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课件.ppt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组员:杨荐 张文骁 周国安 罗咏 阳天,历史与传统,傍水、临水、亲水,人类择居的天性,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带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沿)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水滨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滨水区景观的视觉效应:视觉效应主要受位置与距离两个因素的控制。人与水相对位置的变化, 导致视线产生平视或俯视。平视时, 人与水面具有整体感; 而俯视时, 视阈极为开阔。人还可以借助建筑、桥、堤岛及游船等凌于水上, 或者身体直接进入水中并与水中的其他生物接触。,驳岸的景观功能:“岸线是城市的风景线和游步道”,也是最佳的驻足观景点。驳岸的线形、砌筑方式、材料的色彩与质感都与景观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水的表情与感受:水的表情是指水的变化特征, 它直接影响人的景观感受。静态的水平如镜, 倒影如画, 微风吹拂时波纹如皱, 影像斑驳, 给人安静、平和的感受。动态的水或浪花拍岸, 或潺潺流淌, 极易使人产生情绪激动。,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定位:,连接陆海交通塑造城市形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创造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景观特色实现城市中的旅游休闲空间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最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规划遵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深化环境优先原则必须遵循“生态景观学”的概念超大尺度空间原则由功能决定尺度原则,实现均好性文脉原则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互动亲水原则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观水、近水、亲水、嬉水立体设计原则实现三维空间的丰富多彩,城市滨水景观实现的目标:,创造充满活水的滨水地区合理利用和保护滨水地区资源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塑造兼具时代精神和地方文化内涵的滨水地区形象实现本地区滨水空间的生态合理性和滨水地区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打造高效、繁荣、舒适、生态的滨水地区,城市滨水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简单的趋同化城市之间相互模仿,千篇一律工程化趋向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水道的整治、加固建设,忽视其作为城市中重要自然要素的特点功能与形式缺少真实性单纯的做景观植物的配置,忽视了滨水景观在城市整体景观中的功能性,不是“形式服从功能”而是“功能服从形式”缺少对文化脉络的延续城市之间的相互模仿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被忽视,无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互动空间形体组织问题空间形态单一,缺少对滨水自然环境的利用,没有建立一个可达性良好的景观平台,城市滨水景观实例:,苏州金鸡湖:,广州市珠江滨水区建设:,方案一,传统商业街北京路骑楼 近代建筑风貌楼,城市空间现状:,城市景观构建:,规划概念示意,区域开敞空间图解,区域分析图,珠江口公园,重点地段基地分析平面图,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平面图,重点地段基地分析平面图,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平面图,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平面图,滨湖地区效果图,简介: 历史: 设施: 荣誉: 设计方案:,香港湿地公园,简介,拥有辽阔自然美景的香港湿地公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点,整个湿地公园设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设施。徜徉其中游人不仅能够欣赏自然美景,还能通过香港规划设计师匠心独具的设计,欣赏各种水的形态、体验水孕育生命的特质。公园里有近190种雀鸟、40种蜻蜓和超过200种蝴蝶及飞蛾。湿地保护区包括人造湿地和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 坐落于人造湿地的湿地探索中心让游人亲身体验湿地生趣。溪畔漫游径、演替之路、红树林净桥和三间分别位于河畔、鱼塘和泥滩的观鸟屋引领游客走进不同的生境,寻访各式各样的有趣生物。湿地公园的生境包括淡水沼泽、季节性池塘、芦苇床、林地、泥滩和红树林。,历史,香港湿地公园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湿地。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市镇的同时,打算用这片土地来补偿于发展时所失去的具生态价值土地。 1998年,当时的香港渔农署(即现时的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旅游协会(即现时的香港旅游发展局)进行研究,最后决定把这片土地建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项目,即是香港湿地公园。同时,香港湿地公园作为米埔湿地保护区的缓冲区,故此香港政府亦希望借著兴建湿地公园,用以保育湿地,教育市民及吸引游客之用。 1999年,湿地公园动工兴建,是香港首个生态环境旅游项目,耗资约5亿港元。公园分2期发展,第1期展览馆已于2000年12月落成开放,而第2期展览馆已于2006年5月20日启用,设施,公园内设有3个大型展馆及户外保护区,除了展示天然湿地生态外,亦引入多种湿地常见的动植物室内 展览,如马来鳄、马来闭壳龟、本地独有的香港斗鱼、香港湍蛙等。2004年6月在元朗山贝河捕获的小湾鳄贝贝亦于2006年8月迁入公园内的“贝贝之家”。访客中心设有3个大型展馆,包括一个影音剧场(在“人类文化”展馆内)、推广环保意识的电脑互动游戏“湿地直播室”,以及展示不同湿地生态环境的“湿地世界”。 公园第1期工程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2000年周年大奖会长奖,第2期亦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2006全年建筑大奖。 湿地公园设有“湿地互动世界”、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室内访客中心,以及面积约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荣誉,香港湿地公园凭其优秀的建筑设计,获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颁发2007年亚太区卓越奖,并与来自欧、美及亚太区的杰出建筑作品,角逐该学会的全球卓越奖。 2007年共有11项建筑作品晋身决赛,角逐亚太区卓越奖;由国际著名土地发展与设计专家组成的评判小组选出5个得奖作品。 城市土地学会是提倡土地善用与发展的机构,每年均颁发卓越奖项予优秀土地发展与建筑作品。评审标准包括领导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创意、公共与私人伙伴、环境保护及经济效益等。 由香港建筑署设计的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北部,是本港首个主要绿色旅游设施,旨在推广绿色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和湿地保育。 湿地公园包括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室内“湿地互动世界”,和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其设计曾获得多个设计奖项,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2005年周年大奖的全年建筑大奖。 香港建筑师学会“2000年周年大奖会长奖”香港建筑师学会“2005全年建筑大奖” 首届“环保建筑大奖”全新建筑类别大奖。 城市土地学会“2007年亚太区卓越奖”。 香港湿地公园获由香港郊野公园之友会、国际狮子总会港澳三三区及渔农自然护理署举办,“香港十大胜景选举”第三名,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环保优先设计访客中心的设计湿地探索中心和观鸟屋的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材料选用水系统的设计和能源的利用和谐共生的设计合理的功能布局湿地生境的创造,访客中心,访客中心是由香港建筑署设计的一幢两层高的建筑,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设计者成功地将空间、天、水连接起来,并在屋顶设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缓缓倾斜的草坡屋顶上漫步,欣赏周围的湿地风光。