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剖析剖析材料.doc
XX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剖析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1.1专业设置与定位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层次为大学专科,于2005年秋季开始招生,迄今已经连续5年招生,已毕业114人,现有在校生223人。本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新颖,与市场衔接紧密,很受用人单位好评,人才需求旺盛。分项目序号及名称1.1专业设置与定位说明: 1.1.1专业名称规范、科学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为规范专业名称,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我院确定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命名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名称的内涵比较具体,具有科学性。1.1.2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高级技能型人才,层次定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向定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及市场需要,不断与社会、企业及地方结合,及时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使用状况,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探讨,广泛听取专业人员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及实验室建设方面都作了较大的投入,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业生产第一线电气控制系统和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监督管理等工作。 在我院“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紧缺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潜力,我们针对地方特点设置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适当地减少理论课程,增加与实践和设计有关的课程,为学生拓宽就业道路及自主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为100,持多证书的比例大于50,毕业生起薪高,对口率高,大于85;用人单位评价高,社会声誉好。 1.1.3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企业的行家担任,其他成员由相关行业的专家、企业的工程师以及高校的专家担任委员;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指导委员会针对安徽省及六安市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以电话联系、定期座谈研讨、讲座等工作方式进行,直接参与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训方式献策献力,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始终能紧贴企业岗位群变化发展的需要。依据:1、专业设置申报材料(原申请报告、论证报告、专家论证报告、批文)2、2008年、2009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3、专业调研原始材料:调研方案(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时间、调查区域、调查问卷、调查人员),写出调查分析报告等。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省教育厅关于本专业设置的批复文件5、学校关于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6、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名单7、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纪要8、本专业近几年不同版本教学计划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分项目序号及名称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说明:1.2.1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院整体发展规划我院已开展的“教学基本建设年”和“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XX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学院后五年教学工作的八大工作任务和目标:包括进一步培育和建设特色专业;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等;并提出从2008年起学院将根据质量工程实施方案,设立专项建设资金,逐项进行建设投入,计划累计投入经费3850万元。本专业围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探索以专业和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质量监督与特色创新”等关键点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并确定了多项保障措施予以落实。1) 师资队伍规划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3年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骨干教师6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10人,聘用10位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3年内,专业教师人数达到30人,高级职称达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90以上,专兼职教师人数比例为1:1。2)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3)课程建设规划构建“实践主导+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素养,开设职业教育、职业安全课程;推行实践主导课程教学;由参加工学结合后的学生带回来的信息与资料,建立典型工程案例库;建设2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院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3门,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开发一批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配套的、能成为共享资源的优质教材、特色教材与课件,具有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教学特色的教材2本、优质课件2门。4)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规划实验室规划:建设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以满足实验教学所需的要求。实训实习基地规划:建成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功能的电气控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吸引2家以上企业入校共建实训基地电气控制技术中心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至6家,其中以省内著名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多层次、广泛、长期的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2家。1.2.2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 1)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总数达到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人,硕士以上学位2人,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陆续与电气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更贴近实用、贴近企业技术。鼓励老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有2位老师在读工程硕士学位,目前已进入毕业论文的答辩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要求老师多下实验室和工厂,进行有关的实习,通过老师的努力,双师型老师的比例不断提高。 2)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根据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聘请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提出“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始终把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作为文化育人的过程,通过浓厚的校园文化的熏陶、科学地课程体系的培养和多方位的素质拓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职业技能和良好素质的养成。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实践主导+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素养,开设职业教育、职业安全课程: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指导教程、职业安全教育等;推行实践主导课程教学:电工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等;由参加工学结合后的学生带回来的信息与资料,建立典型工程案例例库;建设2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电工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通过“实践主导型课程”、“校企共建型课程”的建设,准备申报院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准备开发一批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配套的、能成为共享资源的优质教材、特色教材与课件,具有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教学特色的教材2本、优质课件2门。对09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认识,在实践性教学和综合实训方面加大了课时比重;增加了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需要的课程,减少了基础理论课时,使教学计划更贴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和建设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反映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新规范,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建设一样,涵盖了学院的办学思路与理念、领导的决策、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硬件投资基础、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众多因素。具有开拓创新的理念、注视着科学的定位、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增强学院竞争力,提高社会对学院的影响的是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基本策略。