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x
,第三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学 习 目 标 1.掌握人、健康、环境及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2.熟悉人的基本需要、人的成长与发展、健康的概念及健 康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关于人的 概念 第二节 关于健康 的概念 第三节 关于环境的概念 第四节 关于护理的概念,主要内容 现代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以及四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护理学: 是一门生命科学中 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 科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 综合性应用科学,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护理学中,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护理现象,说明了护理工作的性质,表明护理知识的范围和体系,确立以理论为基础的价值观,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节 关于人的概念,一、人是统一的整体二、人的基本需要三、人的成长与发展,一、人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身心统一、内外协调、不断发展变化的独特的有机整体,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失调,都会对人的整体造成影响,并在一定程度 上引起其他方面的功能变化。例如生理的疾病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心理或精神的疾病也会造成身体的不适。人体各方面功能的正常运转,又能促进人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是现代护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整体作用在于,组成整体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相应的变化。 整体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大 护理就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提供适应个体的最佳护理。,(一)人具有双重性,人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生物属性体现在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与其他动物一样,受生物学规律制约;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人在社会发展中担当一定的角色,有思想、有情感、从事创造性劳动、过着社会生活。因此,护士在护理应从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评估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最大限度满足个体的需要,以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二)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作为一个生物系统,是由循环、神经、运动、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组成的,各子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人又是一个子系统,生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断地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人的健康有赖于机体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机体与环境间的和谐与适应。 护士在帮助护理对象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同时,应重视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社会舆论、社会认同感等对机体的影响,努力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目标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三)人是护理服务的对象,个体的健康状况,个体和群体,(不仅是维持和个人的健康),二、人的基本需要 1.概念:人的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为了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2.特性:包括生理方面的需要;社会方面的需要;情感方面的需要;认知方面的需要;精神方面的需要; (1)生理方面的需要:是与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关的需要,如正常的呼吸、进食、休息、睡眠、排泄等。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如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无法生存。 (2)社会方面的需要: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并与其他人或集 体互动的需要,如与他人沟通、交流、 交友、被认同、被肯定、被爱等。 主要作用是维持个体心理与精神的 平衡,如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 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或不愉快的情 绪体验。,(3)情感方面的需要:是指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如遇到高兴的事就会感到愉快、满意;反之可能会产生焦虑、害怕、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4)认知方面的需要:指个体在认知、思考和能力方面的需要,如个体需要 不断学习、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 作用是实现自身生存价值,如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将会产生自卑、无助和无能的感觉。 (5)精神方面的需要:是指有关人的精神信仰、精神依托方面的需要,主要作用是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如得不到满足将会产生精神空虚。,3、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当个体的基本需求满足时,就可能陷入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中,出现机体的失衡进而导致疾病。 护理的功能就是帮助护理对象满足其基本需要,以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因此护士只有充分认识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内容和特点,才能协助护理对象解决健康问题,满足其基本需要,维持机体的平衡状态。 一是帮助护理对象满足基本需要;二是加强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教育,激发其依靠自身力量,树立满足健康需要的信念,正确认识个体在康复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护理活动,与医护人员取得良好的合作。,Maslow 的人类基本需要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一般规律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送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和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护理的意义 人为了生存和保持健康,必需满足基本需要。当个人的大部分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保持机体平衡状态;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失衡而导致疾病。护理工作就是满足病人各种需要。 马斯洛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 1.识别未满足的需要 2.能很好地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言行 3.预测病人尚未表达的需要或可能出现的需要 4.按基本需要的层次,有利于识别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按护理程序实施护理,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1.概念:成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成长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常用的人体可测量性生长指标有身高、体重、年龄、胸围、头围等。发展是人体随着年龄增长及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的过程。它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初中生,是人在质量的方面发生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是持续进行的,往往不易测量。它不仅包括生理方面的变化,而且还包括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2.特征: (1)成长与发展的共性: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有规律、有顺序、可以预测的,往往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并且每个个体都要经过相同的生长发展阶段。如1周岁内生长迅速,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周岁后基本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出现第二个高峰,成年后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同时,个体发展的速度具有非等速的特征,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同,如身体的生长有高峰期;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如神经系统发育的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 (2)成长与发展的差异性:虽然个体都要经过相同的成长与发展阶段,但由于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成长、发展的速度、水平都会出现差异,表现为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3.