从广场入口看,彷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 这一巧妙设计,不仅体现了园景与建筑物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能源使用效率,体现了环保设计的理念。具体表现为 1.屋顶的建造形式,加上细微的旋转角度,从而减少太阳的辐射,使得这座建筑的热传导总值非常低; 2.通过采用高效能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它设备的使用; 3.大量采用木质百叶装置,制作蔽阴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视觉的屏障,以尽量减低对湿地生物的影响; 4.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方便了残疾人的使用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的需要; 5.洗手间采用6L的低容量水厕,减少了谁的消耗(图1),湿地探索中心和观鸟屋的设计,湿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户外教育中心,周边 环绕着大 大小小的水池。游客在这里可以观察水体中的各种生物、认识如何管理公园和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控制水位,还能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湿地农耕方法。而在收集雨水冲洗厕所、天窗的设计等细节上也无不体现了环保设计的理念。(图2)木质观鸟屋采用双层天窗,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观鸟屋前入口的廊道两侧采用天然芦苇编制的围墙,不仅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并能和周边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休息亭顶部通过双层隔板、中间架空以减少太阳辐射。其他小品如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垃圾箱、路牌等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材,不仅环保,而且和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融洽。,材料选用,香港湿地公园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研磨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沿入口坡道南侧设置穿过中庭的循环利用的砖墙,减轻了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材料的再利用,包括花岗岩废料、动物折纸造型的雕塑、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公园入口景观的设计中。,水系统的设计和能源的利用,是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香港湿地公园利用可以获得的天然水资源,重建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咸淡水栖息地依赖于自然的潮汐运动;淡水湖和淡水沼泽以来自于周边城市排放的雨水作为其主要水源,这些雨水需经过三步处理:首先收集在一个沉降池中,然后通过水泵提升到天然芦苇过滤床中净化,最后通过重力作用流入淡水湖和沼泽。湿地公园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而降低运营费用,例如在空调设施中地温冷却系统的采用,地热系统的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安装和由计算机控制的照明系统等等。,合理的功能布局,香港湿地公园兼有香港旅游主要景点与生物栖息地的双重作用,作为世界级旅游景点,游客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活动的人流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喧哗声会打扰栖息地的生物等。如何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设计者主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湿地生境的创造,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整个湿地公园被划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其中旅游休闲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主要包括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等;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公顷,由不同的生境构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泽、芦苇床、(图3)草地、矮树林、人造泥滩、红树林、林木区等(图4),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湿地生境的创造,除了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之外,对湿地生境的再造和营造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方面。湿地生境的创造主要包括水体与土壤、植被种植等方面的设计。例如护岸的处理、生物廊道的设计、种植设计等。(图5) 通过对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区域中湿地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隔离弃置,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的技术支持,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香港湿地公园生态的规划设计理念贯穿了其整个过程,并成功地处理了各项目标之间的可能冲突。有趣的是,香港湿地公园内的建筑在采用“高科技”的同时,也采用了很多“低科技”。这种尊重自然、返璞归真的态度,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正好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图6)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只有认识到“地球是主人,人类是客人”这一基本关系后,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生存之本。,图1,图2,图3,图4,图5,图6,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公园简介: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公园简介: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公园理念:生态湿地公园遵循生态性1、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湖河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湖滨环境。生态湿地公园共分入口区、金杉银芦区、梅花坞服务区、水庭暗香景区、“新天地”休闲服务区、临湖漫步游憩区、太湖水上食府区等7个分区,同时,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是太湖湿地公园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共分入口区、金杉银芦区、梅花坞服务区、水庭暗香景区、“新天地”休闲服务区、临湖漫步游憩区、太湖水上食府区等7个分区,同时,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是太湖湿地公园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湿地公园的地理特色:在现状鱼塘基础上,通过整合、修复、补充,表达了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田园文化。规划中提出大地景观艺术化等设想,勾画了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艳、鹭舞燕翔、蛙鸣鱼跃的生态湿地景象,更大的发挥湿地公园与环太湖生态旅游带紧密相联的优势,促进高新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七大分区,地理特色,景观标志物:太湖水风车,450万元,公园湖滨栈道,太湖稻草人,公园烧烤,西山林屋洞,游客印象: 太湖还是很大的呀 不过更喜欢天颐温泉,舒舒服服的泡泡,水池很多,而且风景很不错!感谢上帝,好好的放个假 开心啦 之后还会来关顾的! 很亲近自然,环境很好,挺满意的,建议大家都去吧 太湖湿地公园的自然风景真的不错,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是都市人休闲的好选择. 公园环境不错,是休闲游的好去处。大熊猫不太给力,梅花鹿挺给力!,