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科学理论汇总课件.ppt
人 居 科 学 理 论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ory,我们的目标是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在我们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可多得的、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来建设这个世界,使每个人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内容提要,人居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人居科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课程安排,绪论人居科学发展的背景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人居科学理论vs人居环境建设现实 人居科学理论研究特点及框架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人居科学理论总结 随堂考试,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参考书目,教材: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规划 (美)约翰M利维著参考书: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学的视角卢卫 人居环境学陆林西方城市规划史纲 张京详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汪德华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世界城市史,(意)L.贝纳沃罗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 伊万.本-约瑟夫,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参考书目,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尼格尔泰勒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英)迈克詹克斯 著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城市的发展过程 W鲍尔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彼得霍尔 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 金经元著城市与区域规划(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彼得霍尔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模式语言亚历山大城市建筑 齐康 城市建筑学(意)阿尔多罗西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著,叶齐茂,倪晓晖译 规划引介(英)葛利德著;王雅娟,张尚武译,世博会,Ecological Pavilions,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绿色世博”、“生态世博”是世博会主题的重要内涵。作为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绘,2010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告诉来参观的观众什么样的城市是“Better City”。在未来“Better City”无论如何多种多样,有一个特点他必须具备,那就是必须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1. 主 题 拓 展,三个层次的建筑植物和建筑的结合生态建筑生命建筑,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植物和建筑的结合世博园内可以见到许多“点题”较直白的建筑,如印度馆、新西兰馆、沙特馆。覆土建筑等。此类建筑无较多技术含量和革新,只是将植物和建筑简单的叠加。生态不只是种两棵树。,印度馆沙特馆 新西兰馆,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2.生态建筑主要是一些运用生态技术等起到节能、环保、低碳作用的建筑。建筑材质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澳大利亚馆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1.世博轴世博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开式建筑。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会展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1.世博轴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的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主轴,提供市民活动、商业服务、交通换乘的空间。世博轴在设计中充分引入生态、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并大幅度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如通过阳光谷及两侧草坡把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同时利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储存在地下室底板,经过处理既可以用于灌溉与清洁,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世博园区将展示当今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1.世博轴,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2.日本馆展馆爱称“紫蚕岛”,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走进世博园区,远远望去,日本馆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展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可以说是自然的颜色。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 。节能环保日本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高效导光、发电;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2.中国馆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形成以南北向主轴的统领空间,构筑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可谓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体量大: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 。生态性?,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生命建筑英国馆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将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也寓义深远,它就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生命建筑英国馆,2 . 生 态 建 筑,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重要场馆设计目标体系依据历届世博会重要场馆设计的目标,世博会主题的拓展和成本控制,以及上海可持续发展对世博会提出的要求,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目标体系必须涵盖控温降温,遗产保护,生态节能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世博会场馆作为城市重大事件的承载地,它必须对主题进行展示。世博会重要场馆规划建筑设计必须构建从底线到高线的目标体系,在成功、精彩、难忘三个层次上体现世博主题和“生态世博”理念。,3.重要场馆设计目标体系,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成功”是上海世博会的基本要求,必须保障所有参观者的安全,保障世博会场馆能够满足基本容量的需要,以及保障各类集散交通的通畅。“精彩”强调世博会作为大型博览展会的特殊要求,在整体环境协调性、功能运行以及控温降温体系等几个方面做出探索。“难忘”要求上海世博会给所有参观者留下毕生难忘的参观经历,在主题展示、主题演绎上推陈出新,展示中国对“和谐城市”的思考,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同时在生态节能和既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探索未来可持续城市模式。