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ppt课件.ppt
一原理: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当n(H+)=n(OH-),完全中和,2、酸碱滴定突跃,待测液:,二.中和滴定的仪器及试剂,标准液:,已知浓度的溶液,未知浓度的溶液,指示剂,作用:通过指示剂变化确定终点,选择原则 ,变色明显、 灵敏,终点与变色范围一致,1试剂:,颜色,2、仪器:,用作中和反应容器,盛装待测液,用于配制标准液,放置滴定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用于测定标准液或待测液的准确体积,滴定管的构造特点: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玻璃活塞,橡皮套加玻璃珠,滴定管上有刻度线,标明了最大体积和使用温度,3滴定管使用注意事项:,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水解显碱性的盐溶液、氢氟酸,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想一想:量筒的构造与滴定管有何不同?,量筒“0”刻度线,其刻度由下到上读数,最大刻度线在其。,没有,由小到大,上方,普通滴定管的精密度为 mL,0.01,滴定管的“0”刻度线在但并未在,滴定管上的刻度由上到下,读数,最大刻度线在滴定管。,上方,最上方,由小到大,下方,滴定管下端有气泡,必须排除;排除方法为:,滴定管使用前,应检查滴定管下端是否漏液和存在气泡,滴定管读数必须刻度线,平视,4、操作:,(1)滴前准备:,检查,漏不漏,活塞是否灵活,橡皮,玻璃球,洗涤仪器,滴定管:,自来水,蒸馏水,盛装液(润洗),锥形瓶:,自来水,蒸馏水 (不用盛装液洗),(2)装液:,标准液:,装入滴定管中(排、调、记),未知液:,锥形瓶中(加指示剂23滴),(3)滴定:,右手:,持锥形瓶,左手:,控制旋塞(或玻璃球),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注意:,先快后慢 滴定终点:半分钟不褪色,(4)读数:,平视(小数点后两位),(5) 重复23次,(6) 计算:取平均值,通常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的溶液酸碱性一致,在强酸强碱的滴定时可以用_或_;强碱滴定弱酸,最终生成的是强碱弱酸盐,滴定终点时溶液呈_,选择_做指示剂;而强酸滴定弱碱时,则选_做指示剂。,酚酞,甲基橙,碱性,酚酞,甲基橙,三、指示剂的选择:,酚酞:酸滴定碱颜色由红刚好褪色碱滴定酸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甲基橙:酸滴定碱顔色由黄色到橙色 碱滴定酸顔色由橙色到黄色,根据cHClVHCl=cNaOHVNaOH,例:某同学用0.1000mol/L的HCl 标准液滴定某浓度的NaOH溶液。这位同学做了三次平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此NaOH溶液的浓度。,计算,5、误差分析:,仪器洗涤:,(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洗,偏高,(2)锥形瓶用待测液洗,偏高,视线:,(1)滴前仰视,滴后平视,偏低,(2)滴前平视,滴后俯视,偏低,(3)滴前仰视,滴后俯视,偏低,其它,(1)滴定管尖嘴有气泡(开始有,终时无),偏高,(2)滴完悬液滴,偏高,(3)震荡锥形瓶把液体溅出,偏低,(4)纯水入锥形瓶,不变,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分析:V标偏小,导致C测偏小。,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分析:V标偏大,导致C测偏大。,四、含杂质1、在配制待测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时,内含少量的氢氧化钾,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2、同上情况,若氢氧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结果如何?,三、操作出现问题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 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前尖嘴部分有气泡,终了无气泡(或前无后有); 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有待测液溅出; 滴定过程中,将标准液滴到锥形瓶外; 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偏小,偏大,偏大,偏大,偏大,偏小,偏低,偏低,五:指示剂选择欠妥 用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用酚酞;(正确选择:甲基橙) 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 (正确选择:酚酞)(两强滴定,原则上甲基橙和酚酞皆可选用; 中和滴定肯定不用石蕊。),练习1:某学生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如下:取一支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加入待测NaOH溶液,记录液面刻度的读数,用酸式滴定管精确放出一定量标准酸液,置于用标准酸液洗涤过的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加入2滴酚酞试剂,开始滴定,先慢后快,边滴边摇荡,边注视滴定管液面变化,小心滴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记录液面读数,重复滴定,根据两次读数得出NaOH的体积21ml。上述学生操作错误的有,练习2:分析如下操作引起的误差如何:(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2)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3)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4)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5)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6)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7)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偏高),(偏高),(偏高),(偏低),(偏高),(偏低),(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