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贸易原理概述课件.ppt
国际经济学贸易原理概述,国际经济学贸易原理概述国际经济学贸易原理概述教学目的1 国际经济学-在西方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的一门独立课程,2 它使用与一般经济理论相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生产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经济利益不尽相同的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货币往来。3 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分析直接约束国家间商品、劳务、资金流动的政策4 研究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影响5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国际经济学知识 ,就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战略与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学目的,1 国际经济学-在西方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的一门独立课程,2 它使用与一般经济理论相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生产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经济利益不尽相同的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货币往来。3 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分析直接约束国家间商品、劳务、资金流动的政策4 研究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影响5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国际经济学知识 ,就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战略与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国际经济学,参考书目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黄鲁成:国际贸易学:成因政策协调,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和杂志 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经济资源实体流动),国际金融部分(金融行为),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协调,金融理论,金融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贸易理论与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贸易理论,西方传统的贸易理论,西方当代的贸易理论,西方的保护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格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学说,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跨国公司理论,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战略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贸易政策与措施,发展演变,关税,资本主义确立时期,自由竞争时期,垄断时期,当代发达国家,当代发展中国家,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条约与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16-18世纪),绝对利益论(1776),比较利益论(1817),相互需求论(1848-1879),要素禀赋论(1949-1977),里昂惕夫之迷(1950),观 点,贸易政策,学说简评,多卖少买,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货币政策,奖出限入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政策,保护关税政策,1.重商主义(16-18世纪),2.绝对利益论(1776),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人类交换产生分工生产率提高交换扩大进一步产生分工,绝对利益论的内容,对该理论的说明,绝对利益论简评,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 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 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各自具有优势的产品, 然后进行交换。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返回,绝对利益论的内容,分工 前,分工 后,葡萄牙(小时/人) 英 国 (小时/人) 酒 (1单位) 80 90呢绒(1单位) 100 70合计 180 160,葡萄牙(小时/人) 英 国 (小时/人) 酒 (2单位) 160 -呢绒(2单位) - 140合计 160 140,理论的说明,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去英国换取1单位呢绒,节约总劳动40小时/人,1、科学性:对社会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成为 英国新兴产业资产 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 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理论工具。他的见解(分工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参加 国都有利)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2、局限性:只有在某方面具备了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与国际 分工。,绝对利益论简评,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论(17721823),3.1 比较利益论的内容,3.2 比较利益论论的说明,3.3 比较利益论的假设,3.4 比较利益论的作用,3.5 比较利益论简评,如果一个国家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具备绝对优势,能否开展国际贸易呢?,3. 比较利益论(1817),3.1 比较利益论的内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 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便能从中获 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3.2 较利益论论的说明,分工 前,分工 后,葡萄牙(小时/人) 英 国 (小时/人) 酒 (1单位) 80 120呢绒(1单位) 90 100合计 170 220,葡萄牙(小时/人) 英 国 (小时/人) 酒 (2单位) 160 - 呢绒(2单位) - 200合计 160 200,两利相权取其重(优中取最优) 两害相权取其轻(劣中取次劣),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去英国换取1单位呢绒,节约总劳动30小时/人,3.3 比较利益论的假设,1、2个国家,两种商品。 2、劳动是同质的。 3、生产成本无边际效应。 4、无运输费用。 5、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流动且充分就业,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 6、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在国内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1、 英国的谷物法被废除了,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 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 、谷物法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 订实行的, 内容: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3、李嘉图: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 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还 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业,而换取粮食,以取 得最大的比较利益。,3.4 比较利益论的作用,3.5 比较利益论简评,1、静态分析。2、论证比较优势的定律时未触及更复杂的问题(各国劳动成本差 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得的分配等问题)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是不切实际的。4 、生产成本无边际效应是错误的。 边际效应:一个经济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发生微小 变动,所 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 程度 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4 相互需求论(1848-1879),4.1 互惠贸易的 范围,4.2 贸易利得的分配,4.3 相互需求法则,4.5 相互需求论简评,约翰.