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1)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类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的差异不仅影响人的身高、体重、肤色、外貌等方面,而且也影响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2)环境因素: 家庭:是个人主要的生活环境 ,家庭的经济状况、成员关系、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均会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人生的前段时期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这个阶段又是个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均会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社会: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各个阶段的人,不同年龄人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护士需了解人类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成长与发展的特点,把握各年龄阶段护理对象的身心特征和基本需要,提供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第二节 关于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对健康定义的认识,归纳起来,其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1、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2、没有不舒服就是健康; 3、生理功能正常就是健康; 4、生理、心理健全就是健康; 5、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就是健康。 WHO在1946年给健康的定义是: (一)定义: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的健康概念告诉人们,健康不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病痛与伤残,它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及道德健康,强调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护人类健康,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要为社会群体的健康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一个整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观。新的健康观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趋完善,对自身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疾 病,健康是动态的过程,濒 死,极 佳 健 康状 态,病 危,死亡,健康良好,正常,出现不适,健康是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完好 状态,(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年龄、种族、性别等。 2.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情绪和情感作用对健康产生影响。人的心理因素通过情绪反应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而且还要发挥药物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3.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临川极大,除一些遗传性疾病外,还有许多疾病与环境有关。住宅、卫生条件、气候、食物、空气、水、土壤等因素均对健康产生影响。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适当的运动、节制饮食、戒烟限酒、远离毒品、定期体检、生活规律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如缺乏锻炼、吸烟酗酒、饮食过量、长期静坐等,是产生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5.医疗保健:医疗保健体系是否完善、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等,均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6.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因素、职业环境因素、社会治安等因素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卫生资金投入,改善卫生保健服务设施,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职业有害因素可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操作甚至引发职业病。 因此,健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为了更有效地维持和促进服务对象的健康,应对其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清楚的认识。 (三)疾病的影响 当影响健康的因素打破机体的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时,就会导致机体发病。 疾病:是机体包括生理和心理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状态的偏离。,疾病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重要生活事件,每个病人及其家人都要面对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影响。由于每个病人及其家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同,因此疾病对病人及其家人带来的影响也不同,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改变的影响: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由于疾病的影响,病人可暂时免于承担一些家庭、社会角色,从而进入病人角色,安心休养。病人原有的角色行为则可能转嫁给其他人。,知识扩展,1.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没有进入病人的角色,认为自己是健康人。2.角色行为冲突:病人的角色与原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的矛盾。3.角色行为强化:病人适应自己现有的角色,对康复后应承担的自己原有的角色信心不足,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4.角色行为消退:病人适应现有角色,但因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原有的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出现一些,2.行为和情绪的改变 病人及其家属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有关。如果病人的疾病是短期的、无生命危险的疾病则不会引起明显的行为及情绪的改变;如果病人患有重病,尤其是威胁生命的疾病,则可引起强烈的行为及情绪反应,如愤怒、恐惧、焦虑、失望、无助感等。这些反应可以视为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应激反应。,4.对个人形象的影响 有些疾病可引起个体形象的改变,从而导致病人及家属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如外伤后的截肢、瘫痪、激素治疗后的肥胖、化疗后的脱发等,反应的过程一般包括震惊、否认、逐步承认与接受和配合康复四个阶段。,3.对个人自主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疾病可降低个人的自主性,许多病人为了疾病的康复,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出现更多的令人或遵医行为。,5.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以及一些社会上存在一定偏见的疾病如精神病、性病等,常影响病人的自尊心或使其难以回到自己原有的角色。 6.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人患病会增加家庭支出,甚至成为家庭经济负担,如果病人本身是家庭生计的主要承担者,影响会更大,与此同时,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心理压力也会增加。 护士就与护理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疾病概念及所带来的影响,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护理,为病人家属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二、健康疾病轴 健康不是绝对的,患病时也并非完全失去健康。 1.健康疾病轴 健康与疾病是个线型连续统一体。 如果我们用一条轴线来表示健康与疾病时,则最佳的健康状态和死亡是这个轴线的两个极端。轴线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个体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功能的综合表现。,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健康状况都处于这一轴线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点上,并处于动态变化中。如某人某天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反应敏捷、办事效率高,其健康状况偏向最佳状态;第二天,他不小心感冒了,头痛、乏力、全身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其健康状况偏向健康不良侧。,2.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健康与疾病是生命连续统一体中的一对矛盾,这结矛盾随时都在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健康总是相对的,没有完全的健康,二者之间存在“过渡形式”,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健康与疾病是动态的,不是绝对的,如一个人自觉不适,可能是由于疲劳所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非是患了某种疾病,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一个早期癌症的病人,可能毫无症状,但疾病已潜伏在体内并在继续发展中。,知 识 窗 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表现为身心疲劳,创造力下降,并伴有自感不适症状时,这种生理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据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第一状态)的人仅占5%,患病者(第二状态)仅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和两重性,其结果是回归健康或转身疾病。医务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向健康转化。个体也通过自我调控,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心理调节等,积极促进个体向健康转化。,3.最佳健康状态 每个人都应设法达到自己的最佳健康状态,使自己各方面的功能得以最佳发挥,以发展其最大的潜能。最佳健康状态更多 地强调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保健活动,而非单纯的治疗活动。因此护士应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着眼于发挥机体最大功能和发展潜能的活动,从而帮助其实现最佳最佳健康状态。