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ppt
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支援行动计划首次援教乳源课件第十九课 经济体制改革,东莞高级中学 毛经文,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历史从厘清概念开始 二、改革先进行头脑风暴,不搞强 行上路 三、改革启动从容易处入手 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学习历史从厘清概念开始(一)、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宏观认识:1、两种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2、路在何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 列 宁。 斯大林。 毛泽东。 邓小平。,(二)经济体制 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的总称。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 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经济体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其中商品经济体制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类。,二、改革先进行头脑风暴,不搞强行 上路。 材料一: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材料二:毛泽东逝世后,许多领导干部仍坚持两个凡是,不愿意进行社会改革。 问题1:面对上述问题,你如何解决? 对策:改革先进行头脑风暴:不搞强行上路。起动改革先洗脑,推动改革还要继续洗脑。,(一)起动改革先洗脑:开会解决思想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1、会议召开的背景: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3、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改革需持续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 材料一:1989年政治风波后,改革曾一度停滞不前,市场经济体制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而不敢学,围绕“姓资”“姓社”问题,思想界展开了讨论,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厂长负责制是“姓资”还是“姓社”,计划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不休,耽误了大好的改革时光。 问题2:面对这此问题,你又如何去解决它? 邓小平南方谈话、开会确立!,1、一次南方谈话平息争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十四大明确目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十五大完善创新: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1)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用: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改革启动从容易处入手讨论改革从何处入手是最佳也是最智慧的选择? 问题3: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农村的不稳定会导致整个政局的不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否则,阻碍工业的发展。,其次,人民公社旧体制,经营管理过于中, 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不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 缓慢。 第三,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的改革也像井冈山革命道路一样,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先农村后城市。(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主要有三大问题:致富、温饱、富余劳动力。 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三大问题的先后顺序?并简要说明理由!,材料一: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 材料三:我母亲的口述:在那个年代,我和你父亲每天都要到生产队里去上工,一天下来,你父亲能挣到一角三分钱,我能挣一角一分钱,一年下来每人还分不到50元钱。1、问题4:你怎么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对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即“分田单干”,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19781984年)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内容: 生产经营方式变了: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产品分配形式变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拥有生产的自主权和产品分配的自主权,进程: 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 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作用: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 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材料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 2、问题5:如何解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对策: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19851992年)。 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乡镇企业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成产结构,而且安置了数以千万记的农村劳动力,稳定了农村秩序。,材料一: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 3、问题6:如何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 对策:(1)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2)近年来,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在想方设法推动农民走致富的道路,如现代农业、旅游农业、进城务工、城市化道路、土地流转等等。 但农民致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致富道路依然漫长,依然任重道远。,(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在1959年,济南的天气很热,有一家刚的成立的钢铁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想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我婆母的口述:在70年代,工资很低,每月的工资只有28元,省吃俭用,什么都不舍得买。 材料三: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盛行,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降低了生产效率。,材料四:济南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南京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在当时根本行不通。问题7: 如果你是电缆厂厂长,怎么做才能买到隔壁铜厂的铜?,第一阶段是政策性调整阶段,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19781992年)。 在所有制上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阶段,也是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当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同农村经济体制没有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一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效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远没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公平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谢谢你的耐心,放飞教育梦想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