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双减政策下中学德育教育改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
-
资源ID:1582882
资源大小:27.6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双减政策下中学德育教育改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
双减德育教育改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前言:“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2、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3、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学生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并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管理范式。(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2、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银,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结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模式。3、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学校的德育管理模式环境。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以“重点高中”为研究对象,以德育“课堂活动”为策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目标展开。(1)“重点高中”是范围。作为学校特征之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高中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点之一,它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德育内容,课题在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如课程设置与课例方法方面,必将就“重点高中”为本研究作一个限定。(2)“德育课堂”是策略。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在体验自身成功(或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完成教育意义上的德育传输,是德育科研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领域、新方法时获得的新“体验”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交互作用下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德育的教育阵地。本课题旨在通过寻求“德育”与“课堂”的整合,实现德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德育课堂”指的是以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德育主题内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授”与“受”的“探究”式的“体验工(3)“校本课程”是手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对其的开发必然服务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SChOOI-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应从“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对话、探究式活动中“体验”德育。立足点之一学校的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立足点之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在人格方面。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更要充分突现教师的个性。立足点之三学生的个性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而要促成这一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关键的是要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体验点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本课题旨在通过课程开发,以课程案例(以下简称课例)为开发目标,在实践德育目标序列上为学校德育研究提供程式。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1986年国际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地发展”。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课”或“价值观”等文字表述,但其实质属于“德育”范畴。综观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工作,似有两种趋势、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或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对学校德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及地区要求学校德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致力于把这方面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有总统参加的拿美州长会议,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发表了美国*年教育战略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J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近些年来日本社会强烈呼吁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J文部省在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中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考察日本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培养的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建立了国家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战后,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是按照“智、德、体”的次序来实践协调发展的。近些年来,日本鉴于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实,下决心转为“德、智、体”的培养目标。针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差的情况,文部省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经专门改进的课程,即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而且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政府还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开设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日本人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德育价值,注重德育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来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劳动力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智能水平。除了国际方面的探究外,我国也有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1、已知省内同类课题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在*年开始逐步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时至今日,该校在德育管理上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模式研究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成果。2、在全国范围内,有部分地区在此领域走在前列,开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开始运行。该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丰硕成果。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教化一体验'型德育研究”在*年刚刚启动,计划在“*”期间完成。实验目的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以“教化一一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体验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手段、途径(一)、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2、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家长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4、经验总结法、通过定期总结、及时反馈等方式,把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负效应与对策的研究逐一总结。(二)、研究途径1、研究准备阶段(*10*.2)、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和网页,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2、研究实验阶段(*.4一*.3)、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实施方案,制订实验细则。3、研究实施阶段(*.5*.5)、中期经验总结、报告,提出评估考核标准。4、总结评估阶段(*.6*.3)、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总结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S)研究手段1、活动所需条件、(1)图书资料(网上搜集、图书汇总、问卷征集等)(2)辅导学习(参加各种研讨会、请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2、预期成果的形式、论文,资料总结,班会、优质课,微机软件,实验报告等。(四)课题完成的条件课题负责人是*一中校长,首席教师,从事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多年,组织能力强,并有高度的责任感。时间上有充分的保障。参加研究的都是一线的班主任教师,研究水平较高,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为研究生毕业,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所有的班主任教师有非常便利的条件了解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能利用有效的时机和家长、学生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提供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另外我校的班主任是属于全天跟班式,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此外,我校的班主任教师经常参与各级各类的工作培训,学校也有专业的科研机构负责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为这一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下内容供参考:中学德育教育浅析在一个人云亦云,匆匆忙忙赶潮重钱的时代,重新拾起德育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心中感慨颇多。中学生作为一群相对独立的群体,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大多年轻幼稚,识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不强,再加上外界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又感到迷惘、彷徨。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正处在形成阶段,这时候学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觉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常抓不懈,日见日新。作为个体老师,要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抓好德育工作,首先就要心中要装着“德育”,装着学生。明确什么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对象有什么特点和德育工作应该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知道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已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思想发展迅速过度;易于冲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模糊摇摆之间,人际交往,社会公德,法制观念也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老师一方面不能估计过低,把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儿童来管,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估计过高,把他们当作成熟的成人来看待,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工中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进行社会实践,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德育的任务服从于人们的社会使命,应做到“自觉觉人”、“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这并不是所谓的大道理,而是真正的德育工作给我们布置的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这更是老师“教书育人”必须贯彻实施的基本原则。作为老师,要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抓好德育工作,还要做到嘴里要说“德育”行动践德育,做到知行统一。德育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课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但必须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中学生在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道德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其实真正能触动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它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发生在事先无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所以老师要发挥自己的“强项”,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嘴巴的力量,不厌其烦,尊尊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说,而且更要去做。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位同学,今年开学不几天,同学们就反映她常常独自流泪,一问才知道她奶奶刚去世,我就准她假常回家看看。恰巧不长时间又是这位同学生日,我就赶紧和班委会成员商量为她过一次集体生日,班干部背着她紧张地做了准备,同学们都送了礼物,有的临时写几句知心话递给她。生日那天,这位同学感动的热泪盈眶。利用这个机会,我召开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班会。最后总结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自己的爱心,自我的价值是在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体现的。班会后,同学们都说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高尚精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老师,要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抓好德育工作,还应在德育工作做的过程中追求与美育工作的完美结合。当前,一些学校片面去抓德育,把美育工作远远抛开,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首先我们应了解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其次,应知道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言说:“知之者不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实施美育,就是使人们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当然,要作到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我们要用心用情去找出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我们通常这样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们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学生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突显得到教育,乐善好为。但是怎样去把二者有机紧密结合地联系起来,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如结合地理介绍祖国大好河山以唤起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历史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吸引和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一句话,只要用心去做,世上就无难事。当然,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识规律,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验,思想认识道德水平才能变得更加丰满深刻。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也在于道德认识能否转化为德育实践。学生嘴里讲的,耳朵听的,所作所为合不合乎德育教育标准,这关键在于学校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的多少,这个机会就是在德育约束下的“自治”。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德育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另外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法制教育可以巩固德育教育的成果,德育教育是治本的。针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犯罪现象比较严重的事实,学校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特别是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适当运用反面典型,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将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帮助青少年同学健康成长。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而中学生的心理也是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及时去了解和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德育工作是一伟大的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是每一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教育知识,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