如对于生理残障者护士不仅要帮助个体在生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尚存的功能,而且还要帮助其在社会方面、情感方面、认知方面等适应这种残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其在自身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因此,护理的职能就是尽最大努力使护理对象的健康状况偏向最佳健康端。,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判断和衡量机体处于哪种状态,主要看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机体处于哪种状态,如果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运行良好,那么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自身调节功能处于不稳定期,也就是从中医角度所说的“未病”,那么机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紊乱,那么机体就处于疾病状态。,知 识 窗,WHO提出人体健康十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 过分紧张。 2.自带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知 识 窗,第三节 关于环境的概念,外环境(自然、社会环境),内环境(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一切事物称为环境。它不仅是影响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也包括影响生命生长的内部因素。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状况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健康,不良的环境则给人带来危害。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外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保持动态平衡。,一、人的内环境 内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成长的机体内部因素,由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组成。 1.生理环境 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维持生理平衡状态,这种调节机制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以自我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维持的。 2.心理环境 是人的心理状态,对健康影响较大。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如果某种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过于强烈,机体不能经过心理调节产生新的适应,则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二、人的外环境 外环境是可影响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因素的总和,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 1.自然环境 存在于人类周围和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也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理环境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等,生物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与破坏也日渐见凸显,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谐 共存,夏,春,秋,冬,2.社会环境 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均可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制度的落后、经济条件差,文化教育滞后、人际关系不和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等都可影响人类的健康。,三、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健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机体不断是调整内环境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同时人类通过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来改善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人只有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自身的健康。 2.环境的优劣影响人的健康 良好的环境促进人体健康,不良的环境则危害人的健康。据统计,人类所患疾病中,不少与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关。因此护士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之,护士应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助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从而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1.人与环境紧密联系 2.环境影响人的健康 3.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4.环境是可以人为创造的,第四节 关于护理的概念,护士只有对护士内涵及护理专业有所认识,才能不断塑造自身的专业特征,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并在护理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护理的概念 (一)概念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她在1859年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助病人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以身健康。”1885年她又指出“护理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人们良好的状态,协助他们免于疾病,达到他们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1966年,弗吉尼亚.韩德森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1970年,美国护理学家玛莎.罗杰斯提出:护理是协助人们达到最佳 的健康潜能状态,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是有人的场所, 就有护理服务。 1973年,国际护士会的 定义是:护理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 地死去。 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又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理念,这种理念被人们接受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整体护理的基本含义是一种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竺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其身心需要和恢复其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这种观念要求护士用整体的观念自行护理的服务对象及护理活动,与现代医学模式及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等相吻合。,整体护理 定义: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运用护 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护理的一种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的活动。 内涵:1.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 2.关注健康疾病的全过程; 3.对整个人群提供服务。 特征:1.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2.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3.实施主动的计划护理 4.体现护患合作的过程,二、护理的内涵 护理在近百年来发展迅猛,变化很大,它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即护理的核心始终未变,主要包括: 1.照顾 是护理永恒的主题。纵观护理发展史,无论在什么时期,或是以什么方式提供护理,照顾病人或护理对象永远是护理的核心。 2.人道 护士是人道主义踏实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提倡人道,首先要求护士视每一位护理对象为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体、有各种需要的人,从而尊重个体,注重人性;同时也要求护士对待护理对象一视同仁,积极救死扶伤,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3.帮助 护士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帮助性关系是护士用来与护理对象互动以促进健康的手段,这种帮助性关系是双向的。首先护士和护理对象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提供帮助与服务,满足其特定的需要,与护理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帮助性关系;护士在帮助护理对象的同时也深化了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自身也获益提高。,护理内涵,四个基本概念的相互联系,四个基本概念的核心是人,人是护理的服务对象,人的健康是护理实践的核心人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健康是机体处于内外环境平衡、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护理作用于人和环境之中,其任务是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并帮助护理对象适应环境, 从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人、环境、健康和护理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现代护理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 1、人: 人是护理服务的对象,人是一个整体,人是开放系统,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 2、环境: 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环境是动态和持续变化的。 3、健康: WHO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个人的健 康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护理: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护理活动是科学、艺术、人道主义的结合。护理是有目的、有组织、不断创造的活动,护理程序是护理的基本方法。,本章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