,3.重要场馆设计目标体系,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1.安全保障目标世博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重大事件,安全保障要求是最基本的目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流密度在历届世博会中是最高的,预计达到70008000万人次。在园区、场馆、人体三个循环系统的瓶颈中(园区:进园出园; 场馆:进馆出馆;人体:小循环),都必须考虑安全问题。3.集散交通目标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必定离不开人流、车流、物流的通畅运输,无论是馆外交通还是馆内流线、停车系统、出入口、消防通道都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6.控温降温目标上海是典型的湿热气候,世博会的举办期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这是上海气温最高的几个月份,尤其7、8、9三个月份是上海的酷暑季节。炎热湿闷的气候一方面给游客带来不适,另一方面也会易使一些体质比较差的游客中暑,甚至导致休克等反应,因此在重要场馆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营造舒适热环境的需求。,3.重要场馆设计目标体系,评 价,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7.主题展示目标展示是世博会作为一个大型博览会的特殊要求。因此,在重要场馆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以何种方式、方法展示与世博会主题相关的内容和与“生态世博”,“科技世博”相关的内容。8.遗产保护目标世博会场址上的许多工业建筑将被保留,其中的两栋建筑将被改造为城市文明馆与城市未来馆,因此必须考虑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相关原则,使其成为中国旧有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模式范本。9.生态节能目标为了实现“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以及“生态世博”的理念,并且作为城市世纪或者城市时代下生态城区建设范式的世博会园区,要达到展示生态技术、演绎生态概念,完成生态实验的高线目标。,3.重要场馆设计目标体系,评 价,Ecological Pavilions,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ai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一、人居科学发展的背景 ,人 居 科 学 理 论,1.1 从全球的城市化谈起1.2 学术思想的发展1.3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4 世界性学术组织的推进1.5 关于中国的情况,人居科学发展背景,1.1 从全球的城市化谈起,人居科学发展背景,西方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开始,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大城市兴起,城市问题日益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问题的严重性。,1.1 从全球的城市化谈起,人居科学发展背景,21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向多样性、综合性发展,城市内外空间组织结构也起了变化,城市密集地区开始形成。,1.2 学术思想的发展,人居科学发展背景,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田园城市理论”与“区域观念”起,居住环境的观念逐渐受到关注,而后有关居住环境的各种学说兴起。 1950/6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建议创立一门以人类聚居为完整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学科,并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新概念,寻求探讨城市与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城乡建设活动,这门学科就是人居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1.2 学术思想的发展,人居科学发展背景,1950/6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建议创立一门以人类聚居为完整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学科,并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新概念,寻求探讨城市与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城乡建设活动,这门学科就是人居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1.3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居科学发展背景,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1.4 世界性学术组织的推进,人居科学发展背景,(1)世界人居环境学会(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1963年,(2)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Habitat I) ,联合国人居中心(UNC: HS),加拿大温哥华市,1976年,(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 ,里约热内卢,1992年,(4)第二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Habitat II ) ,伊斯坦布尔,1996年,1.5 关于中国的情况,人居科学发展背景,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 巨,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 多,与传统的概念、工作方式、工作组织大大不相适 应。,1.5 关于中国的情况,人居科学发展背景,城乡规划法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1.新法在理念上有更高的定位这部法规对于环境保护、绿色建筑、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以及保持地方特色等理念提出的要求更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法。对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发展效益,无视本地资源环境有效性、可持续性,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建设行为加以监督管理。 2.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和谐共生城乡规划法的目的在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城市和乡村,而至今为国家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正代表着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案。,1.5 关于中国的情况,人居科学发展背景,城乡规划法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城乡规划法在人居环境理念指导下,针对中小城市的建设中的弊病,作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思路,严格城乡规划的管理并强调令行禁止。它将引导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小 结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科学,人居科学发展背景,在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建立“人居科学”的设想,进行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建设,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二、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人 居 科 学 理 论,二、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二、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2.1.2 20世纪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2.