穆勒(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学生,4.4 贸易条件,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 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一比例只有介于 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美国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1单位小麦=2/3单位布 1单位小麦=2单位布,3.4.1 互惠贸易的 范围,比较优势 小麦 布,国际交换比例区间 2/3单位布1单位小麦2单位布,4.2 贸易利得的分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多。,4.3 相互需求法则,贸易条件(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的商品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也然。,4.4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不表示贸易利益的绝对量,而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化情况,P 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Q x-贸易量指数 P m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Z 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 Z 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N= 100,P x,P m,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双因素贸易条件,I= Q x,P m,I= Z x,P m,P x,P x,D= 100,P x Z x,P m Z m,4.4 相互需求论简评,正 确:指出了互惠贸易的范围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 间,充实了比较利益论的内容。不正确: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实际上出 口和进口不是以物易物同时进行的,而是彼此分离 的,是商品对货币的两个不同的过程。出口的货币 收入不 一定同时用于进口,甚至不一定用于进口 。,5 要素禀赋论(1949-1977),5.1 HO理论的 7 个假定,5.2 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5.3 HO理论的结论,5.4 H-O理论简评,、国内,生产要素完全能自由流动,而各国之间,不能流动。、只有2 种商品贸易。 、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均不存在。 、无规模经济。 、在两国的两种商品的三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市 场上,竞争是完全的。、只有个国家。 7、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5.1 HO理论的 7 个假定,当国际绝对差大于两国间的运输费用时,5.2 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1、生产要素在两国内的丰裕程度存在绝对差异,两国间商品价格存在国际绝对差,商品发生流动(即产生国际贸易),2、生产要素在两国内的丰裕程度存在相对差异(即各要素间比例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商品的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产生,为什么资源比例不同价格比例不同?,A国人少地多,资本多 B国人多地少,资本尚可 资源要素比例: 人 : 地 : 资本1:3:3 人 : 地 : 资本 3:1:2 生产要素价格比例: 工资: 地租 : 利润3:1:1 工资 : 地租 : 利润 2/3 : 2 : 1,A: f(麦)1*3+2*1+2*17 B: f(麦)1*2/3+2*2+2*120/3 F(布)3*3+4*1+2*115 F(布)3*2/3+4*2+1*212 成本比例(价格比例):麦:布7:15 麦:布20/3:125:9国内交换比例: 麦0.47 布 麦0.56布 布=2.14 麦 布=1.8 麦,f(麦)1(工资)+2(地租)+2(利润) F(布)3(工资)+4(地租)+2(利润),虽然A.B两国都应生产小麦,但从比较优势来说, A更应生产什么?其交换的比例应落在什么区间内?,、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应进口 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国际贸易的过程实质上是使商品供求趋于平衡的过程,这个过 程最终可以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进而消除生产 要素的价格差异,即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3、 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价格差异 。,5.3 HO理论的结论,1、积极方面: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 影响,其研究更深入、更全面。,2、局限性:所依据的假设都是静态的。 生产要素远非同质。 再看同种要素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可能随着商品价 格相等而渐趋均等。,5.4 H-O理论简评,6 里昂惕夫之迷(1950),6.3 里昂惕夫之谜简评,6.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6.1 里昂惕夫之谜,、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对美国2000种商品(进出口)进行分析,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6.1 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论,2、人力资本的差异,3、未考虑自然资源的因素,4、劳动效率的差异,5、贸易壁垒的存在,6.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一种商品在A国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B国可能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论,人力资本:指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费用,。 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而忽 略了人力资本,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 资本当中,将很明显地得出美国出口的是资 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2、人力资本的差异,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来分析的,而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3、未考虑自然资源的因素,美国工人的劳动是其它国家工人劳动的倍,故美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4、劳动效率的差异,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有严重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的倾向。,5、贸易壁垒的存在,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贸易结构的计算分析,开壁了用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 “谜”和“谜”的检验说明,要素禀赋论已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作出有力的解释,因为战后科学技术、熟练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已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建立在庸俗学派要素理论基础上的要素禀赋论已脱离战后的经济现实。 “谜”与要素禀赋论的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谜”的解释正是结合实际对要素禀赋论前提中的劳动同质(即劳动生产率相同)、三要素模型和完全竞争的假定进行了修正。 国际经济学界关于“谜”与要素禀赋论的旷日持久论战是以对要素禀赋理论前提的修正结束的。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经过修正的要素禀赋论,它被誉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6.3 里昂惕夫之谜简评,1 偏好相似说(1961),2 产品生命周期说,3 产业内贸易理论,4 国家竞争优势说,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接近、 需求偏好愈相似,相互需求 就愈大,贸易可 能性也就愈大。,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1 偏好相似说(1961),根据要素禀赋论,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愈相近,比较成本的差异将愈小,两国的贸易量将愈小。但根据偏好相似说,两国的资本劳动比例愈相近,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愈接近,因而人均收入的差异将愈小,重叠的市场部分将愈大,两国的贸易量将愈大。 因此,林德的偏好相似说似乎较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1、新生期:研发费用大,成本高,产量少,满足国内市场。2、成长期:技术趋于成熟,生产规模上升,开始出口。