围绕着一个总的目标,就是在学院教学改革的发展中,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我们自始至终地弘扬 “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结奉献”的工作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内部管理,借鉴先进的实验教育经验,采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技术,注重特色的专业设置、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深入推进实用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经费的持助下各个实验室进行了建设与调整,经过几年来实验实训基地的初步建设,基本上已把本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整体专业水平突出的、技术能力强大的、综合实力处于学院一流的产、学、研的综合实验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目前配置的实验室有: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能满足实验教学所需的要求。(2)巩固并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是在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的指导下,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分步进行规范管理,按级负责,建立完善的校外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定期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特点,走出一条组织体系完备、规章制度严格有序、有利于学生实践、教科研和开展第二课堂收获较大的路子来。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实际知识,充实并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为他们就业创造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同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也为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展开辟了一条厂校相结合的较为理想的通道。1.2.3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过程,机电工程系针对市场需求实际,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决定把相关专业如:供用电、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协调,辐射并带动这些专业的发展,拓宽相关专业的就业渠道。依据:1、电气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发展规划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工作总结:2006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2007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2008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1.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项目序号及名称1.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1.3.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本专业培养既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又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具备从事工业生产第一线电气控制系统和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工作等良好的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3.2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要求: 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1)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并具有熟练的电工操作技能;(2)具有对常用的电机进行性能测试、控制维护的能力;(3)具有正确选用、安装、调试、维护电力电子装置的能力;(4)具有对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供配电设备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维护的能力;(5)具有熟练的PLC应用能力;(6)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在本专业的一般应用能力;(7)能借助工具书阅译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能力;(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9)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一般的审美能力;(10)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2)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1)掌握本专业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2)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电机与拖动和电气设备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和工业控制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5)掌握单片机和PLC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6)掌握低压供配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方面的基本知识;(7)掌握自动检测转换技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8)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9)掌握英语基础知识;(10)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1)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2)具有一定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3)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4)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作风踏实、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不怕挫折、敢于立业创业的品质。1.3.3适应现实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调研工作,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调研,了解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通过调研,教师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对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思路有了明确的想法,并自觉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本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教学计划进行论证。同时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依据:1、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本专业06、07、08级、09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有知识、能力、素质分解图表及文字说明和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为学生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职业教育的属性,必须针对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实现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 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项目序号及名称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说明: 1.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1.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参观及现场教学,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开放式教学,以产教结合的方式,将人才培养置于工程环境中。同时,建立起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一是通过校内实训进行工程模拟训练,二是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重视结合毕业生就业前的实习,进行职业实训和岗前综合毕业实践锻炼,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1.4.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实行双纲指导、双师执教、双课施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双纲指导”是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双师执教”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任教。切实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队伍,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双课施教”是指在理论课堂与实训场地现场教学,应用符合执教规律的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实习式和指导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应积极推行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的双课施教法,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CAI课件教学等。“双向考核”是指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制度。“双证”是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应充分利用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技能考核与鉴定,同时在现有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基础上提高技能考核的平台。依据:1、XX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2、 2006、2007、2008年2009人才培养方案3、2006-2009学年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4、2007-2009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材料(学生问卷、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等)5、电气电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2.