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霍华德(E.Howard)田园城市盖迪斯(P.Geddes )综合规划芒福德(L.Mumiord) 区域整体论沙里宁(E.Sarrinen)有机疏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宪章,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霍华德(E.Howard)田园城市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social city )。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 Letchworth 和韦林 Welwyn 两座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方面,城市不能太大,在占地上,农村( 郊区) 大于城市,比例约为51,而在人口密度上,城市大于农村 (郊区) ,比例约为101;另一方面,城市要引入“绿带”(greenbelt )等农村因素。在霍华德看来 ,城市实际上是“都市+农村”(city=urban+village) ,田园城市就是城市与乡村的“联姻”。,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霍华德(E.Howard)田园城市今天的有关城关于田园城市理论的精华或价值 ,我们不妨这样来认识:首先,在工业化导致城市自然而无序的生长,并得到社会主流喝彩的背景下,霍华德明确表达“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并提出有关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的理论,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使人们在思考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多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有益的途径。其次,霍华德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今天仍具指导意义。他在示意图中提出的城市与农村(郊区) 用地约 15的比例,至今仍是大城市区域规划的重要参考。现代城市规划学者普遍认为,城市行政界域若缺少5 倍于城市用地的农田支持,是很难健康发展的。所以,今天中外城市学界公认霍华德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开创者。第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又一个极有价值的方面。霍华德率先提出城市和它的支持系统应通过重新组合和联系,纳入一个整体结合的系统。用现代语言来说 ,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是按照生态环境观念来设计城市的理论 ,它对绿带、永久性绿地、农田、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重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都有借鉴意义。第四,田园城市理论的生命力还在于,它不仅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而且更关注社会状态。霍华德所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种“社会城市”,不仅要限制城市规模 ,并组成“城市群”,而且城市居民应当享受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田园城市理论对住宅、就业、公共场所、学校、教室、禁酒 ,甚至收容所、癫痫病人农场的设计,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盖迪斯(P.Geddes )综合规划盖迪斯(P.Geddes)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从生物学研究走向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研究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以及人类、居住地与地区的关系(folk-place-work)。在他的城市之演进(1909)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进一步使建筑形态规划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统一了起来。,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芒福德(L.Mumiord) 区域整体论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认识城市的,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生长和变化的动力,提倡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他进一步提倡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市与乡村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沙里宁(E.Sarrinen)有机疏散 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Sarrinen)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制定大赫尔辛基方案,把卫星城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卫星城镇的建设理论是城市规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该理论认为应当把密度过高的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这样,城市既可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宪章以勒科布西埃(Le.Corbusier) (1922)为代表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试图以现代形体技术手法探求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城市美化运动以对城市景观美化为内容而进行了宏伟的环境设计。1933年,CIAM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雅典宪章,完整地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得到合理组织,从而让城市能适应其中广大居民在生理上及心理上最基本的需求,宪章强调指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功能”。,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伯吉斯(E.W.Burgess)同心圆增长理论霍伊特(H.Hoyt) 扇形理论哈里斯(Harris)和厄曼(E.L.Uiman)多核心理论,这三大经典模式创造性地分析了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分布。,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这一时期人居环境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1、人居环境学尚未被作为正式学术术语提出, 但以人的需求和以人 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以功能性、形体性、解释性三大模式为研究角度, 综合运用了社 会学、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3、占支配地位的对城市的认识和实践在物质空间方面, 强调处理好 城市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并且重视城市物质空间的组合关系。,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1.1 19 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道萨迪亚斯(Doxiadis)人类聚居学CIAM第十小组以人为核心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柯克的插入式城市和阿基格拉姆的行走式城市(1964)、菊川清训的海上城市(1970)等。,2.1.2 二十世纪二战后至70年代,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BA)计划 (1970)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人类环境宣言 (1972)联合国“人类居民点大会” 可持续发展 (1976),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1.2 二十世纪二战后至70年代,这一时期人居环境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1、人居环境科学被创立, 世界性学术活动蓬勃发展,人们从理论和 实践中都不断认识到人居环境必须包括健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2、城市指标作为以后邻里指标的前驱得到研究, 定量化方法开始得以运用。 