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课件.ppt
第四讲 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友教授,第1节 文化的结构 第2节 文化的特征第3节 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文化的形态是如何划分的?2.如何理解文化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3.为什么说文化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差异性与一致性?5.文化的阶级性与时代性是怎样统一的?6.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7.文化具有哪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8.如何理解文化的凝聚功能以及文化调控的内涵与范围?,完,第1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层次 二、文化的形态,返回,一、文化的层次1.物态层面(基础层或基本层):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那部分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内容。2.社会层面(制度层和行为层):反应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那部分文化,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容。3.心理层面: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的那部分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等方面的文化内容。,不同的文化层次为其他文化的存在提供支持。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表达和满足了不同的文化需求。文化的心理层决定了其他文化的选择和存在。基础层等具体的文化存在,决定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完全不同。一种文化形态的改变会导致一系列文化形态的改变。一方面,文化形态或文化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一种文化形态决定另一种文化形态的现象。历史文化与今天的文化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今天的文化建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重复,是在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改良、改进。文化的层次性,也体现了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返回,二、文化的形态1.物质文化又称为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形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诸多要素和内容,包括动物畜养和植物种植以及加工工具的形态、衣饰的材料及其加工和制作等可感知的形态和内容、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不仅是人类创造的最原始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在文化延续期间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形态。如生产工具等物质生产文化,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物质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创新和不断发展,丰富和改变着世界,使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2.行为文化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即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各不相同、差异巨大的习惯性规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的行为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些行为的差异也非常巨大。行为文化涉及人们的交往、生活、生产、婚姻、丧葬、喜庆等方方面面。它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但它却是每一个生活其间的人必须习得的知识。没有这种知识,人们不仅不能适应其所在地区、所在族群的生活,更不能融入该地区、该族群的生活,也不能被该地区、该族群的文化所接受。,3.制度文化指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以文字规范形式出现的文化制度,是制度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习惯性规定的制度文化是文字性规定的制度文化的民间部分。制度文化具有很大的层次性。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适用于全体国民,区域层面的法律制度适用于所在区域或团体成员。适应范围、适应人群有着很大差异的法律、制度、规章和条例,在最大限度上规范着不同群体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保证人们通过相互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往、沟通,并以有序的形态使群体或社会和谐地存续或运行。制度文化既有强制性的形态,也有非强制性的形态。,婚姻变化什么是婚姻?婚姻是男女之间性与经济的结合。人们怎样结婚?婚礼仪式的变化一个人应该同谁结婚?乱伦禁忌、内婚制与外婚制、交表婚与平表婚、续嫁夫兄弟婚与续娶妻姊妹婚一个人能跟几个人结婚?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一夫一妻婚,4.精神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一方面通过人类所有的文化进行传达,另一方面通过一些特殊的文化形态来直接展示人类的观念、意识、信仰、心里等需求。(1)宗教信仰层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满足不同国民的需求;不被官方确认的地方性宗教,纯粹民间习俗的信仰或禁忌。(2)价值观念层面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等,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需要。(3)文学层面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满足人们歌颂美好生活的需要。,(4)哲学层面本体论(存在本性问题)、认识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价值论(理学、美学),满足人们认识问题、探索真理的需要。(5)艺术层面绘画、相声、小品、电影、音乐等等。(6)语言文字层面不同语种、方言。(7)娱乐层面体育竞技比赛、民间传统娱乐休闲竞技,以及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龙舟等。(8)传媒层面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灵魂和中枢,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或差异,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和支配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返回,第2节 文化的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六、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返回,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1.文化的自然性2.文化的超自然性,返回,1.文化的自然性(1)文化创造必须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提供了直接的对象,也给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并将人类文化行为纳入宇宙生态能量循环系统中。地球生物系统:合成者、消费者、分解者人类既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谈生存,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谈文化创造。地球生物系统在能量交换中通过某种调节机制达到能量守恒,使其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维持这一平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的文化创造也必然受到这一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忽略或藐视这一客观规律,一味单纯强调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只能破坏生态平衡,进而遭到自然的报复,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2)人类作为文化创造主体具有生物本能属性从体质结构看,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生物界中一个有血有肉、具有复杂思维和七情六欲的独特种群。人类在文化创造中,既依赖独特的身体机能发挥主体创造性,又会受到血肉之躯的自然属性局限,文化创造必须考虑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结论:人类文化创造始终只能以自然为对象,并受自然环境状况及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制约;在人类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文化主体的自然属性始终以独特的形式参与其中。,返回,2.文化的超自然性(1)从人类文化的生成机制来看,文化既是人类改造外在自然(环境)的过程,也是人类改造内在自然(自身)的过程。