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数字赋能构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基石.docx
-
资源ID:1621314
资源大小:22.1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技术驱动数字赋能构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基石.docx
技术驱动,数字赋能,构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基石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21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描绘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蓝图,指出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融合和算网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先后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架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等数字新基建领域做出专项部署。中国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做出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选择,着力打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数字中银+”新发展格局,数字化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坚持数字化理念,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面对快速更迭的金融科技,金融业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宏观大势清晰明朗,新技术加速演进,为科技赋能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间,监管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金融创新更加有序。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也应从技术支撑、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数字化转型挑战。一是要重塑数字化转型理念,形成数据驱动的思维。依托技术赋能,用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模式,树立“以数连接、由数驱动、用数重塑”的理念,将数据进行串联,形成管理闭环。二是要筑牢数字化技术基础,构建灵活弹性的IT架构支撑能力,打造敏捷高效的技术平台和工程体系,强化核心科技自主研发能力,构筑稳固的IT基础设施和安全运营防线。三是要构建数字化人才队伍,深化科技改革,激发组织活力。培养具有数字化新思维和能力的融合型人才队伍,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扁平化柔性组织,推进业务与技术融合,推动流程优化,支持敏捷反应,塑造创新文化。为此,中国银行在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2+5”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同时,立足“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坚持可持续性和先进性,制定了“数字中银+”金融科技规划。规划以支撑集团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以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级IT架构为两大支柱,聚焦夯实基础、赋能业务、布局未来三条主线,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中国银行未来五年金融科技发展擘画了蓝图愿景,提供了行动指南,确立了打造更“稳''、更"快''、更“新”金融科技能力的总体目标,即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保障连续高效运营;敏捷反应,快速响应业务需求;跟踪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变化,以科技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迭代,永葆创新活力。二、技术驱动,重塑转型,构筑数字化转型技术底座中国银行在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强化IT基础能力建设,构建集团共享复用的企业级IT架构,承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分布式架构和自主可控落地双线并进,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技术架构转型。1 .规划新架构中国银行在“绿洲工程”中同步规划并搭建了完善的企业级IT架构,落地实施了分布式架构、单元化设计,自底向上搭建了“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分布式开发运维、应用平台、应用服务”五层总体架构,重塑超大规模金融级分布式架构体系,统筹设计单元化架构,以客户维度设计模型算法、划分“百库千表”,实现单元间秒级无感切换及业务流量灵活调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持同一系统内“信创”“非信创”单元混合部署,加快向全面云化、分布式、单元化、开放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架构体系演进。2 .打造新平台中国银行通过自主研发“瀚海”“鸿鹄”“星汉”三大基础技术平台,构建了“移动端客户服务一服务端交易处理一服务端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形成了平台化支撑,同步构建了“鸿鹏"DeVoPS平台和“九天”运维平台,提供从设计研发到部署运维的工具支撑。随着核心业务持续迁移上线,中国银行实现了近5亿客户信息一次性下移分布式平台,基于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承载着核心业务流量,其分布式架构体系和技术支撑能力日渐成熟。3 .实施新工艺中国银行借鉴ToGAF架构设计标准,打造了一套以工具和流程为基础的数字化架构管理方法,构建了“三位一体”架构管理机制,覆盖规划设计、审核发布、重检优化的全生命周期,明确应用、技术、数据、安全四大架构管理体系以及以设计原则、能力清单、技术标准为主的架构视图和模型,形成管理规范;建立IT资产管理工具平台,嵌入管理规范标准,进行常态化闭环管理并配套分级决策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及精度;开展旁路验证,通过引流和采集生产交易,实际检测技术场景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力促进企业级新平台快速优化迭代。4 .布局新基建一是布局新一代基础设施。中国银行响应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号召,着力打造“均衡分布、两翼齐飞、多点多活、绿色智能”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以北京、上海、合肥、内蒙古四地为核心节点,实现从传统“两地三中心'响兼顾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的新型“四地多中心”布局的转型。二是打造绿色数据中心。新建的内蒙古、合肥数据中心机房PUE设计值均小于1.3,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通过基础设施更新、建立老旧设备替换长效机制、气流组织优化、优化UPS节能运行模式等措施,持续优化在用机房的能效指标。三是建成新一代骨干网。2021年零中断切换上线了覆盖总行7个数据中心节点和境内一级分行节点的全行信息系统“高速公路,新一代骨干网,并基于国产设备部署SRv6下一代骨干网络技术,降低网络时延,实现降本增效。四是构建高效算力体系。构建高并发、高弹性、高可靠的中银云,充分发挥云计算资源池化能力、弹性供给能力和资源隔离能力,依托基础架构资源池能力和应用容灾架构设计,实现同城双活、异地可实切,支撑集团新平台、新架构和新工艺的落地,满足客户服务、研发测试等多种需要。