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

    • 资源ID:1574584       资源大小:802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1.1 国外的信息技术教育1.2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发展英国的信息与交流技术教育日本的信息教育印度的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国家)各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讲解思路,概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开展信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各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一、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上提出来的。当前,美国信息素养的内容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利用等技术层面的应用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方法及将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1.概况,地方分权,各州学制不同,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在各州也只有大纲式的规定。课程由州、校董事会或家长委员会规定实施原则,然后由授课教师据此编制、挑选教材,安排上课时间,进行教学、评价与研究改进。趋势: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越来越早,开设课程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强,课程开发和内容编排越来越受到重视。,2.课程目标,各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基本一致,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旨在达到以下要求: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系统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了解、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3.课程内容,美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三种类型: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教授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开设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必修或选修;学校提供不止一种信息技术科学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让学生选修或必修。,美国较正式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于初中阶段(7-9年级):,第一部分:计算机意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有大致了解,包括:1.计算机模式化思维训练2.对机器人的认识3.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社会问题的探讨4.计算机相关职业的辅导第二部分:计算机程序设计: 以开设选修课为主,学生学会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调试和运行,进一步认识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高中阶段(10-12年级)中,信息科学、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是学生热衷的科目。课程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意识资料处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系统概论人工智能概论,第二部分: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学习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完成一定的任务,培养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4.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美国是世界上中小学微机总量和联网机总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国会通过新电信法案:对中小学和图书馆使用因特网的基本费率进行优惠、对学校和图书馆使用因特网的基本内容实行免费吸收来自工业界和非赢利机构的大量投资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教师培训,二、英国的信息与交流技术教育,1.发展概况: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始被列入国家统一课程;1995年信息技术课程从科学课程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课程;1998年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199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2000年,信息技术(IT)课程更名为信息与交流技术(ICT)课程。,2.课程目标,英国ICT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即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于外部事件的模拟、控制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3.课程内容,英国ICT课程实施过程划分为4个学段,并与之配套设置了8个学业成就水平目标。,具体来说,ICT教育各学段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使用信息与交流技术自主地完成指定目标。在对软硬件有一定熟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利用信息与交流技术描述自己的观点且能记录所做的工作。第二学段(小学3-6年级):使用更为广泛的信息与交流技术工具和信息源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研究技能;对信息的质量与合理性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判断出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用的信息,具备对信息的鉴别和分析能力;能用别人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三学段(前期中等教育,7-9年级):能更独立地使用信息源、信息与交流技术工具,更好地理解信息与交流技术如何促进他们的工作,及何时、如何使用信息与交流技术;开始考虑信息的质量和可靠度;在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使用中做到更专注、更高效和更精确。学生要参加GCSE全国水平考试。第四学段(后期中等教育,10-11年级):要求学生对信息与交流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选择更为慎重,能独立工作,并能运用许多与信息与交流技术有关的应用程序来进行高效的工作。能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和设计一些信息与交流技术系统,甚至为别人设计实现新的系统,还能适当加以评价。学生要参加全国GCE-A水平考试。,4.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撑,在英国,课程标准中规定ICT课程与英语、数学等课程并重。全英大规模投资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项目达13个,总投资额近3亿英镑,项目涉及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新技术的学习推广等。英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采取政府策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实施的方法国家教育部、教育技术委员会、教师培训署、资格与考试署、专业团体、出版商、企业培训部、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参与和支持信息技术教育。,三、日本的信息教育,1.发展概况: 1984年日本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发表“微型计算机应用进修课程标准”。1988年文部省在初中和高中教学中增加有关计算机学习的内容。1989年,文部省修改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年4月,实施“现行学习指导要领”,规定要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展开信息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技术家庭科”中开设信息基础共约20-30学时的选修课。,1991年7月,文部省公布信息教育指南文件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中强调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使用信息设备和通讯网络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并重新定义了“信息运用能力”。 1996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会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都应开设信息课1999年,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网络授课,实现学生在学习方法、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三个根本转变。,文件指出“运用信息能力”应包括:具有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和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理解信息社会的特性与信息化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的责任感;掌握信息科学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性及基本操作。,小学阶段:让计算机成为孩子的“道具”,“活用”因特网。主要让孩子用计算机学习 绘画、打字、音乐、游戏和网上交流。初中阶段:信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家庭科”中的”信息基础“内容,一般25学时,几乎都用在设备操作和软件使用的学习上。高中阶段:开设“信息”课,设有三门科目:信息A、信息B和信息C。