JECFA对ADI的定义:依据人体体重,终生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的估计值,单位为每天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用mg/kgBW表示,简写mg/kg。,评价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首要和最终依据,(Acceptable Daily IntakesADI),57,获取ADI的数据,动物实验,MNL,ADI,1/1001/500,MNL,对小动物(大鼠、小鼠等)近乎一生的长期毒性试验中所求得的最大无作用量。,安全率,人和动物之间的感受不同,病人和幼弱者等耐力低下者,某些食品添加剂之间在毒性方面有相加甚至相乘作用,58,糖精钠ADI值,对小鼠的MNL值,500mg/kg,安全率,1/100,ADI值,05mg/kg,每人每天ADI值,70kg,350mg,59,问题?,在面包、饼干等食品中加入糖精钠150mg/kg是否安全?,一般成人每天对面包、饼干的最高摄入量约为0.5kg,则每人每天的最大摄食量相当于75mg。,为ADI值的21.4%,每人每天ADI值350mg,60,一般公认为安全者(GRAS),按FDA规定,凡属于GRAS者,均应符合下述一种或数种范畴:在某一天然食品中存在者。已知其在人体内极易代谢(一般常量范围)者。其化学结构与某一已知安全的物质非常近似者。在广大范围内证实已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者(在某些国家已安全使用30年以上者),61,有关食品添加剂毒性的不同看法,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商品质量是否符合法定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是否严格遵守法定的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应与间接进入食品的外来物(如农药残留、兽药、包装材料迁移物、谷物的霉菌毒素)及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成分与所用食品添加剂相区别。,62,是否属于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热分解所产生的诱变性物质。,应该理解“绝对安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只要摄入量充分的大和/或食用时间足够的长,都会在一些人身上引起有害的结果,包括食盐、糖、动物脂肪等等一般认为”绝对安全”的天然物质。,63,近些年来新的检测技术不断发现法规中允许使用的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使用色素、香精和糖精类。,溴酸钾,苋菜红(C20H11O30N2S3Na3),氧化苯甲酰,甲醛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64,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FAO世界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CAC食品法典委员会CCFA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FD&C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FDA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USDA美国农业部FEMA美国食用香料制造者协会,65,法规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得对消费者产生急性或潜在危害,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有助于食品假冒,不得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66,联合国FAO/ WHO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国际性专家咨询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67,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由世界权威专家组织以个人身份参加的,纯科学的立场,评议世界各国所用的食品添加剂,性质,职能,审议和认可食品添加剂标准、试验方法、安全性评价,不定期公布评议结果,back,68,审议和认可JECFA所通过的各种食品添加剂标准、试验方法、安全性评价等,再提交CAC复审后公布,以期在广泛的国际贸易中,制定统一的实验方法和评价等,克服由于各国法规不同造成贸易上的障碍。,“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职能,69,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和效果的责任由制造商承担,但对已列入GRAS者例外。凡新的食品添加剂在得到FDA批准之前,绝对不能生产和使用。,食品卫生法(Pure Food Act),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FD&C),食品添加剂法,肉品卫生法,禽类产品卫生法,FDA和USDA,70,负责EEC范畴内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包括对ADI的确认、是否允许使用、允许使用范围及限量,并据此编制各种食品添加剂的EEC No.。并有各种不定期的出版物出版。,欧共体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欧共体食品科学委员会”,71,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1.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食品添加剂,不得经营、使用。第四十四和四十五条还对违反食品卫生法中有关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以及标签标示要求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条款。,72,2.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行政规章,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73,back,明确规定需要申报的添加剂范围以及申报资料的要求;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并实施卫生许可证制度;明确提出对食品添加剂经营者的卫生要求;调整了对复合添加剂的管理方式和要求;进一步提出对食品添加剂的标识和说明书的要求;,74,增加了对标准的重审和修订条款;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和卫生管理提出要求;对新开发的食品添加剂,取消三年的行政保护内容;对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进行食品添加剂检验进行了明确要求。,75,中国对生产、使用新的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审批程序为:,生产或研制单位提出安全性评价等申请资料,省、市、自治区一级卫生部门初审意见,报送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由卫生部食品添加剂标准科研协作组组织预审,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经卫生部批准后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back,76,规定了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选址、原料采购、生产过程、贮运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通过这些规章文件以期更为科学、合理、透明地进行法制化管理。,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77,3.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78,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适用于所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96版),1977年,首次发布,强制性,1996年,第三次修订,截止2002年底,已经对450余种添加剂(其中包括120余种营养强化剂,不包括1050余种香料)做出了具体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规定。,back,79,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1986年,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试行),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1994年,GB14880-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纳入食品添加剂范畴管理,允许添加的营养强化剂包括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类别,共约120种.,2002年底,back,80,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标准是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依据。