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调理讲座课件.ppt
脊诊知识讲座,主 讲: 张玉虎,二十年来只做一件事中医养生,张玉虎 中国推拿协会理事 中原人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推系,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深造,曾三次参加全国骨伤,筋伤和手法研讨会,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九篇,自创张氏逆推正骨整脊十八式手法,手法厚重精辟。,概述第一章 脊柱基础知识第一节 脊柱西医基础知识第二节 脊柱中医基础知识第二章 脊柱疾病诊断第二章 脊柱的调理手法,内容提要,概述,一、涵盖 西医的解剖学 骨动力学 肌肉动力学二、中医的诊断学 经络学 心理学,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 西医基础知识,脊柱的组成,椎骨椎间盘韧带神经背部肌肉,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椎骨在幼年时期有3234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35块。随着年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尾椎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一般为26块。,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的形态,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 椎体和后方的 椎弓两部分组成。 椎体 约呈短圆柱状,内部为骨松质,外为薄层骨密。上、下椎体以软骨连成柱状,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 在椎体后方。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 椎弓根,稍细,上下各有一 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椎下切迹较明显。相邻椎骨之间在椎弓根处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形成 椎间孔。椎弓的后部呈板状,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连形成完整的椎弓。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成贯穿 脊柱的 椎管)以容纳保护 脊髓。 椎弓上有七个突: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 棘突,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一个 横突,棘突和横突都有 韧带和肌肉附着;椎弓上下各有一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面组成关节突关节。,第一节 西医基础,第一节 阴阳学说,3. 阴阳的消长4.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的特殊形态,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的特殊形态,阳偏衰,阴偏衰,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的特殊形态,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骨的特殊形态,第1、2颈椎属特殊椎骨。一般颈椎的椎体较小,近似长方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生有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第7颈椎棘突则长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扪到,故又名 隆椎(vertebra prominens),是 临床上计数椎骨序数和 针灸取穴的标志。 第2颈椎又称 枢椎(axis),椎体向上有指状突起,称 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在 发生学上齿突来自第1颈椎椎体。枢椎其余形态同一般颈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颈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胸椎,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共12个。从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横截面近三角形。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处有与肋骨头相接的半关节面叫肋凹,分为上肋凹和下肋凹。横突的前面也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形成关节。棘突长,伸向后下方,邻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叠。呈瓦楞状排列。关节突明显,其关节面位于冠状方向。 第1胸椎体的肋凹有一个圆形的全肋凹和一个半圆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第一节 西医基础,胸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胸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腰椎(lumbar vertebrae)共5个。椎体粗壮, 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而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骶骨底前缘向前突出称骶岬,是 产科 骨盆测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骶骨前面有4对骶前孔。骶骨后面的骶正中嵴两旁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 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骶管为椎管的下段,其下端的裂孔称 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进行骶管麻醉。骶骨的外侧面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关节,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尾骨(coccyx)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腰椎,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间盘,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间盘,第一节 西医基础,椎间盘,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韧带,三长一短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棘间韧带,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韧带,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神经,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神经,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神经,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神经,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第一节 西医基础,脊柱神经,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 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注: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第一节 西医基础,背部肌肉,第一节 西医基础,背部肌肉,在背部肌肉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竖脊肌;竖脊肌为背脊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达到颞骨乳突。它的作用是:牵引脊柱实现后仰。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能够加强椎骨之间的连接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很多时候竖脊肌的受伤往往会造成神经剧烈疼痛。,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腧穴共有67穴,左右合134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第一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天柱 经穴【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主治】:头晕,目眩。头痛,项强,肩背痛。鼻塞,咽喉痛。大杼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主治】: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发热,咳嗽,头痛鼻塞。【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风门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肺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主治】: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毛发脱落,痘,疹,疮,癣。【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的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厥阴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牙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心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癫痫。梦遗,盗汗。【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的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厥阴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牙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心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癫痫。