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科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docx
医院中医科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痣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¼禁忌症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三、准备工作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四、操作方法(一)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脸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月俞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月俞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月俞穴,如腹部的穴位。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胸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如印堂穴。(二)进针角度和深度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月俞穴。(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月俞穴。(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腌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2)捻转法:当针刺入脸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月俞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六、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月俞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腌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脸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月俞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月俞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劣、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脸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月俞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