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管理课件.ppt
传染病报告管理,红花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7-13,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主要内容,一、疫情报告的相关法律规范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三、贵州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四、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六、疫情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七、注意事项,一、疫情报告相关法律法规,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颁布。1978年发布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年2月21日传染病防治法。2003年5月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11月7日发布,2006年8月22日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4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自年月日起施行。明文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年12月27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从2006 年1月1日起实行。2006 年2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11年贵州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二)报告病种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2009.4.30.)、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5.2)(11种)。,(三)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甲、乙、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病例分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乙肝、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院内传染病-属地化管理和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审核并网络直报。院外传染病-1、暴发疫情现场调查(疾控人员报告)。2、辖区内村卫生室和服务站传染病信息(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报告)。报告方式为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确诊、疑似、病原携带者,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案调查表,开展个案调查,发现、诊断,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填报,订正,报告,录入,追综、订正,卫生部,疫情发布,分析,分析结果,全国个案数据库,县(区)卫生局,地(市)卫生局,省(区)卫生厅,反馈,反馈,反馈,报告,反馈,追综、订正、调查,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流程,(五)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于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传染病漏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现场监测时发现漏报的应该及时或随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加强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置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进行统一要求。,三、贵州省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1、成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领导班子,由主管业务院长、疫情管理、临床科室主任、医务科、院内感染科及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2、主要职责:制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有关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3、设置专门部门并配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员专职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一)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领导班子,传染病报告管理员工作职责如下:1.建立传染病报告卡收卡登记。2. 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录入和查重。3.每旬至少1天定期抽查门诊日志登记符合率。4.定期对报告传染病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上报院办便于及时通报。5.按月、年备份传染病数据和修改网络直报系统用户密码。6.按月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与管理制度门诊日志项目设置,应按省卫生厅(黔卫办发2011115号文件)规定,基本内容包括就诊日期,姓名,病名等16项。,(二)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要求: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登记齐全、填写规范,无漏登和缺项,并将登记管理纳入奖惩制度。,2.建立异常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报告制度、处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对一次或一周内接诊3-5例类似症状的病例或食物中毒或新发传染病等异常信息时,应立即向属地疾控中心进行报告,并做好登记。,3.建立传染病诊断阳性检验(查)结果反馈机制(1)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科室的门诊和住院部建立异常化验结果反馈机制,将阳性检测结果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建立阳性结果反馈登记本,记录反馈登记要有医生签字。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开单)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查)结果、检查日期。(2)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科室检验或医务人员不得根据检验(查)结果进行传染病报告,应由临床医生根据反馈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做出诊断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登记,4. 建立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院内明确专门科室或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5.建立自查与奖惩制度(1)自查制度 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自查内容包括传染病与突发事件是否报告、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重卡率、门诊日志登记符合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奖惩与制度落实情况等。发现漏报、漏登、迟报等方面问题时,应及时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并将自查结果进行通报。建立自查档案,内容包括自查原始记录、自查组成员签字、整改文档及自查总结或通报。,(2)奖惩制度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纳入本单位年度目标考核。,6.建立网络直报设备及信息安全保障制度(1)医院应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科室配置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正版防病毒软件。(2)配备专人负责妥善保管网络直报用户名和密码。不得使用疫情专用电脑登陆与卫生工作无关网站。(3)纸质传染病报告卡至少应保存3年。,(三)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建立培训档案,包括培训通知、参加培训人员签到表、培训课件、每人学习后考试成绩及培训总结。,四、不明原因肺炎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有过密切接触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院内诊断与报告流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突发性: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公共卫生属性:针对的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不是特定的人,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多元性频发性危害性,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示意图,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I级) 重大(II级) 较大(III级) 一般(IV级) 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兰色进行预警。,分级原则:危害第一原则区域第二原则行政区划第三原则,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的判定,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认,6、报告时限,事件报告条例:从事件发生9小时内报告至国务院(2、2、2、2、1)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事件确认后2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突发事件的报告,国务院,卫生部,省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县级人民政府,立即报告,1小时,2小时,2小时,2 小 时,举报电话,六、疫情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疫情管理不规范(1)卡片质量不高。三卡不符及准确性(如临床诊断乙肝、病人属于选择错误、先网报后诊断)、完整性(如学校、托幼机构需填工作单位及班级)不够的现象较普遍。报卡不及时、15岁以下未填家长姓名、未填医生姓名等现象。(2)仍然存在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现象,特别注意新农合登记存在传染病漏报和错登现象。,2、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与报告不规范 未按照传染病诊断行业标准严格诊断与报告(特别是乙肝、丙肝、梅毒中的隐性梅毒)。3、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不规范 门诊日志填写字迹潦草,项目登记不全,日志与处方符合率较低;出入院登记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转归情况等。,七、注意事项,医疗卫生机构在遇到以下疾病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报告(1)甲肝抗-IgM阳性检测者,不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测,不能诊断为甲肝病例进行网络直报。(2)乙肝大小三阳阳性检测者,不结合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乙肝病例进行网络直报。(3)涂阴肺结核病例不能仅凭放射科医生胸片影像学诊断结果,应由临床医生结合该患者的体征、症状表现,根据法定传染病卫生行业标准诊断后作出网络直报。,(4)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新生儿和儿童以及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检查时,筛查出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实验室阳性结果,需作进一步确诊实验,由临床医师根据法定传染病卫生行业标准诊断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报告。(5)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月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6)医疗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在本医疗机构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不再进行报告。如该病例诊断机构不清楚时,仍须进行报告,由属地县(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该病例作出审核和查重处理。,对复诊的慢性病乙肝、肺结核、梅毒请填写清楚发病日期(特别是往年病例),否则严重影响当年发病率; “梅毒”和 “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医疗单位报告狂犬病后需追踪完善死亡日期;新生儿破伤风职业的选择规则规律在医院出生的选择“其它”,非医院出生的选择“散居儿童”;出入院登记本上没有发病日期,故在检查住院病例传染病报告时需调病历填写,医疗单位应每一个病人均查看病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