梦遗,盗汗。【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的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肝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主治】:胁痛,黄疸。目疾,吐,衄。癫狂,脊背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肝的背俞穴胆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胆的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脾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的背俞穴胃俞 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胃的背部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三焦俞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膝关节无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三焦背俞穴肾俞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耳聋,耳鸣,咳嗽,气喘。中风偏瘫,腰痛,骨病。【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肾的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气海俞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主治】:腹胀,肠鸣,痔漏。痛经,腰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大肠俞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主治】: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腰痛。荨麻疹。【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大肠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关元俞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主治】:腰骶痛。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小肠俞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主治】:腰骶痛,膝关节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精,白带。【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小肠背俞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膀胱俞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腰脊强痛,腿痛。泄泻,便秘。【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膀胱背俞穴中膂俞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白环俞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主治】: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腰骶疼痛,疝气。【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上髎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腰骶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次髎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骶痛,下肢痿痹。【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中髎 经穴【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腰骶疼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下髎 经穴【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主治】:腰骶痛,小腹痛。小便不利,带下。【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承扶 经穴【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作用】:疏经活络【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委中 经穴【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主治】: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遗尿,小便不利。【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合穴承山 经穴【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作用】:舒筋活络,理肠疗痔。【主治】:痔疮,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脚气。【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志室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作用】:补肾益精,通阳利尿。【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督 脉,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腰俞【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主治】:癫狂,癫痫。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归经】:督脉穴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归经】:督脉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泄泻。腰脊强痛。【归经】:督脉穴悬枢【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归经】:督脉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脊中【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归经】:督脉穴中枢【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满。腰脊强痛。【归经】:督脉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灵台【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治】:急性胃疼。疔疮。咳嗽,脊背强痛。【归经】:督脉穴神道【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强痛。【归经】:督脉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筋缩【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止痉熄风,健脾调中。【主治】:癫痫。脊强。胃痛。【归经】:督脉穴至阳【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主治】:急性胃疼。黄疸。胸胁胀痛,咳嗽,背痛。【归经】:督脉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身柱【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归经】:督脉穴陶道【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主治】:热病,疟疾。头痛,脊强。【归经】:督脉穴【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大椎【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咳喘。【类别】: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哑门【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作用】:熄风止痉,通络开窍,疏风活络。【主治】: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暴瘖。癫狂痫。后头痛,项强。鼻衄。,第二节 中医基础,背部经络,【归经】:督脉穴【类别】:督脉与阳维交会穴风府【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颈痛项强,眩晕,咽痛。【归经】:督脉穴【类别】: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第二章 脊柱诊断,第二章 脊柱诊断,(一)背面视诊,1、脊柱 是否正中,有无侧凸畸形,上身倾向何侧。脊柱侧凸,应记明侧凸的方向及部位C形、反C形、S形或反S形;两肩是否等高,双髂嵴上方是否水平。上身移向何侧,可从第7颈椎棘突垂一条直线来估计移位的程度。脊柱侧凸可分为:姿势性侧凸,见于儿童发育期坐位姿势不良、椎间盘脱出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如站立位有侧弯而在坐位或卧位消失时,可因两下肢不等长所致;器质性侧凸,见于枸偻病、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及肩部畸形等病变,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凸得到纠正。,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检查脊柱的疼痛部位时,应使患者俯卧位,使椎旁肌肉放松,准确地找出压痛部位,检查脊椎压痛时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正常人脊椎无压痛。脊柱两旁肌肉有压痛时,常为急性腰背肌劳损所致。腰椎的横突上有腰肌的起止点。腰肌急慢性损伤时,常在横突上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第3 腰椎横突较其他腰椎横突长,所承受的腰肌拉力较大,如有损伤,局部可有压痛并沿大腿向下肢放射。一般讲压痛表明病变较浅,而叩击痛说明病变深在,如脊柱结核和其他炎症时,叩击痛较压痛明显。,第二章 脊柱诊断,(一)背面视诊,第三章 脊柱调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