课程建设与改革2.1课程体系分项目序号及名称2.1课程体系说明: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注重实践和职业技能、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2.1.1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改革随着当前职教改革发展的深入,我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职教课程改革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课程改革建设上,要认清课程现代化的本质,认清课程、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深层关系。这方面的认识正确与否,会导致职教课程改革出现不同的结局。为此我院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建设,组织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议,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将维修电工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方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以及受益面较大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理论深度适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实用原则,能够较好的满足目前对电气自动化行业和电气相关行业对人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 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模式。“3+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道路”办学指导思想统领下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该体系前3个课程模块是对原来课程体系多元整合、系统优化后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新增的3个课程模块由“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职业证书达标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有:入学教育、国防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普通话共12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有:电工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数学、电气CAD、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共8门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有:工厂供电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共5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在校园文化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是我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科技论文写作、心理学、逻辑思维、营销学、演讲与口才共5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为选修课程。职业证书达标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而开设的,是对前期与考证相关课程所进行的系统整理和集中的强化训练,以便提高学生证书的通过率,适应一些企业的人才准入制度,提升就业竞争力。本课程模块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考证具体要求,确定维修电工(中级)证书达标综合课程、电机装配(中级)证书达标综合课程两门课程。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修其中一个或以上的证书达标课程。该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学院落实“双证书”制的重要举措。就业方向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模块,主要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第四学期深入和广泛的调研,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的课程模块。具体可分为模块一与模块二。模块一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在第五学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调整与补充而专门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为三个独立的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约四周时间,第二、三阶段各两周时间。模块二主要是为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具体用人单位的要求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商定,开课地点可以在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校内,或学生到企业“半工半读”,也可以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企业中通过调研、顶岗实习完成专项调研报告或具体的设计方案等来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具体由三个模块即课程模块、活动模块、管理模块与一个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平台构成,简称“3+1”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其中活动模块主要通过大学生文明修身、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三条主线开展活动。 2)教学内容改革1)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适当降低理论性的难度与深度,同时加强知识的适用性,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删减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而将应用性较强职业技能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2)突出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校内教学与工学结合相结合,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教学与工学结合相结合,增加了模块教学计划。这些独立实行的模块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实习就业无缝对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实训教学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选择经济效益好,市场信誉度高的旅游企业,在顶岗操作中实践所学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2.1.2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是课程建设的龙头,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方向。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遵循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有序的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立足课程建设基础,围绕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力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共7门核心课程,全部建成为合格课程。并在积极申报电工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2门优质课程,并在积极准备省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本专业整个课程的建设进程。2.1.3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历教育一般一个专业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可以同时满足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职业岗位的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的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则是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标准来进行的,针对性强。也就是说,学历教育要求知识面较宽,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则要求具体,重视操作技能的考核。“双证融通”,就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资格证书包括: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维修电工中级(必考),电子CAD制图员(AutoCAD)中级(必考),PLC初级或中级(自选);电机装配工中级(自选)。为了使学生既能完成学历教育目标,又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取得“双证书”,在培养方案中,我们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课程体系,以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将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点要求纳入理论课,技能要求放入实践课,以综合化、模块化为主要形式建立课程。同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减轻其考证负担。依据:1、XX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改革计划3、职业能力分析、学生综合能力分析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论课程一览表、专业综合实训一览表5、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纲8、本专业课程建设规划9、课程整合的相关材料及总结(如围绕培养目标,突出实践环节进行课程整合的资料、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引进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课程、课程整合后形成的讲义、出版的教材、发表的文章、教改项目的资料、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综述等)10、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职责、规范、任务表1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情况2.2课程建设分项目序号及名称2.2课程建设说明: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课程质量及其改革成效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2.2.1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宽口径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更好地体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建设任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24门必修课程都必须参加课程建设。2.2.