三、敏捷反应,重点突破,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中国银行立足集团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需要,依托架构重塑与科技驱动,打通竖井壁垒,为业务数字化发展提供科技动能。1 .以技术平台为依托,赋能开放银行和场景生态建设中国银行场景生态建设立足于“基础平台、技术标准、服务入口、服务输出”的统一,对内屏蔽差异,对外整合场景,通过手机银行专区、独立APP结合小程序、公众号等轻量级服务方式引流。目前,中银开放平台提供个人账户、融资、跨境、理财、数字人民币五大领域20项业务服务,支持H5、API等多种对接模式,向企业合作伙伴提供转账汇划、对私转账汇款、快捷代发、B2B支付等多项金融服务,开放500余个APl接口,在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基础上提供便捷服务。下一步,中国银行将强化场景协同,推进场景中台建设与应用,快速实现能力复用,构建聚力共生、合作共赢的场景生态。2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服务“八大金融”战略中国银行支持科技、绿色、普惠、跨境、消费、财富、供应链、县域“八大金融”发展,通过数字化重塑金融服务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蓄力实现数字金融新突破:发布“中银智管”品牌,同步发布“安心建、专款保、交易信”三大场景应用服务方案;打造科技金融信息平台,以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投产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继续丰富普惠金融线上产品,打造“惠如愿”品牌。在跨境金融方面,中国银行全面推广中银跨境GoApp,推出“中银跨境e商通。聚焦跨境电商收付款痛点,提供全流程集中结售汇、跨境汇款、反洗钱名单筛查和国际收支申报等综合金融服务,并持续打磨“中银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累计举办97场企业对接活动,为1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万家企业提供“融资+融智”金融增值服务;在数字化渠道建设方面,打造整合协同的渠道管理能力,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2178家网点、4612台智能柜台上线属地政务和区域通办政务事项482项,落地“智慧达2.0”数字化营销体系,大力推广数字化产品,实现手机银行月活跃人数超7000万人,交易额同比增长逾16%。3 .加速激活企业级能力,构筑数字化经营转型基石伴随“绿洲工程”的建设,中国银行企业级数字化中台能力得到夯实,底层生产要素进一步激活:一是大规模、深层次地打通了“客户、机构、员工、权限”等企业级基础信息;二是推进支付结算数字化转型,对基础支付业务进行企业级再造,向综合性、场景化业务模式演进,为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提供支撑;三是提升产品管理装配能力,上线企业级产品研发组件,实现产品统一展示及标准化管理,支持支付结算领域可售产品的灵活装配;四是提升统一合约管理能力,将企业级的合约规范运用于各产品领域,构建“以合约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五是提升集约运营服务能力,在36家分行推广集约运营平台,使业务处理效率提升了60%,进一步优化企业级核准机制,实现业务核准一点管理、动态配置;六是打造统一的数据平台,基本建成“三横两纵一线”数据治理框架,沉淀数据资产20PB,落地“数据+分析+展现”三层架构体系和统一数据字典及标准质量全流程管控机制,推动数据分析赋能经营管理,进一步盘活数字资产。中国银行通过将一批基础性、公共性能力逐步注入相应业务板块和产品服务,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丰富服务场景。4 .加强新技术研究布局,持续拓展创新变革空间中国银行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市场演进与客户诉求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顺势而为,加强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和转化。对于萌芽期和成长期技术,采用内部实验室、内外联合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开展新技术研究和成果孵化,积极研究新技术并进行局部试点应用;对于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技术,依托企业级“3+N”技术中台和平台研发团队,加快实现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中国银行还强化前沿领域技术专利布局,截至2022年9月底,本年度已提交专利申请4012件,获得授权395件,累计获得授权773件,其中区块链和5G专利累计申请量保持同业领先。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数字化转型配套保障中国银行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优化集团科技资源投入结构,提升科技产出效率,强化敏捷反应和创新能力。L打造数字化新军中国银行强化业务科技的高度融合,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坚”等模式,打造新型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数字化新军立足于不同领域深度融合、组织边界不断打破、知识能力迅速变化的新形势,融合科技、业务、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横向覆盖条线,纵向贯穿总分行,涵盖从业务到科技的多层次和多类型人才。中国银行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培养磨炼人才,将内部挖潜与外部引入相结合,吸引高端专业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变革体制机制中国银行通过深化改革,探索企业级新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机制,在科技统筹管理、业务科技融合、场景生态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统筹领导,设立金融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一体推进集团数字化发展、数据治理攻坚、场景生态建设、金融科技创新工作;二是夯实组织基础,成立企业级架构办公室和场景生态与创新部,提升“企业级''科技管理统筹能力,跨机构和区域柔性协同推进场景建设;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形成总分行一体化研发机制,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使应用项目平均交付周期同比缩短7.21%;四是加强业技融合,建立对口服务机制,以重点业务领域为突破口,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银行“一体”和海外及综合经营公司“两翼”的联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一行一策”精准服务;五是激发创新活力,构建标准化创新方法,加速创意孵化和创新成果应用,建立稳态与敏态共进的组织体系,夯实创新动能基础,持续活跃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大道如砥,大势如潮。身处金融科技的时代潮头,中国银行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平台+生态+体验+数据”的核心竞争能力,夯实数字金融”新基建”,培育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构筑以数字化转型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展望未来,中国银行将秉持“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愿景,坚守“融通世界,造福社会“使命,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在数字化转型新征程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