3、成熟期:技术已成熟,由智能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出口开始达 到顶峰,模仿国开始生产。创新国出口开始下降。4、销售下降期:模仿国生产能力已能满足国内市场,创新国停止 出口。5、让与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由资本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创新国成为净进口国。,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2 产品生命周期说(1966),3.1 产业内贸易,3.2 为什么会产生产业内贸易?,3.3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3 产业内贸易理论(1970-1985),产业间贸易:汽车制造业与纺织业,产业内贸易:汽车制造业(轿车、卡车、客车),产业内部门间贸易:纺织业内纺纱部门与印染部门之间,部门内产品间贸易:轿车中分为高、中、低档产品。,产品内零配件间贸易:波音777飞机由32个部分构成: 波音公司22% 美国制造商15% 日本供给商22% 其它国际供给商承担了41%,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 的交流,3.1 产业内贸易,1、产品的差异性:一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具备比较优势2、规模经济:3、偏好相似:,要素禀赋论只能解释产业间贸易现象,对产业内贸易无法解释。,3.2 为什么会产生产业内贸易?,3.3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B=1.0- | (X - M) | / (X+M) X- 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 当出口=进口时,B值为最大1. 0 M-同一产业的产品的进口 当出口(或进口)=0 时,B值为 最小0,4.4.1 国家竞争优势说要旨,4.4.2 国家竟争优势的钻石模型,4.4.3 国家竟争优势的发展阶段,4.4.4 国家竟争优势说简评,4 国家竞争优势说(1990),4.1 国家竞争优势说要旨,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因为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的。 核心是“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波特认为,在全球性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的作用随着竞争的基础愈来愈转向创造和对知识的吸收而不断增强,国家竞争优势通过高度地方化过程得以产生和保持,国民价值、文化、经济结构、制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均有助于竞争的成功。然而,各国的竞争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别,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或将能在所有产业或绝大多数产业上有竞争力,各国至多能在一些特定的产业竞争中获胜,这些产业的国内环境往往最有动力和最富挑战性。,4.2 国家竟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外生比较优势: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 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 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波特菱形理论:,要素状况,本国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及支撑产业,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而产生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业。,产业集聚: 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 竞争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 外部经济效应。 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学习与创新效应。 品牌与广告效应。,要素状况,指适于一国在某一产业竞争中获胜的生产要素状况。但最为重要的是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禀赋。即: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有价值。,本国需求状况,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及其健康程度。在促进企业持继竞争力方面,最重要的是市场的特征,而不是市场的大小。,相关及支撑产业,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1、要素推动阶段:竞争优势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即拥有 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2、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取决于资本优势。,3、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取决于研究与开发。,4、财富推动阶段:创新竞争意识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 的推动力。,4.3 国家竟争优势的发展阶段,4.4 国家竟争优势说简评,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现象具有很大说服力。即:一国要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局限性:过于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低估了政府的作用。,保护贸易理论,1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2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3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4 普雷维升的中心-外围论,管理贸易论(1970),战略贸易论(1970),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政治家和金融家(第一任财政部长),保护关税说(1791),时代背景,理论观点,政策措施,1776年,美国独立两条路: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独立地发展本国工业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2、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继续向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出 售小麦、棉花、烟草、木材等农林产品,用以交换这 些国家的工业品,满足国内市场的工业品需求。 (南部种植园主的愿望),时代背景,1791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汉密尔顿认为,制造业有许多优点:,理论观点,1) 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社会分工; 2) 扩大就业 3) 吸引移民流入,加速国土开发; 4) 提供创业机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5) 自我消化农产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保护农产品销路,稳定 农产品价格等。,因此,必须用关税将美国新建立起的工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政策措施,1)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植私营工业发展;,2)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原料;,4)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5)给各类工业发奖励金,为必需品工业发津贴;,6)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7)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8)吸收外国资金,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幼稚工业保护论(1841),李斯特: 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理论基础,理论依据,主要论点,简评,理论基础,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更重要;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需保护) 农工商业时期。,主要论点,1. 粮食和原料等贸易勿需保护,因为它们受到自然保护,2. 奢侈品为主的精制品贸易也不用保护或只需轻度保护,,3. 只有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即有发展前途但 刚刚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保护成熟后应取消保护制度。,4. 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应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实行。,简 评,它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在国家贸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自由贸易学派和保护贸易学派的完全形成。