在我国,通过发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对各类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其试验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已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照执行,对尚无上级标准的产品,生产企业应制定产品企业标准。,81,我国质量标准制定、实施情况,单一品种,复合食品添加剂,企业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82,单一品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计1500余种,已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00种左右,尚未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由生产企业自行制定企业产品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可直接借鉴国内相关产品标准及国外先进国家同类产品标准。,back,83,复合食品添加剂,复合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绝大多数由企业自行制定。,受不同复合机理、复配目的以及市场供需等因素的影响,此类产品种类多,变化大,产品企业标准的制定一般也无现成的国内外标准可供借鉴,企业标准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back,84,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标准技术要求内容不能充分反映产品的主要特性和卫生安全要求,产品外观,感官,理化,生物学,主要成分含量,水分,密度,灰分,H值,重金属限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85,标准内容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的指标必须与相关国家标准,特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内容相一致或严于国家标准。,面粉改良剂,溴酸钾,2%,使用量,1%,0.2g/ kg, 0.03g/kg,86,标准试验方法不切实际,可操作性差,一般地说,凡技术要求中规定的内容均应规定相应的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应尽可能引用已有的国家标准方法。,制定了完善的技术要求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法与之相配套,标准对产品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87,产品生产、经营与标准脱节,标准失去其应有作用,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企业对已备案的产品标准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标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须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88,标准长期使用,未按规定进行复审和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企业产品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实际上许多企业标准都忽略了这一点。,back,89,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食品标签的基本原则、标注内容和标注要求。,配料 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时使用的并存在于最终产品中的任何物质。包括水和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必须使用GB2760规定的产品名称或种类名称。,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应标明具体名称,90,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问题与展望,第四节,91,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起步,新中国成立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的基础,发展,改革开放使食品添加剂快速发展,壮大,1993年,成立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正式组建成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80多家,800多家,92,国有企业,1500余家,现状,93,销售额,20家,50家,94,柠檬酸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木糖及木糖醇生产居世界第一,防腐剂生产与出口大国,糖精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优势,95,我国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产品品种少,配套性差。,4000种,1500多种,乳化剂,60余种,30种,美国,中国,添加剂,产品质量不稳定,针对性不强。,96,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成本高。,超临界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吸附分离,应用技术和制剂化水平有待加强。,复合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潮流。,97,复合食品添加剂为什么能够成为发展方向和潮流呢?,“复合”符合添加剂的客观规律(协同、增效作用),“复合”添加剂更便于使用,“傻瓜”化,98,“复合”,不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起到多功能、多用途的作用,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99,茶多酚,维生素E,抗氧化效果,水溶胶,卡拉胶,多糖,蛋白质,复合味精,味精,肌苷酸,鸟苷酸,替代溴酸钾,葡萄糖氧化酶,脂肪酶,维生素C,乳化剂,100,防腐剂协同增效作用,复合甜味剂的增效作用,改善不良风味,香精本质上就是一组“复合”食品添加剂,一个香精少则几十个单体,多则上百个单体,正是由于每个品种组分上的差异和成份多少的不同,才调配出形形色色的香味和香气。,101,关于发展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建议,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我国有丰富的玉米资源,可以利用玉米芯制作甜味剂木糖醇、增香剂麦芽酚等。 我国甘薯产量居世界之首,用甘薯可制成多种食品添加剂如柠檬酸、乳酸、低聚葡萄糖、环状糊精等。,102,对市场缺口较大的品种和原料的产品向规模化生产发展,改性淀粉在世界的总产量已达250万吨/年,原料易得,我国已有一定生产能力,但品种少,规格不多,建议增加品种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同时提高制剂化水平。,在食品添加剂开发过程中,其应用技术开发十分重要。,103,开发新技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国外的食品添加剂工业已有90%采用了新技术,因此他又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工业由于起步晚,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应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如生物工程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104,四、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和能否保证消费者健康的关键,而编制各种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指标则是成立各种法定组织的主要目的。,105,联合国的“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和联合国的“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所制订的标准通过FAO/WHO食品与营养报道,FNP不断进行报道并汇总。,联合国,106,美国由FDA制订法规,然后通过食品化学品法典,FCC予以公布。,美国,107,由“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相应的由卫生部、化工部、轻工部、林业部等批准后再报国家标准局编制国家标准的编号(GB),食品添加剂大部分GB于1993年均列为强制性标准,占已制订GB139种中的98种。,中国,108,质量指标内容,外观,含量,纯度,微生物指标,毒物指标,铅、砷、重金属及铬、铜、镉、贡、锌等用害金属指标,各种指标的测定方法,干燥失重、灼烧残渣、不溶物、残存溶剂等指标。,109,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