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课件.ppt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简介2016年5月,内容,化学结构,抗菌机制,分类,常见不良反应,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结构中有-内酰胺环;青霉素基本结构母核:6-氨基青霉素烷酸(6-APA)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内酰胺类,青霉素类,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的-内酰胺环。,耐酶青霉素,6位侧链上的氨基是产生对G-菌活性的重要基团;亲水基团-COOH、-SO3H,都具有广谱作用。,广谱青霉素,天然青霉素抗菌谱,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分类,各代头孢菌素分类药物的抗菌特点比较,其他-内酰胺类,其他,PK/PD重要参数-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MIC,时间,浓度,增加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延长输注时间均有利于增加 T MIC,不同的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 TMIC%的期望值是不同的:碳青霉烯类为 20%25%,青霉素类为 20%35%,头孢菌素类为 35%55%。,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部分-内酰胺类半衰期、剂量,1.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等。与剂量的大小无关。2.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伪膜性结肠炎。3.肾毒性:大剂量使用,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升高,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连用加重。,-内酰胺类常见不良反应,4.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头孢美唑等(含甲基硫代四氮唑环)可严重抑制肠道合成VitK的细菌引起。与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增加出血风险。停药或补充VitK可恢复。5.精神神经系统毒性:大剂量使用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精神异常,尤其肾功能不全患者。6.双硫仑样反应:服药期间饮酒可出现,表现为:脸红、胸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内酰胺类常见不良反应,1.产-内酰胺酶(主要原因);2.由PBPs介导的耐药: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 ;3.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4.主动外排;5.细菌缺少自溶酶。,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内酰胺酶发现简史,1929年Fleming观察到青霉素不能抑制伤寒菌株生长;1944年首次报导葡萄球菌可产生-内酰胺酶,而现知超过90%金葡菌菌可产生-内酰胺酶;1965年首次从革兰阴性菌中分离鉴定TEM-1;1970年发现TEM-1和TEM-2可通过质粒介导扩散至肠杆菌和铜假单胞菌属;此后-内酰胺酶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加酶抑制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等。,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弱。碳青霉烯酶:指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一大类-内酰胺酶。替加环素、多粘菌素。,加强管理,合理用药。开发对-内酰胺酶更稳定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一代到四代(甚至五代、六代) 碳青霉烯类开发-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开发其他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等)利用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设计给药方案,应对-内酰胺抗菌药物耐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