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ppt课件.ppt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皇帝的思索,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实行内外朝制度(东汉设尚书台),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4)明代:,1.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阅读教材),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清代:,(1)汉武帝:,(2)唐 代:,(3)宋代:,一、君权和相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代中央官僚机构,削弱相权,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决策过程:,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 皇帝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 六部,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唐官制的优点(特点):,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枢密院,参知政事副 相,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政权,皇帝,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明太祖废丞相;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明洪武十五年,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但这些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职权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导致宦官专政,政治黑暗。,思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明朝的内阁:无决策权;强化君主专制,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清朝军机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专制统治的需要。,雍正帝时又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雍正帝时,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最终相权被废除。,(1)性质,思考:对君权与相权之争的认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2)积极,(3)消极,防止宰相擅权,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易出现决策失误。,思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呈现两个趋势: 一方面,君主权力空前强化,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专制制度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2.西汉:3.唐朝:4.宋朝:5.元朝:6.明:,御史大夫,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控制),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在),提点邢狱司,监察御史,都察院,认识:,(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3)但因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实际效能有限.,选 官 制 度(科举制度),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概况,先秦时期,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时期,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2. 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的演变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明清时期:走向极端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在州府进行的院试、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通过乡试的为举人;通过礼部组织的会试的为贡士。贡士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科举制评价,积极:,(1)破除世家大族的垄断,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2)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3)促成读书风尚,提高社会学风,(4)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消极:,明清八股取士,被选之人多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1.地方行政的设置演变概况,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府,四、行省的设置,2.行省制度:(1)含义: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腹里)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2)行省的职权:P17,(3)行省的意义:P17,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思考: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域,集中了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为何行省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1)打破了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划分的习惯,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的军事控制为目的,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行省,削弱地方经济、文化的认同感,且省界犬牙交错,使 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 事控制局面,防止地方割据,便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命官权或人事权方面,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 ;军权掌握在枢密院,行省不能独立形式军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1)处理好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3.清朝的边疆政策(P20),4.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3.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双重性),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2.发展基本线索,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抵御外来侵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加强民族交流、中外交往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政治统治的腐败,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3.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