信息A着重培养学生的网上选择、处理、发送信息的基本技能;信息B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功能和组成;信息C着重理解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中的运用和效果。许多高中开设与职业有关的商业科“信息处理”课程。,2.课程内容:,3.政府举措,全方位实施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建构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的网络化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重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四、印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印度是全球信息产业的佼佼者,其软件产业已雄踞全球第二,创造了软件业的神话。印度生产的计算机软件已远销世界75个国家,其中28个国家完全依靠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支撑。美国是印度软件产品的最大市场。2000年印度软件产品的出口总额达57亿美元,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四分之一。,1.概况,印度在信息化水平及人均计算机数方面还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印度政府和IT界正致力于使印度走上信息化道路。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技术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专门成立IT部门的国家之一,在6个国家“理工学院”基础上,各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鼓励民间和外资办学,普及信息教育。信息教育从小抓起:全国2500多所中学均开设计算机课,400所大学开设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使印度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体系。,2001年印度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全国教学大纲:小学阶段:学习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及掌握光驱、软驱、调制解调器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及如何与同伴共享资源,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初中阶段:学习使用教育软件高中阶段:学习如何熟练运用电脑搜集整理数据、绘图,并根据需要学会使用一些特定的技术服务软件。,校外信息技术教育 在大城市开办儿童电脑学习中心或俱乐部,为3-14岁的儿童设计不同课程,寓教与乐,让儿童在游戏般轻松气氛中,了解、接触电脑,学会电脑知识。,各国情况小结,1.课程设置形式:没有统一课程的设置美国统一课程中设置综合课程芬兰统一课程,分级要求英国统一课程,不同要求日本,2.培养目标,体现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要为平衡三个目标定位的矛盾,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既有基本的达标底线,又保留足够的自由度鼓励地区和学校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允许学习者根据个人的发展状况、需要和兴趣制定相应的个人发展方案。,3.课程内容:,各国信息技术课程,大致涵盖以下内容:探究知识和用法,熟悉软硬件选择、辨别、交流、组织、呈现信息根据目的,科学决策,四、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国际趋势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各国政府在其新出台的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条款,并制定了相应教育发展计划(规划);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学科教学中;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二)对我国的启示,1.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化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系统化课程承继关系的系统化课程与环境关系的系统化,当前,全国上下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研究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的重新认识和落实、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探究和尝试、教学条件的适应与建设等。,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观,要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规律,不断发现、发扬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密切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演进规律,探讨其变化可能,牢牢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及至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航向。,第二节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回顾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小结,一、发展回顾,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1982年至今)课程理念的发展:从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文化论,1. 起步阶段(从零开始到初具规模),时间: 19821990年198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在清华、北京、北师大、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这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教育的开端。此阶段,计算机教育在内容上基本以BASIC语言为中心,在教育目标上则将“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发挥到极致(原因)。1983年,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目标,还规定课时数为4560学时,要保证至少1/3的课时上机操作。,受到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的影响受我国计算机教育部分专家提出的“程序设计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点影响。计算机教育初期,所装备的机器不能运行应用程序,不带磁盘驱动器,只适应于教授BASIC。计算机老师队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1986年,第三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发展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的情况,注重实效,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 。 决定在教学大纲中增加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内容,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198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虽依然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但适当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基于专用软件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起步阶段(8290年),83年“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86年“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87年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82年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1982到1990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阶段小结,此阶段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阶段。虽然这一阶段的部分观念、实践已经成为历史,但这些探索经验逐步积累下来,为后来的发展历程提供参考。,2.第二阶段(1991-1999年):逐步发展阶段,1992年2 月,“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名称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说明信息技术教育从一个以实验尝试为核心的阶段转入以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的阶段。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下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共包含五个模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997年10月15正式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修订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教学内容仍以“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及设备等条件选取不同的模块和层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1999年11月,教育部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的技术领域之中。,此时期的几个文件是在国家文本的层面上首次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了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91年“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94年中小学 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逐步发展阶段(9199年),99年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中,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处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等应用程序的使用介绍。