“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是纯粹的自然”人类不甘受自然的摆布,制作生产工具、结成社会关系,从自然界获得需要的物态文化,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应的社会制度与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既肩负着改造外在自然(环境)的重任,也承担着改造内在自然(完善自身机能、突破自身生物本能属性)的工作。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超越人的生物本能属性的过程。文化是人化自然和人化自我的产物。可见,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内在逻辑上的超自然性。,(2)从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文化是后天习得行为,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有机体属性,即超自然性。人类所有文化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婴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文化的习得过程。人类文化通过后天习得这一“社会遗传”方式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并通过婴幼儿逐渐成长为社会成员的“濡化”过程,是人类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从“濡化”的过程、方式和结果来看,文化都具有鲜明的超自然性。但是,不是所有超自然性的习得行为都是文化行为。许多动物都有习得行为。但只有人类在代际传递中才具有创新性继承的能力,这也反映出文化的超自然性。,所有文化都源于对自然的利用和对自然的改造。文化正是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转化为具有超自然性的物化产品或观念产品的。人类具有提升自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创新能力。“文化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有机统一的结果”人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顺从自然,以自然作为文化的创造对象和创造舞台,同时也以自身作为文化创造的物质载体。人类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超越自然、发掘自然。人类文化是改造自然与顺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返回,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1.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内涵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对立统一3.个体行为受超个体性模式制约,返回,1.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内涵(1)个体性的内涵文化的个体性是指文化的实行方式。一是文化主体是由社会个体成员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体,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力有赖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形成群体的文化创造力。二是社会群体内部的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事实上的个体差异。这是由个体遗传和其“文化习得的过程”所决定的。三是社会成员一般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个体,每一个体都有权选择自己喜好的生活方式,都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2)超个体性的内涵文化的超个体性是指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文化的创造形式、文化的服务对象、文化的传承方式都离不开社会群体。二是个体文化类型选择总是有限的,个体文化行为总是受社会群体文化行为的制约。,返回,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对立统一(1)任何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总是表现为一种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的起源和开端有赖于群体的共同作用,文化的传承和积累也要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更要依靠群体的共同奋斗。(2)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任何个体的文化成就只能是对以往群体智慧的总结和超越。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只能诞生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而不是更早?哥白尼的“日心说”只能诞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3)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总是有限的。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由社会群体结成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制约。为什么我们现在对衣食住行的选择与古代人类的选择存在巨大差距?,返回,3.个体行为受超个体性模式制约(1)人类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必须经过漫长的超个体性的社会文化的“濡化”。在这一“濡化”的过程中,个体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社会伦理道德、深层价值观念等超个体性的社会文化被潜移默化地渗入个体心灵。经过“濡化”的个体,其行为必须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制约。(2)任何社会成员,无论其个体意识多么强烈,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必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3)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由于受到超个体性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熏陶而呈现出民族特性。共同的民族文化折射出文化的超个体性对文化个体性的制约。结论:人类创造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文化形态,从本质上制约着人类个体的行为模式。,返回,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文化的普遍性及形成2.文化的民族性及意义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返回,1.文化的普遍性及形成因素(1)文化的普遍性的内涵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需要和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本质体现为文化的人类共享性,这种共享是文化的外部共享。(2)文化的外部共享性的形成因素一是人类总体而言是人性普遍相同、需求基本类似,作为具有普遍生存意义的人类文化也必然具有某种共通性。二是人类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带有某种共性,基本生存条件或多或少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性导致人类文化必然具有某种普遍性。,返回,2.文化的民族性及意义(1)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所具有的民族间的差异性。本质上体现为文化的内部共享性文化的内部共享性的形成源于文化的生成机制。由于文化是由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群所创造的,是为了满足这一特定人群的生存需要而持续存在的,文化中的深层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主要为这一特定人群所理解、所分享,因而文化具有鲜明的内部共享性。在共享文化系统内部,可能还存在着诸多亚文化,即分布着若干小的子文化系统。文化的民族性在物质文化层面体现最为直观,如东西方建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行为文化层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餐饮文化上体现十分明显;精神文化层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如员工招聘),(2)文化的内部共享性的意义一是导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的内部共享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或相应的国度性、地域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行为模式、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甚至想通过记得不同地域也可能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征。二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内部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民族内部成员共享一套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们在相互理解中获得一种情感和文化认同,这成为民族内部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民族文化前进的动力。三是有利于打破种族界线。