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房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docx
大力推动房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带来的压力巨大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推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住房矛盾已从总量短缺转向结构性供给不足,从粗放满足面积的数量要求转向对品质和环境的质量要求。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效率和公平问题社会普遍关注,如在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上仍有短板,部分地区实物住房保障供应存在缺口,轮候家庭还较多,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保障还比较薄弱。影响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化解,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任务仍然艰巨。二、加快健全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长效机制1、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定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促进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健康发展态势。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房地产行业发展水平差异及不同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差异,着力提高全装修成品住宅在新建住房的比例,适应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要,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转型升级;强化建设销售全过程监管,严格把控全装修建设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严格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城市对本地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主体责任。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住房供求关系等情况,明确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及时研究和分析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差异化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3、持续加强房地产市场整治充分发挥省房地产市场会商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自然资源、发改、公安、金融、税收、市场监管、宣传等部门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依法采取警示约谈、信用扣分、公开通报、停业整顿、行政处罚、列入失信名单、吊销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等措施进行处置,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4、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建立住房租赁信息服务和监管系统平台,推行租赁合同网上签约,逐步实现房源登记、信息发布、租赁交易、网上签约、登记备案等全过程网上办理。大力培育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申报。继续指导南昌市推进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5、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落实一城一策工作要求,发挥房地产市场会商协调机制作用,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及时调整棚改安置政策,库存较大的城市,扩大货币化安置比例。对商品房销售量和价格波动较大的设区市进行预警提示。推进房屋网签备案系统建设,形成全国一张网。建立常态化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测引导机制,积极释放正面信号,引导市场健康发展。6、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综合效能(1)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机制加强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应用,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支持租赁住房发展试点。扩大缴存覆盖,加强目标管理,规范政策备案,强化风险防控。全省住房公积金总体个贷率控制在85%左右,逾期率控制在0.5%。以内。探索推进南昌大都市圈公积金一体化政策,做大做强做优南昌大都市圈。三、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建设美丽宜居乡镇以全省乡镇(不含城关镇)为对象,兼顾周边村庄,将农林垦殖场、不在城区的工矿区纳入乡镇建设发展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实施以一深化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镇建设行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乡镇镇区功能与品质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创特色。(1)深化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垃圾污水、卫生乡镇创建、水体清洁、道乱占、车乱开、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乱搭乱建、违法建筑、线乱拉、沿街立面等9大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实现乡镇镇区面貌干净整齐有序,提升镇区人居环境。(2)完善乡镇功能设施加快完善镇区道路交通、便民服务、医教文体、养老服务、旅游服务、农村生产服务、绿化照明、防灾减灾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打造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夯实镇区承载能力。(3)提升乡镇品质引导各地注重保护和延续乡镇的自然景观,挖掘和传承乡镇的文化基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景观,提高小城镇可阅读性和可识别性。注重保护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原则上每个县2025年至少建成2个以上示范类乡镇;全域旅游县辖区内原则上所有乡镇均按提升类以上标准建设,示范类乡镇比例不低于30猊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应创建示范类。基础类的乡镇以完成一深化为主要目标,补齐与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功能设施;提升类、示范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他功能设施,全面提高镇区建设水平,做好乡镇风貌管控和引导,探索创新管理镇区的工作机制;示范类要打造一流镇区设施和景观,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风貌,提升镇区综合管理水平。到2023年,全省所有乡镇脏、乱、差的现象基本解决,干净整洁有序,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全省100个左右的乡镇达到美丽乡镇示范镇要求。到2025年,全省300个左右的乡镇达到美丽乡镇示范镇要求。2、有效提升农房建设质量(1)建立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边缘户、易返贫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其他脱贫户和国家政策明确的保障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持续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资金后续支持。按照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消除农村房屋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逐步推行农村房屋改扩建和变更用途的质量安全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抗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房摸排和抗震改造。(2)加强单体农房设计与整体村庄风貌协调探索开展乡村建设评价,推动构建乡村风貌引导机制。引导以村落为单位开展风貌设计,加强单体农房设计与整体村庄风貌协调。总结提炼本地传统风貌建筑元素,引导农房单体设计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形成不同地域赣派民居新范式,新建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在农房建设中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3)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和服务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建筑工匠档案登记制度,组织农村建筑工匠轮训,引导建房户选择经培训合格、无不良从业记录的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农房施工。培育一批农村建筑工匠,成为当地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的士专家、农房建设安全协管员、培训师资力量等,提高农房建设质量。3、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1)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体系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开展省级传统村落申报认定工作,争取新增一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开展市级传统村落申报认定工作。加快推进传统建筑调查登记建档工作,推进挂牌保护工作,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档案编制,不断提升保护规划编制水平。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重点查处村庄核心保护区的违法建设行为,健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警示退出机制。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切实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2)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新路径探索破解传统村落用地指标不足、一户一宅宅基地制度等难题,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孵化库,吸引有一定实力和一定经验的社会企业主导、参与村落保护发展。积极争取银行、基金等金融业提供信贷支持或设立项目孵化基金,探索开辟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路径,着力挖掘培育新增一批古色、绿色、红色、秀色兼具、发展态势良好的传统村落,提升赣鄱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3)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落实江西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要求,推动形成三核-九片-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持续指导抚州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工作,总结示范经验,建设一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示范项目,推动上饶、吉安、赣州等地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省级试点。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工作,总结推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经验。(4)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设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与管理系统,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情况的动态监测。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数字化平台,借助传统媒介和短视频、VR等新媒体向社会宣传传统村落魅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积极培育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开展金溪县、婺源县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重点区域传统建筑工匠队伍的摸底普查,建立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台账。鼓励引导大专院校、设计施工单位、传统建筑工匠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发掘本地传统建筑工匠,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重点区域培育建立一定规模、人员稳定、品牌初显的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做好传统建筑建造技艺的记录和整理,总结提炼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改良提升,并在现代建筑中活化应用。4、纵深推进污水垃圾治理(1)加快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五河流域沿岸建制镇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余未建设施的建制镇制定计划、有序推进。推动制定建制镇生活污水相关技术文件,实施设施(管网)补短板行动。抓好建成设施的运行管理,探索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建设、运行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推动生活污水处理信息化、台账化管理,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智慧管控平台,创新城乡污水一体化管理体系。(2)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动垃圾处理设施、技术、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持续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县级统一监管、乡镇属地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治理工作。