以培育学生熟悉与熟练运用计算机作为解决问题工具为主要目标,阶段小结,此阶段的特征是:计算机单独设科并逐步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管理为主的计算机普及应用已开启了课程整合的思想。,3.2000年到今: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的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政府支持力度,提出“全国乡(镇)以上有条件的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逐渐信息技术作为具有独立学分的科目。,2003年1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通过教育部审议,并于3月31日发布2004年下半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又进行了重新修订 2004年9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省展开。,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变,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三个重要文件,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开始新课程实验,2006年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新增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5省,2007年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接近20个 ,2010年全部实行新课标,讨论: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地位:边缘化信息技术师资队伍:不成熟年轻化角色定位错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缺乏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二)课程理念的发展,四个阶段:“计算机文化论”影响期“计算机应用论”影响期“计算机文化论”的重新提出“信息文化观”影响期,第一阶段: “计算机文化论”的影响期,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标志性的口号“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是伊尔肖夫于1981年8月在世界第三届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提出的,认为现代人除传统读写算的意识与能力外,还应具有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即程序设计文化)。,此阶段信息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属于精英技术,而建立在精英技术之上的文化只能属于“精英文化”。当时的课程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能实现目标的内容也就圈定在了程序设计上。此时期对人计算机素养要求的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计算机工具论,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主张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即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认为计算机只是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就行了;认为计算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主要目标“计算机工具论”是对课程文化意义认识的一次升华,第三阶段: 重提计算机文化,时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20世纪末此时的“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和80年代初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如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网络文化等新提法。这一阶段不属于一个独立阶段,应属于一个较为短暂、认识上处于爆发状态的过渡时期,或下一阶段的前奏,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开始向信息能力的方向发展。,第四阶段:信息文化观,时间:20世纪末开始至今此阶段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就是“信息素养”。很多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信息文化观是对课程文化意义的再次升华。就目前而言,以培养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意义的充分彰显。,补充: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性要求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文化发展的至成熟期的产物。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信息文化产生和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信息活动及相关产品中,其指向是向外的;当信息文化内化于人时就转变为个体的信息素养,成为个人素养的重要构成,其指向是向内的,个体信息素养的外化便表现为一种信息文化的活动或产品,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当前“信息文化观”的更替符合课程发展的趋向与要求,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也反映了课程文化意义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涵、意义与功能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按门类制定的;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意义和功能,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二)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一直沿用40年。,1952后,改用“教学大纲”,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教学大纲存在许多弊端,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改用“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原因),教学大纲的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实例,“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的原因,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现行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深、旧、窄的情况。,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即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3.从只关注老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课程标准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现行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对老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仅对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3月31日发布包含信息技术部分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信息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相整合的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还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标准解读,本章思考:,问题一: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存亡问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亡完全整合于其他课程仍以独立课程存在,不会,不能,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回答以下问题:,课程整合现状: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有能力承担起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普遍吗?整合方式成熟地让我们放心了吗?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任务角度:,不能,不太普遍,没有,回答以下问题:,现阶段,我国社区和家庭有足够地设备供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吗?广大家长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吗?,“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1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53%。”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信息技术必修课,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一般信息素养,引申问题: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否要取消?,李艺帖子:若干年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可能要取消当初设计课标时,设置基础模块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面向全国的复杂情况提供一个过渡台阶。设想假设没有这个台阶,高中生一进门就是选修,显然会造成一片混乱,会出大问题的。虽然有些地区或者学校里高一新生的情况较好,对基础有些吃不饱的感觉。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一新生的情况逐渐好转,当这个比例达到某个状态或者某种域值的时候,或许就该是另外一种选择了。当然,这里有很多未定的东西,至少有二,一是是不是要取消基础,二是什么时候取消基础。关于这一点,大家谈谈看法。,本章作业,画概念图比较信息技术课程历次教学纲要及课标(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的异同试论述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发展前景(即其存亡问题),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