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课课件.ppt
针法灸法学,中国古代针具-灵枢九针,现代临床常用针具,毫针,穴位埋线,耳穴埋豆,小针刀,三棱针,皮肤针,水针,头针,电针等,毫针刺法,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三.毫针刺法,1.进针方法 进针时,需要左右手配合操作 刺手右手持针操作。 押手左手按压穴位,辅助进针。,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3舒张进针法:多用于皮肤松驰处的穴位. 如腹部穴位。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如头面部穴位,针灸的角度,针刺的深度,3. 行针手法,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1).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作用于经脉腧穴辅助针刺手法,(一)爪法 爪法是标记穴位,宣散气血使进针不痛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头揣到穴位后,以拇指甲掐穴呈“十”字形。 2应用 切穴定位 减轻疼痛 3注意事项 指甲不宜过长,爪前清洁指甲; 爪切时不宜过猛,防止伤及皮肤。,(二)循法,是循按经脉,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 1操作用拇指或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 以 指腹沿刺穴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 轻轻循按或叩击。 2应用 催气 行气 解除滞针 减轻病人紧张 3注意事项 用力要适度 循法一般沿经向循。,(三)摄法,1操作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 2应用 行气 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摄法与爪法都有指甲切掐的动作, 爪法主要穴位上施术,用力较轻; 摄法则在经脉上施术,用力较重。摄法与循法都在经脉上施术, 循法只是沿经循按,用力较轻,有补的作用; 摄法则是沿经切压,用力较重,有泻的作用,(四)按法,按法是按压穴位一方,闭气行气的方法。 1操作 针刺得气后,想针感向下传,用押手按压针穴上方; 想针感向上传,按压针穴下方;同时刺手捻针。2应用 用于行气,促使气至病所。3注意事项 压穴时不要紧靠针身,以免影响行针; 用力不要太大,防止气血郁滞。,扪法指出针后用手指扪闭针孔的方法。1操作 出针后押手持消毒干棉球按柔针孔。 2应用 闭气补虚 止血 消除针刺后遗感 3注意事项 实热病证,禁用扪法,防止留邪。 扪压针孔时用力适度,注意消毒。,(五)扪法,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一)搓法1操作 从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向前搓捻至食指端, 反复搓捻,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2应用 守气、行气 诱导针下凉热3注意事项 向一个方向搓捻时用力要均匀,不要搓捻太紧, 防止肌肉缠针而引起疼痛、滞针。,(二)刮法,1操作 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轻刮针柄。 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指甲轻刮针柄。2应用 催气守气 辅助补泻 3注意事项 指甲要光滑、平整,长短适度。 刮针时手指关节要灵活,用力要均匀。 刮针时针体不能移位。,刮法,(三)弹法,1操作 (1)弹扣穴位法 (2)弹扣针柄法 2应用 催气 守气 补气 3注意事项留针时轻轻弹击710次,不可过猛、过频,(四)飞法,1操作 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一节桡侧执持针柄,将针柄搓捻,一搓一放,搓时拇指向前,放时拇指向后,反复进行。针体不能上提。 2应用 催气、行气,促进针感扩散传导。 3注意事项飞法要缓慢均匀施术,防止过猛引起疼痛滞针。飞法是辅助手法中较高层次的一种,要求施术者的针刺手法熟练,基本功要扎实,平时要加强练习,(五)颤法,1操作 得气后小幅度、快频率地上下提插,使针身轻微颤动;或小幅度、快频率地捻转提插,使针身颤动。 2应用 催气、守气、行气。 3注意事项 颤法贵在用力轻柔,不宜大幅度颤动、震摇,(六)摇法,1操作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或边摇边退,使针孔扩大。2应用出针前摇:在开阖补泻之泻法中,出针前边摇边退针,使针孔扩大,然后出针,不闭针孔。浅而大摇:是青龙摆尾的基本手法,在浅部斜刺摇摆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深而小摇:是白虎摇头的基本手法,在深部直刺摇动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3注意事项 摇法能催气、行气。其动作幅度较大,有“泻”的作用,可开大针孔,泻实清热,虚证、寒证忌用。,(七)盘法,1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针尾;或用拇、食指掐住针尾进行盘转。2应用 盘法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3注意事项盘法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一般将针刺入深部得气后提至浅部盘转。盘转时不宜过快,要自然、灵活,防止过快出现滞针弯针。盘法主要用于腹部等肌肉松弛部位,肌肉紧张部位不宜作盘法。,得气: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觉。医生的针下有沉紧感觉。得气与针灸的疗效关系密切。,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生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出现红斑。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针灸得气的临床意义1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2得气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3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影响得气的因素(一)患者得气与患者的体质、病情、禀赋有关。(二)医生得气与医生的取穴、操作技术、精神状 态有关。(三)气候与环境春夏季,晴天,气候温暖时,容易得气;秋冬季,阴雨天,气候寒冷时,不容易得气或得气较慢。,4.补泻手法,补法: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捻转补泻,补法捻针左转,捻转角度小,用 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泻法捻针右转,捻转角度大,用 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轻刺激 兴奋性 补法 强刺激 抑制性 泻法,捻转补法 捻转泻法角度 小 大频率 慢 快 方向 左转 顺时针 右转 逆时针 拇指向前 拇指向后时间 短 长,(2).提插补泻,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 插为主,提插幅度小,频率 慢,操作时间短。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 提为主,提插幅度大,频率 快,操作时间长。,(3).徐疾补泻,徐疾补法 徐而疾则实 徐进针而疾出针徐疾泻法 疾而徐则虚 疾进针而徐出针,补法缓慢地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补法。泻法迅速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缓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泻法。其进针慢出针快的方法,在于扶助正气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能起补虚的作用.而进针快出针慢的方法,在于祛除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能起泻实的作用。徐疾补泻在临床运用中可以分天 地 人 三层 徐疾补法三进一退 ,徐疾泻法一进三退,(4).迎随补泻,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 的方向刺入为补法。泻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 刺入为泻法。,迎为泻 迎而夺之谓之泻随为补 随而济之谓之补迎 逆经脉气血循行 补 顺经脉气血循行,(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5.留针和出针,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四. 针刺注意事项,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空腹不宜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腰骶部的腧穴。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也不宜针刺。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小儿不宜留针。,3.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部位,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对胸胁,腰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防意外。项部的哑门,风府等穴,要注意角度和深度,以防事故发生。6.针刺眼区腧穴,掌握好一定的角度和深度,针法宜轻,幅度小,以防意外,出针时注意按压,以防出血。,针灸禁忌,五.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灸 法,二.常用的灸法,直接灸 疤痕灸艾炷灸 无疤痕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艾条灸,1.温和灸 2.雀啄灸,无,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行气活血,三.艾灸的作用,四.灸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一般以虚症,寒症和阴症为主,艾卷灸 温和灸-慢性病为主 雀啄灸-急性病为主温针灸-既需要留针,又需要灸的疾病,2.禁忌症(1)凡属实证,热症及阴虚发热者,一般慎用灸法。(2)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4)婴幼儿囟门禁用直接灸。,五.灸法注意事项,拔 罐 法,火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拔罐的作用,行气活血,逐瘀化滞,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解闭通结等。,拔罐方法1闪火法2投火法,临床运用1 留罐法2 闪罐法3 走罐法4 刺血拔罐法5 留针拔罐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