建立有关部门、乡镇、村民自治组织和群众代表共同参加的督查考核制度。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评估,统筹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收运处置方案,推动农户源头分类投放减量和有机垃圾就地就近堆肥,实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或村庄为单元,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村废弃物品回收站点和有机垃圾返肥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置。5、持续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在自然村因地制宜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缔造),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发动社区居民积极投工投劳整治房前屋后的环境,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改造,主动配合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珍惜用心用力共建的劳动成果,持续保持村居社区美好环境。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和社区空间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可持续。四、扎实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1、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效益导向,推动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装配式建筑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建筑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质量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开展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广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2、持续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利用好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加强对我省建筑企业拓展省外市场的支持,加快培育大型综合建筑业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实现建筑承包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变。鼓励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紧抓一带一路、RCEP.中欧绿色经贸合作机制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引导建筑业企业与央企、大型国企加强合作,主动布局拓展海外业务,进一步提升江西建筑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3、积极推进智能建造融合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行业服务指导,研究装配式施工技术及装备,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与绿色施工、数字建造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产业基地评选,培育壮大一批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力争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占全省新开工总建筑面积比例在40%以上。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适当对钢结构试点城市和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抓好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工作。4、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水平(1)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区域化发展绿色建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江西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建立绿色建材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跟踪采信机制。落实将绿色建材应用要求纳入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全面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全省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因地制宜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支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科技项目研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为城乡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5、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二星级,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口口口O6、全省绿色建筑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力争江西省民用建筑节能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7、建筑节能标准和建筑能效不断提高按照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居住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建筑单体关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设备选型和能效,自动控制与管理,不断提高建筑电气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建筑能效。8、绿色建筑品质稳步提高全省新建投资公益性建筑(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满足社会公众公共需要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全面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全省新增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不少于50万平方米。9、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深化全省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装机容量达100兆瓦,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增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建筑能源比例达到7%o10、建立全省绿色建材源头管理制度及全链条应用数据库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建材进行生产、运输、应用等全流程认可,做好绿色建材的全面推广应用,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绿色建材应用面积超过IOoO万平方米。11、持续规范建筑行业发展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进一步提高建筑领域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建筑业市场动态监管,不断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企业融资授信、工程担保等方面应用,研究制定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出台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实施意见,推动实施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师负责制。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完善电子招投标系统,强化标后监管,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工程担保制度,提升各类保证金保函替代率。完善建筑工人实名制平台功能,积极推行差异化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措施。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有效解决拖欠工程款和企业资金沉淀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各类妨碍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歧视性规定。12、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和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完善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加大追责处罚力度。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差异化监管。逐步推进工程质量保险机制落地,建立完善全省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信用管理。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推进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坚持样板引路,持续开展质量月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更多的企业争创省优质建设工程奖、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建设工程奖,以工匠精神打造更多精品工程。13、加强用工实名制管理在每个安全帽内绑定定位芯片,关联工人的独特编码,系统识别技术识别其身份信息。对建筑工地进出人员严格管控,准确统计企业用工人数,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14、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动态化管理引导建筑起重机械安装设备纳入信息化监管,对监控违章操作行为实施预警,进行零容忍处罚或者处理。15、对在建工地实施数据式监控通过与现场的扬尘、噪音等监控设备连接,与喷淋设施实施联动,检测PMlO的实时数据,一旦发现超标,便开启自动降尘设施,实现监控与治理两手抓,确保扬尘控制,实现绿色施工。16、体验式教育推进采用VR安全教育新技术、新场景与新模式,实现作业安全教育全覆盖,模拟体验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场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让安全生产管理不留死角。17、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风险普查工作在总结县(市)风险普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我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底数,建立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信息数据库,满足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承灾体信息要求,提高我省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水平,加快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数据支撑。18、形成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风险普查工作可视化成果省级部署普查信息系统,利用此次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底图的空间地理信息优势,形成可视化的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字地图。19、充分应用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依托可视化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字地图,组建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形成城镇危房改造、城市老城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危险区域房屋搬迁改造以及事故应急指挥等方面的高效反应指挥能力,提高我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防灾减灾水平。20、引导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系统化协同设计能力,推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设计。强化标准化设计方案审查,以设计带动全产业链纵向横向协同、多专业全面协作,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维保技术要素的高度融合。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和设计水平。积极推进BlM应用。培育一批BIM软件开发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推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BIM软件和平台。21、加快培育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省建设工程学校资源优势,为我省建筑业提供科技服务和人力支持。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强化企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教育供给侧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侧实践操作之间良好契合,提升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五、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效益导向,推动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装配式建筑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建筑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质量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开展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广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参考资料:江西省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