共享文化是后天习得,在同一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同种族的人就会共享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异不是种族与体质而是文化。文化的内部共享性可以使不同的种族共享同一文化体系,有益于人类各族群的理解与沟通。,返回,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1)从文化的生成方式来看独立发明往往与传播、采借相结合。人类文化创造一部分来源于民族内部的独立发明,一部分通过文化传播采借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融入自己固有的文化系统中整合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生成模式体现了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统一。(2)从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随着文化传播的发展,各个民族不断将从别的民族选择、采借到的新文化特质整合到自己的文化系统中,使得文化的累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如果文化完全由民族内部独立创造,人类文化累积与创新的能力必然十分低下;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民族性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和文化融合的基本元素,人类文化累积和创新的速度也会十分缓慢。,(3)从文化的内部成分来看文化特质日益多元化。文化不仅为创造者享用,也通过学习、发展、传播等方式为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享。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文化在超加速传播、累积、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为全球所共享。且随着国家、民族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化,人类不仅外部共享器物文化,一些深层的观念文化也逐渐为人类所共享,如国际礼仪、国际惯例,还包括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席卷全球,西方强势文化渗透至世界各地,致使全球文化呈现出某种同质化倾向。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始终不会被普遍性湮灭,文化民族性这一内部共享特征也不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在世界多元格局中,各个民族都在尽力彰显着自己的本土文化个性。,返回,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1.阶级性寓于时代性2.阶级性具有相对性3.阶级性衡量时代性4.时代性的主要特征5.阶级性不会消失,返回,1.阶级性寓于时代性阶级是文化发展到一定时代的产物。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段无阶级社会。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寻食生计模式”转变为“产食生计模式”,进入“园艺游牧社会”,产生了一定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相对复杂起来,出现了阶级和权力的萌芽。到了铁器时代,人类进入农耕社会。随着金属生产工具和畜力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剩余产品大幅度增加,社会分工日渐精细,社会结构日益复杂,阶级、国家随之产生,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制度化。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文化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返回,2.阶级性具有相对性不是所有文化都具有阶级性,有些文化超越阶级界限,被所有社会成员享用,具有非阶级性。(1)物态文化的阶级性在形式上从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而生产的角度看不具有阶级性,但其具体形态和使用则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2)制度文化的阶级性本身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为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行为文化的阶级性风俗习惯等行为文化从满足群众日常需要角度看具有较少的阶级性,但具体到个人和家庭不同的享用方式上仍然体现着身份和等级。,(4)精神文化的阶级性社会心理属于较深层次和较为稳定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阶级性不明显,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社会心理表现方式不一样。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基层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高层意识形态在本质上蕴含着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有些艺术作品反映的是崇尚自然和追求生命本真意义,超越了阶级性。哲学在探索宇宙本源问题时不具有阶级性,但与政治伦理结合起来的哲学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宗教在创立之初就具有阶级性倾向,宗教的发展也必须迎合主流道德意识。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进入社会后,被不同的阶级所享用,表现出一定的超阶级性,但其创作者是有阶级意识的。物质生产技术和语言文字等载体不具有阶级性。随着时代发展,某些阶级性文化会向非阶级性文化转变,文化的时代性较之阶级性更明显。,返回,3.阶级性衡量时代性文化阶级性是衡量文化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1)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的累积和进步相一致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催生出了专业的文化阶层和文化教育机构;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还建立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组织。正是随着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人类文化在不平等制度下得到快速累积,并沿着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的路径发展演变。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累积和进步的一致性,成为衡量文化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2)文化阶级性的变化趋势是衡量时代文明进步的标志阶级社会里,阶级之间的对抗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对抗的作用力推动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使文化的某些阶级性因素逐渐转化为非阶级性因素,社会文明程度相应提高。随着人类文化的累积和时代的进步,在过去只有皇室贵族、特权阶层独享的生活奢侈品,现在大都进入大众生活之中。某些文化的阶级性随着时代文化的进步逐渐向非阶级性转化,这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返回,4. 时代性的主要特征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其形态特征,都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创造,不同的价值标准和精神需求,不同的哲学、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如,70后、80后、90后的说法,他们分别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的不同,都体现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特征,即时代的差异造成文化的差别。(1)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代沟性代沟,即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性,一般10年一代。但随着文化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众多不同时代文化的选择性接受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距离,使得“代”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如,不同时代人们对“美女”的评价标准不同。,(2)文化的时代性与科技发展同步“一代科技属于一代人”。如,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工具不同,上古时代:舟船、车马;工业时代: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中国人熟悉的结婚“三大件”变化:从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的电脑、空调、摩托车,到现在车子、房子、本子。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不一样。如,电视、电话、计算机以及卫星、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等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的时代性需要从历史的纵向进行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文化。,(3)文化的时代性体现了现代化文化的时代性,在今天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文化的现代化既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内容上的要求。