3、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2.1.2 二十世纪二战后至70年代,从1980年联合国大会的呼吁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人类住区”的章节。(1992)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简称“人居II”)“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镇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1996),2.1.3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回顾西方人居环境研究进展可以看到:20世纪二战前研究出发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如何在工业社会中使城市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不致恶化;20世纪二战后至七十年代随着计量革命的出现,定量化研究趋势加强,人们开始倡导城市的人文色彩,居民对以社区为单位推进人居环境建设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取向,成为全球共识,并随着高科技支持和社区地位的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性得到了切实加强。,小结,2.1 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二、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1.日本2.2.2.美国2.2.3.德国 2.2.4.新加坡,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1.日本2.2.1.1.日本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 (1)法律制度健全。 (2)推行住房分类供应,资金支持力度较大。 (3)解决住房途径多。 (4)坚持建造小户型住宅2.2.1.2.坚持用工业化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住宅产品 (1)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 (2)推行住宅工业化2.2.1.3.建立住宅性能表示制度和管理机制 ()制度的法律效力 ()制度的主要内容 ()配套法规 ()住宅性能评审 ()住宅纠纷处理体系2.2.1.4.采用科技产品和技术2.2.1.5.未来住宅的趋势因人设计,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1.日本2.2.1.1.日本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1)法律制度健全。颁布住宅建设规划法、 公营住宅法、地方住宿共给公社法等,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宅供应方面的责任。法律规定地方政府要经常注意管辖地区的住宅状况。为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建设公营住宅,国家在必要时,必须从财政上、金融上及技术上给予援助。中央成立住宅都市整备公团,通过财政融资拨款,民间融资,以综合开发的形式,成片改造旧城区和开发新区,推进城市建设与住宅建设一体化。 (2)推行住房分类供应,资金支持力度较大。针对不同群体,政府运用不同的财政和金融手段,创造了独特的住宅金融公库模式,向普通居民提供长期低息的住宅资金。金融公库与住宅公团、公营住宅被称为日本住宅经济的三大支柱。凡是居民建造或购买的住宅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均可向住宅金融公库申请低息贷款,平均利率比商业银行贷款低30%左右,贴息由财政部门承担。融资额度最高可达总费用的80%。(3)解决住房途径多。租借市场完善,公营住宅特定优良住宅公社、公团住宅 (4)坚持建造小户型住宅,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1.日本2.2.1.1.日本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4)坚持建造小户型住宅日本小户型住宅的厨房空间,日本小户型住宅的起居空间,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2.美国2.2.2.1.美国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 (1)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2)“社会住宅”政策完善 (3)住房法规较完善 (4)住房建设途径广泛2.2.2.2.重视住宅建设新技术,住宅产业现代化程度高 一是重视标准化。 二是重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住宅部件。 三是重视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 四是注重技术开发。2.2.2.3.住宅发展新趋势 一是重视住宅室内外环境。 二是住宅的空间类型多。 三是住宅造型、室内外装修多姿多彩。 四是住宅的内涵不断拓宽。 五是重视住宅的经济效益。 六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七是住宅小区化。,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2.美国2.2.2.1.美国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1)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20%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62%的中等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住宅”,政府调控“社会住宅”的户型和价格;18%的低收入者,让他们到市场上去租政府规定的房租标准线以下的住宅,亦称廉租屋,房租超过户收入25%的部分由政府补贴。 (2)“社会住宅”政策完善(3)住房法规较完善1937年公共住宅法案,联邦平民房屋建设总处-负责向地方政府提供建在公共住房的补助。1949年修订国家住房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鼓励私营开发商新建住房,出租给低收人者;1968年-住房与城市发展法,成立 “住房与城市发展部”;1990年-国民可承受住房法案1997年-多元家庭资助性住房改革及承受能力法案。(4)住房建设途径广泛商品住宅 30亿美元的优惠住房计划-公共融资方式带动私营部门投资,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3.德国2.2.3.1.德国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 (1)住房储蓄制度 (2)坚持小户型低房价2.2.3.2.重视住宅建设新技术 一是成品产业化。 二是技术集成化。 三是材料绿色化。 四是成熟的住宅设计理念和方法2.2.3.3.住宅发展新趋势 (1)采用清洁能源。 (2)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屋面植被化与自然的绿化,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3.德国2.2.3.1.德国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1)住房储蓄制度把储蓄、奖励、免税、雇主与雇员共同负担结合起来的制度,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是,对首次签订住房储蓄的储户,凡家庭达到1600马克(单身800马克)以上的年储蓄额,给予10%的奖金。法律还规定,雇员参加住房储蓄,凡一年存入储蓄合同936马克者,则雇主必须支付相同金额存入雇员的储蓄账户,且享受国家94马克的奖金。居民购房时,住房储蓄系统为储户提供住房造价40%50%资金,其余50%-60% 的资金通常是由抵押贷款体系等其他金融贷款提供。居民通过合作储蓄购房,享受免税待遇。 (2)坚持小户型低房价直到20世纪末,全国户均住房面积不到100平方米,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指标最低的国家之一。,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4.新加坡2.2.4.1.新加坡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 (1)实行住宅商品化和公积金制度 (2)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益。 (3)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住房分类供应 (4)严格的房屋管理政策2.2.4.2.居住资源公平配置 (1)分配上的公平性 (2)建设上的公平性 (3)公平对待自然资源,坚持小户型和低房价2.2.4.3.精心的设计与管理 (1)严格的住宅发展计划。 (2)集约节约用地 (3)注重配套设施与景观设计 (4)注重住宅管理,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4.新加坡2.2.4.1.