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以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课程的学习任务;以项目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组织课程内容,比如: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基本知识以“可编程控制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指令系统及编程”、“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系统设计”四大任务为主线,以二十多个项目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内容,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和实训的形式分十六个项目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内容新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依据:1、学院语音室、机房、多媒体教室一览表2、专业理论教学进程表、专业实践教学进程表3、素质拓展课一览表(1)学院2006-2009学年素质教育活动计划(2)系2006-2009学年素质教育活动计划(3)2006-2009学年心理咨询工作方案4、学校关于制定和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5、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查资料:(1)专业现场调查反馈表(2)专业调查分析报告6、(1)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及研讨材料 (2)电气自动化技术科目课程整合情况介绍、总结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大纲:(1)课程教学大纲(2)实践教学大纲2.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分项目序号及名称2.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说明:2.3.1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或开发实训教材、校本教材参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学院有关教材选用的相关规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机制。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教材选用坚持以下原则: 1)若有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优先选用该教材; 2)若无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则选用优秀的本科教材,由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印制讲义。每学期教材的选用,由该门课程的课程小组在前一学期提出申请,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后,报教务处订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13门,选用教材13种,其中高职高专教材13种,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教育部推荐教材13种,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选用率达85%。2.3.2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自编教材、讲义。这样不仅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而且为编写教材奠定了基础。编写的实践指导书有电工技术实训指导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训指导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电子技术实训指导书、电气控制实训指导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等。由于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还没有统一的实验课教材,所以我院一直积极鼓励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出实践指导书,引导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革新与研究,并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高水平的实践教材。自编的实践指导书必须经过教研室、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编写原则是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保证教材的质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材均选用近三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材表2-3-1近三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材课程名称选用教材/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电工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电机及电气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工程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电力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工厂供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电子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电气CAD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3.3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目前,XX学院图书馆设电子阅览室。年订阅报刊多种,藏书有本专业及课程设置所需要的大量参考书籍,包括旅游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有相当数量科普性知识读物,生活常识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书,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保障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全天向读者开放,周开馆时间达91小时,图书馆流通服务部提供借阅图书服务,期刊阅览室主要为学生提供借阅报刊杂志的服务,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电子检索服务,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教学、科研及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校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管理,加入了安徽省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同时与科大、安大、工大共享45万册图书资料资源。拥有电子阅览室和校园局域网并接入龙源期刊网,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图书资料的阅读需求。1、XX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2、XX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修订)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2010年教材建设规划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使用一览表、专业教材使用样书5、图书馆中、外文期刊目录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组织自编教材讲义和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1)学校教材管理条例(2)系教材的选订、讲义印刷管理条例(3)20072008年自编出版教材一览表(4)自编讲义和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一览表(5)本专业编写教材讲义和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样书7、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资料(1)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2)系部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规定(3)精品课程申报表(教务处)(4)精品课程立项审批决定(教务处)(5)立项后的精品课程内容(教务处)优先选用优秀和规划教材8、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关的图书、电子信息资料统计表及图书馆专业书架照片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图书馆藏量统计表(图书馆提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术期刊馆藏量统计表(图书馆提供)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资源一览表(图书馆提供)图书馆图书流通、电子检索情况统计(图书馆提供)2007-2008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图书新增数量(图书馆提供)9、该专业教学及建设运用校园网情况10、校园网功能及运用情况(课件上网、网上资料查询、信息收集,视频点播资料等)3.教学基本条件3.1教学基础设施分项目序号及名称3.1教学基础设施说明:3.1.1一体化教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3.1.2语音室第一语音室为基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60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30台。适用专业方向:各专业公共英语、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承担英语口语、听力等教学实训任务。第二语音室为基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60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30台。适用专业方向:各专业公共英语、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承担英语口语、听力等教学实训任务。网络语音室,实验室面积约60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48台。主要承担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工作。同时,也配备多套英语教学软件、资料,学生可以进行网络学习。3.1.3机房面积200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00台,主要承担计算机基础、AUTOCAD、Pro/E等教学依据:1、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一览表(建筑面积、座位、电脑、造价)2、教学软件(种类、数量、价格)3.2实践教学条件分项目序号及名称3.2实践教学条件说明:3.2.1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于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与课程设置情况,现配套建设有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每个实验室设备基本上都是近年采购更新的,对理论教学能很好的衔接与推动。详细的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情况见下表:实验实训室名称仪器设备名称厂家型号数量单位设备总值(元)电工技术实验室电路原理实验箱天煌KHDL-1型20台96000交流电路实验箱THA-JD1型20台机电系维修电工实训室维修电工技能实训考核装置天煌THWD-3型20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