现代化代表着一个社会发展时段,是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体现的综合体系。文化的传统性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础。文化现代化应以传统为基础、以传统为参照、以传统为智慧源泉,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坐标去衡量文化的现代化。正因为文化的时代性,才有文化从古到今的不断发展、不断扬弃,才有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进步性和创造性,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是文化民族性的时代体现。,返回,5.阶级性不会消失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绝对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从而淡化了文化的阶级性。但是,全球发展极不平衡,国际强权势力的触角不仅触及到经济、政治,更是伸向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许多国家、民族内部也还存在着事实上的阶层不平等,文化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在大多数当代国家中,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差别不会减少也不会消失。随着当代名流享受的奢侈品和服务日益增多,有钱有势的人和农村以及城市贫民窟的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达到前所未有的悬殊程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的阶级性不会随着文化的时代性而消失,甚至会随着民族间文化发展不平衡而有所加剧。,返回,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1.累积性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变异性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3.累积性与变异性矛盾统一体,返回,1.累积性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累积性是文化的固有属性,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累积是指包含批判性继承、选择性借鉴、适应性整合等一系列辩证的过程。批判性继承,就是对那些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文化因素予以抛弃和否定,对适应现实需要的文化因素予以保留和发扬。选择性借鉴,是文化累积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一大部分是靠传播、采借而来,文化采借是有选择的,对那些不适应本土环境的外来文化加以摒弃或改造。适应性整合,是将所借鉴的新文化因素融入原有的文化系统,使之整合为新的文化形态。整合的过程,包含着对原有文化的调整。,返回,2.变异性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变异性也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文化的变异是指文化类型、文化结构、文化面貌等质的方面的根本性变化。文化变异性不仅是指文化内容的激活,更是指整个系统模式的革命和转型,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式、思维方式的解构,也是新的观念、思想、规则的建构;是传统惯性的消解,也是传统精华的重铸;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是人身心的新生。文化的累积性是一种渐变,文化的变异性是一种突变和飞跃。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量变,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质变。累积性体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变异性体现文化发展的非连续性和间断性。,文化变异性是文化的“适应、整合、变迁”等特有属性相互作用的产物。(1)文化在一般情况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中某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因素或者被调整、或者被淘汰并代之以新的文化因素,结果必然导致文化形态或文化结构产生某些变异。(2)文化作为系统存在具有整合性。文化是由各种文化现象有序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同文化层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在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中,一种文化现象的变化必然引起另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应变化。民族文化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后,必然导致某些文化形态或文化结构发生变异。(3)如果一个文化系统内部发生某种制度性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应文化现象的改变。,返回,3.累积性与变异性矛盾统一体文化仅有累积没有变异,只是数量累加,而没有性质、结构的变异,不会有文化的创新。没有累积,文化只能永远原地踏步,不会有文化的创新、变异和发展。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是文化发展条件与文化发展环节的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正是凭借文化累积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方式,不断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选择性借鉴和适应性调整等创造性累积,使之达到阶段性变异,进而达到文化系统的自我更新和文化内容的加速度扩充。,返回,六、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1.文化的差异性2.文化的一致性,返回,返回,1.文化的差异性是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且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别的民族文化所不同的某些特征。文化差异,既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也可能存在于同一社会的不同群体。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价值标准等。,返回,2.文化的一致性是指作为文化创造者与受用者的人类,虽有民族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的一致性,说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为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采借;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差异的共同的需求、利益、理想和文化价值。文化的一致性,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生活经验、精神风格、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要素,都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第3节 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二、认知功能三、引领功能四、规范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节功能,返回,一、满足需要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适应和满足个人及社会各种需要方面所体现的价值和作用。人类文化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各种需要,包括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以满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在长期社会实践与意识活动中孕育形成深层的精神文化,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角度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各层面文化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着满足人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等各种功能。人类社会文化基本能够满足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交、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不容易满足,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由于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加之人类无止境的追求,文化不断被创造,以满足人类更高的需要,并越来越享受文化进步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舒适感。,返回,二、认知功能文化的认知,是对人类文化知识和成就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认识)。文化的认知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在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开始新一轮的文化认知。文化的认知功能,是指文化所具有的开阔人类视野、启迪人类思维、增强人类见识、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独特作用。