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放心家政行动方案.docx
XX区放心家政行动方案一、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以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主体主导,强化诚信、健全标准,规范管理、示范引领”的原则,到2025年,全区家政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培450人次以上,其中完成岗前培训5440人次,回炉培训15010人次,实现家政服务实训业务应培尽培,力争新增家政服务人员4560人;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并延伸覆盖至全区各乡镇;积极孵化我区家政品牌企业,中小家政企业做专做特做新;家政服务企业和人员信用信息实现全量归集,“一人一码(牌)”全面推行,家政服务消费更放心、更省心。(二)阶段目标2022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6820人次,其中岗前培训2720人次,回炉培训4100人次。完善XX市家政员工制企业管理方案,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1家,推进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规范转型。2023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7510人次,其中岗前培训1360人次,回炉培训6150人次。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1家;继续推行“一人一码(牌)”、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信用评价制度。2024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400人次,其中岗前培训680人次,回炉培训2720人次。2025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720人次,其中岗前培训680人次,回炉培训2040人次。二、实施步骤(一)细分目标阶段(2022年6月20日前)。按照2022、2023年的阶段目标,细分各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目标,以及家政服务人员新增计划推进表,根据目标任务,做好放心家政工作实施方案。(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年7月-2025年底)。成立市放心家政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区放心家政培训情况、员工制企业推进情况、“一人一码(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工作评估。(S)巩固提升阶段(2024-2025年底前)。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引导家政服务人员爱岗敬业诚信,形成放心家政管理的长效机制。三、工作内容(一)持续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压实家政服务企业培训主体责任,严格推行新上岗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编印XX市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教材,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作为培训的必需内容,在岗人员每2年至少参加1次“回炉”培训,统一规范培训标准。推动岗前培训与就业挂钩、“回炉”培训与技能等级认定挂钩。将家政技能培训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当地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按季度组织开展家政技能培训班,吸纳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2 .强化职业学历教育。鼓励辖区学院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高职和中职招生向家政、养老、育幼、健康服务等领域倾斜,根据家政服务从业者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和分散积分制学习模式,扩大招生规模,宣传推广省级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课程超市平台。3 .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推动家政服务企业积极与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的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研制有关标准、组织院校教师和家政服务企业双向实践、推广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研发创新服务项目等。积极推进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家政服务人员技能成长发展路径。4 .打造产教融合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与专业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家政培训基地。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政府+院校+龙头家政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基地模式,联合开展订单和定向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和家政培训基地。5 .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每年组织开展全区家政服务技能竞赛,树立行业典型,展示行业风采,对符合条件的获奖人员,择优推荐参加五一劳动奖章、金牌职工、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持续招引培育优质市场主体L招引一批龙头企业。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为契机,通过与上海交流对接,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力响、成长性好的家政企业与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方政府结对,到我区投资开设家政服务网点。落实家政兴农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家政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效。发挥家政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与上海、合肥等地区家政行业协会开展合作交流,力争形成劳务供需合作机制。6 .扶强一批本土企业。规范全区员工制企业管理,支持现有家政企业提档升级,积极申报员工制家政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以连锁经营、“互联网+家政”方式向周边拓展服务网络,下沉社区设立服务网点。利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场地建立农村家政服务点,提升村级服务内容。鼓励创新非住家的“点单式服务”“分时段服务”新模式,逐步突破“住家保姆24小时在岗模式”限制,探索家政从业人员轮班制度,引领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发展。加快制定完善全区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在社会保险、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方面的扶持政策。3,推动企业升级拓展创新。引导中介制企业向员工制企业转型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家政大市场,开展一站式家政服务供需对接,实现劳务输出、家政培训、家政孵化+双创、行业交流等多项功能。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引导互联网企业规范运作并加强管理。推动家政与电商、养老、托幼、保洁、配送、助医等家政服务产业链融合发展。(三)持续强化家政行业诚信建设1 .优化信用信息服务。依托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全量归集家政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进一步加强我区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信息归集。根据省级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展对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人员星级评定工作。2 .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家政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人员个人信用记录注册、跟踪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托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以及省级家政平台,加快全区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基于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家政服务联合奖惩体系。推广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家政服务三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家政服务项目清单,明码标价服务项目、服务内容。3 .健全标准体系。鼓励市行业协会和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在服务质量、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制定标准体系,如XX市XX区家政服务标准、母婴护理标准、家庭保洁服务标准、养护理服务标准等家政服务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大力推动家政服务信用档案建立基本要求等行业标准实施,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提升家政服务标准化水平。4 .大力推行亮码(牌)上岗。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模式,发挥市家政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引导、宣传推动家政服务企业组织家政服务人员在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登记基本信息,家政服务人员须承诺填写信息真实无误并授权征信查询,再经第三方审核,系统对审核通过者自动生成二维码,实行“一人一码(牌)”,实现家政人员上岗“上门亮码(牌)-客户扫码-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四)持续推进家政服务创新L引导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建立“家政服务超市”。支持利用社区闲置场所引进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政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定点家政行业窗口,推动员工制家政进社区,构建“政府+企业+社区服务”社区家政服务新模式,推广“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家政服务”全链条家政社区服务模式。支持家政企业大力发展家政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5 .鼓励发展新兴服务。在抓好一般家政服务、育婴、养老、护理、保洁等传统家政服务提质扩容的同时,鼓励发展管家、理财专家、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新兴家政服务。支持家政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四、工作举措(一)建立推进机制。区政府成立放心家政行动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各相关责任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化工作统筹、优秀激励和督促落实。(二)加强政策支持。L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优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将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区政府加大筹资力度,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支持家政服务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家政服务企业,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6 .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及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依托政府投资建设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场地)设立家政服务网点,小微家政服务企业租用国有存量房产的可适当减免租赁费用。7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开展家政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活动。鼓励银行机构提供与家政行业特点相匹配的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推进家政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鼓励家政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职业责任保险。8 .落实其他有关政策。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水电等费用实行居民价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家政服务人员体检要求,家政服务企业、消费者经与家政服务人员协商一致,可增加体检项目,额外体检项目费用由家政服务企业或消费者承担。将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五、相关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放心家政行动,事关“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涉及千家万户,是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工程之一。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全区家政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二)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家政服务“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责任体系,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要按照放心家政行动方案任务分工要求,勇于担责,主动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紧盯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三)加强氛围营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放心家政行动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接地气、有实效。同时,在行业活动举办、标准化制定实施、竞赛获奖等方面做好宣传推广,提高社会知晓度,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