新加坡住宅的基本政策特点(1)实行住宅商品化和公积金制度每个雇员每月缴纳月薪的21.5%,雇主缴纳相当于雇员月薪的18.5% ,合起来相当于雇员月薪的40%,这笔钱以雇员的名义存入中央公积金局,作购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之用。 (2)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益。家庭的月收入水平低于3500新元方可购买或租用国家营建住宅,即组屋。基本上保证了80 %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而20%有较高收入的家庭则需自己购买标准较高的共管式公寓,或标准更高的置地住宅。照顾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政府还有大量补贴。无力购买的,如月收入少于800新元者,政府还允许租用组屋。 (3)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住房分类供应由政府统一建设政府组屋供应给居民,并坚持小户型和低房价,保证绝大多数居民买得起组屋。3%的富人供应富人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让金,高额物业税;80%的中低收入者供应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组屋;85%的困难户供应经政府补贴、价格很低的、旧的、小面积的(6070平方米)组屋;8.5%的特困户租给旧的、更小面积(42平方米左右)的组屋,每月十分低廉地收11新元房租。 (4)严格的房屋管理政策有房的居民不能购买组屋;无房居民可以买一套组屋,居住5年以后才能出售。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2.2.4.新加坡,新加坡的组屋外观,新加坡的组屋外观,新加坡的公寓外观,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公共项目哈乐贝国际会议中心,2.2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案例,项目概况,设计一个2000席位的会议中心;获得政府的规划许可;使用可持续材料,以环境标准进行设计;,最少垃圾;设计并控制整个过程;建设时间:10-11个月。,项目概况,理念设计-单层建筑;中心和8个放射状的区域;最佳的几何形状-八边形。,项目选址,选址:古老的哈乐贝大厅,农场形式的房屋,有400年历史; 地块北部有大块粘土;临近河流;据主要道路400米;中心选址有断层意味着禁止采矿。,小结:作为一个委托人,要花精力在你的项目上;从可承担的角度看问题;思考可持续问题;用好的材料,尽可能用当地的材料;不要浪费任何东西。最后,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浪费我们身边的资源。,三、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人 居 科 学 理 论,三、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2 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三、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规划理念 3.1.2 传统文化中反映的人居理想环境 3.1.3 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 3.1.4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关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关于城市规划关于地景建设关于建筑体系,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规划理念,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2传统文化中反映的人居理想环境 3.1.2.1 桃花源 3.1.2.2 佛教 3.1.2.3 道家 3.1.2.4 山水诗画 3.1.2.5 传统园林 3.1.2.6 风水理念,古人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方向为坐北朝南,背后有靠山,左右两边有抱山,前方有宽阔的平地和案山,远方有朝山,有清澈的流水在前面汇聚环抱。,3.1.2.6 风水理念,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1、风水的概念 2、传统的风水理论, “藏风” “得水” “向阳” “相土”,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2.6 风水理念,3、风水观念与人居环境,3、风水观念与人居环境,风水术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理论: 地形、地貌理论 山水城市理论 建筑的朝向、藏风聚气理论,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2.6 风水理念,3、风水观念与人居环境,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 对基址的选择 对居处的布置形态的处理 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 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2.6 风水理念,3.1.3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3.1.3.1黄土高原传统窑居1.对气候的应对(黄土隔热、蓄热 )2.对地形地貌的应对(l)靠崖窑(2)天井窑(3)覆土窑3.对材料的应对黄土4.对资源的应对(北朝南,建于阳坡之上,火炕) 5.对植被的应对(“减法法则”不需要破坏当地大量的树木植被 ),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l)靠崖窑,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2)天井窑,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覆土窑,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3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3.1.3.1黄土高原传统窑居 总的说来,窑洞民居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它不是在地表上用建筑材料建造的有体量的空间,而是依山靠崖或于地面下挖掘而成的,不但没有在地面上增加什么,反而是减少了,这是一种“减法法则”。因为它是就地挖掘,有一种取之自然而又融入自然之感,保持了环境原有的质量。窑洞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非常符合生态建筑原则,创造出独特的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体现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精神的典型案例。,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3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3.1.3.2新疆阿以旺民居1.对气候的应对(民居最大特色:居住建筑围绕“户外活动”的要求组织空间,以户外 活动场所为中心的布置) 2.对地形地貌的应对(巴扎,渠至路成、人逐水居、路随水转) 3.对材料的应对(土坯建筑为主,利用绿洲里生长的小木材和次森林带的材料, 以新疆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木框架、编篱墙、密小梁顶构建而成)4.对资源的应对 (在院中设置水池和喷泉 调节小气候) 5.对植被的应对(庭院绿化 ),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3.1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新疆阿以旺民居 “阿以旺” 意为“明亮的处所”,民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所内用房围绕“阿以旺”布置,到顶部提高“阿以旺”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这种构造一方面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了利用热压进行的自然通风,它是绿色民居的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从建筑的角度看,“阿以旺”完全是室内部分,是民居内共有的起居室;但从功能分析,它却是室外活动场地,是待客、聚会,歌舞活动的场所。“阿以旺”比其它户外活动场所如外廊、天井对风沙及寒冷、酷暑更加适应。,3.1.3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3.1.3.3云南傣族竹楼1.对气候的应对(干阑式民居:底层架空的竹楼可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防潮、通风散热;竹楼中央的火塘,炊煮、取暖、照明、驱蚊虫,同时生火也是种“降温措施”。)2.对地形地貌的应对(依山畔水的坝子,地势优越,通风良好 ) 3.对材料的应对(全部使用木材与竹材,易就地取材,加工简单 )4.对资源的应对 (庭院围绕竹楼的单体布局方式抵御日照,利于通风 ;“展”) 5.对植被的应对(与环境融为一体 ),3.1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