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认知过程。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将推动认知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社会、自身也会更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知识、文化成就的累积和递增,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正是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加强,社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才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源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加强。文化的认知,是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类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传播和教育等手段对人类智慧能动利用的过程。现代人类社会通过文化传播来扩充文化认知能力,已越来越普遍和频繁;教育对人类提高文化认知能力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认知功能,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改变命运、把握命运,提供了现实的智力基础和潜在的智慧源泉。,返回,三、引领功能文化的引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进步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工业中采用机器和蒸汽,它使奥地利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有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革;它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土地占有者变成了工业工人;它摧毁了旧有的封建手工业行会,摧毁了许多这种行会的生存手段。 恩格斯,2.先进的革命理论、哲学思想对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引领作用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爱尔维修等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推动了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革命思想引领着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等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返回,四、规范功能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文化体系中的一系列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对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制约、模塑作用。文化的规范功能,就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环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规范和协调。制度文化规范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规范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这种规范是一种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强制性规范。精神文化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习惯性非强制性约束,对人类自身进行调节和自我平衡。,文化的规范功能具有标准的同一性,相同文化环境下的人都应遵守这种约束标准。正是因为文化的这一规范功能,人类才会以日益平和的心态沿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文明道路前进。文化的规范是一种抑制个人欲望以使其遵循自然规律、遵守社会规则、达到自我平衡的过程。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用这种文化去塑造人类自身。文化的规范功能具有时空上的区别,即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所受到的文化规范在形态上是不同的。,返回,五、凝聚功能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特定的文化对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聚合、凝结作用。文化凝聚功能的基础:文化的内部共享性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包括大致相似的外表、相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相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的认同。文化的凝聚功能,一方面表现为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和排斥。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或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由于受同一主流文化熏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体现出相似的文化模式,进而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的凝聚功能,还体现在某个阶级、阶层或某个社会群体等各个亚文化层面,体现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会 馆会馆是各省缙绅为便利同籍应试士人旅居而在京师、省城要地创设的一种地缘性组织。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年间,清代日趋兴盛。“走通都,过大邑,见夫士商云集,或游官,或服贾,群然杂处其地,罔不设立会馆”。,会馆以“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 为宗旨,通过酬神演戏以及举办慈善活动来以“聚乡人,联旧谊” ,增强同乡之间的凝聚力。,返回,(1)文化的结构不同,文化凝聚力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的影响是深层的,凝聚功能也是最深最强的;具体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影响是表层的、多变的。(2)文化的内容不同,文化凝聚力的作用不同进步的、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逆历史潮流的文化思潮所形成的蛊惑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3)文化的凝聚功能,具有很强的抗异表现每当外族入侵,民族文化遭到异质文化危害,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空前强大、表现得也最为强烈,形成一股保护民族传统、抵制异族文化的力量。,六、调控功能文化调控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种主动把握、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一种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理性提升和实践锤炼。文化调控强调对人类行为后果的干预和调节,而文化规范强调对人类行为过程的规范和约束。1.文化调控的内涵与范围(1)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农耕社会,人们通过祈神、祭祀来调控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恐惧,调控对收成、生活保障不确定性的忧虑等。(2)调控个人与族群的关系通过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信仰文化形成族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成人礼形成个人对族群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家规村约培育个人与族群之间的道德责任感。,(3)调控个体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与个体身心的平衡节日民俗、娱乐民俗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们的生活有张有弛,如婚礼中的闹洞房、丧葬中的哭丧、节日聚餐等;一些文化娱乐方式可以调节人的需求欲望或需求行为,调节个体处于身心平衡和张弛有致的生活状态,如喝酒、唱歌、品茶等。于是产生了节日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4)调控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和不同的文化认同,通过吸纳不同的文化为自身文化发展和创造服务,但以不危及自身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原则,一旦超越了这个“度”,文化的调控将由国家权力和政治介入进行强制规范。2.文化调控的途径主要是法律制裁、社会舆论和道德谴责。,文化功能的发挥,是人类展示主体性的过程一是文化功能的发挥是人的主体性从潜能到现实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二是文化功能的发挥实质上是文化的不断创造。三是通过文化功能的发挥,人们逐渐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逐渐把自然界转化为对象世界,把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四是文化功能的发挥,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