,积极:1) 对落后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他的生产力理论中,关于“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更重要”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无可动摇的理论说服力;,2) 他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为落后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 他关于以保护贸易为过渡和仅以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的主张是积极的,说明了他同时承认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他对保护贸易政策的得失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揭示了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缺陷:1)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是十分混乱和错误的,2)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国民经济部门的变迁,而撇开了生产生关系这个根本原因。,对外贸易乘数理论(1935),凯恩斯(John Marnard Keynes)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 马克卢普(F.Marchlup)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之一。其代表作是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投资乘数原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介评,投资乘数原理,当投资或消费增加一定量时,引致的投资与收入的倍数增长, 收入增量100元(投资增量) 消费增量90元 收入增量90元 消费增量81元 收入增量81元 消费增量72.9元 收入增量72.9元 收入增量(元),Y 收入增量100元I 投资增量100元C 消费增量90元边际消费倾向:C= C / Y = 0.9,收入总增量Y =100+90+81+72.9+ = I(1+C+CC+CCC+) = I =I K,K(乘数)= =10Y=K I = 10*100=1000元,(1C),1,1C,K(乘数)= =10 Y=K I = 10*100=1000元,1,1C,K永远是正数 边际消费倾向: C= C / Y,1)如果人们将收入的一半用于消费,另一半用于储蓄。则C=0.5,K(乘数)= 2 国民收入增加2倍 Y=K I = 2*100=200元,2)如果人们将收入的全部用于储蓄。则C=0,K(乘数)= 1 国民收入增加1倍 Y=K I = 1*100=100元,3)如果人们将收入的全部用于消费。则C=1,K(乘数)=无穷大 国民收入增加无穷大倍 Y=K I = 无穷大,对外贸易乘数理论,Y = I (1+C+CC+CCC+) =I+(X M) (1+C+CC+CCC+) = I+(X M) = I+(X M) K,X ( 出口增量 ) M ( 进口增量 ),1C,1,在I和K一定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越大, Y越大,即国民收入增加越大。反之,亦然。,新增收入用于消费、储蓄、进口。 Y = C + S+ M1= + +,C,Y,S,Y,M,Y,C / Y为边际消费倾向 CS / Y为边际储蓄倾向 SM / Y为边际进口倾向 M1= C + S + M1 C = S + M = =K,1,1 C,1,S + M,说明K与边际进口倾向成反比,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 有倍增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3. 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是出口增加的若干倍。4. 当商品劳务输入时,向国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对外贸易乘数介评,积极:揭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局限性:1)“贸易顺差与国内投资一样是对国民经济体系的一种注入”是错误的。投资增加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使供给增加。而贸易顺差增加实际上是出口相对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作用并不等同。,2)对外贸易乘数在实践上是很模糊的,它常会受一国闲置资源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该国国民收入的下一轮增长。,3)该理论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如果世界的总进口值不变或减少,一国将无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企业会因利润下降而不愿扩大生产,增加出口也无从谈起。,中心外围论(1950),普雷维什(Raul Prebiisch)阿根廷经济学家,第一届“第三世界基金奖”(1981)获得者。代表作是1950年出版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书,即著名的“拉丁美洲经委会宣言”,中心外围论的主要论点,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中心外围论的主要论点简评,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外围,发达工业国,发展中国家,1、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1、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2、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2、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3、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3、处于依附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中心国家主要享有国际贸易利益,而外围国家享受不到这种利益。这是中心国和外围国国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的原因。,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技术进步使得工业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 工业品降价的幅度大于初级产品降价的幅度。,而事实与之相反,原因:1)企业家的利润和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2)工业价格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而初级产品垄断性较弱。,2、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导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大于对初级产品的需求,3、中心和外围工会的作用不同,1880年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为100,到了1938年其贸易条件为64.1。恶化了35.9,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外围国家应该改变过去把全部资源用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做法,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努力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逐步实现工业化。提出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2. 在出口替代阶段,除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外,还应有选择地实行出口补贴措施。3. 外围国家的保护政策与中心国家的保护政策性质不同。外围国家的保护是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中心国家的保护是对外围国家的歧视和扼制,不仅对外围国家不利,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战略贸易论(1970),论点:1、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某些行业的企业可以获得长期利润,这些利润超出企业主的一般利润。而政府的资助可能促进某些行业的企业战胜外国对手取得成功,2、由于市场对一些企业的外部经济效应缺乏足够的反应,由政府干预来克服这种反应的不足,可建立一种环境,使某些企业的行为给其它企业带来好处,从而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政策主张: 1、不完全竞争市场方面的战略性政策干预:给予本国企业生产补贴、对外国竞争产品进口征收关税和对本国消费者予以补贴等指施。 2、外部经济效应方面的战略性政策干预:与产业政策相配合,具体包括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或补贴、对国内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关税优惠。,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管理贸易论(1970),主张一国政府应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原理,对外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缓和与各国的贸易摩擦,以促进出口,限制或减少某些产品进口,协调和发展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祝大家学习生活愉快!,Thank You,世界触手可及,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