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课件.ppt
-,1,审美教育,什么是审美教育?,-,2,第一节 历史上审美教育理论,-,3,一、中国早期审美教育思想(一)古代 1.追求以人为中心,美善结合的审美境界。 淮南子中写道:“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这句话包含中国古代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即朴为至美。推崇天然质朴之美, 表现在对人的美的审视上,便是重视人的内在素质的美。 先秦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这都是强调美和善的联系。,-,4,2.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中国古代,诗教、乐教等审美教育一直被当作修身养性、完善道德的手段。孔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作了这样全面的解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其中的“兴”就是感发人的志意,陶冶人的感情。孔子还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认为人的修养,要从学诗激发情志,靠学礼立身养性,通过学乐铸就完美人格。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外形到精神都要完美,而要实现这一人格就要诗教、乐教、礼教并举,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5,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使人亲和的乐相提并论,提出:“克己复礼”与“仁者爱人” 。即作为个体要克制自己,自觉服从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人和人之间要亲和,而“乐”就是“和”的媒介。孔子将两者同置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列,可见他十分看重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治理国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孔子的“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人们以感性服从于理性来求得内心的“中和”,以个性消融于道德之中来换取心灵的和谐,而美育是实现这种人格模式的必要手段。,-,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圣人感人心而天厂和平。感人心者,莫先平情,莫始乎言,莫切平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谈到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时说,“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凡此皆所以顺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位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深刻揭示了美育“诱”、“讽”而“顺其志意”的特殊教育方式,指出了美育通过感情宣泄,“调理其性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受教育者和谐心灵的特殊功能。,-,7,(二)近代1.梁启超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趣味”在西方指人的鉴赏力,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际上指审美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2.王国维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8,梁启超,-,9,王国维,-,10,蔡元培,-,11,3.蔡元培我国近代审美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审美教育理论上多有建树,而且是颇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实践家。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把审美教育定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开办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亲自授课。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代宗教”的主张,坚决主张审美教育与宗教分离,并应取而代之,认为审美教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取代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宗教是历史的必然。,-,12,二、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一)古代 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公民的角度主张:公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 在政治学中,他明确指出音乐的功能,“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作用。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13,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14,(二)近代席勒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 1. 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失使人成为审美的人。 针对工业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不和谐。2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他所谓的“游戏”和“强迫”是相对立的。,-,15,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功能,-,16,一、美育的内涵,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一)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二)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三)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7,二、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一)德育与美育1.两者关系美育与德育相互联系。两者互为手段,辅助对方。 礼记乐记曾指出:“仁言不如仁声入人也深”。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谈到自己的创作动机时曾说“思借戏场维节义”。 2.两者区别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 ,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审美教育是美化人的教育,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带有自由性和自觉性 。,-,18,(二)审美教育与智育1.联系 审美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以美启真 ;而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思维能力越强,就越能欣赏广泛的美,对美的领悟也会越深刻。2.区别智育系统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规律性;审美教育则感性中有理性,情感中有判断没有强制性。,-,19,(三)审美教育与体育 现代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美、技巧美、精神美,-,20,三、美育的特征,(一)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到陶冶和教育人的目的。,-,21,(二)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真正的德育并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育过程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其中情感是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艺术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更是巨大。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自然而又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情感,发挥美育的功能。,-,22,(三)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越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熏染刺提。美育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美育随着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多样风貌。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差异。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23,四、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 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审美的敏感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1审美理想的培养。 2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 3锻炼驾驭形式的能力。 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区别在哪里?,-,24,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实施,审美教育应怎样实施?,-,25,一、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一)家庭教育 人生最早、时长最长、影响最细微的审美教育。从胎教到晚年的怡情养性,都对人自身的美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审美教育的主导是父母。家庭环境的审美化,生活秩序的审美化,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和谐有序,-,26,(二)学校教育 应更集中、更系统、更综合。1.教学审美教育 2.管理审美教育:美化校园;人际关系;校风学风。,-,27,(三)社会教育 1.审美实践活动 旅游、健身2.通过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 3.通过城乡环境的美化陶冶人的审美情趣,-,28,二、从美的不同形态看(一)自然美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寄托情志,返照人格,重塑人的灵魂;自然美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生态观念,树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宇宙情怀,达到人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和谐。(二)社会美 人的美 文化环境(三)艺术美 的欣赏和创造,-,29,三、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的自身修养和教育胎教、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死亡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的精神的自由证实了自己的存在。童话童话是幼儿美育的主要的方式,像白雪公主、像米老鼠、还有孙悟空这样子,这些童话都使幼儿具有一种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儿童你必须要培养他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30,青少年的教育因为主要是上学,主要是学校教育。那么,青少年的美育要注意的注意事项:一、要注意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生长。二、青少年的美育要注重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三、在青少年阶段要注意艺术经典的教育。,-,31,成年人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使成年人的生活更为紧张,因为功利心和竞争心,使一个人的心胸完全为利害得失所充满,不空灵、不自由、患得患失,整天生活在焦虑和失望之中,而审美心胸可以使人在人生波动之中保持一种宁静,“宁静以致远”审美心胸又是自由空灵的,那么无形中就拓宽了生命的空间。,-,32,老年人人生中一个赋闲的阶段,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寂寞感、一种孤独感,也可能因为社会变动引起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要寻求精神的寄托,要缓解因为精神上的寂寞、孤独而引起的烦躁、焦虑。老年人美育也有多种形式,比如说种花、养鸟、画画、练书法、弹琴、下棋、听音乐、散步、打太极拳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老年人新的人生追求,可以开辟老年人新的情趣天地 .,-,33,死亡是人生的否定,但死亡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就像一出戏最后的一幕,这最后一幕怎么演出,对一出戏可以是非常重要的。 冯友兰说,精神境界不同的人对待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把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道怕死,因为他不知道死的可怕。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我,那么死就是我的存在的削面、断面,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最怕死。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注意死后,只注意生前,他要使自己一生的形式都充分表现道德价值,要使自己一生自始至终像一个完全的艺术品,没有一个败笔。所以,对于他只要活着就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直到死方可以休息。这就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4,而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那种人,觉悟到个体的生和灭, 生成和消灭是宇宙大化中的一部分所以它和造化合而为一。大化无始无终,自己也就无始无终,所以它在精神上可以超越生死。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在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中来对待死亡。一个人只要自己的一生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一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是充满情趣的一生,是爱的一生,那么当死亡降临的时候, 他就会感到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已经终了,可以休息了,或者感到自己即将回归自然与造化合为一体,所以他就会保持一种平静、达观和洒脱,那样的话,他人生的最后的一幕会弥漫着诗意 。,-,35,法国大作家司汤达,他死了以后,他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三句话:活过,写过,爱过。短短三句话很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充满着诗意。王阳明。他临终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有没有遗言,你还有什么话,他回答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面临死亡的时候,这种光明的心境,使他的死亡弥漫着一种诗意。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36,司汤达,-,37,司马迁,-,38,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